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资料汇总(一)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必备知识汇总

古诗鉴赏必备知识汇总

古诗鉴赏常见诗歌类别及相关知识(一)边塞诗: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到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1)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2)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3)主旨: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二)送别怀远诗,概念: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3、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知识点总结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诗词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诗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即古代诗和古代词。

古代诗又可细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

古代词又被分为唐词和宋词,唐词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代表,宋词则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二、古代诗词的特点1. 语言优美:古代诗词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词句间的和谐与平衡是其重要特点。

诗人们运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使诗词充满美感。

2. 意境深远:古代诗词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诗人们借助具象而形象的表达方式,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化繁为简,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 环境描写:诗词中对环境的描写常常是精准而细致的,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地方特色,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情感。

三、古代诗词的艺术手法1. 对仗:古代诗词注重韵律和平仄的对仗关系。

通常五言诗每句有4个字,七言诗每句有6个字,而且每句的平仄平衡,相邻词句之间也要求相对应的韵律。

2. 比喻:古代诗词中善于使用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3. 比兴:古代诗词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将两个或多个相似或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古代诗词的名家与名篇赏析1. 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直击人心,多描绘社会悲惨和个人遭遇。

《月夜忆舍弟》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兄弟之间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叹人生无常。

2. 李白:李白是唐代另一位著名的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闻名。

《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三)鉴赏景物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的“炼字”艺术
1.动词
2.形容词
(二)诗歌的诗眼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其他提一下,不举例)
(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2.描写技巧
(1)虚实相生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动静结合
(4)细节描写
(三)表现手法
1.衬托
2.对比
3.象征
4.比兴
5.渲染
6.烘托
7.用典
(四)鉴赏构思立意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以小见大
3.以景结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送别抒怀诗(二)羁旅思乡诗(三)山水田园诗(四)怀古咏史诗(五)民生疾苦诗。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第一部分:知识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整理一、诗歌的概念: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

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2)杂剧(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三、诗歌的题裁及常见思想感情:☆1.送别诗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字眼:折柳、长亭、西楼、南浦、斜阳、酒、劳歌、骊歌等(古人常: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2.思乡怀人羁旅诗总体情感: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常见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常见思想情感精细分类: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常见字眼:月、雁、笛、柳、清秋、黄昏、征蓬、游子、浮萍、浮云3.边塞战争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诗歌鉴赏1. 唐诗宋词元曲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唐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忆江南》。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代表作品如《西华山》、《蝴蝶梦》。

2.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比喻手法- 唐诗的意象: 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宋词的意象: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茶杯盈满香泛泛,看指尖生白月圆”。

- 古典诗歌的比喻手法: 如“花前失却消息,天外月孤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3.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表达- 唐诗:以清新含蓄、咏怀忧愁为主要特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

- 宋词:以空灵浪漫、婉约柔情为主要特色,抒发爱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元曲:戏剧性强,情感表达直接、豪放,兼具唐诗和宋词的特点。

4. 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韵脚- 韵律:指诗句中的声调、音长、重音等读法,使整首诗的朗朗上口。

- 格律:唐诗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宋词的词牌,元曲的五律、七律、八行双调等,是规定诗歌的韵律长度和节奏。

- 韵脚:诗句末尾的音节,如仄韵和平韵。

二、现代诗歌鉴赏1. 新诗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新诗:自由诗、意象诗、写景诗,代表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 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特点: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诗人对时代、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简洁明快、意境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等。

3. 新诗派别及代表诗人- 流派:白话诗派、新感觉派、新月派、壁报诗派等。

- 代表诗人:郭沫若、毛泽东、艾青等。

4.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代诗歌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社会问题和思想状况,与现实主义文学有紧密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资料汇总(一)一、古诗含意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早期的诗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

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

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

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

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

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

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唐宋的近体诗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

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

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

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

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

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

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

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

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

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

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