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野蛮的对峙

合集下载

【议论文】文明与野蛮 高中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文明与野蛮 高中议论文1000字

【议论文】文明与野蛮高中议论文1000字文明与野蛮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久存在的话题。

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而野蛮则代表着原始社会的状态。

文明与野蛮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

而在现代社会,文明与野蛮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探讨。

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明是从野蛮社会逐步发展而来的,文明的进步是在对野蛮状态的否定、批判、超越中完成的。

从古代文明史上看,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状态之上的,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野蛮状态的否定和超越。

如古代的文明中心,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从希腊罗马到中国,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文明的源头都是在一个野蛮原始的地方,文明都是在对野蛮状态的否定和超越中完成。

而在野蛮状态下,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标准低下,利己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整个社会无序不堪。

如果没有野蛮状态的否定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发展。

文明与野蛮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文明是对野蛮的否定和超越,文明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高形式的肯定。

文明要求人们尊重和遵守规则,培养善良的品德,推崇科学的精神,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而野蛮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是对文明的否定,是对社会道德和规则的践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

野蛮状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负面,它是文明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文明的发展需要从野蛮状态中解放出来,从野蛮状态中获取新的动力和资源,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明因素日益增多,但野蛮因素也并未完全消失。

在当今社会,一些犯罪行为、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文明的作用,消除野蛮状态,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结语:文明与野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相辅相成。

文明是对野蛮的否定和超越,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高形式的肯定。

文明与野蛮议论文800字

文明与野蛮议论文800字

三一文库()〔文明与野蛮议论文800字〕“文明”指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野蛮”指蛮横不文明的状态。

而文明与野蛮之间也有必然的联系。

▲文明与野蛮作文“文明”指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野蛮”指蛮横不文明的状态。

人通常有双重性格:文明的与野蛮的。

而表现哪一面,则由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

在野蛮的环境中,人通常表现自己野蛮的一面。

你也许会说我国古代有那么多身处污淖却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豪杰。

的确如此,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随着社会的风气和身处的社会环境来选择文明与野蛮。

在不开化的社会风气中,人们往往暴露自己野蛮的一面。

“文革”十年,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社会处于野蛮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本来很明事理的人也加入了文争武斗的行列;本来在教室中用心读书的学生竟然跳出教室批斗自己的老师。

他们在野蛮的大潮中随波而动,收起“不合时宜”的文明,用自己野蛮的一面去迎合社会风气。

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难免身不由己。

但更主要的是,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被文明环境所禁锢的罪恶之灵。

一旦文明社会的规则消失,人便会释放出心中的罪恶。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教化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在文明的环境中,人们通常展露的是自己文明的一面。

这并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文明的社会风气对人的感染所致。

在从珠海到香港的路上,我们会发现有人在珠海海关插队加塞儿,而到了香港出关时却规规矩矩地排队等候。

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实际上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使人们自觉地展示着自己性格中的文明与野蛮。

身处文明环境之中的人,受到文明风气的影响、规则的限制甚至法律的约束,心中那个称作野蛮的魔鬼被这些规则绊住了手脚,退到了心底的角落。

于是人们收起野蛮的一面,展示出的就是天使般的面孔。

文明的社会环境会教化人,影响人的行为,它让人小心翼翼地藏好自己的野蛮,让文明成为自己的名片。

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

文明的天使面孔会在文明的社会风气中展现;野蛮的魔鬼嘴脸在野蛮的社会环境中暴露。

经典名著知识点总结大全

经典名著知识点总结大全

经典名著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书名解读《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一部文学名著。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鲁滨逊,他因船只失事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岛上艰难生活了28年,并最终脱离了孤岛。

小说以真实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冒险家在大自然面前所经历的磨难与挑战,反映了人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对以及对生存本能的追求。

二、主要人物1. 鲁滨逊(Robinson Cruso):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英国年轻人,对冒险有着浓厚的兴趣,受雇于一位贵族去进行航海探险,却在航海途中遭遇了一场海难,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

2. 小堤利(Man Friday):鲁滨逊在荒岛上救下的印第安人,成为鲁滨逊的好朋友和忠实的仆人,为他在岛上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帮助。

