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三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生命表的编制实验报告

生命表的编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实验原理】预测预报的有力工具。
通过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考察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各年龄的存活数和存活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死亡原因、出生率、生命期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如分析种群的存活动态、估计特定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潜力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趋势。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
动态生命表中数据栏目由左至右依次为: 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 (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T x(超过x龄的个体总数);e x(x期开始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L x=d x=n x-n x+1q x=L x=(n x+n x+1)/2T X=L x+L x+1+L+x+2…+L maxe x=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加入m x项,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合生命表。
【实验器材】骰子、烧杯、记录纸、笔【方法与步骤】1、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的同生群,每个组发有50个骰子,一个有盖子的盒子。
2、通过掷骰子游戏来模拟动物死亡过程,每只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50,年级记为0。
掷骰子规则为: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打开盖子,观察筛子朝上一面的颜色,蓝色代表存活个体,红色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一年。
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计入表中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蓝色骰子数作为存活个体数记在表中存活个体数n x一栏中。
临床研究中的生存分析与生命表计算

临床研究中的生存分析与生命表计算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旨在探究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测其生存期。
本文将对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两个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一、生存分析生存分析是考察个体是否发生某一事件(如死亡、复发、治愈等)的统计方法,适用于无法精确测量时间的患者,如癌症患者的死亡时间。
生存分析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生存曲线、生存率、风险比等。
1. 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是反映患者存活时间的统计图形,通常采用Kaplan-Meier 法来估计。
该方法基于观察到的患者生存时间数据,可绘制出生存曲线,展示出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
通过观察曲线的下降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是否显著。
2. 生存率生存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存活下来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可以通过生存曲线估计得出。
常见的生存率有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等,可以提供一定时间点上的患者存活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 风险比风险比是比较两组或多组患者生存时间的指标,用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通常采用Cox回归模型来计算,得出的风险比越大,说明在某一组患者中发生事件的风险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二、生命表计算生命表计算是用来评估某一特定人群的生存概率和预测其实际寿命的方法。
生命表常用于人口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可提供人群的整体生存情况和相应的死亡风险。
1. 准备数据生命表计算需要搜集大量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如人口年龄分布、死亡人数等。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绘制出一个人口的年龄-死亡情况表。
2. 表格内容生命表中通常包含每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死亡数量、生存人数、死亡率、存活比率等。
通过统计和计算,可以得出各个年龄组的生存概率和死亡风险。
3. 应用和意义生命表计算可用于评估人口的整体生存情况和预测特定年龄组的死亡风险。
在临床研究中,生命表计算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存活期,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结语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们对于评估患者的生存情况和预测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的编制胡雪芳201300261033同组者:张立光,宇海慧,王亦民,李晓辉,高贤龙【实验目的】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4.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实验原理】生命表是表达种群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光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代表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
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
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不同生群之间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
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n xl x=—右二儿.一G+in x+ n^+iT严S +厶卄1 + +…+T x免=—式中:x——年龄段;n x―― 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 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x—— 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 --------- 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个体数;T x --------- 超过x龄的个体生存年;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前言1调查方法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存活曲线

结果: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的类型。
曲线分析反映种群个体在各种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它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状况。
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反映内容如下:a型:存活曲线呈凸型。
它们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种群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生活环境下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在到达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
也就是说,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人类和许多高等动物(大型兽类)以及许多一年生的植物常属此类。
b型:存活曲线呈对角线。
它们表示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
多年生—次结实植物和水螅、许多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
c型:存活曲线呈凹型。
它们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许多海产鱼类、海产无脊椎动物、许多低等脊椎动物和寄生虫以及多次结实的多年生植物属此类。
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卫生医药条件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合适,死亡率能够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的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行害虫防治。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绘制曲线时,横坐标以相对年龄作为量度有利于比较不同寿命的动物;另一方面,纵坐标多用对数作为标尺,因为对数能够更好的反映“率”的改变,例如,lg1000- lg 100= lg 100- lg 10,即3-2=2-1,可见,尽管这些绝对数值相差很大,但相差的比率则是相同的。
存活曲线可直观地表达了种群的存活过程,也可用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减少过程即动物生活史内各时期的死亡率。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

