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释肝病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

中医养生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

中医养生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脏结构改变的疾病,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中医药是一种有效的调理肝病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的相关知识。

一、肝病的中医分类及病因分析中医学认为,肝病可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升、肝阴不足等类型。

肝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情志因素、饮食不当、长期吸烟酗酒、病毒感染等多种。

通过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调理。

二、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中医药调理肝病,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原则。

其基本原则包括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滋阴养血等。

通过草药的运用,可以舒缓肝脏的症状,改善肝功能。

三、常用中药调理肝病的药物1. 柴胡:柴胡具有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改善胸胁胀痛等不适感。

2.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循环不畅的问题,有效调理肝病。

3. 青果:青果有清肝泻火的功效,对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口苦等症状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4. 海藻:海藻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能够滋阴润燥,对于肝阴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四、中医养生调理肝病的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建议肝病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并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2.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养护肝脏非常重要,建议肝病患者按时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 情绪稳定:情绪波动是导致肝气郁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稳定对于调理肝病非常重要。

合理宣泄情绪、积极面对压力是肝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4.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肝脏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调理肝病。

但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五、中医药调理肝病的注意事项在中医药调理肝病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草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严禁自行购买和服用草药;2. 草药调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不可急功近利;3. 饮食调理不能过度,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

中医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

中医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

中医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中医对于肝病的辨别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志调节等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在身体的多个方面表现出症状,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中医可以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

首先,从面色和神态来看。

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青,尤其是在眼眶周围,或者面部晦黯无光泽,神情抑郁、烦躁易怒,这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中医认为,青色主肝病,而肝主情志,当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时,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表现出烦躁、易怒或者抑郁等。

其次,观察眼睛。

中医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

如果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屎增多,或者眼睛发黄(黄疸),都可能是肝病的表现。

眼睛发黄通常是肝胆湿热的典型症状,这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再看舌头。

舌头的变化也能反映肝脏的状况。

如果舌头两边发红,多提示肝经有热;舌苔黄腻,可能是肝胆湿热;舌苔薄白,可能是肝气郁结。

脉象也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弦脉是肝病常见的脉象,表现为脉象挺直而长,如按琴弦。

但脉象的判断需要专业的中医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来进行。

从症状方面来说,胁肋部的疼痛是肝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胁肋为肝经循行的部位,如果出现胁肋胀痛、刺痛、隐痛等,都可能与肝病有关。

胀痛多为肝气郁结,刺痛多为瘀血阻滞,隐痛多为肝阴不足。

此外,消化不良也是肝病可能导致的症状。

中医认为,肝木克脾土,当肝脏出现问题时,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如果是肝郁气滞,还可能出现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不调也可能与肝病有关。

如果出现月经提前、月经量多、色红,多为肝火旺盛;月经推迟、月经量少、色淡,多为肝血不足。

在睡眠方面,失眠多梦、容易惊醒,或者嗜睡、困倦无力,都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

肝郁化火时,容易出现失眠多梦;肝血不足时,可能会嗜睡、困倦。

中医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病史来辅助诊断肝病。

比如,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抑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损伤肝脏。

肝病的中医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什么

肝病的中医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什么

肝病的中医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什么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多与邪气侵袭和正气不足有关。

邪气包括湿热、疫毒、瘀血等,正气则指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祛邪扶正治疗法就是通过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祛邪是治疗肝病的重要环节。

对于湿热内蕴型的肝病患者,常见症状有口苦、黄疸、腹胀、舌苔黄腻等。

中医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茵陈、栀子、黄柏、大黄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

疫毒是导致肝病的另一种重要邪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对于此类患者,中医会使用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的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等。

瘀血也是肝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肝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胁下刺痛、肝脾肿大、面色晦暗等瘀血症状。

中医会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肝脏的微循环。

然而,单纯祛邪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扶助正气。

正气不足是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于正气虚弱的肝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扶正治疗。

如果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中医会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的中药来增强机体的元气。

对于血虚的患者,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中医会选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的药物来补充血液,滋养肝脏。

