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临床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师从根源上防治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面白斑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正畸的关注日趋增加,人们在惊叹于其带给人们自信与美感的同时,也在苦恼着其带给人们的痛苦。

许多患者在摘除矫治器后,发现原本洁净的牙面上却增加了一些白垩色斑点。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俗称“牙釉质脱矿”。

国外有学者报道,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1],国内胡炜等进行调查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 %[2]。

1、牙釉质脱矿的表现1.1 牙釉质脱矿脱矿,也叫脱钙,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中的钙、磷离子等游离出到达牙齿表面,牙齿发生色、形、质各方面的改变。

发生脱矿的牙体组织变为白垩色甚至黄褐色。

许多接受正畸矫治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牙齿的白垩色斑点状改变,称这种现象为牙釉质脱矿。

1.2 牙釉质脱矿表现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或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呈白垩色,表面光泽度下降,严重者可致继发龋等。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初以釉质表面矿物质丧失和釉柱间基质溶解为特征,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3]。

正畸治疗中早期发生的脱矿即表层脱矿。

2、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相关综合而全面的原因报道却并不多见。

以下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所总结的口腔正畸治疗中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2.1 患者自身的口腔生态环境导致釉质脱矿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生态环境中的细菌因素,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的致龋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和乳酸杆菌,其中变链菌主要引起釉质脱矿(龋),而乳酸杆菌则与牙本质龋有关[4]。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

结论:所有患者中,发生牙釉质脱矿32例(22.5%);脱矿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脱矿率最低的是第一磨牙;年龄差异、正畸时间、刷牙频率、酸蚀时间、牙齿位置、矫治器种类等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正畸疗程、不良口腔习惯、甜食的摄入频率、矫治器为传统直丝弓矫治器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高,为最常见影响因素。

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诱发因素积极干预,降低牙釉质脱矿率。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72-02正畸治疗是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合畸形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治疗后许多患者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斑,即为牙釉质脱矿,既影响牙齿美观,又对牙齿造成损害,给口腔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给口腔清洁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口腔内细菌聚集,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牙周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发生牙釉质脱矿[1]。

因此,积极研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研究总结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67例,女75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16.4±3.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73例,传统直丝弓矫治器69例;正畸牙齿位置为前牙区64例、双尖牙区52例、磨牙区26例。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38例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38例

复正常 ;随访 3 ~6个月,复发 2例经再次治疗后治愈 , 取得 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 文校对 :苏玲 本
收稿 日期 :2 1 31 ) 0 20 —4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 3 例 8
李联钦
( 四川省营山县人民医院口腔科,营山 67 0 ) 3 7 0

要 :目的 探讨 正畸 固定矫 治后 牙釉质脱矿 的发 生情况及相 关因素 。方法
收 集我 院 2 0 年 2月至 2 1 年 l 月治疗的 7 例 , 08 01 1 4
采用方丝 弓固定矫 治技术进行 治疗,对其 疗效进行 回顾性观察 。结果
7 4例 患者在 治疗过程 中发 生牙釉质脱矿现 象 3 8例 ,牙釉质脱
矿发病 率为 5 .5 13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在 7 4例 患者 1 5 4 6颗 牙齿 中发 生釉质脱矿 2 3颗 ,其 中上颌 牙 7 0颗 ,发 生釉质脱矿 1 4
2 —2 . 212 2

治疗和手术 治疗。刮宫是临床上经常采取 的止血 措施, 若患者无任何器质性病 变,大可不必首选刮 宫止血 ,先 用 内分泌药物止血 ,正确的 内分泌药物方法不能完全止
血时再考虑诊断性刮宫 。 本组 资料 中 8 例 患者经 止血和 7 补充激素等治疗后 ,不规 则出血均 已止住 ,月经周期恢
d i 03 6/.s.6 22 7 . 1 . . 8 o :1 .9 9 i n17 —7 9 0 20 0 js 2 82 文 章编 号 : 17 .7 9( 0 2)一80 4 —2 6 22 7 2 1 0 —0 70
Cl ca i ni 1 0bs r a i s o a e e v ton fEn m I Demi e a ia l fer t od tc T_ t nt n r l ton a t h on i l me z 0r ea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谢莉莉;郭冬梅;罗仁惠【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6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4例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结果:364例患者,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共62例,占17.03%,其中脱矿部位以上颌尖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居多.患者年龄<16岁、正畸疗程≥1年、使用传统直线弓式矫治器、甜食摄入次数≥3次/周、饮用碳酸饮料次数≥1次/d、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次数<2次/d,以上均是导致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预防对策及建议,可降低牙釉质脱矿情况的发生.【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8(027)008【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对策【作者】谢莉莉;郭冬梅;罗仁惠【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海南海口 570102;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海南海口 570102;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广东广州 51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口腔正畸治疗是在保持原有牙齿形态不变的前提下,对牙齿进行重新排列,恢复口腔功能与正常形态的过程。

