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理清记叙文的记叙顺序

理清记叙文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一些游记类的文章,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游览的时间顺序——游踪来记叙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描写某一地点的景物时,可以由上到下——那就是方位顺序了;可以由总到分——那就是逻辑顺序了。
因此记叙文的顺序不一定是单一的。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是文章曲折有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采用倒叙的好处: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倒叙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④使文章更生动、灵活;⑤使结构更紧凑。
现代文阅读“六步”阅读法(荣瑞平)

现代文阅读“六步”阅读法磴口县诚仁中学荣瑞平指导教师的话: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仅次于作文的的重头戏,也是历届考生感到茫然的的一道大题。
考生答题时,总感到没有读懂文章,抓不住文章的要点,答题时就靠“蒙”。
愿我的“六步”阅读法带你走出现代文阅读的迷谷。
站在迷谷入口的你,拿好秘笈,出发吧!第一步:仔细研读,解读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因此切不可一眼带过,而是要仔细地研读。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三个角度解读题目:1、如果是记叙文,可以从题目推测文章记叙的内容;2、如果是说明文,可以从题目了解说明的对象;3、如果是议论文,可以从题目明确文章议论的中心。
第二步:读思结合,整体感知现代文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通读全文一遍,整体感知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中高考阅读越来越注重联系全文的主旨,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很难准确解答试题。
在阅读中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边读边想。
想什么呢?这要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决定。
看标题和开头很快就能辨别是什么文体。
头脑里迅速调出相关的文体知识,按文体的规律边读边想。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时需要想到以下要点:1、记叙文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是主要的;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是主要的。
2、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线索,抓住了线索便能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时需要想到以下要点:1、说明的对象。
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对象是全文的主体,全文都要围绕这个对象展开说明,所以,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说明的对象。
2、如何阐述。
这里包括说明对象有哪些特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一般中高考命题者在这里设题比较多。
3、说明对象的发展趋势。
中考说明文介绍的对象往往是一些高新科技,处在科技的最前沿,肯定有可以利用或需要改进之处以及未来的设想等,中考命题者也往往习惯于在这里设题。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X线索,中间串写了X、Y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4)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方法

