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两种状态转变形式。
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而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这两种状态转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冰块融化成水、蜡烛燃烧后凝固成蜡等。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能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减弱,最终克服固态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物质的结构由有序的排列转变为无序的排列。
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熔点,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的体积通常会增大,因为在液态状态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
凝固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物质的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最终克服液态结构的不稳定性,使得物质的结构由无序的排列转变为有序的排列。
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温度逐渐降低,直到达到凝固点,凝固点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温度。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体积通常会减小,因为在固态状态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状态转变的基本过程,它们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排列有序,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因此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固定的体积。
而在液态下,物质的分子排列无序,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而是会流动。
当物质的温度超过熔点时,固态物质变为液态,分子的热运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物质的结构变得无序,体积增大,从而呈现出液态的特性。
相反,当物质的温度低于凝固点时,液态物质变为固态,分子的热运动减弱,相互作用力增强,物质的结构变得有序,体积减小,从而呈现出固态的特性。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状态转变的重要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也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冶金工业中的熔炼和铸造过程就利用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性,将金属矿石加热至熔点,使其熔化成液态金属,然后通过冷却使其凝固成固态金属,从而得到所需的金属制品。
1.2熔化和凝固

62
熔 化 图 像
温 度 ℃
60
56 52 48
44
40 36
时间/分
海波的熔化图像(图1)
蜂蜡的熔化图像(图2)
• 实验数据
冰
0 0.5 1 1.5 2 2.5 3
烛蜡
3.5 4 4.5 5
时间/min
温度/℃
冰 状态
-5
-2
-1
0
0
0
0
0
1
2
5
------固态
31 38 44 48
固 液 共 存
气态
工厂中浇铸零件
蜡烛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 态过程中温度是否 发生变化?不同物质 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吸热还是放热?
提出问题:不同固体(如:海波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水浴法”:
缓慢加热,延长实验时间,便于观察。
实验装置
温度计
铁架台
试 管
烧 杯
海波 石蜡
石棉网
酒精灯
从表格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练习:
1、能用锡锅熔化铝吗?不能
2、查表确定下列几种物质在下列温度时的状态?
液态 。 固态 47º C的海波_______ 。 -38º C的水银_______
液态 。 固态 -15º C的水________ 。1536º C的纯铁_______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都有可能 48º C的海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化图像
T /℃ T /℃
D
固液共存
48
液态
C
B
固态
A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变化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比如,冰融化成水,水又能凝固成冰;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而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就是熔化和凝固。
熔化,简单来说,就是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不同的固体物质,其熔化的条件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我们先来看晶体的熔化。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比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都是晶体。
当晶体被加热时,温度会逐渐升高,直到达到熔点。
在达到熔点的这个瞬间,晶体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再上升,而是保持在熔点不变。
晶体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会继续升高。
这是因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晶体内部的结构,而不是用于升高温度。
以冰的熔化为例,当我们把冰放在室温下,它会慢慢吸收周围的热量。
当温度达到 0 摄氏度时,冰开始熔化,但此时温度不会再升高,直到所有的冰都变成水,温度才会继续上升。
再来说说非晶体的熔化。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比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上升,同时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不存在温度不变的阶段。
熔化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比如,给固体加热的强度越大,熔化就越快;固体的表面积越大,与外界接触越充分,熔化也会越快。
接下来我们说说凝固。
凝固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对于晶体来说,液态的晶体在冷却到熔点时,会开始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液体完全凝固成固体,温度才会继续下降。
就像水凝固成冰,当水温降低到 0 摄氏度时,水开始凝固,此时温度不变,直到所有的水都变成冰,温度才会继续降低。
而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会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在实际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现象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铸造行业,利用金属的熔化和凝固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的零件;在食品保存方面,冷冻技术就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来保持食物的新鲜度。
在寒冷的冬天,道路上的积雪会被撒上盐,这是因为盐能降低雪的熔点,让雪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从而达到除雪的目的。
熔化和凝固

二、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 固态 、 气态 、 液态 。
2、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物质从 固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叫做熔化,从 液态 变成 固态 的过程叫做凝固。
3、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 加热 ,但是温度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海波、冰、金属、萘、盐等物质是晶体。
(2)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 加热,温度就升高,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松香、玻璃、沥青、蜡等物质是非晶体。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4)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1)的分析:AB 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B 点:固态BC 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C 点:液态 CD 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
● 对曲线(3)的分析:EF 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FG 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GH 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 熔点和凝固点为同一温度 ● 熔化的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凝固的特点:温度不变,继续放热4、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见右下图)【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盛水的烧杯(水浴法:使试管受热均匀)、试管(装O时间O时间O时间O时间甲 晶体甲 晶体乙 非晶体乙 非晶体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 物质凝固的温度变化曲线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1)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3.2熔化和凝固讲解

熔化需要吸热 , 凝固需要放热。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 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 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 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 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 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秒表
酒精灯的使用
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外焰加热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盖盖灭(不能用嘴吹)
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时,它 的状态为( D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判断依据?
温度/℃
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收热量, 温度升高。
认识非晶体熔化曲线:
时间/min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 度,整个过程是吸收热量,温度不 断升高。
温度
海波
放热凝固 凝固点
时间
吸热熔化 熔点
海 波 熔 化 图 像
50
45
40
0
1
2
3
4
5
6
7
8
时间/min
石蜡熔 化 过 程 记 录 表
时间/ 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温度/ ℃ 38 39 41 42 43 44 46 48 50 52 53 54 55 56 57 状态 固 固 固 固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液 液 液 液
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即熔点是晶体本身的一 种特性,可以用它来鉴别物质.
阅读思考一些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纯铁 钢 灰铸铁 铜 金 3410 1535 1515 1177 1083 1064 铝 铅 锡 萘 海波 冰 660 328 232 80.5 48 0 固态水银 固态甲苯 固态酒精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氢 -39 -95 -117 -210 -218 -259
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熔化和凝固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熔化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放热)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6、熔化吸热的考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
(因为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ppt课件

时间/min
0 1 2 3 4 ...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海波
点击播放视频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实验数据记录】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t/min
海波 的温 40 43 45 48 48 48 48 48 50 51 53 度t/℃
【交流反思】 若实验中记录相邻两次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有可能错过晶体熔化时过程中温度不变的过程,无法看出晶体、非晶体 之间的差异.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观察以下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你能根据它们的熔化特点进行 分类吗?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思考 这是怎么回事?其他物质熔化时
的温度是否也不变?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演 示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思考 选用什么物质作为被熔化的材料好呢?
选择比较容易熔化的,且在熔化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
海波
石蜡
海波(硫代硫酸钠),又名大苏打: 无色透明固体,可以用来去除水中 的氯气,也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病
工作人员在撒盐融雪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晶体、非晶体熔化的异同 晶体
非晶体
图像
相同 不同
吸收热量 有熔点 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无熔点 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例 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 A. 不同晶体的熔点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教学
后记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共享板块
个性板块
教学
内容
溶化和凝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能力
1.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不神秘,人们经常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