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

合集下载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7,分数:54.00)1.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

(分数:2.00)A.脑电的变化√B.大脑髓鞘化程度C.大脑皮质发展D.大脑形态发展解析:解析:脑电的变化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证实,5个月胎儿以显示出脑电活动。

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2.同步节律的( )波被称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分数:2.00)A.α波√B.β波C.γ波D.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波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

3.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其发展顺序是( )。

(分数:2.00)A.抬头-翻身-爬-坐-站立-行走B.抬头-坐-翻身-爬-站立-行走C.抬头-翻身-坐-站立-爬-行走D.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解析:解析: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其顺序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4.吉普森和沃克探索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研究是( )。

(分数:2.00)A.视觉偏爱法B.习惯化方法C.客体隐藏任务D.“视崖”实验√解析:解析:“视崖”实验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

在平台上放一块厚玻璃板,在中间分为两半,一半的上面铺着红白相间的格子图形,视为“浅侧”;另一半的格子图形置于玻璃板下约150厘米处,视为“深侧”。

这样透过玻璃板看下去,深侧像一个悬崖。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属于操作定义的是( )(分数:2.00)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A项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实验中怎样测量智力的大小,它是操作定义。

而B项中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是对攻击的另一层解释,没有操作和测量性;C项的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定义。

3.下列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分数:2.00)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解析: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而事后设计又叫事后回溯设计,指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因此,事后设计从对变量的控制上讲是一种非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化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4.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分数:2.00)A.课题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暂时的被试变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变量的概念的掌握。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0(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0(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在考察危机情境救助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正确答案:A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

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等属于被试特点的自变量,这种自变量是不能随意改变或操纵的。

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2.在考察情绪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正确答案:D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这种自变量主要包括实验指导语、实验情境造成的暂时的被试差别以及药物、醉酒或催眠造成的暂时的被试差别。

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3.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正确答案:B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

作业特点的自变量就是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4.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正确答案:A解析: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它是研究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模拟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模拟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 (2007.37)A.6B.12C.18D.24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完全随机设计的特点。

完全随机设计的特点是被试对象被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别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有几种实验处理被试也相应地被分为几组。

根据题意,有4个处理组,每组6人,共24人。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2.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2008.57)A.1个B.3个C.6个D.9个正确答案:A解析:3×3是指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三个水平。

两个自变量只有一个交互作用。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3.在经典的心理旋转实验中,因变量是( )(2014.47)A.反应时间B.旋转角度C.再认数量D.回忆数量正确答案:A解析:旋转角度是自变量,被试判断字母正反的反应时间是因变量。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4.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智力为额外变量的实验。

下列选项中,最能有效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2015.35)A.消除法B.恒定法C.等组匹配法D.双盲实验法正确答案:C解析:智力属于被试本身的特质会有个体差异,作为额外变量需要被控制,无法通过消除或恒定的方法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等组匹配法,即根据被试的智力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各组被试的智力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同质。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5.某公司欲考查广告的类型(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对其产品销售的影响。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分别抽取1000名被试进行调研。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在感觉阈限测定中,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这种方法是A.恒定刺激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正误法正确答案:C解析: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2.在感觉阈限测定中,使用少数几个固定的刺激。

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

这种方法是A.调整法B.平均差误法C.极限法D.次数法正确答案:D解析:恒定刺激法又称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采用该方法测量感觉阈限时,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

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等,然后按照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

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3.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减系列试验中,其阈限的上限值应取A.第一次非正到正之间的中点B.第一次非负到负之间的中点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之间的中点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之间的中点正确答案:C解析: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减系列试验中,最后一次正到非正之间的中点是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用Lu表示,第一次非负到负之间的终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用l1表示。

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负到非负之间的终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第一次非正到正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27

考研⼼理学统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理学)模拟试卷27考研⼼理学统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理学)模拟试卷27(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试图探索遗传、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最佳设计类型是(分数:2.00)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D.双⽣⼦设计√解析:解析:双⽣⼦设计即⽐较两类双胞胎(同卵双⽣⼦和异卵双⽣⼦)在某⼀特质或⾏为上的相似性,可了解遗传、环境对⼼理发展的影响。

完整研究这两种双⽣⼦,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D。

3.⼉童⼼理学的创始⼈是(分数:2.00)A.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B.普莱尔(Preyer) √C.何林渥斯(Hollingworth)D.古德伊洛弗(Goodenough)解析:解析:德国⽣理学家和实验⼼理学家普莱尔是⼉童⼼理学的创始⼈。

他于1882出版的《⼉童⼼理》被公认为是第⼀部科学的、系统的⼉童⼼理学著作。

该书是普莱尔在对⾃⼰的孩⼦从出⽣到三岁进⾏系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研究⽬的和内容、研究⽅法和⼿段以及影响来看,该书的出版可看作是⼉童⼼理学诞⽣的标志。

