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绘制步骤

合集下载

唐卡绘制步骤

唐卡绘制步骤

唐卡绘制步骤唐卡的绘制流程唐卡的制作流程成讲究严谨,才是对佛得最大敬重。

1、卜择吉日,诵经备料唐卡画师在开始绘制唐卡前,首先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边诵经边备料,备料包括绘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

2、绷制画布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密致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

若唐卡幅面很大,还要对幅面较小的画布进行严密拼接。

将裁好的画布洗净、凉干,然后用绷棍、绷绳绷到绷架上。

画布需要粘接时,用浓度适量的胶水把绷好的画布接头粘合在一面。

首先把无花纹的绸或其它白布在清水内洗一遍,待布干后折叠四边约一厘米分别缝起竹竿粗的空管,然后把画布放进特制的框内(要求框比布大),先把四角拉紧绷在框上,在从上面缝起的边上拉上线经过框边绕“S”型,直到四边全部绷完,要求绷绳绷的又平又紧,具有弹性的那样。

3、打磨布面首先在烈性的青稞酒内加少量的胶,在画布的正面刷一遍,然后在白颜色内加适量的水、加适量的胶调好(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后刷在画布的正、反两面(不宜过厚、过多),画布在太阳下晒干后放在平板上(板面平整光滑)用清水打湿画布(水太多会粘在平板上,水少就成了干磨,这些都要在实践中掌握规律),然后用杯子或小碗倒扣在画布上磨(要求杯子或碗口要平整),磨完一遍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磨三到四次为止,选择较光滑的一面做为绘画的一面。

4、绘画底稿绘画底稿首先从佛像开始,根据《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严格的画出佛像的造型,并画上衣服、璎珞及法器等,然后从佛像周围展开设计山水、行云、花草、禽兽和房屋等。

打底稿使用碳笔(今多用铅笔),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

5、勾复线勾复线主要是对设计好的炭笔底稿白描图进行黑颜色重复勾线,其主要作用是让黑颜色直接和画布接触,以免日后因炭笔色隔在画布和颜色间导致颜色脱落掉色。

6、染色唐卡绘画时常用的染色方法有以下:平染:对天空、草地的底色及花叶、佛(菩萨)的肉色等直接涂色点染:对天空、草地等平染后用笔尖有深色到浅色点染,增强立体感和真实感,也就是从暗处开始向明处分染湿染法:浓色和淡色一次性混染的方法叫湿染法,也叫接染法。

唐卡的制作方法

唐卡的制作方法

唐卡的制作方法介绍唐卡,又称“彩绘佛画”,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用彩色细绢或棉织物作为画布,采用传统的颜料和技法进行绘制,表现佛教故事、佛陀和菩萨等神圣形象。

唐卡画作精美细腻,色彩鲜艳,体现了西藏地区的艺术与宗教的融合。

本文将介绍唐卡的制作方法。

制作工具和材料制作唐卡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 1. 画布:一般采用细绢或棉织物作为画布,质地要细腻且有一定的耐久性。

2. 笔刷:使用尖细、有弹性的毛笔,不同大小的笔刷用于绘制不同细节的部分。

3. 颜料:传统的颜料采用天然矿物和植物质地的颜料,如石灰粉、矿石粉等。

4. 颜料盒:用于调制颜料的容器,一般有多个小格子可以放不同颜色的颜料。

5. 调色板:用于混色的平板,一般采用瓷质或金属材质。

6. 研钵:用于研磨颜料的碗状器具。

7. 支架:用于固定画布的支撑架,以便绘画时保持画布平整。

制作流程制作唐卡的流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之前,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画布、调配颜料、准备绘画工具等。

画布需要提前裁剪到合适的尺寸,并加以处理,以增加画面的耐久性和附着力。

同时还要将各种颜料按需调配好,并将毛笔湿润备用。

2. 制定设计草图在开始绘制之前,需要根据绘画主题制定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可以通过手绘或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制软件完成,它将成为绘制唐卡的蓝图和参考。