实验模拟编制生命表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态学年级: 环境科学1001班学号: 10320104 姓名: 王园园实验室模拟生命表摘要:根据生命表内信息,绘制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科学正确的将龄分配,分析种群大小不同,及不同种群大小各年龄段存活率特点,为种群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引言:生命表: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
生命表上所记载的死亡率、生存率是决定的重要依据。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生存死亡规律的调查统计表。
即追踪一批人,逐年记录该人群的死亡人数,得到该人群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各年龄死亡率,并进一步构成表格式模型,称为生命表。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
为了方便不同动物的比较,横轴的年龄可以各年龄其占总存活年限的百分数来表示。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骰子、托盘、烧杯、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1.2实验材料:1.2.1⑴. 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的同生群,给每个实验组发30只骰子,1个烧杯;⑵. 通过投骰子来模拟动物的死亡过程,每颗骰子代表一个动物,所以开始时动物数为30,年龄记为0。
掷骰子规则为:将烧杯中骰子充分混匀,一次全部掷出,观察骰子的点数,1,2,5,6点代表存活个体,3、4点代表死亡个体,投掷一次骰子代表1年。
将投掷次数作为年龄记在表1的最左边一栏(年龄x)中,将显示1,2,5,6点的骰子数作为一栏中;存活个体数记在表1中的存活个体数nx⑶. 将“死亡个体”去除,“存活个体”继续放回烧杯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动物全部“死亡”。
1.2.2将开始动物改为60,其他与第一个实验相同。
1.3实验室模拟生命表的主要指标:⑴ X-年龄⑵ lx-存活率(符号右下角的X表示年龄)⑶ dx-从x到x+1的死亡数⑷ qx-从x到x+1的死亡率⑸ Lx-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⑹ Tx-平均生存总人年数⑺ ex-x期开始时的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⑻ nx-x期开始的存活数⑼ Lx=nx/n0⑽ dx=nx-nx+1⑾ qx=dx/nx⑿ ex=Tx/nx.1.4数据处理1.4.1实验一生命表及存活曲线、存活概率图。
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的编制胡雪芳 2同组者:张立光,宇海慧,王亦民,李晓辉,高贤龙【实验目的】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生命表的编制方法;4.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实验原理】生命表是表达种群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光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综合生命表)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根据生命表所列数字的来源和类型,可将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追踪同生群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静态生命表(根据一次大规模调查,以不同年龄个体存活数作为基本数据列入表中)和综合生命表(在上述生命表中加入代表世代繁殖信息的数据)。
建立野外生物的动态生命表往往需要结合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而该方法由于要追踪生物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太适用于寿命很长的生物的研究。
静态生命表的编制需要一次大量采集数据,以使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种群的构成,而且由于不同生群之间出生率、死亡率不尽相同,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如1个发育期、1个月、1年、5年等,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 x列在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观测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的数据。
各栏数据的关系如下:式中:x——年龄段;n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l x——x期开始时存活数目;d x——x到x+1期间的死亡数目;q x——x到x+1期间的死亡率;L x——x到x+1期间的平均存活个体数;T x——超过x龄的个体生存年;e 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如果在生命表中加入m x项,用来记录各年龄的出生率,即构成综合生命表。
【实验材料】骰子50 枚,不透明盒子1 个,记录纸,绘图纸,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实验二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的概念:生命表是描述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一种统计表格。
记录了生物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种群生命期望值等特征值。
生命表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特定年龄生命表:以一群同年龄个体为起始点,始终跟踪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动态,记录期繁殖和死亡个体数,直至该年龄群全部死亡为止。
适用于世代周期短、世代不重叠的种群。
2)特定时间生命表:假设不同年龄段种群的大小和结构相同的前提下,对一时刻各年龄段个体的调查统计而制成的生命表。
适用于世代重叠且稳定的种群。
3)图解生命表:将某世代个体数的动态特征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便成了图解生命表。
适用于生活史简单的种群。
总之,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
根据生命表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图可以直观地描述种群的时间动态。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可以体现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目和群内个体未来预期余年(即平均期望年龄)。
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态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
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个体随年龄的死亡和生存率的变化情况。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生命表的类型及其结构;
2.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
二、材料用品
调查或利用已有的资料,如某年某地人口统计数据、电脑或计算器等
三、实验原理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工具。
可以体现各年龄或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活数目和群内个体未来预期余年(即平均期望年龄)。
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态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
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个体随年龄的死亡和生存率的变化情况。
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两种类型。
静态生态表(Static Life table)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常用于有世代重叠,且生命周期较长的生物;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Cycle)就是跟踪观察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所做的生命表,可用于世代不重叠的生物(如一化性昆虫),它在记录种群各年龄或各发育阶段死亡数量、死亡原因和生殖力的同时,还可以查明和记录死亡原因,从而可以分析种群发展的薄弱环节,找出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死亡和出生的数据估计下一世代种群消长的趋势。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1)划分年龄阶段:根据研究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划分年龄组。
人通常采用 5 年为一年龄组;盘羊、鹿等以 1 年;鼠类以 1 个月为一年龄组。
对于一年生昆虫等则根据个体发育的特征(如若虫的龄期)具体划分年龄组。
(2)调查数据:调查各年龄段开始时的个体存活数,详细记录得生命表的原始数据nx。
(3)依据原始数据n x计算并填写生命表的其它各项特征值,完成表格(d x、l x、L x、T
、e x),并得出研究种群的生命期望e x。
生命表中各栏数据的关系和计算方法如下:
x
n x+1=n x-d x
q x=d x/n x
L x= (n x + n x+1)/2
T x=L x+L x+1+…+L max
e x= T x / n x
生命表各特征值及其定义:
x=年龄分段;
n x=在 x 期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原始数据);
d x =从 x 到 x+1 期的死亡个体数;
q x =从 x 到 x+1 期的死亡率(= dx / nx);
e x = x 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l x = 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nx / n
);
2 生命表数据来源
(1)死亡年龄数据的调查:收集自然条件下自然死亡的动物的残留头骨、牙齿、鱼类的鳞片等。
(2)直接观察存活动物数据
(3)直接观察种群年龄数据
3 生命存活曲线:生命存活曲线是以生命表中年龄(x)为横坐标,相对年龄存活数(nx)的常用对数值为纵坐标。
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种群同龄个体随时间移动而减少,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这条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大致分为三类:A型,B型和C型。
A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
B型(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
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C型(凹形):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4 昆虫生命表和关键因子的分析
(1) K值图解法
(2)数量分析法
五、作业
任选实验材料中的斑羚羊和某地区人口统计数据,编制一份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并分析其存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