因此本题选B。

4.关于毕⽣发展思想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物学和⽂化因素会以稳定的⽅式对不同个体发⽣影响。

√B.发展是跨越终⽣的。

C.发展包括得与失。

D.发展是可修正的。

解析:5.对个体⼀⽣全程的发展率先做出研究的是(分数:2.00)A.霍尔(Hall)B.普莱尔(Preyer)C.荣格(Jung) √D.古德伊洛弗(Goodenough)解析:解析:普莱尔关注0⼀3岁⼉童的发展。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2,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拉丁方实验设计属于(分数:2.00)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对照组设计解析:解析: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是被试内设计中平衡实验材料顺序误差的两种方法。

因此本题选A。

3.在一个2×2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分数:2.00)A.30 √B.60C.90D.120解析:解析: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因此每种处理使用多少被试,整个实验就需要多少被试,因此本题选A。

4.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分数:2.00)A.30B.60C.90 √D.180解析: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

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

故本题选C。

5.在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2种水平。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的因素有(分数:2.00)A.2个√B.3个C.5个D.6个解析:解析:当实验设计用A×B表示时,说明研究的因素有两个,研究因素的数量与设计类型和每种因素涉及的水平数没有关系。

因此本题选A。

6.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分数:2.00)A.二因素设计B.三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三水平设计解析: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百米赛跑中,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赛跑结果,这是因为( )。

A.注意的动摇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正确答案:A解析: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在百米赛跑中,若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会引起运动员的注意动摇而影响比赛成绩。

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A.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C.交通工具D.被访问者的合作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概述3.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

A.颜色混合B.颜色对比C.色盲D.后像正确答案:A解析:托马斯·杨提出三色理论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该理论能很好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色盲现象。

知识模块:感觉4.视觉感受野位于( )。

A.外侧膝状体B.额叶D.视觉皮层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5.问一个人三点水(氵)加一个“来”字读什么之后,再问他三点水(氵)加一个“去”字读什么,他竟然一时语塞,不知道这(法)是什么字。

影响这个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功能固着B.原型启发C.定势D.知识的表征正确答案:C解析:定势是指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

在问题解决中,定势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在本题中,定势就起到了消极作用。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6.提出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没有阶段的”和“发展只有量的增加”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 )。

A.精神分析论B.发生认识论C.社会文化历史论D.认知发展论正确答案:C解析: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前瞻记忆的研究中,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

这一现象称为(分数:2.00)A.TAP效应√B.情境依存性效应C.状态依存性效应D.编码特异性效应解析:解析:TAP效应就是迁移恰当加工(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效应,是指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的现象。

进行中任务一般可分为语义型(semantic)和知觉型(perceptual)两种,语义型任务要求对所涉及的字词进行语义加工,知觉型任务要求对字词的外在知觉特征进行判断。

前瞻记忆的靶事件也分为这样两种类型。

于是,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就有4种组合情况,即语义一语义,知觉一知觉,语义一知觉,知觉一语义。

一些研究表明,前两种情况,即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后两种情况,这就是TAP效应。

因此本题选A。

3.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是(分数:2.00)A.错误联接范式√B.联想研究范式C.KK范式D.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解析:解析: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联想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错误联接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

其中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主要考察的是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错误联接范式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则是考察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

因此本题选A。

4.提取诱发遗忘研究通常采用的实验范式是(分数:2.00)A.单字方法B.字表方法C.提取练习范式√D.自由回忆实验解析:解析: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实验范式称为提取练习范式。

单字方法和字表方法是定向遗忘研究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因此本题选C。

5.定向遗忘效应产生时(分数:2.00)A.TBR的成绩显著高于TBF的成绩√B.RR的成绩显著高于CR的成绩C.对RP —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D.对RP +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对Nrp样例的回忆率解析:解析:定向遗忘研究中,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t0—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

因此本题选A。

6.学习一组刺激后,要求被试按照刺激呈现的顺序依次将呈现的刺激回忆出来。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分数:2.00)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自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解析:解析: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又称顺序再现法。

因此本题选A。

7.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采用的情绪的研究方法属于(分数:2.00)A.形容词检表法B.时间抽样法C.情绪诱导法D.刺激一反应法√解析:解析: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采用的是条件性情绪技术,该技术属于刺激一反应法,因此本题选D。

8.可以操纵情绪状态以探讨情绪和其他心理变量间关系的情绪研究方法是(分数:2.00)A.形容词检表法B.时间抽样法C.情绪诱导法√D.刺激一反应法解析:解析:情绪诱导法可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