3. 贴金和绘制轮廓制作唐卡的第一步是贴金和绘制轮廓。

首先,在画面上使用石灰粉勾勒出主要轮廓线,然后使用石灰胶水将金箔贴在画布上,使画面的背景或特定部分呈现金色。

4. 涂色渲染接下来是涂色渲染的步骤。

根据设计草图,使用细腻的毛笔和调配好的颜料,对唐卡进行涂色。

涂色时需要注意色彩的均匀性和层次感,以使画面更加饱满。

5. 绘制细节和装饰在完成主要的涂色后,细节和装饰的绘制成为重要的步骤。

这些包括绘制佛陀或菩萨的面部特征、服饰和手势等。

通常需要使用更小号的毛笔和细致的技法,使细节更加精致。

唐卡画教程

唐卡画教程

唐卡画教程唐卡画是一种传统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瑰丽的色彩而闻名。

如果你对唐卡画感兴趣,下面是一份简要的教程,让你了解如何制作自己的唐卡画作品。

准备材料:- 绘画纸或绸缎- 水彩颜料- 不同尺寸的刷子- 铅笔或炭笔- 金箔- 黄金颜料(可选)- 粘合剂(如胶水或鸟胶)步骤1:选择主题首先,你需要选择你的唐卡画作品的主题。

唐卡画通常描绘佛教神id或场景,如释迦摩尼佛、观世音菩萨、红孩儿等。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特定的佛教信仰来选择主题。

步骤2:准备画布将绘画纸或绸缎剪成你想要的尺寸。

唐卡画通常有一个正方形或矩形的形状。

你也可以使用预先制作好的唐卡画画布。

步骤3:轮廓勾画用铅笔或炭笔在画布上勾画出你的主题。

首先,勾画轮廓和基本形状,然后逐渐添加更多的细节。

步骤4:上色使用水彩颜料和不同尺寸的刷子为你的唐卡画上色。

唐卡画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渐变效果来营造瑰丽的视觉效果。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自由选择颜色和上色技巧。

步骤5:添加金箔唐卡画中经常使用金箔来增加光泽和华丽感。

你可以使用粘合剂将金箔贴在你的画布上,然后用刷子轻轻涂抹。

你还可以使用黄金颜料模拟金箔的效果。

步骤6:细节加工在上色完成后,你可以使用更小的刷子添加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以小诸葛菩萨为例,你可以绘制面部和手部表情、衣物纹理、饰品等。

步骤7:润色和修饰完成所有细节后,你可以回顾整体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润色和修饰。

用绘画纸或绸缎包裹你的唐卡画,制作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是一个简要的唐卡画教程,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启发。

唐卡画需要对细节和色彩有一定的把握,所以对绘画有一定基础的人可能会更容易上手。

不过,只要你有兴趣和耐心,相信你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唐卡画作品。

祝你好运!。

唐卡绘制步骤(精)

唐卡绘制步骤(精)

唐卡的绘制流程唐卡的制作流程成讲究严谨,才是对佛得最大敬重。

1、卜择吉日,诵经备料唐卡画师在开始绘制唐卡前,首先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边诵经边备料,备料包括绘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

2、绷制画布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密致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

若唐卡幅面很大,还要对幅面较小的画布进行严密拼接。

将裁好的画布洗净、凉干,然后用绷棍、绷绳绷到绷架上。

画布需要粘接时,用浓度适量的胶水把绷好的画布接头粘合在一面。

首先把无花纹的绸或其它白布在清水内洗一遍, 待布干后折叠四边约一厘米分别缝起竹竿粗的空管,然后把画布放进特制的框内(要求框比布大 ,先把四角拉紧绷在框上, 在从上面缝起的边上拉上线经过框边绕“ S ” 型,直到四边全部绷完,要求绷绳绷的又平又紧,具有弹性的那样。

