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2019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三、项目简介项目属于兽医药理学及毒理学范畴。
兽药是养殖业的支柱性基础物质,但兽药残留备受关注。
代谢物和残留物鉴定手段落后,安全性评价方法不全和等效性评定技术缺失是制约我国兽药创制创新的主要问题。
1998-2016,在国家、部委和企业支持下,项目组着力于代谢鉴定、剂型评选和残留管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兽药代谢物及残留物鉴定手段落后等问题,自主合成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喹噁琳类、大环内酯类等11种药物的氚标物,研究其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及其种属特点,发现新代谢物78种和残留物43种;揭示每种药物在每种动物的代谢谱、代谢路径和残留消除规律,确定残留标识物和靶组织;自主制备残留物标准品28种,喹烯酮、乙酰甲喹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属首次;喹乙醇残留标示物和靶组织的发现,修正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此前的暂定标准。
基于上述研究建立兽药放射示踪技术平台,为新兽药创制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2、针对国产兽药同质化严重、疗效差、等效性评价技术缺失等问题,研究兽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原理、方法和评判标准,揭示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等效性、一致性和临床可互换性,定量评价仿制药的质量;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兽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和《兽药临床前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创建兽药生物等效性研究平台,为兽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针对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建立残留分析方法15个,发明抗原和抗体等核心试剂59种,创制快速检测产品15个。
研究药物的残留消除规律和暴露量评估,制订最高残留限量36个和休药期22个。
创制的标准品、检测方法、核心试剂及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满足了残留监控之需。
获授权发明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标准32项、新兽药证书17个(其中二类证书3个、三类证书9个)、实用新型专利7件、保藏物种48个。
中国科学院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选)汇总表

过程工程研究所
36
技术发明奖
稀硝酸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及其在煤制乙二醇 中的应用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7
技术发明奖
粘性粉体流态化过程强化与放大技术
过程工程研究所
/qtgn/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4.html /xwdt/tzggs/201901/t20190103_5224477.html
/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7.html /tzgg_2015/201901/t20190103_5224410.html
35
技术发明奖
秸秆原料全组分清洁炼制与转化发酵关键技 术与产业化应用
32
技术发明奖
新一代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http://w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ews.aspx?class=6&id=171
33
技术发明奖
34
技术发明奖
大面积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技术 基于过程调控的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地表要素的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xwzx/tzgg_1/201901/t20190102_5224062.html
海底热液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海洋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69.html
“海翼”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与应用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2_5223497.html
40
技术发明奖
41
技术发明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下,着重解决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大震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方法及失效控制技术等关 键科学问题,取得了四方面创新性突破: (1)针对不能直接基于大震非线性进行结构大震设计的问题,通过明确复杂 高层结构体系合理屈服顺序和失效路径, 提出了基于两阶段抗震设防目标的体系失 效模式优选方法,确定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大震设计量化控制指标,建立了基 于最优失效模式的复杂高层结构体系大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解决了高层结构大震性 态不能主动把握的问题。 (2)针对结构非线性刚度时变特性,提出了基于瞬时等效刚重比的结构整体 地震倒塌判别方法,阐明了结构整体大震倒塌机理;明确了从构件损伤到结构整体 损伤的传递关系,提出了覆盖规范构件类别、整体结构大震性能目标一体化的抗震 性能量化评价方法。 (3)提出了复杂高层结构大震最优失效模式调控方法。以优化大震失效模式 为目标,发明了结构周期可调和连梁耗能阻尼器全局优化设计技术,揭示了连梁对 高层结构最优失效模式的调控机制, 开发了可引导高层结构大震附着式和内嵌式高 效阻尼技术,实现了对结构大震失效模式从被动抑制到主动调控。 (4) 搭建了基于 CPU-GPU 异构平台的模块化软件框架, 开发了兼顾精度和效 率的新型梁、 墙单元模块和阻尼器单元模块, 开发了基于超收敛技术和 AMG-CG 并 行算法的高性能加速计算模块, 开发了易于高层结构的高效建模的前处理模块及融 合系统评价方法的后处理模块, 基于上述技术自主研发了兼顾精度和效率的复杂高 层结构大震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模块化应用服务平台。 项目研究成果曾获 2015 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 年深 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 项、 实用新型专利 6 项、 软件著作权 5 项, 出版专著 3 部, 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 其中 SCI/EI 收录 130 余篇。以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和周绪红院士为主任委员的 专家组对本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结题进行验收时一致认为: 该项目在新型结 构体系和结构设计理论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且综合评价等级为“A” 。 