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让学生了解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变迁,增强历史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历史遗迹的案例,包括圆明园、南京条约纪念馆等,同时提供了考察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他们对历史遗迹的认识更多的是表面的,对遗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历史遗迹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知道考察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考察历史遗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历史变迁,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遗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文献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历史遗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讲解:讲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包括遗迹的背景、历史意义等。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遗迹考察的方法和步骤,每组给出自己的方案。
4.展示和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考察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实地考察:学生实地考察一个历史遗迹,按照之前的方案进行。
6.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考察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深入理解历史遗迹的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遗迹的概念和意义。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全册共26课全精选练习题(随堂练习 每课一练)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习题集历史(全册每课一练共26课)(部编2017人教版新教材,请谨慎下载)第1课鸦片战争1.下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
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该物品指的是()A.谷物B.棉纱C.鸦片D.茶叶2.下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
此雕塑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发生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外国毒品走私的运动。
这一雕塑应该建在()A.厦门B.虎门C.澳门D.江门3.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39年最有资格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是()A.琦善B.林则徐C.陈化成D.关天培4.坐落在淮安的关忠节公祠是为了纪念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关天培而修建的。
他当时率军抵抗的是( )A.荷兰殖民者B.英国侵略者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5.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D.英国棉纺织业发达6.《南京条约》的条款中,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作用的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2 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7.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材料二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三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道:“……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部编版【优选整合】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7课 活动课:考查近代历史遗迹(导学案)

第27课活动课:考查近代历史遗迹导学案活动主题:考查近代历史遗迹活动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历史事物、搜索历史信息的能力。
2.学会实地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累记录、拍摄历史资料的经验。
3.通过参观考察活动,使学生对历史文物有进一步认识,唤起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4.通过汇报考查结果,锻炼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实地考察、参观,拍摄图片资料,记录相关人员的讲解、介绍。
活动难点:走访与活动相关的老人或名人的后代,了解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历史建筑鲜活、生动起来。
活动方式: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四个合作小组。
2、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3、师生共同展示搜集的成果。
4、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5、约定评价标准(简练、醒目、深刻、准确);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
活动时间与要求:1、一小时。
2、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3、搜集整理资料3天,组内交流、讨论1天,撰写考查报告3天。
4、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
活动资源: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历史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斗争的历史遗迹。
2、走访与活动相关的老人或名人的后代,了解相关的逸闻趣事,写成报道。
活动延伸:在这次活动课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把“时事报道”文稿,分组分类编制图文并茂的“考查近代历史遗迹”时事快报。
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享受这一活动带来的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资料,烘托气氛。
主持人: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1.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他的第一部译著是()A.《物种起源》B.《四洲志》C.《海国图志》D.《天演论》2.有人评价说:魏源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思想家。
这一评价成立的依据是魏源提出()A.闭关锁国论B.师夷长技论C.适者生存论D.民主科学论3.社会的进步,总是源于思想的进步。
魏源与严复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下列哪些事件直接产生了影响()A.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C.戊戌变法、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4.2017年1月5日上午8:10分,由珠海开往贵阳北的D2808次列车首次在中山站停靠,标志着伟人故里中山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回顾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A.平汉铁路B.唐胥铁路C.淞沪铁路D.京张铁路5.一位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他曾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请你判断这位专家是()A.冯如B.徐寿C.李善兰D.詹天佑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它的作者是()A.冼星海B.严复C.詹天佑D.侯德榜7.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由郭沫若创作、1942年在国泰戏院首演并引起轰动的著名戏剧是()A.《屈原》B.《春秋战国》C.《四世同堂》D.《法西斯细菌》8.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9. 中国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五年,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八单元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一些新式报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A.《大公报》B.《新闻报》C.《申报》D.《新青年》2.《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文章外,还开辟专栏和副刊,涉及经济、教育、商业、医学、电影、图画,其中副刊还有各种广告。
由此可以得知《申报》()A.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B.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C.关注时事,政治性强D.覆盖面广,关注人们日常生活3.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
”其所述现象表明()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4.皇室在中国是最神秘的家庭,皇宫消息是严禁公开的。
而1908年光绪生病期间,《申报》进行30多次报道,并详细介绍病情及医疗情况,清政府并没要求停刊。
由此可知,当时()A.中国已建立对外宣传渠道B.清政府已经完成民主化转型C.社会存在一定的言论自由D.《申报》是皇室控制的媒体5.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人民出版社B.中华书局C.商务印书馆D.上海《东方杂志》6.近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教育、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有()①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②《大公报》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③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④齐白石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清政府在哪一年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A.1905年B.1901年C.1915年D.1898年8.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学府,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是()A.时务学堂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洋学堂9.某同学通过云展览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时练习(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四十一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时练习(有答案及解析)1单选题易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