阴虚的肝病患者可能会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此时会使用生地、麦冬、沙参、枸杞等滋阴的中药来滋养肝肾之阴。

而对于阳虚的患者,如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状,中医会运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的药物来振奋阳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临床治疗中,祛邪和扶正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

中医肝病病案

中医肝病病案

中医肝病病案肝病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的疾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肝病多由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阴虚损等病理变化引起。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患有肝病的患者的病情及中医治疗过程。

患者,男性,年龄45岁,主诉肝区胀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已有两个月。

经过详细的询问与望闻问切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肝郁气滞型肝病。

根据中医理论,肝郁气滞型肝病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肝脏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

肝郁气滞型肝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经过舌诊和脉诊,医师发现该患者舌苔厚腻,舌体有红色,并且脉象偏弦,这是肝郁气滞型肝病的特点之一。

根据辨证分析,中医医师给该患者开出了以下的治疗方案。

方剂: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枳实、赤芍、白芍、川芎、当归、柴胡、香附、甘草等。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服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克,煎水服。

医师还建议该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饮食上,建议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新鲜蔬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肝区胀痛明显减轻,食欲逐渐恢复,乏力感减轻。

舌苔变薄,舌体颜色恢复正常,脉象偏弦得到改善。

医师进一步调整了治疗方案,为该患者增加了补益肝肾的中药,以巩固疗效。

同时,医师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经过数个月的治疗,该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肝区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食欲、精力逐渐恢复。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了治疗方案,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肝病的特点。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及饮食调理可以调节肝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肝病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其功能不仅独立,还与其他脏器相互关联。

下面是关于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解释:
1. 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疏泻脏器。

它能够调节血液的畅通运行,使气血流通顺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等疾病。

2. 储藏功能:肝脏在人体中起到了作为“藏血之海”的功能。

它能够储存和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保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当身体需要时,肝脏能够释放血液,满足其他器官的需求。

3.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肝气郁结会影响情绪和情绪稳定性,引发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心理疾病。

4. 主筋络功能:肝脏对筋络的主导作用也是中医关注的一点。

筋络贯通全身,与气血运行紧密相连,保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筋络不通,出现酸痛、僵硬等症状。

5. 肝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也主管血液的调配和均衡。

它通过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来满足各个器官的需求。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紊乱,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包括主疏泄功能、储藏功能、
疏肝解郁功能、主筋络功能和调配血液功能。