项目成果已获 100 多次应用,经济效益达 40000 余万元,为结构安全提供了重 要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我国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领域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推动了我国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与 创新。 四、客观评价 (一)项目验收意见 2014 年 2 月 23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深圳组织召开了本项目核心成 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超高建筑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基于失效模式的大 震设计理论 (50938001) ” 的结题验收会, 以中国工程院欧进萍院士和周绪红院士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秦顺全,陈政清,缪昌文提名意见:大跨度悬索桥是国家交通网络跨越江、海、峡谷的控制性工程,工程规模大、建设难度高,提升其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
该项目针对影响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工程验证,历时8年,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首创了三跨连续悬索桥缆-梁弹性支承体系,突破了吊索、主梁内力分配不均衡的技术瓶颈,提升了上部结构及附属构件的全寿命周期性能;首创了悬索桥主缆分布传力锚固系统,提高了锚固单元的传力能力,减小了锚碇尺寸、提高了耐久性;首创了“∞”字形地连墙深基坑支护结构,减小了基础规模,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建筑密集区建设大型深基础的技术难题;首创了适用于“持续高温、重载”的复合浇注式沥青(PGA+AC)钢桥面铺装结构,提升了桥面铺装服役寿命。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编制并颁布标准规范3部。
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4项,并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10余座特大型桥梁中推广应用,累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0亿元,引领了大跨度悬索桥建设技术的发展方向,增强了中国桥梁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中国桥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提升大跨度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大跨度悬索桥是公路和铁路交通生命线跨越江海、峡谷等自然天堑的首选乃至唯一可选桥型,提升大跨度悬索桥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风险可控性、耐久性、抗疲劳性和运营维护低成本性等全寿命周期性能,实现悬索桥经济合理、风险可控、运维便利的高质量建设,一直是桥梁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由悬索桥大国向悬索桥强国迈进的关键环节之一。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我单位参加的“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项目拟作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予以提名。
现按有关要求将项目信息(附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年13日。
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项目及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回应。
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12月7日附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甘肃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多单位通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与预测、工程病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创新,项目科学问题复杂、研究技术难度大,总体成果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6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参编国家规范4部。
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先后为青藏铁路的科学维护与安全运营、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与共(河)玉(树)高速的成功建设和投运、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和初步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水平,也为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铁路乃至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储备。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提名者:中国农学会 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成果针对全国尺度上草原植被信息难以快速准确评估的技术瓶颈, 创建了草原植被动态监 测的方法体系,首次提出了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的理论架构,创建了我国天然草原返青、长势 和产草量等指标的监测方法, 解决了超大面积高精度监测的难题, 实现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全覆盖 精准监测。提出了县域草畜平衡的新概念和测算的方法体系,拓展了超载率指标的内涵,揭示了 我国主要牧区草畜平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建立了草原沙化遥感监 测的新方法,明晰了我国近 30 年草原沙化时空变化的规律、特点和原因。集成创建了高效稳定 的海量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和草原植被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首次实现了我国草原多时空尺度高精 度连续规范化监测, 为草原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 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家和省级 草原主管部门的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工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草原植被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方面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受气候波动、 过度放牧和草原本底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 一。 