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门诊复诊病历
□不良反应记录
重
点
医 嘱
门诊医嘱
□进行疾病宣教
□清淡、易消化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针灸治疗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必要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4~5个月)
年月日
(第6个月)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维持用药防止疾病反复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胃镜、病理组织学复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门诊医嘱
□清淡、易消化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
□针灸治疗
□特色疗法
□穴位敷贴
□穴位埋线
□中药足浴
□其他
□胃镜、病理组织学复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复查
病情
(2021年整理)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全部内容。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
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华中医药学(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慢性胃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必需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3)腹部彩超、心电图(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
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 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 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 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 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 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 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 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 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 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 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简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临床路径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以及常用方法。
基本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的一套治疗方案。
其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风险,规范临床操作。
治疗原则1. 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少刺激”的饮食原则,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胃炎病因多与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补充气血,以促进胃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3. 疏导气机:慢性胃炎常伴随不适的症状如胃胀、痞满等,需要通过疏导气机的方法,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缓解症状。
4. 镇痛止呕: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伴有疼痛和呕吐症状,中医可以采用镇痛止呕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常用方法1. 草药煎剂:中草药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养胃、调理气血的作用,常用的治疗方剂有七味姜黄汤、四君子汤等。
2.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有助于治疗慢性胃炎。
4. 食疗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可以给出针对性的食疗方案,如饮食搭配、食物禁忌等,以辅助治疗慢性胃炎。
总结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调整饮食、调理气血、疏导气机和镇痛止呕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草药煎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食疗调理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好生活习惯,以促进治疗效果的达到。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胃痛病诊疗方案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 X 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1 / 9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气滞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慢性胃炎(ICD-10: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凝血四项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疏肝理气。
(2)肝胃郁热证:疏肝清热。
(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
(4)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
(5)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
(7)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 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胃镜及粘膜病理检查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HP 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TCD 编码:BNP010;ICD-10 编码:K29.502)
适用对象: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患者: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