因此本题选C。

9.情绪的主观体验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分数:2.00)A.量表法√B.生物反馈技术C.情绪识别技术D.情境模拟技术解析:解析:情绪的主要体验主要通过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进行测量,其测量方法就是量表法。

因此本题选A。

10.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只耳朵听到的声音。

结果表明,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地复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试的回忆效果很差。

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

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分数:2.00)A.衰减理论B.晚期选择理论C.资源有限理论D.过滤器理论√解析:解析:过滤器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

过滤器根据信息物理特征选择性地让部分信息通过它。

也就是说,在通过过滤器之前,个体获得的仅仅是对信息的物理特征的表征。

题中实验支持过滤器模型的观点。

因此本题选D。

11.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这种实验范式是(分数:2.00)A.搜索范式B.双任务范式C.过滤范式√D.提示范式解析:解析: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很有效。

过滤范式主要有双耳分听技术、整体一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因此本题选Co12.某个目标刺激在某个位置呈现后400毫秒在同一位置呈现和在其他位置呈现,被试的反应时不同,前者慢于后者。

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非注意盲视解析:解析: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是指对先前在同一位置上曾经重复出现过的目标反应减慢的现象。

Tipper等人将其称作受注意刺激重复(attended repetition)。

因此本题选C。

13.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解析: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则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

负启动是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因此本题选D。

14.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这种注意研究的范式是(分数:2.00)A.整体一局部范式B.双任务范式√C.双侧任务范式D.提示范式解析:解析:双任务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就是把一个任务中的作业定义为另一个任务的作业水平的函数。

因此本题选B。

15.在ERP的各种成分中,通常被作为指标的成分是(分数:2.00)A.P 1B.P 2C.N 2D.P 3√解析:解析:经典的ERP成分包括P 1、N 1、P 2、N 2和P 3,P 3是作为经常使用的指标。

因此本题选D。

16.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是(分数:2.00)A.事件相关电位B.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C.脑磁图D.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解析:解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采用核磁共振仪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通常血氧含量升高说明流入某一组织或大脑功能区域的血流增加,则表现出该组织或者功能区活动处于激活状态。

因此本题选B。

17.双手调节器通常用来研究(分数:2.00)A.注意分配√B.情绪特性C.思维特征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解析:解析:双手协调器是~种主要研究注意分配和双手协调技能的仪器。

因此本题选A。

18.多重选择器通常用来研究(分数:2.00)A.注意分配B.情绪特性C.思维特征√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解析:解析:多重选择器(或耶克斯选择器)是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的观察来研究思维的仪器。

因此本题选C。

19.关于听觉掩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单耳掩蔽作用比双耳要显著B.无论何种掩蔽,只要掩蔽声强度增加,就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C.同时掩蔽的最大掩蔽量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D.掩蔽声和被掩蔽声相距时间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解析:解析:对于前掩蔽或后掩蔽来说,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而同时掩蔽的掩蔽声强度增加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

故本题选B。

20.光谱感受性曲线表明人们(分数:2.00)A.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对波长较长的光更敏感B.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白光更敏感C.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的感受阈限更低D.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对红色的光更敏感√解析:解析:暗视觉比明视觉对光谱的蓝端更敏感;而明视觉比暗视觉对光谱的红端更敏感。

故本题选择D。

21.在测量图形识别阈限实验中,不属于减弱视觉刺激的方法是(分数:2.00)A.使用光谱波长较短的颜色√B.减低照明强度C.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D.使用边缘视觉解析:解析:图形识别阈限实验中,减弱视觉刺激强度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使用边缘视觉:降低照明强度;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为基础。

所以,本题选择A。

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22.联想研究范式包括(分数:2.00)A.KK范式B.类别联想研究范式√C.DRM范式√D.错误联接范式解析:解析:联想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式(也称DRM范式)和类别联想范式。

因此本题选BC。

23.刺激一反应法是情绪研究中的有一种典型方法,该方法的研究范例主要包括(分数:2.00)A.图片诱导技术B.时间抽样技术C.条件性情绪技术√D.双跑道程序√解析:解析:刺激一反应法认为,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可通过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来推测内部情绪。

典型的刺激一反应法研究范例主要包括条件性情绪技术和双跑道程序。

因此本题选CD。

24.情绪的生理指标包括(分数:2.00)A.脑电波√B.皮肤电反应√C.生化指标√D.呼吸状况√解析:解析: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因此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脑电波、皮肤电、生化指标、循环系统的状况等。

因此本题选ABCD。

25.注意研究的过滤范式的类型有(分数:2.00)A.双耳分听技术√B.整体一局部范式√C.双侧任务范式√D.负启动范式√解析:解析: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