正畸治疗后,可防止牙龈萎缩、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多种口腔疾病发生,提高咀嚼效率、改善面容及恢复自信[1-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正畸治疗越来越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因口腔正畸的治疗原理是依靠生物力学对畸形牙颌的矫正,所以很多口腔正畸治疗后的患者会因各类因素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发生[3-4]。

有文献报道[5-6],固定矫治器治疗后釉质脱矿发生率为20.1%~51.6%,故口腔正畸治疗后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师的关注。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袁旭【摘要】目的:研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2例正畸固定矫正患者,共928颗牙,观察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致龋菌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有30例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71.43%;在928颗牙齿中,有94颗牙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0.12%.矫正1个月时,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6.67%、9.52%,其中变形链球菌与矫治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6个月后,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6.19%、21.42%,与矫正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自锁托槽患者发病率较高(76.19%),治疗前有牙釉质脱矿者更易出现新发釉质脱矿.结论:正畸固定矫治会提高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与牙位、托槽类型及致龋菌等因素相关,应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有效预防.【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龋病;预防【作者】袁旭【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学追求的提高,正畸矫治已成为目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手段。

固定矫治具有精确、高效及疗效显著的特点,但由于治疗过程中托槽、弓丝的使用,导致牙齿表面易被软垢附着且难以清理,破坏牙齿的自洁作用,导致牙齿表面及矫正器周围菌斑堆积,从而引发牙釉质脱矿,甚至导致龋齿形成,影响美观及口腔健康[1]。

因此,本文选取了42例口腔固定矫治的患者,观察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正畸矫正期间釉质脱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医院就诊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0例,女22例。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釉 质 脱 矿 发 生 ) 牙 釉 质 脱 矿 好 发 位 置 。 顺序 : 牙颈部 , 托槽 周围与邻 面 , 3处均 是
组于治疗前观 察记 录 ; 疗组 , 治 于拆 除矫 正器时观察记录。观察 : 洁 、 干牙面 ; 清 吹
牙科灯下 , 眼观察患者 牙齿 唇颊 面 ( 肉 如 出现 不 透 明 白垩 状 或 染 色 斑 点 、 块 牙 斑
正 畸 治 疗 后 牙 釉 质 脱 矿 的 临 床 观 察
患者 8 , 4 7例 女 7例 , 4 男 O例 , 龄 1. 均 23
杨 天栋 460 6 00河 南周 口市 专 科 病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究使 用 固定矫 正 器 治 疗 研
岁; 治疗 组 为 随 机 选 择 正 畸 治 疗 后 患 者 10例 , 5 0 女 7例 , 4 男 3例 , 龄 1 . 均 3 9岁 。
脱矿 率 : 白组 牙 釉 质 脱 矿 率 6 空 . 1 % , 疗 组 1 .3 , 表 1 7 治 62% 见 。
菌斑 易滞 留而不易 清洁位置 , 特别是牙颈 部结 构尚薄弱 , 更易发生脱矿 。本临床观 察 说 明 : 定矫 正 器 引 发 的 牙 釉 质脱 矿 是 固
非 常值 得 关 注 问题 , 需要 采取 相关 手 段 进 行 干 预 。 预 防 正 畸 治 疗 引 发 牙 釉 质 脱 矿 有效 措施 : 治疗 期 间 严格 注 意 口腔 清 在 洁, 可用氟化物进行 预 防( 如选 择含 氟牙
Ab sr c bet e T td e cd n e d ta t jc v : o s y t i ie c O i u h n
o e me de n r lz to a t e mo t f na l mie a ia in nd h s s s e tbe te h n a e t d mi e aia u c pi l e t a d r a o e n rlz —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柳艳君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5(000)028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治正畸固定矫治患者80例,共1469颗牙,对所有患者给予正畸固定矫
治技术,指导患者做好口腔卫生和饮食注意事项。

在矫正期结束后拆除固定矫正器,以75%酒精清洗牙面,观察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80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35例,牙釉质脱矿发病率43.75%;1469颗中牙齿发生釉质脱矿190颗,发
生率12.9%。

本组1469颗牙中上颌牙745颗,发生釉质脱矿110颗,发生率14.8%,本组1469颗牙中下颌牙721颗,发生釉质脱矿80颗,发生率11.1%。

结论:应该重视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采取措施降低或避免发生。

【总页数】2页(P47-47,50)
【作者】柳艳君
【作者单位】024000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J], 鞠成林
2.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J], 杨燕
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宋宏文;苏红化
4.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白光萍
5.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于鹏;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固定矫治100例错颌畸形牙釉质的脱矿控制与防止措施