保持肝脏的正常功能状态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与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与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与,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与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在人之体, 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刘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刘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与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与气分,使气郁更甚.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之伐之,其萌芽有不挫折毁伤者乎?即使散肝能畅其升发条达之性,然亦有伤气血,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的弊端.只可暂用而不可长用.因此,张氏临证不只着眼于肝实.更重视肝虚,补肝之法为其常用之法.与此同时,张氏治肝之时.不仅仅降肝、镇肝.而是从肝的生理特性出发,更重视升肝,升降相因,以顺肝本之性.张氏对肝与脾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力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深领《内经》《金匱》治肝之奥旨,遵"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提出"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又曰《内经》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降脾胃而肝自和平也".因此"升降脾胃"为张氏治肝常用之法.二、中医辨证治疗㈠辨脏腑论治的角度曹氏⑴根据《难经》中"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记载,从心进行论治〔木火母子关系〕;根据《伤寒论》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木土乘侮关系〕;根据"肝肾同源,久病与肾"的名言,从肾的角度进行论治〔水木母子关系〕.钱氏⑵从"一贯煎"、"鳖甲煎丸"化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彭氏⑶根据中医的"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全身之气机,肺气的宣发,可加强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则制约肝气之升腾,使肝气保持和畅条达"的理论,从肺的角度进行论治〔金木乘侮关系〕.总而言之,从脏腑角度进行论治肝病,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㈡辨气血论治的角度刘氏⑷提出了肝病治疗的阴阳气血的辩证层次,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大证型.气分证是指肝脏被湿热邪气所伤的初期阶段,多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血分证是指肝病迁延,气分湿热进入血分,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以养血活络化瘀,健脾清热利湿解毒立法用药.阴虚证多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肝脾肿大,白/球蛋白倒置,见疲乏低热、两胁疼痛,甚则出血;常用滋阴柔肝,软坚化瘀消痞法治疗.阳虚证是久病脾肾阳虚,多为中期、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萎缩、脾大、腹水,见腹胀、小便不利、面色黧黑等症状;以疏肝健脾、温补脾肾为主治疗. ㈢辨证论治的角度田氏⑸把酒精性肝病根据临床表现与病情演变的特点分为初、中、晚三期,早期以肝郁痰阻、肝经湿热多见,临床可见脘胁胀满或胀痛,纳食不馨,或胁下积块,质地柔软等证;中期多见肝胆湿热、食滞痰阻与气滞血瘀,临床可见胁肋胀痛,饮食减少,面色痿黄,胁下痞块明显增大,质地中等,形体逐渐消瘦等证;晚期则多见肝脾血瘀、脾虚水停、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候,㈣辨病论治的角度张氏⑹对不同的肝病采取了不同的治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乙肝;运用温阳化湿法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硬化.汪氏⑺以枳术丸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治疗肝硬化;以大黄蛰虫丸为主治疗肝癌.龚氏⑻用益气化湿、健脾补肾之法治疗乙型肝炎HBeAg阳性;用清热解毒、活血理气之法治疗慢性乙肝活动期;用清肝化浊、活血通络之法治疗脂肪肝;用益气活血、软坚化瘀之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可见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胁下积块,按之坚硬,青筋暴怒,甚则脐心突起,而色痿黄或黧黑,四肢明显消瘦等证.三对肝病变局的治疗夏氏⑼提出肝厥致痛:肝逆头痛方选五磨饮子<《济生方>:积壳、木香、沉香、乌药、槟榔>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厥阴头痛,方选吴茱萸汤<<兰室秘藏>>、白附子散<<世医得效方>>等加减.肝咳致痛肝咳出自《素问·咳论》.又称肝经咳嗽.症见咳嗽.两胁下痛,甚至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满.可用《症因脉治》柴胡饮子<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大黄、白芍>.或泻青各半汤<黄芩、桅子、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积壳煮散<枳壳、桔梗、甘草、细辛、葛根、肉桂、橘红、苏子、姜、枣>加减.四、中医有效的药对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疗工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的治疗肝病的有效药对.如郑氏⑽用白术和蛰虫的药对来治疗肝病;张氏⑾认为赤芍具有很好的消退黄疸,保肝,抗纤维化的作用;唐氏⑿用黄芪配莪术来治疗肝病疗效卓著.治又可外治.朱氏⒀用阿魏配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红花、丹参为丸内服以缓消症积,以阿魏配山甲、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熬膏,用时用冰片、麝香少许,贴于肝区,其痛可止,张氏⒁最善用生麦芽,或与柴胡,或与茵陈,或与川楝子,或与桂枝等并用.可谓舒肝用药之妙,实可效法.其他的类似药对就不一一列举了.五用药规律李氏⒂研究86年至96年的文献认为苦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之首,共691次,占运用次数的38. 05 %,常用的有板蓝根、虎杖、丹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龙葵、桃仁、莪术等.甘味药之应用,占肝病用药的第二位,共653次,占应用次数的35. 95%,最常用的有黄芪、党参、甘草等.酸味药之应用,占第三位,共217次,占应用次数的11. 94%酸味药具有收涩固脱的作用,常用于气血精津滑脱之症,最常用的是五味子、乌梅等.辛味药之应用,占第四位,共167次,占运用次数的8. 97%,辛味药有芳香走窜、理气活血的作用,常用的如枳壳、陈皮等.此外辛味药还兼有部分活血化瘀的作用.咸味药之应用,占第五位,共92次,占运用次数的5. 06%.咸味药有软坚散结作用,最常用的是鳌甲.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苦味、甘味、酸味药占全部用药次数的85. 94%,这是和仲景肝病用药五味规律相吻合的,同时也揭示了目前治疗慢性肝炎的三大手段为祛邪、、补虚、活血化瘀六、结语综上所述,肝病以"郁"为中心,引起应风之数变而变证较多."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特点贯穿始终.肝木对人体全身气机的条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藏血,而内寄相火.故肝病过久势必会伤与血分,人于脉络.在人之体,络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渗灌气血,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灵枢·痈疽》在阐述人体中营养物质流溢散布情况时明确指出:"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灵枢·小针解》亦云:"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重在渗灌气血,血行则皮腠得以渗灌,络脉发生病变时常常在血,血滞或血虚则不能渗灌皮腠.若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得不到纠正,则会影响络脉的渗灌功能,故言久病入络.验之于临床,大部分肝病患者多少都会有诸如舌质红、肝掌、蜘蛛痣、白睛红赤、咽喉暗红、手心色红、脸色红滞、面斑起、齿衄等热入血络的临床表现.恰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的学说.叶天士得络病学说也是贯穿肝病的证治过程始终的指导学说.肝络是人体络脉中的一小部分.肝病之所以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就是因为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留滞于肝络之中,影响其络脉的渗注气血的功能,使病肝络这一病理环节,进而产生肝络病.人体络脉易滞、易瘀、易虚,故对肝络的通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红线.能够掌握这一思路对攻克肝病顽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⑴刘斌·曹顺明从脏腑论治肝病验案3则##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10月第12卷第5期⑵付修文·肝肾相关与慢性肝病中医1995年第2期⑶彭有祥·肝病治肺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0年9月第16卷第5期⑷蒋燕·刘渡舟教授治疗肝病的辩证用药经验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1 期⑸金容炫·张浩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年第9卷第8期⑹张赤志·肝病治法举要湖北中医杂志1999年第21卷第4期⑺赵笑东王明武汪正利·汪达成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中医药2000年第4期⑻周玉琴龚锡曾·治肝病经验##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⑼夏学传·肝病致痛浅析##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14卷第4期⑽郑昱·白术蛰虫伍用治疗肝病浅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第7卷第2期⑾张永艳赵文霞·赤芍防治肝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陕西中医 2003年第24卷第7期⑿唐迎雪·论黄芪配莪术在治疗胃、肝病中的应用 ##中医 1999年第20卷第11期⒀董汉良·朱良春治疗肝病用药经验举要##中医1995年第11卷第1期⒁刘家义·张锡纯肝病制方规律探讨##中医杂志1998年5月号⒂李新·从仲景肝病用药的五味规律看现代慢性肝炎用药五味现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年第6卷第4期。