及时准确地获取草原植被动态信息是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 与上世纪草 地资源普查以地面为主耗时十多年相比, 本项目在国家 863 计划、 国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 持下,经过十多年多部门联合攻关,采用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突破超大面积、高 精度、高时效等监测难题,提出了草原植被返青、长势、产草量、草畜平衡、超载率、草原沙化 等关键指标监测的技术方法, 使我国在创建草原植被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 水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1.创建了草原植被动态监测的方法体系,首次提出了草原植被时空动态监测的理论架构, 原创性提出了基于像元尺度的遥感阈值和判定准则的返青监测模型,精度达 90%以上;创建了草 原植被长势归一化普适全遥感模型,准确度达到 90%以上;创建了我国天然草原产草量分区域分 类型的遥感监测方法体系,模型总体精度达 80%,典型区域精度达 92.5%;解决了超大面积、高 精度监测的难题,实现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全覆盖精准监测。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生物炭模块化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中国
ZL201510134441.5
2016.8.24
2208613
山东大学
张建, 刘华清, 安沫霖, 胡振, 张成禄
有权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情况
1、姓名:张建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明确了不同湿地植物种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创新性构建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同强化技术;主持研发了湿地植物生物质高价值利用技术,提出了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环境优化技术,并解析了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对湿地水力流态的影响。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技术标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中国
DB37/T3394-2018
2018.9.17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中国
ZL201010118102.5
2012.5.9
943754
山东大学
张建,吴海明,张成禄,范金林,李聪,张金勇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
中国
ZL201010616982.9
2013.4.3
11661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赵斌,包裕尉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下肢缺血可以外科治疗的理念,最早开展下肢动脉重建手术,开创了外科治疗的先河, 从临床上证实并完善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 2、创立了血流重建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技术体系,解决了糖尿病足 治疗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溃疡愈合率,降低了截肢率。对可耐受较大手术创 伤患者的多节段病变采用序贯式血管旁路移植等技术;对不能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率 先采用微创的腔内介入治疗;对“无治疗性选择”患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治疗性 血管新生技术,并先后完成5项治疗性血管新生临床研究,获得7项细胞治疗发明专利, 4项产品获得药监局批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新性成功制备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并率 先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此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 69.0%升至84.8%,大截肢率降低到1.7%,明显低于欧美同期的大截肢率7%-17.6%。 3、创新了糖尿病足防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学科协 作治疗模式”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开展并规范糖尿病足“双向转诊模式”;确立糖 尿病下肢缺血的阶梯式筛查、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体系;引导成立了53 家“多学科协 作”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解决了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中多学科协作难题。执笔制 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糖 尿病足规范化诊疗手册》 , 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使我国糖尿病足整体大截肢率降到2.3%, 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和CD34-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Thromb Haemost 2006)给予肯定“这 一发现揭示了CD34 阳性细胞可直接、有效地应对临床上面临的重度下肢缺血的难 题”。 “This finding once again suggests the potential of CD34+ cells to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mbat the clinical probia”(Tex Heart Inst J. 2011)。 2).2008 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在《Blood》杂志上对发现 肝细胞受体作为EPCs 表型的标志物(Blood.2003)给予肯定,认为是“目前促进血管 新生效率强有力的手段! ”“HGF is also a potent stimulator of angiogenesis. Endothelial cells undergoing angiogenesis ha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met receptor expression.HGF signals through c-met to regulate endothelial cell survival”(Blood.2008)。 3) .2009 年, 该项目组关于各种旁路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 (Chin Med J,2007)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M. Simms 教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 为“...,膝下旁路的效果在糖尿病人不次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弥漫的血管病 变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可以取得90%的1年通畅率”。