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案设计

课题第27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课型学讲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目标要求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了解“历史遗迹”的意义,知道家乡主要的近代历史遗迹。

通过近代历史遗迹呈现和分析,学生能初步掌握考察历史遗迹的基本方法。

教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个人设计徐州与淮海战役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十人桥1948年11月6日晚戌时(19点至21点),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按照预定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8日下午,华野聂风智9纵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黄百韬兵团63军后卫部队刚刚离开2个小时。

11月8日傍晚,9纵27师79团在堰头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和军部。

1948年11月26日,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在《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使“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蜚声全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让学生了解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变迁,增强历史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历史遗迹的案例,包括圆明园、南京条约纪念馆等,同时提供了考察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他们对历史遗迹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对遗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历史遗迹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知道考察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考察历史遗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历史变迁,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遗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文献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历史遗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讲解:讲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包括遗迹的背景、历史意义等。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遗迹考察的方法和步骤,每组给出自己的方案。

4.展示和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考察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实地考察:学生实地考察一个历史遗迹,按照之前的方案进行。

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考察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深入理解历史遗迹的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遗迹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历史活动课 部编版

中学历史活动课 部编版

中学历史活动课部编版《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走进李鸿章故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科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7课探究活动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实践活动课,也是对本书内容的总结。

【学情分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已有所了解,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李鸿章故居学生们也都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曾游览过。

【设计背景】它是建筑凝固的历史,承载和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走近近代历史遗迹,发现历史,感受历史,确认历史,是本课的设计思路。

通过参观李鸿章故居,让学生对李鸿章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而真实地感受和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留给后人的温暖,思考李鸿章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李鸿章故居的探访,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历史、印证历史。

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

学会对资料进行甄别分类,如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等。

通过分析、运用资料阐述观点,初步学会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评价人物。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文物意识,并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文化内涵,提升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导入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历史的遗迹,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者人物的沉浮,在我们合肥就有很多历史古迹,今天我们就带着探究精神走进一座百年老宅--李鸿章故居,去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印证历史。

(板书课题)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走进李鸿章故居我们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对李鸿章故居探访,对近代建筑特色有所认识,对李鸿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并思考李鸿章与近代化对当今时代发展的启示。

在课前同学们按兴趣讨论确定了三个主题,并自由组合分好组,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活动展示首先有请第一组同学来为我们介绍李鸿章故居建筑和展览内容(板书)一活动展示第一组:李鸿章故居学生展示老师总结:第一组的同学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故居的视频游览,古朴典雅的建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讲述的故事让我们大饱眼福、耳聪目明。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4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4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近代历史遗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

教材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地考察这种学习方式较为感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加深对近代史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历史遗迹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实地考察:学生参观近代历史遗迹,直观地感受历史。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考察,共同完成考察报告。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围绕考察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考察指南,为学生提供考察的方向。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即将考察的历史遗迹,查阅相关资料,为实地考察做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近代历史遗迹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即将考察的遗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教师提供的考察指南,对遗迹进行观察、记录。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教师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考察心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近代历史遗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活动主题的引入、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方法、近代历史遗迹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近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历史遗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实践活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充满兴趣,但可能存在对历史遗迹认识不深、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提高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近代历史遗迹。

2.难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学生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附近的历史遗迹,制定考察方案,确保活动安全。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历史遗迹背景,准备实地考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近代历史遗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附近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了解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信息。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

教师提供考察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遗迹的保护和传承。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实地考察心得,交流对历史遗迹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遗迹。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活动,强调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文化遗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是一节活动课,通过实地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近代历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意义、种类和分布;如何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方法和技巧;近代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实地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机会较少,对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意义、种类和分布,掌握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近代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意义、种类和分布;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地的实地考察,提取和分析遗迹信息,提出保护和建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指南、历史遗迹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近代历史遗迹的资料,了解其背景和特点。

2.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近代历史遗迹的定义、意义、种类和分布,激发学生的兴趣。

3.知识讲解:讲解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地的实地考察。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实地考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地考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和技巧。