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在现代医学中,肝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然而,在中医学中,对于肝病的理解与现代医学略有不同。

中医学将肝脏视为五脏之首,主管着整个人体的生理活动。

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有所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医学认为,肝脏主管着血液的储藏、调节和运输功能,同时也主导了情绪的调节。

中医学的理论将肝脏与情绪联系在一起,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进而导致肝病的发生。

中医学将肝病分为外因肝病和内因肝病两大类。

首先,外因肝病主要是指通过外界因素引起的肝脏疾病,如感染、中毒、肝炎等。

中医学强调了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肝脏与脾胃的相互作用对肝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脾胃功能减弱时,会导致湿热内生,湿热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损伤肝脏。

而外界因素的侵扰则会使得湿热更加严重,从而引起肝脏的病变。

其次,内因肝病主要指由于情绪不平衡导致的肝病。

中医学认为愤怒、忧思、郁闷等情绪的累积会导致肝脏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到肝脏的功能。

这种病因通常与现代医学中的“压力”相关联,压力的长期积累会引起肝气郁结,导致肝病的发作。

因此,中医学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预防和治疗肝病的重要性。

中医学对于肝病的治疗注重整体调节和平衡,与现代医学的以症状为导向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学主张通过调整饮食、情绪和生活方式来恢复和保护肝脏的功能。

比如,中医学建议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

此外,中医学也提倡运动和充足的休息,以平衡肝脏的功能。

中医学将肝脏视为整体健康的关键之一,强调了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侧重于情绪和饮食等方面的调节,以保护和恢复肝脏的功能。