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方法阅读根据前后文意思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然后做出判断和推理。
选择完成之后,再通读文章,从主旨大意上把握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验证自己的选择。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一“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二“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三“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即辨析自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补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五“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六“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
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二.记叙文标题的作用有哪些1、线索。
2、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
3、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标题含有人物或者事物,一般是指文章的线索,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具有象征义。
如《藤野先生》《邓稼先》《背影》,既指线索,又饱含感情。
最新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最新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高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三种文体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一.記敍文(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二) 1.列出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3.记叙文的线索(1) 以时间为线索.(2) 以事件为线索.(3) 以某物为线索.(4) 以某人为线索.(5) 以见闻为线索.(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7) 以感情为线索.(三).理解衬托的表现手法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是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种手法及其作用:1.以静衬动,表现观众的热情,烘托演出的效果。
2.以形写声,表现唱腔的优美,烘托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3.以简驭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烘托演员与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总结.评价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 按时间先后划分;(2)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4)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5)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1)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 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 从分析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如《白杨礼赞》.《同志的信任》.《刘胡兰慷慨就义》等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考点一二三四】记叙文的六要素理清思路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抒情的文体,他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从形式上看,小说、散文、新闻、通讯、童话、寓言等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围。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的外貌(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文章主题。
如魏巍《我的老师》、胡适《我的母亲》。
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文章的主题。
如莫怀戚《散步》,张之路《羚羊木雕》。
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作者感情,表现主题。
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
状物的记叙文: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宗璞《紫藤萝瀑布》。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记叙文的宗旨是以情感人。
一般情况下,中考散文阅读会选择这四种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和小小说。
(三)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学习借鉴。
(四)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解题注意点1、阅读步骤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在做语段阅读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就“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这样答题没有方向,没有准星,严重影响得分,从而导致对现代文阅读产生了恐惧,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后,找准能体现文章主题的重要语句,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顺利的答题。
第一步:把握文体特点,以便采取相对应的阅读思路∙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划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句子,划出表达对人物感情的句子,对人物评价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写事为主的文章要划出事情发展过程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表达作者看法的抒情议论的句子,思考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为了赞美什么,或抨击什么,或呼吁什么,或启示什么。
八年级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八年级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啊,就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讲故事。
那我们怎么读懂这个故事呢?1. 把握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像是故事的骨架。
你要是把这些都搞清楚了,那这个故事的大概轮廓就出来了。
比如说一篇写春游的记叙文,时间是春天的某个周末,地点是郊外的公园,人物是同学们和老师,起因呢可能是学校组织春游,经过就是大家在公园里玩各种游乐设施、野餐啥的,结果就是大家开开心心地回家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 这就像是给故事里的人物画个像。
你得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描写还有心理描写里找线索。
要是文中说一个小女孩总是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还经常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贫困的小朋友,那这个小女孩就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3. 理解文章主旨。
- 这是故事的灵魂哦。
有时候作者会直接说出来,像“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主旨就很明显了。
但有时候得我们自己去体会,可能是对亲情的歌颂,或者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
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就像是一个知识小百科,告诉你各种各样的事情。
1. 明确说明对象。
- 这是第一步啦。
是在介绍一种动物,像大熊猫呢?还是在说一种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找到这个说明对象,就像找到了目的地。
2. 把握说明顺序。
- 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如果是在讲植物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那就是时间顺序;要是在介绍一个博物馆的布局,从大厅到各个展厅,那就是空间顺序;要是在解释为什么要保护环境,那就是逻辑顺序啦。
3. 分析说明方法。
- 像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这些。
举例子就是作者给你举个具体的事儿,比如说“很多动物都有保护色,像变色龙,它能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
列数字呢,“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让你更直观地了解。
打比方就很有趣了,“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把地球比作水球,很形象吧。
三、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就像是一场辩论会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辨叙述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
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伟人细胞》)“可歌可泣”本意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联系上下文,这里是大词小用,表现出了贾里认为自己平时很英雄很勇敢的事。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词。
而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在运用时又常常出现感情色彩变化的情况,或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
如:“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要理解文段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3.要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
例如:“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故乡》)这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品析重点语句或段落重点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等等。
重点语句或段落,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对其作用的品析,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分析。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具有如此作用的语句或段落一般是文章的开头,开篇即从主题、内容方面总领全文,张一文之本,举一文之纲。
例如:2006年浙江嘉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眼神》中有这样一道题:文章开头“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总领全文,内容上是点明题意,表现父亲的眼神对“我”的影响之大。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这样的语句或段落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而是说“可是,每逢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侯,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一段就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作者这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承上启下(过渡)。
所谓承上启下(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的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
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例如:《孔乙己》的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结构上,这一段就是承上启下,内容上,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4、设伏笔、作铺垫。
所谓伏笔、铺垫是指为下文情节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例如,湖北黄冈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第2题:“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文章通过描写繁盛的榆钱,热闹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筛箩似的鸟窝,为下文写人类对这一美好和谐环境的破坏作了铺垫,理下了伏笔。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句,除了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外,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写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沦落为水手的于勒后,惊慌失措,决定躲开于勒,这时,作者这样写到:“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西岛。
”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且与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蕴涵哲理,含义深刻。
记叙文中有些句子含蓄深刻,充满哲理,往往是作者思想火花的喷射点,是文眼所在。
对于这样的重点语句或段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的语境来分析深层含义。
例如: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泥土的声音》中有这样一道题:“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
?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结合上文,其含义为: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
在文中的作用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7、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指文中内容和语句的前后联系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
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一般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
例如:2006年沈阳的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献你一束花》中的一道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答案为: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文章的开头。
8、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载体,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记叙文中的有些句子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于勒的第二封信被视为福音书,它使于勒身价更高,它不仅促成了二姐的婚事,还由此引出了哲尔赛岛的旅行,可见,“福音书”在文中的作用就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记叙文成功的结尾,能让读者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深化中心。
再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形象的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主题.同时,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10、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段,含蓄深刻,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一语双关。
充满哲理,深化主题,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再如:2006年江门市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的一道题:品读文章结尾(“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意味深长?”),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个结尾就好在篇末突出“常读常新”的主题,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记叙文阅读技巧——划分段落概括中心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⑴按时间先后划分。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使学生宜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
如《海滨仲夏夜》一文,就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的,全文描述了五个画面,依次为夕阳落山——晚霞出现——启明星升起——灯光出现——夜色加深——夜深。
⑵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有的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可以从地点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如冰心的《小橘灯》,按地点的变换可分为四部分: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一个公乡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的情形;③第三段,叙述“我回到公乡所的朋友家”后的交谈;④交代离村后的情况。
⑶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一些记叙文,描述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所以可按描写对象划分段落层次。
如朱自清的《春》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春”的:①盼春;②绘春;③颂春。
在“绘春”一部分,又写了五个不同对象:风、花、草、雨、人,所以可将该部分分为五个层次。
⑷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有的记叙文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从感情的变化点我们可以找到划分段落的依据。
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
这正是划分课文段落的依据。
⑸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相当一部分记叙文,都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据此可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总写,概括赞美战士;第二部分分写,从三个角度,以实例描述总写来“赞美”战士;第三部分收篇总结,再次赞美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