3. 父亲:鲁滨逊因为反对国家、宗教的迫害而逃亡海上,他对鲁滨逊的成长和远行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4. 母亲:安神的母亲,在他遭到孤岛困扰时给他送来了食物,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爱心满满,是鲁滨逊重要的心理依靠三、故事梗概1. 鲁滨逊在船只失事后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通过各种方法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制作工具,并建造小木屋。

2.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逐渐适应了在孤岛上的生活,并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个原住民小堤利。

鲁滨逊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导小堤利,并带领他共同对抗其他土著人。

3. 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后,鲁滨逊最终成功逃脱岛屿,回到文明社会,结束了对大自然的生存挑战。

四、主题思想1. 求生与自然:在孤岛上,鲁滨逊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并且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才能生存下去,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

2. 孤岛与人性:在荒岛上,鲁滨逊一直面临着孤独与恐惧,然而他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最终战胜了心灵的孤独,历尽磨难。

3. 文明与野蛮:小说中展现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峙,鲁滨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荒岛上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五、名言摘录1. "All my troubles were at a distance..."(我所有的麻烦都在远方……)2. "The fear of danger is ten thousand times more terrifying than danger itself."(对危险的恐惧比危险本身可怕上万倍……)3. "I began to comfort myself as well as I could, and to set the good against the evil, that is to say I did not sorrow for my own desolation."(我尽可能地安慰自己,将美好和恶劣相抵,也就是说我没有为自己的孤单而悲伤……)4. "I have no room for any further activities from my studies."(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我的学业了……)六、名著评价《鲁滨逊漂流记》以其独到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一个冒险家在大自然面前的孤独与挑战,以及对生存本能的追求。

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

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

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
文明与野蛮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掌控的结果。

而野蛮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不足、掌控能力不足的表现。

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从历史角度来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中所形成的。

而野蛮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社会角度来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文明社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而野蛮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落后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

野蛮社会缺乏组织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往往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

从个人角度来看,文明是人类个体的修养和素质的体现,是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

文明的人具有高度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而野蛮的人则缺乏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甚至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文明与野蛮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掌控的结果。

而野蛮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不足、掌控能力不足的表现。

我们应该珍惜文明,推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警惕野蛮,避免野蛮的回归。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201912)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201912)
工督说到,
他在任期发动了“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 引擎------铁路、统一邮政 和电报”。

整体世界的形成对印度社会发展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工业文明的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亚非拉国家的进步,但更重要的影响是野 蛮的殖民掠夺又严重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社会 经济,使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与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面对整体世界的挑战,出路是什 么?
1、1757-1767年英国 侵占地区,大约占印 度土地的几分之几?
2、1767-1805年英国 侵占地区,大约占印 度土地的几分之几?
3、1805-1858年英国 侵占地区,大约占印 度土地的几分之几?
4、到19世纪中期,英国大约占印度土地的几分之 几?如果加上“附属英国的封建土邦”那又是多 少?
3、几个“我们的”说明 了什么?
4、你觉的这段话说明了什 么问题?
1、简表中有哪些国 家?位于哪里?
2、本土与殖民地的 比例如何?
3、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谁?为什么?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是一种什么情况?
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殖民扩张,整个世 界被瓜分完毕,它们控制和奴役着世界上大 部分土地和人口。人们称其为帝国主义国家。
1、哪里的经济学家说的?
2、谈到了哪些国家和地 区?涉及了哪些大洲?
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 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 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 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 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 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 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 群岛。……”
英国当时在亚洲最大的殖民 地——印度的案例:
; 360足球直播:/

文明与野蛮议论文范文

文明与野蛮议论文范文

文明与野蛮议论文范文文明”是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野蛮”是指蛮横残暴的行为或不文明的状态,这两种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下面给大家分享文明与野蛮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文明与野蛮议论文1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与计算机密不可分。

人工智能的先进让我们一度怀疑是否会代替人类呢?库克不担心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他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美丽新世界》讲述了一个绝对公平的文明世界。

所谓的人类不是由父母孕育而成,而是在拥有高精尖仪器的实验室中被制造出来的,如同流水线工程。

人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做着属于自己制度该做的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而这个所谓美丽新世界的本质呢?那些文明人人性消泯,自私自利,只是一群机械的,没有灵魂的在种姓制度下的提线木偶罢了。

野蛮人的出现,让些许文明人陷入沉思。

在绝对文明与野蛮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文明”是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

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魂魄,是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适。