3、打磨布面首先在烈性的青稞酒内加少量的胶,在画布的正面刷一遍,然后在白颜色内加适量的水、加适量的胶调好(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后刷在画布的正、反两面(不宜过厚、过多 , 画布在太阳下晒干后放在平板上 (板面平整光滑用清水打湿画布 (水太多会粘在平板上, 水少就成了干磨,这些都要在实践中掌握规律 ,然后用杯子或小碗倒扣在画布上磨(要求杯子或碗口要平整 ,磨完一遍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磨三到四次为止,选择较光滑的一面做为绘画的一面。

4、绘画底稿绘画底稿首先从佛像开始,根据《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严格的画出佛像的造型,并画上衣服、璎珞及法器等,然后从佛像周围展开设计山水、行云、花草、禽兽和房屋等。

打底稿使用碳笔(今多用铅笔 ,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

5、勾复线勾复线主要是对设计好的炭笔底稿白描图进行黑颜色重复勾线, 其主要作用是让黑颜色直接和画布接触,以免日后因炭笔色隔在画布和颜色间导致颜色脱落掉色。

6、染色唐卡绘画时常用的染色方法有以下:平染:对天空、草地的底色及花叶、佛(菩萨的肉色等直接涂色点染:对天空、草地等平染后用笔尖有深色到浅色点染,增强立体感和真实感,也就是从暗处开始向明处分染湿染法:浓色和淡色一次性混染的方法叫湿染法,也叫接染法。

唐卡的制作流程

唐卡的制作流程

唐卡的制作流程唐卡制作流程1.绘制前的准备传统唐卡经典《幵光经》中记载的礼仪:唐卡艺术家在绘制唐卡前,⼀定要沐浴清洁个⼈卫⽣,然后虔诚点⾹膜拜,这是对宗教的敬畏和尊重,也是表⽰对所绘神像⾄⾼⽆上的态度,⽽这种绘制前的清洁,也是⼀种思想和⼼灵的升华过程。

要求画师在作画期间严格做到:严守清规戒律,不胡作妄为,保持⼼灵上的澄澈,保持对神像的尊敬和神圣,必须要全⼼全意,把⾃⼰对佛的虔诚⼼愿尽⼼尽⼒地传达在画⾯中。

2.画布的选择和上框选布的顺序繁杂考究,⼀般选⽤品质⾼的棉或⿇布,质地厚⽽柔软,不宜过硬,布⾯平整光洁,然后将选好的布绷在特制的⽊框上,⽤绳⼦牢牢捆绑。

3.画布的处理过程这个与西洋画做底有些相似,是⼀个⾮常考究的过程。

主要是将上框的画布进⾏打磨的过程:先将煮沸融化的⽊胶或胶⽔均匀地涂在画布两⾯,使其均匀地吸收、渗透,这层胶制底是为防⽌画布吸⽔、吸⾊,因此不能在阳光下曝晒或在炉⽕上爆烤,只能在通风的室内晾⼲。