6.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地考察的成果,分享考察心得和收获。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是一节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对于实地考察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指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历史遗迹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收集近代历史遗迹的相关资料,了解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实地考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遗迹进行分析。

4.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5.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价值。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近代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7.课后作业: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对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分析。

部编历史八(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案

部编历史八(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案

部编历史八(上)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山路及其沿途存在的近代历史遗迹,初步了解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一条街道、一个建筑、一座铜像等等,都可以是重要的史料,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活化近代史。

(二)过程与方法:采访历史遗迹所在地的“讲述人”,培养观察分析历史的事物、搜索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会实地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累记录、拍摄等搜集历史资料的经验。

学生课堂上汇报考察结果,锻炼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参观考察活动中对历史文物有进一步认识,唤起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学生在走访近代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更爱河北区、更爱天津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考察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具体的活动形式、组织以及课堂的呈现方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已经学习过了近代史的这段知识,对即将考察的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所涉及的大多数历史事件或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可以提出有质量的采访问题并展开深入的思考。

但教师是借班上课,对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太了解。

在组织考察活动中需要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将学生的活动力与良好的组织形式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教师:(1)备资料:查阅了文献资料,一方面是关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另一方面是关于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的。

(2)备走访地:对于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进行筛选,亲自走访,为学生的考察打前站。

目的:一是让自己对这些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是:可以在学生进行走访之前进行更准确的提示、指导。

(3)备学生:积极的和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

(4)备材料:联系落实记录采访工作设备和场地。

2、学生:(1)查阅与中山路相关的历史资料,确定走访地点,并与可能对走访活动提供帮助的部门取得联系,力争走访顺利。

(2)成立考察小组,每组参与走访2—3人,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长与教师成立微信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对照:汕头南生百货大楼之前世今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南生百货公司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脉络,对城市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有整体的认识。

2.能力目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史料收集、分析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历史的本质,追寻历史的真相。

学生能够掌握访谈法的基本操作,整理记录口述历史。

3.情感目标: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加深对家乡历史的认识,进而能够认识到家国命运息息相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自主组织、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历史考据的基本方法,并培养一种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

2.难点:图片资料时间的考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多方印证。

三、活动设计(一)课前准备:1.在活动课前两周,分发任务清单(见表1),全班按四个主题,分成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探究活动。

表1 任务清单2.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名字。

学生最后定名为(鸿鹄组、奋斗组、追梦组、圆梦组)(二)课堂展示导入:南生百货影像资料教师:课前的视频,应该会唤起在座各位老师很多的回忆,这座曾经的承载了很多城市记忆的建筑,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永恒的地标,但在不了解它历史的学生心中,或许就只是残垣断壁的破旧建筑。

所以我们定下了今天这个探究的主题,用两周的时间,带领孩子们追溯这座建筑的历史。

感谢807班的孩子们你们在过去两周中,和我一起收集资料,提出你们宝贵的疑问,也收获和发现了有趣的知识。

今天的舞台是属于你们的,是你们展示你们成果的时候。

所以,先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学生活动:活动一:主题汇报,每两个小组合成一个大组,由代表同学上台汇报其调查的主题。

主题一:南生百货历史背景和周边环境南生百货,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

说到南生百货,就要从汕头开埠说起。

我先考考大家,还记得汕头开埠和哪一个条约有关吗?(《天津条约》)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了14个通商口岸,汕头便是其中之一。

开埠后,帝国列强纷沓而至,随后市区“四安一镇邦”和“四永一升平”的商业格局逐渐形成。

1873年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在汕头设立分局,开通汕头-新加坡航线,1904年修建潮汕铁路,促进了汕头对外和对内交通的发展。