下图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B.洋务运动的开展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正确答案】C【题目解析】本题考査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片是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故选C。
2单选题中“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这是1905年严复对当时朝廷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评价。
这里的“此事”指的是()A.建立京师大学堂B.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C.清朝废除科举制度D.洋务派建立京师同文馆【正确答案】C【题目解析】本题考査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故选C。
3单选题中《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它记录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如果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应该去()A.广州B.上海C.北京D.南京【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本题考査《申报》。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故选B。
4单选题中《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A.歌颂祖国山河B.宣传抗日救国C.追求革命理想D.反对黑暗统治【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本题考查文学艺术的成就。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两者都是以爱国、抗战为主题的代表性作品。
故选B。
5单选题中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其主要原因有()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测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测试一、填空题01详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关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请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02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和《》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03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04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曹禺的《雷雨》、巴金的《》、老舍的《》骆驼样子等。
二、选择题05“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中国近代“同文馆”创办于( )A洋务运动期间B百日维新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民国建立初期06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
它是( )A人民大学B.清华大学C.京师大学堂D.京师同文馆07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 《申报》B. 《大公报》C. 《新闻报》D.《解放日报》08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
毛泽东管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以下属于鲁迅的作品的是( )A《子夜》B《阿Q正传》 C.《雷雨》D. 《骆驼祥子》09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优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以下属于他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的作品是( )A B C D10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
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 《风云儿女》B.《铁蹄下的歌女》C. 《定军山》D.《歌女红牡丹》11著名作家冰心曾谈道:“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我的第本小说集《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都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是一节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对于实地考察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指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历史遗迹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收集近代历史遗迹的相关资料,了解遗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实地考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遗迹进行分析。
4.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5.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历史遗迹的历史价值。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近代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7.课后作业: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对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一选择题
1. 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B. 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D. 日本的官方言论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选择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的一组是()
A. 虎门销烟遗迹———圆明园遗址———威海卫战役纪念馆
B. 大沽炮台遗址———天津义和团遗迹———武昌起义纪念馆
C. 詹天佑故居———张謇故居———徐悲鸿故居
D.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
3.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会高唱国歌。
那么,谱写国歌的曲作者是谁?()
A. 聂耳
B. 冼星海
C. 田汉
D. 徐悲鸿
4.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屝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 徐悲鸿
B. 聂耳
C. 冼星海
D. 田汉
5. 历史遗迹能够让我们回味历史,读懂历史。
圆明园遗迹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的耻辱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沙俄侵华的罪证
D. 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6.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7.1896年,谭嗣同有感于民族危机的加剧,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著名诗句。
此时,民族危机加剧是由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B.《瑷珲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8.“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A.林则徐B.邓世昌C.岳飞D.戚继光
9.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因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
它爆发于( )
A.1840年B.1894年
C.1900年D.1931年
10.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
”此馆纪念的应是( )
A.琦善B.郑成功C.林则徐D.关天培
11.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
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战争爆发于1894年
B.小李: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小林:战争导致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D.小王: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非选择题
1.人民的抗争史
以下是某摄影爱好者游历历史文化遗迹时拍下的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李宏同学用这三张照片作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主题名称?
(2)任选一位照片历史人物,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漫画,对联,杂文,诗
歌,故事,历史短剧等)简介其主要事迹。
(要求:符合选择形式的基本要求;史实详尽,真实;语言清晰,想象合理)
(3)当你某天旅游到这些雕像前的时候,你会有哪些感想?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乡。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酷炎的夏日”是哪国侵略者?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曾有过三次分离,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二次分离的是近代哪次战争?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文件?该文件是在何时签订的?当时中方代表是谁?
(3)除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外,该文件还涉及哪些有损中国利益的规定?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DACB BCBACB
二非选择题
1.(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或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英雄)
(2)略
(3)中华民族英雄无用武之辈出;面对外敌入侵,应坚决反抗;落后就要挨打。
2.(1)日本侵略者。
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方代表是李鸿章。
(3)规定:还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