“野蛮”是蛮横残暴的行为。

是汪精卫建立为日军服务的傀儡政权后留下的千载骂名,是不懂得收敛的韩信在君主前口出狂言的傲慢,是刀光剑影,舞刀弄枪的横行霸道。

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思想解放。

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

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

但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计算机不需要艺术,不需要精神文明,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文艺复兴不复存在。

绝对文明就是野蛮。

《美丽新世界》中的文明人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消失殆尽。

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性,没有爱。

这样的绝对文明不就是蛮横行为吗?但是绝对文明的后果比野蛮更可怕。

野蛮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不尽完美,但有时候有可取之处。

野蛮的手段是一种促进文明的方式。

怀特海

怀特海

怀特海人物生平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 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逝世。

“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

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

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

怀特海童年时期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

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恩学校就学。

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

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

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

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

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

1910年,怀特海迁居伦敦。

19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许多职务。

1914?924年,在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

这段时期,他受柏格森、爱因斯坦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

1924?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

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去世,终年86岁。

个人作品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

其中主要的是:《泛代数论》(1898)、《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1910-1913)、《相对论原理》(1922)、《自然知识原理》(1919)、《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宗教的形成》(1926)、《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维的方式》(1938)、《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还有一些有关教育的讲演和论文收入了他的《科学与哲学论文集》(1948)。

试析电影_金陵十三钗_的意识形态隐喻_罗丽娅

试析电影_金陵十三钗_的意识形态隐喻_罗丽娅

摘 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不可避免。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导演充分运用影像叙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其意识形态隐喻的充分表达。

本文试结合影片内容,采用症候阅读和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影片中的意识形态隐喻进行解析。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意识形态隐喻;影像叙事策略《金陵十三钗》是继《南京!南京》、《拉贝日记》之后又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

作为一部大投资、大制作的跨境合拍商业大片,张艺谋试图在民族记忆与历史想象之间尽情游弋,从而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迥然不同的面貌和特质。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呢?现代电影理论中的电影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路易·鲍德里曾在其文章《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效果已经内在于对电影的摄放机器之中,电影摄放机器正是通过自身,构造并设置了先验的主体和想象的同一体,并通过观看电影复制或强化了这一想像。

”①由此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电影的意识形态性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窥知这种意识形态呢?这种意识形态在电影中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对此,让-路易·鲍德里使用了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提法——“意识形态腹语术”。

在他看来,“(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它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藏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

②也就是说,“电影的一切艺术或技术手段都是意识形态的策略符码,它们总是表面自然实则强制性地使观影主体接受意识形态效果但又感觉不到它们的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主体与影像世界的二元想象关系的裂隙得以缝合”。

③那么,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导演张艺谋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叙事策略和影像符码来试析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意识形态隐喻罗丽娅1 曹 直2(1.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博士,武汉,430072;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宜昌,443002;2.95971部队13分队,广水,432701)有效实现其意识形态隐喻的表达的呢?下面,我们就从国家主流话语的表达、西方救赎神话的建构以及文明与野蛮对峙的隐喻这三个层面入手,结合影片内容,采用症候阅读和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影片中的意识形态隐喻逐一进行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知多少次上演了这一幕:秀才遇上兵。

秀才,学得满腹经纶,仁字开头,义字当先,礼不离口。

兵,唯利是图,不夺不餍,只信奉武力才是硬道理。

显然,秀才的文明和兵的武力对抗的时候,文明处于劣势,代表着野蛮的武力往往取得胜利:秀才对兵讲仁爱,讲正义,兵哪里听得懂?秀才还想再讲明白一点,可兵早就不耐烦了,铁戈一挥,把秀才击亡于地,再把秀才的锦囊挑上天空,四书五经零落而下,撒满一地。

然后,兵搜空秀才身上的几文铜钱,觅得两件古董,站起身来,踏过秀才的尸身,踩着书纸,狂笑而去。

啊,战争!战争!古今中外,多少文明被异族灭绝!多少文明被抛尸荒野!战争是因少数人的贪欲而引发的,战争却让多数人蒙受了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实在是太沉重了。

而且,千万年来,战争这一幽灵一直徘徊在我们人类身边,一刻也不曾远离。

两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早已结束了,但人类并没有回到和平上来,并没有真正回到文明上来。