接着就是进⾏打磨⼯序,然后将⼀种特殊调制的动物⾻胶和滑⽯粉调和成稀状,⽤蚌⽚或⾻⽚将布⾯刮平,再打磨,直到摸不到布⾯纹理为⽌,最后再将画布瞭⼲再绘制作品。

4.绘制过程第⼀步:确定画布中⼼,标出主要的定位线。

第⼆步:然后依据中⼼构图法进⾏起稿,⼯具可以采⽤碳笔或碳条。

第三步:勾⿊线,使所绘轮廓更明晰。

第四步:着⾊,主要以重彩或淡彩法先着深⾊,后着浅⾊,先着⾐服颜⾊,后着⾯部颜⾊,此着⾊过程与中国画的⼯笔,重彩有些相似,此过程讲究⽤笔精细且要神韵。

第五步:描⾦。

第六步:装裱镶边。

第七步:书写⽂字,活佛进⾏开光仪式。

5.绘制唐卡⼯具材料的选择(1)画笔画师对笔的要求⾮常考究。

他们⼀般⾃⼰制作画笔, 有些是⼀代代⽼画师传下来的。

画笔⽤柔软的兽⽑制作,越柔软越好,有猫⽑有狐狸⽑。

这些画笔⼤约有40多种。

⼤⼀点的像⽑笔的中楷, ⼩的只有⼀根毫⽑,不同的笔有不同的⽤法。

⼀般来说,⼤笔主要⽤于涂⾊,⼩的⽤于勾线、开眼、描绘画⾯的细微部分,画师往往在春夏两季作画,冬秋休闲时节做画笔和颜料。

唐卡绘画技法

唐卡绘画技法

唐卡绘画技法唐卡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它是以布为画面的载体,使用颜料和金箔进行绘画,常用于佛教寺庙的装饰和宗教仪式。

唐卡绘画技法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唐卡绘画的制作过程1. 选材:唐卡绘画通常使用布作为画面的基础材料,布料要具有一定的质地和韧性,以便于绘画和装裱。

2. 打底:在布面上先涂上一层胶水,然后用白色颜料打底,使画面更加平整。

3. 设计:根据绘画的主题和要求,绘制草图,并确定布面上的构图和内容。

4. 着色:根据设计好的草图,使用颜料进行绘画。

唐卡绘画的着色非常讲究,颜色鲜艳、层次分明,常用的颜料有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5. 补充金箔:在绘制完成后,用金箔补充绘画中的金色部分,增加画面的光彩和神圣感。

6. 装裱:绘画完成后,将布面进行装裱,通常是用丝绸边框固定和保护画面。

二、唐卡绘画的特点1. 精细入微:唐卡绘画以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细节著称,通过精确的线条勾勒和色彩的层次渲染,营造出细腻而真实的画面效果。

2. 鲜艳夺目:唐卡绘画的色彩非常鲜艳,常用的颜色有红、黄、蓝、绿等,这些颜色在绘画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3. 神圣庄严:唐卡绘画常常以佛教故事和宗教符号为主题,画面中常出现佛陀、菩萨、神明等形象,给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4. 平面透视:唐卡绘画通常采用平面透视法,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没有明显的透视效果,更加突出了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5. 寓意隐含:唐卡绘画常常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递寓意,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需要仔细解读。

三、唐卡绘画的艺术价值1. 宗教意义:唐卡绘画常用于佛教寺庙的装饰和宗教仪式,具有宗教意义和神圣价值,能够激发信众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2. 艺术欣赏:唐卡绘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欣赏对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传承:唐卡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唐卡绘画的学习和传承,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于唐卡的术语

关于唐卡的术语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关于唐卡的术语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关于唐卡的术语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关于唐卡的术语(大纲)一、唐卡概述1.1唐卡的定义1.2唐卡的起源与发展二、唐卡的分类2.1按照题材分类2.2按照制作工艺分类2.3按照尺寸分类三、唐卡的绘制工艺3.1矿物颜料3.2基本绘制技法3.3唐卡绘制步骤四、唐卡中的符号与象征4.1佛像与菩萨4.2神话动物与植物4.3常见符号与寓意五、唐卡的鉴赏与收藏5.1唐卡的价值评估5.2唐卡的鉴赏方法5.3唐卡的保存与养护六、唐卡的文化内涵与影响6.1藏传佛教文化6.2民族文化交流6.3唐卡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七、唐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7.1传统唐卡艺术的传承7.2当代唐卡艺术家的创新实践7.3唐卡艺术在国内外市场的拓展一、唐卡概述【1.1唐卡的定义】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艺术形式,源自中国西藏地区,是一种以卷轴画形式存在的宗教艺术品。