“...., the results of infra-inguinal bypass procedures in diabetic patien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ferior in terms of patency to those in non-diabetics.The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PAOD in DM demands a flexible portfolio of bypass techniques but graft patency rates of 90% at one year are achievable”。(J CardiovascSurg.2009)。 4)2011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Moxey教授回顾英国 下肢血管重建近年现状时,肯定了本研究组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英国平均数据 (3.7% vs 8%)。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femorodistal bypass remained static over time and the mean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of 8.0 per cent was high compared with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s from elsewhere (Br J Surg. 2011). 5)2017 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外科系主任JAttilio Ignazio Lo Monte教授在《J Vasc Access》杂志上对本研究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治性皮肤溃疡的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Wound Repair Regen.2015)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项研究显示 了”该技术在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合并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可以取得令人满意 的治疗效果。” Satisfying results have been also achieved on uremic and diabet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名者: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毛新平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刘正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冶金工程技术提名意见:项目针对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高质量轧制技术中的难题,在复杂孔型系统高效设计、产品内部及表面质量稳定性一致性控制、全长尺寸高精度控制等复杂截面型材生产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研发出一整套高铁、重载铁路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制造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项目的主要创新包括:研发出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配辊-轧辊加工,使新产品研发效率大幅度提高;开发出全轧程三维模拟精准预测轧件参数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实现系列钢轨及异型材轧制全过程工艺优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显著提高了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及在线控制的钢轨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精度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高铁百米轨,重轨全长尺寸在线高精度控制难题;研发出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显著减少了轧疤等钢轨表面质量缺陷。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7件,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专著1部,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所开发的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系列高速重载钢轨及异型材的高质量制造过程中,产品在京沪高铁、青藏铁路及大秦重载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技术对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项目简介我国高铁、重载铁路及工程机械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和品牌,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66%。
高铁百米轨、重轨及特种异型材是铁路及机械装备的关键基础材料,其质量与精度对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性、服役寿命及建造成本影响极大。
钢轨及异型材轧制为高温多道次大变形复杂过程,孔型系统高效设计、产品内部质量稳定性及表面质量控制、全长尺寸高精度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技术难题。
项目历经12年,研发出一整套高铁、重载铁路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科技创新:⑴研发出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
突破了型材轧制孔型系统设计长期依赖经验试错、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首次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配辊-轧辊加工,使新产品研发效率提高1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研制成本;⑵开发出全轧程三维模拟精准预测轧件参数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
通过精准预测各道次温度及变形,应用发明的机架间高温区局部冷却及残余应力控制装置,保证了产品内在质量的稳定性并大幅度降低了残余应力。
产品强度波动≤40MPa;轨底中心残余应力≤50MPa,甚至改善为压应力的国际领先水平;⑶开发出基于大数据的钢轨在线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波动智能控制技术。
解决了钢轨生产中存在轨高局部“高点”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百米钢轨全长波动:轨高≤0.4mm,轨底宽≤0.7mm的国际领先指标;⑷首创研发出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
搞清了高温高压轧制条件下金属流动、轧辊氧化皮粘结及局部磨损机理和规律,解决了钢轨通长“人”字轧痕等表面质量缺陷难题,显著提高了表面质量,并使轧辊寿命延长1倍以上。
项目获授权专利63件(其中发明专利37件),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专著1部,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系统掌握了轧制核心技术,确保了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该技术在攀钢,山钢等企业成功应用,实现高质量高铁轨,重载轨,道岔轨等系列钢轨全覆盖,并出口美国等30多个国家,异型钢材达11个牌号。