汕头成为潮汕、兴宁梅州以及赣南、闽南的贸易中枢。

“辛亥革命后,1921年汕头设立市政厅。

……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后于1926年获省政府批准”。

【2】为了让大家20世纪初汕头市区的地理概念有一个认识,我给大家找到一张民国15年的汕头地图。

(展示地图)民国15年,即1926年,这张地图反映的是“市政改造计划”规划中的汕头。

我们来看看当时汕头的地图,这条在地图上标注,是中山路。

看到这条路的名字,大家会想起哪位历史名人?(孙中山)接下来,我们来猜一猜,ABC这三个地点,哪个是南生百货所在的片区?(对了是C片区,A是石炮台,B是今天的中山公园)。

我们来看放大图,这是小公园,这是南生百货。

这是四永一升平(现在还有流传的潮汕俗语——四永一升平,过去最有银),这是四安一镇邦。

可见,当时小公园一带,已经形成浓郁的商业氛围,这是促使南生百货选址在此的原因之一。

公园商圈的形成,还与当时的市政规划密切相关。

“1926年后,汕头市政厅对老市区进行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其中商业区规划用地约占了80﹪……改造后的小公园街区呈放射状……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既方便上货、下货,又宜行宜商。

街道两侧商铺为骑楼……,具有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

”(展示骑楼照片——前是商铺,后是仓库,楼上住人,美观实用)大家觉得骑楼的建筑风格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展示两张西式样的图)中西合璧是南生百货周边建筑群的特色。

图山水——松柏代表高尚的气节图鲎——大家觉这些海洋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骑楼建筑上?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汕头的地理位置?(临海)我们的收获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1. 汕头开埠和政府的市政规划,对城市的商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南南生百货在小公园创建.2. 近代开埠以来,西风东渐,但传统的人文理念并未因此而消失。

我们的问题:南生百货的周边环境,会给南生百货带来哪些影响。

还有哪些历史契机,促成南生百货创立?请下一组同学给予我们解答。

参考文献:【1】【2】《汕头老城区历史建筑具备保存价值》,汕头金平政务网摘自《汕头日报》。

主题二:南生百货的创建与建筑特色汕头人口中的南生百货,全称“南生贸易公司,于1932建立。

是由梅县籍印尼华侨李柏恒、李耀宗等人集资50万大洋建设的,后由李海烈接手。

一、二楼是经营洋杂百货,三、四楼是中央酒楼,五、六楼为中央旅社,七楼还设有西餐厅,员工达三百多人,可谓盛于一时。

上一组同学留给我们的问题:还有哪些历史契机对南生百货的创立有帮助,我们收集材料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做出下面推测:一是在此前出现“实业救国”的口号下,政府主张兴办实业,发展工商业,鼓励华侨投资;二是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华侨资金回流参与城市建设。

上一组同学的第二个问题,时代背景和周边环境,对南生百货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经营内容,二建筑理念。

我们先来看看地图(展示地图),地图上,这个地方是密集的居民区。

因此,经营百货,符合消费需求。

再远看小公园全景,我们会发现,南生百货接近码头,商旅往来频繁,因此经营餐饮和旅店行业是非常适合的。

由于汕头开埠,外贸便捷,更为南生百货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呈现南生百货广告“统办环球货品,搜罗中华国产”,国货的丰富,与实业救国的提出相关。

环球货品,说明开埠后外贸繁荣)刚刚上一组同学还提到,南生百货周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我认为,受时代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南生百货建筑本身,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了这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在南生百货的塔楼,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三角形装饰。

其实,三角形在中国传统建筑是极其少见的,中国风水迷信认为,三角形带有煞气。

中国古代建筑喜欢的是方和圆,取天圆地方之意(比如我们吃饭的筷子)。

但在西式建筑中,三角形反而被经常运用,如罗马神殿(点击出现图片),因为三角形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一种稳定的结构。