唐卡通常以细布或丝绸为底,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卡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既是藏族人民信仰的象征,也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唐卡的绘制工艺精湛,画面细腻,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2唐卡的起源与发展】唐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藏族古代的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

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唐卡出现在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

李鲜梅—唐卡制作

李鲜梅—唐卡制作

色彩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 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 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 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 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 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 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 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白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 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 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出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 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 气氛。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 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 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 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 叫“止唐”。
• 君友会唐卡艺术珍品
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 《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达赖喇 嘛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的记载了此事。在公元7世纪到8世纪, 唐卡 开始了缓慢的发展。由于9世纪,是藏区比较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公 元815年,藏王赤德松赞驾崩;第五个儿子赤祖德赞继位赞普;公元841年赤祖 德赞为贵族所弑,其兄达磨达玛乌都赞(朗达玛)继位赞普,让整个西藏经历了 "朗达玛灭佛"的重创。使整个藏区的唐卡所剩无几。由于朗达玛灭佛致使吐蕃诸 将和部属叛离了朗达玛,奴隶以及属民先后在各地纷纷起义。公元877年,奴隶 起义军占据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后,吐蕃王朝灭亡。公元895年,吉德尼玛衮的 后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后日巴衮据芒域建立拉达克王朝。公元978年,鲁 麦.喜饶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传法,佛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历史上 称为佛教后弘期元年。公元10世纪唐卡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有序发展。 11~12世纪是唐卡艺术形成系统时期。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 派三大教派以及噶当、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小派形成时期。13~14 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形成唐卡三大画派:勉唐,噶孜,热贡画 派,明清时期是唐卡绘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还形成了三大画派旗下很多画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卡的绘制流程唐卡的制作流程成讲究严谨,才是对佛得最大敬重。

1、卜择吉日,诵经备料唐卡画师在开始绘制唐卡前,首先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边诵经边备料,备料包括绘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

2、绷制画布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密致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

若唐卡幅面很大,还要对幅面较小的画布进行严密拼接。

将裁好的画布洗净、凉干,然后用绷棍、绷绳绷到绷架上。

画布需要粘接时,用浓度适量的胶水把绷好的画布接头粘合在一面。

首先把无花纹的绸或其它白布在清水内洗一遍,待布干后折叠四边约一厘米分别缝起竹竿粗的空管,然后把画布放进特制的框内(要求框比布大),先把四角拉紧绷在框上,在从上面缝起的边上拉上线经过框边绕“S”型,直到四边全部绷完,要求绷绳绷的又平又紧,具有弹性的那样。

3、打磨布面首先在烈性的青稞酒内加少量的胶,在画布的正面刷一遍,然后在白颜色内加适量的水、加适量的胶调好(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后刷在画布的正、反两面(不宜过厚、过多),画布在太阳下晒干后放在平板上(板面平整光滑)用清水打湿画布(水太多会粘在平板上,水少就成了干磨,这些都要在实践中掌握规律),然后用杯子或小碗倒扣在画布上磨(要求杯子或碗口要平整),磨完一遍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磨三到四次为止,选择较光滑的一面做为绘画的一面。

4、绘画底稿绘画底稿首先从佛像开始,根据《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严格的画出佛像的造型,并画上衣服、璎珞及法器等,然后从佛像周围展开设计山水、行云、花草、禽兽和房屋等。

打底稿使用碳笔(今多用铅笔),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

5、勾复线勾复线主要是对设计好的炭笔底稿白描图进行黑颜色重复勾线,其主要作用是让黑颜色直接和画布接触,以免日后因炭笔色隔在画布和颜色间导致颜色脱落掉色。

6、染色唐卡绘画时常用的染色方法有以下:平染:对天空、草地的底色及花叶、佛(菩萨)的肉色等直接涂色点染:对天空、草地等平染后用笔尖有深色到浅色点染,增强立体感和真实感,也就是从暗处开始向明处分染湿染法:浓色和淡色一次性混染的方法叫湿染法,也叫接染法。