固定矫治100例错颌畸形牙釉质的脱矿控制与防止措施

固 定 矫 治 1 0例 错 颌 畸 形 牙 釉 质 0 的 脱 矿 控 制 与 防 止 措 施
赵林 琪 宋春 艳 ,
( . 南 第 一荣 康 医院 口腔 科 , 南 新 乡 4 30 ; 2 新 乡市 博 美 1腔 门诊 ) 1河 河 503 . : 3 [源自中图分 类号 ] R 8 . 735
中如 果没 有 一 定 的 预 防 措 施 , 别 是 基 层 口 腔 正 畸 室 , 怕 特 恐 治疗 当 中 牙釉 质 脱 矿 的 发 生 率 会 更 高 。但 我 们 科 室 在 这 方
例 固定 矫 治 器 , 牙 颌 , 龄 最 小 I. 恒 年 1 5岁 , 大 3 最 7岁 , 性 女
20 0 9年 1月
中 国 民 康 医学
Me i a J u n lo h n s e pe d c l o r a fC i e e P o l  ̄He lh at
J n, 0 9 a 20
V0 . F M No. 121 H 1
第2卷 I
上半月
第 l 期
【 验交流 】 经
者 出 现 了釉 质 脱 矿 , 样 严 重 影 响 了 牙 齿 的美 观 。 即使 你 做 这
在 10例错 颌 畸 形 矫 治 之 中 , 终 告 之 注 意 口腔卫 生 是 O 始 前提 , 次 复诊 拆 除 弓丝 时 , 须 让 矫 治 患 者 认 真 刷 牙 , 果 每 必 如 患者 不认 真 刷 牙 , 医生 将 协 助 患 者 刷 牙 , 进 行 指 导 , 也 是 并 这 矫 治 医生 的应 尽 的 义 务 , 10例 矫 治 患 者 当 中 , 现 个 别 在 0 发
指 导 , 防止 牙釉 质 脱 矿 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 义 。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8-10-19T09:57:40.50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9期作者:占文明
[导读]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
江西省景德镇市文明口腔门诊部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探究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矫正治疗后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与流行情况。

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影响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影响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尽早进行预防干预,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牙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危险因素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而影响治疗有效性。

据有关调查显示,约50~80%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可发生牙釉质脱矿[1]。

对此,本研究筛选我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127例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筛选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正畸固定矫治患者127例,其中男45例、女82例,年龄13~28岁,平均年龄(17.21±4.44)岁,均于3个月内结束正畸固定矫治。

所有患者均采用直线弓矫正技术、方丝弓矫正技术,取相同材料矫正,矫治时间约1年左右,且治疗前检出无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良等情况。

1.2方法
统计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口腔卫生、治疗情况、性别、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与部位。

依照Gorelick指数鉴别诊断牙釉质脱矿严重程度:牙釉质脱矿表面龋洞为4级;牙釉质表面中度条带状脱矿、且有白垩色斑为3级;牙釉质表面轻度条带状脱矿,有白垩色斑为2级;牙釉质表面无病损、透明、光滑为1级。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研究127例中,发生牙釉质脱矿患者54例、占42.52%,设为脱矿组;未发生牙釉质脱矿73例、占57.48%,设为未脱矿组。

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脱矿组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15岁9例、≤15岁4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14例、无40例,甜食摄入:≥1次/d 39例、≤3次/w 15例,刷牙频率:≤3次/d 41例、>3次/d 13例,正畸疗程:>15个月29例、≤15个月25例。

非脱矿组中,性别:27例、女65例,年龄:>15岁57例、≤15岁2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49例、无33例,甜食摄入:≥1次/d 25例、≤3次/w 57例,刷牙频率:≤3次/d 29例、>3次/d 53例,正畸疗程:>15个月52例、≤15个月 30例。

经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性别人数占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调查对象矫治时间均为1年左右,本组127例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后,其中42.52%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相比于国内、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较低,可能与研究筛选例数较少存在相关性[2]。

根据既往经验与本研究,发现下颌尖牙、上颌尖牙、上颌侧切牙等部位是牙釉质脱矿高发部位,经分析可能与上颌尖牙与上颌侧切牙放置牵引钩、关闭曲等装置存在相关性,增加该部位清洁难度,使菌斑堆积,发生脱矿情况;同时上颌前牙区相对距离唾液腺开口较远,唾液无法及时缓冲菌斑中酸性物质;此外,侧切牙牙冠相对较小,与正畸托槽连接后,暴露出的牙釉质面积相对较少,增加清洁难度,进而导致以上部位成为牙釉质脱矿高发区域[3]。

此外,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其危险因素(P<0.05);经分析,年龄较小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几率更高,可能因患者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不足、依从性较低,未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维护、口腔清洁等;不良习惯的改变与否直接关系患者口腔卫生,无改变患者口腔卫生相对较差,影响患者刷牙频率,加之矫治后置入器械增加清洁难度,菌斑堆积,使牙釉质脱矿几率增加;此外,过度甜食摄入影响牙齿、牙釉质健康。

鉴于以上危险因素,临床中不仅要给予患者科学的健康指导,同时加强患者重视度干预,叮嘱其定期洁牙、检查,使其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减少牙釉质脱矿发生。

综上所述,牙釉质脱矿是影响正畸固定矫治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因早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其发生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庄浩, 沈海平, 陈娟萍.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2):227-227.
[2]左志远.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21):52-52.
[3]郑敏谦, 黄鹏程, 张端强.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7, 10(2):95-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