虽然与现代医学的解释略有差异,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总而言之,肝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强调了五脏相互关系和整体的健康观念。

通过调整情绪、饮食和生活方式,中医学力求保护和恢复肝脏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医如何诊断肝病与治疗肝病?
病要痊愈,当以正确诊断为首要件,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今日的医学容易造成肝病死亡即因不明经络病变而误治的结果,治肝之病当知肝的经络病变及其病变与五脏相互的生克顺逆,暨六经传变而为诊断治疗。

1。

以时诊断肝病:
肝属正厥阴木,而风气通于肝,故凡肝有病者,必禁当风以犯之也。

肝病属木,从春始也,至于夏属火心,则火能克金,令金不能克木,故肝病当愈于夏,故夏不愈当甚病重于秋,盖甚则沦于死矣!而金来克木,设秋不死当持于冬,盖冬属水为肝之母,母气一旺,肝气有资,故可与病相支而不甚耳,冬虽与相持,其病复起于春,盖肝之病又当至春而起,所谓自得其位而起者是也。

2。

以脉诊断肝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肝脉急甚者为恶言也,微言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微大为肝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溃疝,微滑为遗溺,濇甚为溢饮,微甚为瘈挛筋痹。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木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详见肝癌、肝硬化篇、胃气篇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3。

以经络之证状诊肝病:
灵枢经经筋第十三:足厥阴肝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走内踝之前,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阳痿,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器,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利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灵枢经脉第十:是动则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男人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泄孤疝,遗逆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热则疾之,陷下则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反小于人迎。

素问藏气发时论篇第二十二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病者邪气实是也,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虚者,精气夺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主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大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以酸泻之-肝气受邪则木郁而欲散,故急食辛以散之。

4。

以体能作用诊断肝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肝之合筋也,其荣爪指甲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从汗孔、毛孔排出,故为痹厥也。

许多腰或脊髓被手术,造成两腿瘫痪不能走路者,皆谓之神经被切断,实际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其因皆手术时的麻醉药在肝造成伤害即肝中毒,而消炎伤肾,腰痛肾本虚又被消炎,致肝毒无法从肾排出而造成双足瘫痪,故欲治此双足瘫痪者必先清肝中药物之毒,而后补肾则双足能恢复活动,故腰脊手术而瘫痪者,并非神经被切断所造成,了解中医肝主筋就不难找到被手术瘫痪病患的答案。

饮食、气候风寒暑湿燥、瘀血皆会造成肝的病变,湿热、虚、气滞、瘀血的审证寻因,治肝之病始能使病痊愈。

饮食不分酸、苦、甘、辛、咸、燥、焦、香、腥、腐,气候不分风、暑、寒、湿、燥火,七情不分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及外伤瘀血的辨证,只知道B型肝炎而消炎,怎不造成肝硬化、肝癌,如何使肝病痊愈呢?
男性比女性多肝病,乃因男人没有月经而肝积血多。

东方人比西方人多肝病,乃因东方人皆黄种人,黄种人五行属土色黄,木克土,故东方人易受木伤土,土为脾胃之病,肝硬化、肝癌多为脾胃、肾脏病,并非肝病,但今日医学却误导大众为肝胆病详见肝癌、肝硬化篇-黄疸不是黄胆篇,实因国人乱用化学药物抗生素所造成的药物伤害所致详见吃西药会伤胃,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皆伤篇。

西方人色白属金属肺,火克金,故白种人,美国人多心脏病皆消炎不当造成,为肺病而非心脏病如手术心脏病发肺炎死亡皆是。

什么地方生什么样的人,生病时,各地的气候、环境、饮食等不同,造成的疾病也不同,故治病不可以拿外国的医学统计,为我们的医疗科学数据,盲目的推销外国人所创造发明的药物、疾病,而将被害人病患治死了,却为该疾病创造了辉煌的数据,许多一个病人都治不好,却创造了十大死亡排行榜的文明病,都为今日医疗科学的伟大杰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