7、勾金线、边线勉塘派画唐卡和壁画时勾线方法主要有五种:平勾、浊勾、叶勾、云勾和衣勾。

岩石粗木用浊勾,忽粗忽细变化多,山勾折处勾粗线。

平勾法的特点是用淡色勾出细而平的线,如同毛发,此法一般用来勾肉线。

浊勾法的特点是从线头到线尾粗细变化多,此法一般用来勾山石粗木等。

衣勾又叫箭勾勒,此法的特点是凸处及粗凹处细,衣褶处粗,两头细,衣褶如“(”,勾线即是中间粗,两头细,从粗线头向细线尾逐渐消失,此法一般用来勾衣服等。

叶勾法是专为勾树叶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勾出较粗的叶围和细而繁多的叶脉,叶围线应是中间粗两头细。

云勾法是一种较粗的特殊线其线根色较浓,向外逐渐变淡,并且线本身具有明暗立体的感觉,它是用来勾云边和靠背等的,根浓外淡成粗线,此法具有立体感,起着一种衬托的作用。

另外在优美宅园、华丽装饰类的勾线要按本色根据要求勾出平线。

如花色和黄色类要用胭脂勾暗线;青色和绿色类要用花青勾蓝线;肉白色和肉色类要用淡胭脂勾肉边线;其它白色类要用淡墨勾;金色要用桔红或大红勾等。

最后用猫眼石或玛瑙石笔在勾金上打磨会使其发光。

在唐卡上需要打磨处有佛像冠冕等珍宝装饰,靠背上镶嵌的花边,屋顶和美宅的勾金、脑后帐幕、火纹、手持、宝物等所有勾金及座床、金具、靠背花边等涂有金片处都应打磨。

壁画的靠背花边,座床和手饰等处涂金片、立金、贴金纸外,其余勾金处都应打磨。

8、开眼唐卡画把佛像的身体、衣服,各种装饰风景与供品等全部完成后最后要刻画脸部,刻画脸部这一过程叫“开眼”。

首先用佛像本身的肉色在脸部染色,画出凹凸关系,即是脸部立体感,然后在眼内画一遍**(叫眼白,即眼睛底色),佛及报身等的眼由少量的淡三青描出睫毛和眼中,再用淡花青勾圈,最后浓花青点出眼中点。

高僧像、怒神及人物的眼睫毛和眼中用淡桔红或淡茶色画完后用淡黑勾圈,浓墨点出眼中点。

像其他一些小客佛、善像等的开眼的颜色又有不同,这些都是佛经中规定出的,所以切记画师在开眼的时候胡乱用色。

9、装裱(1)、唐门(也称为敦嘎或托居)在标准的西藏唐卡中,地边(也称为地玉)正中还缝着一块绵缎。

这块绚丽精美,大小不一的锦缎,或方或长,形状不一,藏文中称唐门,是唐卡标志性的装饰物。

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

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

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三分之一,也叫做“敦嘎”或“托居”。

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2)、地玉(也称为地边)(3)、右侧幅(4)、左侧幅(5)、天池镶边相当于汉地绘画的裱工,用料讲究,有红蓝洋锦边、素洋锦、杂色锦、西番莲片金缎边、镶龙石青片金边、织金缎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贵。

对于有祝寿含义的唐卡则用大红云龙片金缎边、石青寿字缎或大红寿字缎平裱,以烘托主题。

如墨刻六世班禅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

这些用料基本上都是在苏州织造处织造的,有时零星使用时也在京城购买。

在画芯的四边缝裱丝绢或绵缎,这缝裱的丝绢或绵缎。

统称为“贡夏”。

如:(2)、地玉、(3)、右侧幅(4)、左侧幅、(5)、天池、等。

“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或绵缎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芯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芯部分的四分之一。