今天的人类世界,依然显示着野蛮武力的胜利。

可不悲哉!现代社会,被我们现代人所称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优越的衣食住行条件,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这一切,似乎显示出人类具有了伟大的文明。

然而,这些只是物质生活的进步。

人类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文明,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前进一步!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倒是给野蛮的武力注入了新的血液:生化武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层出不穷,文明哪里敌得过武力!人类的文明和文明的人类,遭受到的是更惨烈的伤痛。

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存在于这世界上,并非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就代表着文明。

有时恰恰相反,越是科技发达、经济强大的国家,越能做出最野蛮的事来:凭着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凭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到处挑起矛盾,四方弄出事端,背后窃取渔翁之利。

如此行径,把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置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暗地里盘算着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何文明之有?《论语》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意思是说,遇见好处要想想合不合仁义,遇见危难要舍命相救。

《孟子》也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意思是说,为什么一定要说好处呢?有仁义就行了。

什么是仁?什么是义?孔子说:“仁者爱人。

”意思是有仁这种道德修养的人,乐于关爱他人。

儒家思想中说的推行仁德,就是去关爱他人。

所以后人又把仁称为仁爱。

义,就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更多时候是专指正义。

儒家思想对仁爱作了详细的阐述。

爱人,我们首先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长辈,叫做孝;爱兄弟姐妹,叫做悌;爱子女后辈,叫做慈。

然后,我们爱世间所有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儒家思想的义,要求我们尽到自己的义务,做合乎情理的事,做公正的事,做对大众有益的事,不做不合理、不公正、对人有害的事。

可以看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真正文明的思想。

当今世界,现代人类,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做到仁义,不仁不义的事却每时每刻都有发生。

所以,说我们人类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文明,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前进一步,一点也不过分。

从儒家思想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就看重做人的思想道德,把利益放在后面。

并且,两千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学习儒家思想,虽然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中国是真正文明的国家。

我们中华民族能真真正正地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有一把为人处事的尺子:仁爱和正义。

西方国家则不然。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冷战,各参战国与中立国,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哪个国家能出于正义出来制止战争?帮凶倒是多得很。

比如美国。

多少年来,美国一直做着这样的事情:国内出现矛盾,经济出现危机,立即到国外去用兵,捞些好处回来,则全国皆大欢喜。

即使国内一切平安,也睁着一双鹰眼在全世界搜寻,找到一点借口、寻得一点缝隙,立即伸出鹰爪,尽量多捞些好处回来。

其奸诈小人的丑恶嘴脸,尽现无遗。

美国屁股后面还有几个小跟班,也跑得勤快,捡两块骨头渣,多少沾点荤腥。

这种做法,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孟子说的禽兽。

美国是全世界的祸根。

美国人根本读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相反,我们中国可以几十年地无偿支援一些有困难的国家,支援他们的生活、生产和建设。

《大学》所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只有我们中国能真正做到。

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早已处在仁义这一关爱、和平的文明层次。

一句话,西方国家,至今也不会讲仁义,讲究的是唯利是图。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停留在物质欲望这一最原始的低级层次,等同于我们中国历史上尧舜之前的水平。

他们一直是我们历代祖先所说的化外之邦。

我完全有理由向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高声宣布: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其文明程度,至今依然落后于中国数千年!近几年,有一句话比较流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话,出自那个叫邱吉尔的英国人之口。

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用我们心中那把尺子比一比,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让我们中国人来说这话,应该这样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仁义。

你有仁有义,就是我们的朋友,你不仁不义,就是我们的敌人。

实际上,不仁不义的国家,是全世界的敌人!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有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是错误的。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仁义在你不在我,我会被你打败;仁义在我不在你,我决不会被你打败。

我们知道,仁义的后面,是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儒家之道,主要就是仁和义。

得道就是有仁有义,失道就是不仁不义。

显然,打不败的这个人,必然有仁有义;不仁不义之人,必败无疑。

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之所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的就是心中的仁和义——为仁义而生,为仁义而死,可不是为了不让人打败。

日月照亮我们的眼睛,孔孟照亮我们的心灵!近现代史上,因强盗、野兽对我中华民族的肆意侵略、屠杀,国人在把枪口瞄准强盗、野兽的同时,也把枪口对准了儒家思想。

是的,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是懦弱的。

《论语?颜渊》中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去兵,就是去掉军队。

孟子也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显然,儒家思想是重文治而轻武备的。

《大学》里,更是有一整套重文治的系统的政治理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套理论,指明了政治的根本是人治,也就是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一套理论是伟大的,从提高个人的修养一步一步到最终的平治天下,跟武力毫不相干!这就是我们祖先常说的德治仁政。