南生百货设计,明显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

其二、南生百货的窗户也颇有特色。

它运用了彩色的玻璃和拱形结构。

我们来对照一下,彩色玻璃在广州西关的近代建筑中也有使用,但是广州的窗户,还是保留了四四方方的传统形状,而南生百货的窗户,更接近于西方建筑的造型设计。

南生百货内部配置非常的先进。

大家看下这两张图片,能猜出这是什么吗?给大家个提示,南生百货可是有七层呀.....对了,就是电梯,每一层电梯的纹饰居然都是不一样的。

刚刚说了那么多南生百货西化的特点,但是从细节入手,我们也发现了它中式的痕迹。

如这些圆形的窗户。

对照苏州园林和顺德清晖园的窗户(点击图片),我们是否发现,它们非常的相似。

透过窗框,营造了一种中国画的效果。

最后,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南生百货最高建筑的局部,上面刻的纹饰叫回纹,是一种由原始纹饰雷纹演变而来,粤文化中,是对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我们大胆推测,因为南生百货楼层较高,容易引发雷电灾害,所以把这种回纹装饰在建筑上,具有乞求平安的内涵。

这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想法。

我们的收获:1.在读图对照中,我们培养细节观察的能力。

2.对东西建筑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南生百货有电梯、电灯,还找到了灯火辉煌的照片。

那么,当时汕头的电力供应是怎样的呢?主题三:南生百货兴衰与历史印记我们先来回应上一组同学的问题,当时汕头的供电状况如何。

根据调查,1908年,澄海人高绳之招股集资20万元,在汕头永平路尾(今永平路176号)创办了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也就解决了南生百货的用电问题。

【1】南生百货创立之后,经历了发展的辉煌时期。

但1939年,南生百货却将大件货物迁往梅州。

大家来看照片(呈现照片),根据照片,大家可以判断,这次搬迁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对,日军侵华战争),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南生百货的经营受到了阻碍。

抗战胜利后,南生百货调整股东,扩大资金,生意又兴隆起来。

1955年公私合营,1958年5月改名汕头市百货大楼。

【2】改革开放后,南生的龙头地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

后因城市东扩,人口东移,百货大楼日渐萧条,至2003年完全停业。

在收集南生百货的照片时,我们在照片中发现了这几个变化:一、招牌的变化;二、宣传标语的变化;三、周边人流的变化。

招牌的变化:大家先来看这三幅图:第一幅是日军占领期间的,我们发现,这里的几个字虽然看不清楚,但明显不同于最初的“南生贸易公司”,我们推测,这是日军部分改变了这里的用途,所以名称有所改变;但这个时候还保留了最先“南生公司”的名称。

公司合营之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看到,南生贸易公司几个字被遮挡了,两处招牌都被改为“百货大楼”;改革开放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思想更新,所以南生贸易公司这几个字又重见天日。

标语的变化:南生百货是汕头的地标建筑,所以反映重大事件的标语,总会出现在该建筑上。

如我们收集到的有“大跃进万岁”“毛主席万岁”、满满的语录——你可以推测出,这是经历着哪一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接下来这张图片,你会发现图片南生百货周边哪个建筑不见了?。

(南生百货前面的亭子不见了)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亭子作为破四旧被毁掉了。

接着,文革结束了,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下面这张照片,我们推测是改革开放初拍摄的。

我们的推测的依据是:照片上,我们看到“保障供给”,说明物质还不丰富,又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字样,1978年,前重要领导人华国锋出版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专著,标语应该是配合这一时期的宣传。

后经其他档案途径,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另外,据调查,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先公园亭的位置建造假山,而该照片上,我们还没看到假山。

(点击显示图片)这张是1985年后假山已经建造起来的场景。

还有一张照片的时间,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我们在民生档案节目中,找到了一张标注1997年10月拍摄的照片。

但是上面的标语,经过我们仔细辨认后,是“向关心支持故乡建设的海内外乡贤致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呢,我们翻找了当年的汕头大事记,发现1997.11.10,汕头林百欣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落成典礼;11月18日第九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首次在汕头举行,标语应该是为了配合这两大盛事的,且小公园亭的落成是在11月12日。

所以,我们推测照片上所标时间有误,照片应该是11月拍的。

人流的变化:战争期间,人迹罕至;建国后,虽经历政治运动,小公园依然是人流集中地,而改革开放后,更人头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