例如,一个唐卡画芯宽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

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

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6)、牙子(也称为彩虹)首先在唐卡的画心四周先镶牙子,意为:红黄色彩虹,显然指唐卡的牙子以红黄两色为主,其实其色彩搭配相当自由,并不受此局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况。

牙子有红黄妆缎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红片金牙子、红黄绿洋锦牙子、红黄片金牙子、镶红片金牙子、万寿灯笼锦牙子等。

上面提到的都是多层多色彩的牙子,所以藏文形象地称为彩虹。

有时也用单层锦缎牙子,称为大牙子,这是一种简化形式。

牙子外面是镶边。

在牙子与镶边接合处以白小线缝合,在镶边最外也有白线或红白小线缝边,这两道线几乎成为宫中唐卡装裱的标志。

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

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绢的左右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衬裱面。

装裱完成之后就是装卷杆和楣杆。

在藏文里,这两个杆名称都一样为:唐木或唐杆。

但是从实物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7)、面盖或遮幔(也称为佛帘或唐帘)唐卡前面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

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人们认为制作面盖最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

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

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

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

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做。

这一层佛帘(或称为:唐帘)作为唐卡的装饰。

这一部分是缝在唐卡的楣杆下方,长及卷杆,以五色哈达或五色锦缎为之。

宫中所装软薄佛帘,多以一块整织物做成,少有分成数片的情况,这一点与西藏佛帘多由二片、三片互相叠压组成不同。

佛帘与其他织物一样,专门在苏州织造处织造。

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保护唐卡的重要部分。

(8)、绦子(也称为绸带)楣杆上端钉有两个挂钩,每个挂钩各带一圈,档案中称:铁圈,显是生铁打造而成。

清宫中多用铁鋄金赶珠圈或铁鋄银赶珠圈,圈上各系一根花绦子。

另外,圈上也有系高丽纸签的情况,其内容较唐卡后面的白绫签稍略。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后,宫中造办处花绦子学习额鲁特蒙古的做法编做。

当唐卡悬挂供奉时,两根绦子互相系扣,作挂绳之用。

唐卡收卷好以后,两花绦子用于系紧唐卡使用,其长度以绕卷起唐卡两圈为限。

绦子多以五色交杂粗麻线编成,系紧后不易松开,且经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样,与唐卡的色彩相配,很受青睐,成为宫中唐卡的特色之一。

另外,以红色绸带作绦子的情况也较常见。

以粗线作挂绳的情况则多见于西藏所贡入的唐卡上。

到此,一件唐卡的装裱工作告一段落。

(9)、楣杆(也称为卡薪或贡薪)楣杆装在天池的上端,为宽扁形或扁圆形木条,两端与天池两边齐平,或稍长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宫中鲜有采用。

这一根扁平木条又称为“卡薪”或“贡薪”。

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卡薪”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10)、卷杆(也称为唐薪或止薪)卷杆装在地玉下端,圆柱形,略长出唐卡两侧幅边。

唐卡下方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用一个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

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

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下方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

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11)、轴头宫中唐卡卷杆和楣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为名贵。

杆头安的轴头做工也十分讲究,有铜、银、紫檀木、铜镀金、银间镀金等质地。

作为卷杆的装饰物,紫檀木轴头多是素面蘑菇状;银质、铜质轴头上多有錾花或敖其里(蒙文“金刚杵”之义)图案,或嵌珊瑚、松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为装饰。

(12)、鸟嘴(也称为惊燕)佛帘外面,缝有两条彩带,垂至卷杆处,其底端呈鸟喙形,故称为“鸟嘴”。

类似于汉地绘画装裱中的“惊燕”。

彩带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可能是绘画中的一种古老实用物,蜕变成一种纯装饰性的东西。

(13)、唐卡画芯(也称为美龙)10、开光加持最后唐卡画师将装裱完成的唐卡拿到活佛处进行开光加持,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写上经咒,有的还会按上活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