这是世界上最文明因而也是最伟大的思想!有这样的思想指导,我中华民族一直在努力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

这样的一个国家,不会想着去侵略他国,只想着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这样的国家,不会搞军备竞赛,节省了许多军费开支,让国民的生活条件更好、幸福指数更高。

这样的国家,在兄弟国遇到困难时会热情相助,在兄弟国遇到灾难时会真心相救。

这样的国家,没有战斗的思想,国民当然是懦弱的。

然而,这也正是真正伟大的文明!如果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政治思想,那么各国之间竞赛的就不是军备,而是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的幸福指数!然而,这仅仅是如果。

世界各国并没有均衡地、同时地掌握了这种文明思想,实际上几乎只有中国掌握了这一文明思想,所以,当豺狼来了的时候,文章开头那一幕最悲壮的惨剧就开始上演了,我们中华民族那伟大的仁义就跌倒尘埃了!仁义并非能无条件地无敌于天下!当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尘埃里挣扎的时候,支撑起我们民族脊梁的、挽救我们民族于危亡的,却还是这儒家思想。

你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听明白了!任何入侵者都是强盗,都是野兽,是没有仁义的,我应该用杀身成仁的思想,我应该用舍生取义的精神,去打败入侵的强盗,去消灭入侵的野兽。

这正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屡遭异族欺凌、屡受强盗侵犯而依然如泰山一般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

你看!当年,蒙古军队从亚洲打到欧洲,花腊子摸、俄罗斯、东欧列国,往往几个星期就踏平一国。

那些国家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般。

公元1235年,蒙古发动了灭宋的侵略战争。

文弱的南宋能与蒙古一战吗?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战打了近五十年,其中蒙古还付出了这样惨重的代价:在四川合州之战中大汗蒙哥被击中,伤重而亡。

在南宋的保卫战中,这位伟人不能不说——文天祥。

时任地方官的文天祥,卖掉了自己的家产,组建了勤王军。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抗元战争中不幸被俘。

元朝的大臣、皇帝多次劝他投降,请他当宰相,但他坚决不降,说自己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并写下了涤荡人灵魂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了。

以前,文天祥说自己是宋朝的状元、宰相,明确地指出了自己有目标——南宋。

现在南宋已经灭亡了,他为之战斗的目标已不存在了,该投降了吧?元朝统治集团抓住机会又多次劝降。

劝降的队伍可谓史无前例蔚为壮观,从已投降的南宋将军、丞相、皇帝,到元朝的丞相、皇帝。

最让人心痛的,是元朝统治者们把文天祥的一双未成年的女儿也找来劝降。

文天祥悲痛万分,可是,他就是不降。

难道文天祥还有别的目标吗?元朝统治集团可不愿多想,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把他关进阴暗潮湿的黑牢,给他戴上满身的刑具,让他挨饿,让他受冻。

三年非人的残酷折磨,文天祥没有丝毫屈服,还写下了著名诗篇《正气歌》。

最终,元朝统治集团黔驴技穷,决定杀害文天祥。

公元1283年1月8日,文天祥被送上刑场。

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行礼,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文天祥仙逝后,人们在他身上发现了他最后留给这个世界的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

一个人的正义做到了极点,他的仁德也就达到了极至。

读圣贤人的书,学了用来干什么呢?从今以后,我大概没有可惭愧的了。

南宋灭亡了,他的目标未灭!他为仁义而生,他为仁义而死!蒙元入侵我大宋,是不仁不义,我必定战斗到底!这是一个无上的精神目标。

文天祥!文天祥!我们伟大的文先生,你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圣贤,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自己!这份遗书,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苏武牧羊、诸葛尽瘁、魏征直谏、海瑞清贫、谭嗣同不走……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数之不尽!这份遗书,正是中国历史上无以计数的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共同心声!这份遗书,说出了我中华民族那些英雄们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根本原因——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这份遗书,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遗书,它堪比日月,光耀千古!儒家思想是我中华民族的第一长城!儒家思想也是我中华民族对全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