产品大量应用于国内外高铁、重载铁路(包括世界最快的京沪线,海拔最高的青藏线,运力最大的大秦线)及机械行业。
攀钢成为我国重轨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的高品质钢轨生产基地,为国内唯一钢轨出口免检产品,并为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高铁供轨100%,大秦线等重载铁路供轨85%以上,重载钢轨使用寿命由通过总重9~12亿吨提高到15~20亿吨。
该项目的完成显著提高了钢轨内外质量,焊接质量,服役寿命,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性,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近3年高质量系列钢轨及异型材销售额174.4亿元,利润27.2亿元,用户及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可达上百亿元。
项目成果经干勇院士、李卫院士等专家组评价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并被列入中国金属学会钢铁关键共性技术推广项目。
二、客观评价1.项目科技成果评价:2019年1月7日,中国金属学会组织并主持召开了“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
形成评价意见如下:该成果针对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及工程机械用异型材设计制造及应用问题,突破了复杂孔型系统高效设计、产品内部及表面质量稳定性控制和全长尺寸高精度控制等高质量轧制技术瓶颈,实现了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轧制大规模生产应用。
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发出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
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配辊-轧辊加工,使新产品研发效率大幅度提高,并降低研制成本;2)开发出全轧程热力耦合三维模拟精准预测轧件参数值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
实现系列钢轨及异型材轧制全过程工艺优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显著提高,钢轨残余应力降低60%以上;3)开发出基于大数据及在线控制的钢轨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精度智能控制技术。
解决了系列重轨全长尺寸形状在线高精度控制难题,实现百米高铁轨通长波动值:轨高≤0.4mm,轨底宽≤0.7mm的国际领先指标;4)研发出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
搞清了高温高压轧制条件下金属流动、轧辊氧化皮粘结及局部磨损机理和规律,消除了钢轨轧疤等表面缺陷,钢轨表面质量显著提高,轧辊寿命延长1倍以上。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应用效果,重要科技奖励:该技术在攀钢、山钢成功应用于高铁轨,重轨及异型材设计制造过程,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大批量应用于国内外高铁,重载铁路及机械行业。
产品大量应用于国内外高铁、重载铁路(包括世界最快的京沪线,海拔最高的青藏线,运力最大的大秦线)及机械行业。
攀钢为大秦线等重载铁路供轨85%以上,重载钢轨使用寿命由通过总重9~12亿吨提高到15~20亿吨,提高近1倍。
相关成果“高质量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轧制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及“高速铁路钢轨平直度控制”分获中钢协冶金科技一等奖,“时速250公里及以上高速道岔轨”获四川省科技一等奖。
该技术被列入中国金属学会钢铁关键共性技术推广项目。
3.用户对本项技术及产品的评价(摘要):⑴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该技术成功应用于60kg/m百米轨,75kg/m重轨,道岔轨,出口美、澳一级铁路115RE轨,UIC60轨等的设计制造过程,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大批量应用于国内外高铁、重载铁路。
近应用表明,显著提高了钢轨的强韧性、焊接质量、服役寿命、列车安全平稳性,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并节约了能耗。
⑵山东钢铁股份公司:该技术的成功开发,大幅度缩短了异形钢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尺寸形状的高精度及质量,实现高精度热轧异型材替代过去的焊接+机加工生产工程机械用异型材的低效率,高成本,高耗材生产方式。
异型材产品大量应用于工程机械叉车门架结构,牵引梁等。
⑶中铁宝桥集团,中铁山桥集团:从检验结果来看,钢轨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低倍组织、非金属夹杂、断面尺寸、平直度、扭转等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同时42号单开道岔通过鉴定,该道岔容许直向通过速度350km/h,侧向通过速度160km/h,一举创造了岔体长度最大、制造难度最大、直向速度最高、侧向速度最高多项“中国第一”。
目前,攀钢生产的高速客运专线道岔已经成功应用,已经建成的遂渝、温福、勇温台等时速250km客运专线,以及沪宁、郑西、武广等时速350km客运专线。
⑷成都铁路局成都工务段:每年使用攀钢100米钢轨近22万吨,经质量检测部门检测,攀钢钢轨头尾尺寸偏差小。
由于钢轨头尾尺寸波动范围小,钢轨断面尺寸全长均匀性好,大大提高了钢轨的焊接质量,减少了钢轨焊接设备损伤及故障率,通过减少焊接接头的修磨量,提高了钢轨焊接生产的作业率。
钢轨全长断面尺寸均匀性的提高,还大大提高了钢轨焊接接头的平直度,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性。
⑸美国A&K铁路材料公司:攀钢钢轨满足AREMA-2012技术条件的全部要求。
A&K铁道线路物质公司进口的钢轨已被安装到工业线路、地区和支线线路在内的北美铁路系统。
凭借高水准的制造工艺,攀钢供应的钢轨在线路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极为出色的服役性能。
攀钢对产品持之以恒的改进和高于产品技术条件要求的不懈追求,成为世界顶级钢轨供货商。
⑹中铁物贸有限责任公司线路事业部:中铁物贸公司每年从攀钢采购大量钢轨作为铁路、地铁及道岔用钢轨原料的使用。
经检测应用表明,攀钢供货钢轨的形状尺寸精度、组织性能等方面的相关指标均达到国内外同类钢轨产品的领先水平。
攀钢作为我公司的长期、稳定的战略供应商,其高质量、高精度的钢轨系列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⑺昆明工务机械段黄龙山焊轨基地:每年使用攀钢100米钢轨10.8万吨,经质量检测部门检测,攀钢钢轨头尾尺寸偏差小,对钢轨焊接质量直接影响较大的几项主要规格尺寸头尾波动值优于国内其他钢轨厂的钢轨。
…,大大提高了钢轨的焊接质量。
钢轨断面尺寸全长均匀性的提高还大大提高了钢轨焊接接头的平直度,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性。
⑻江淮银联重型工程机械公司,安徽合力股份公司:采用山东莱钢开发生产的热轧门架型钢产品替代原有的焊接及机加工制造的叉车门架、牵引车梁等。
门架型钢产品通长组织性能、形状尺寸稳定,叉车门架制造省略焊接等工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及制造成本,提高叉车潜在生产效率。
三应用情况该项目技术成果从2010年开始在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钢型钢厂等企业推广应用。
近3年应用该技术在攀钢生产高质量高铁轨,重载轨,道岔轨等系列钢轨全覆盖(409.14万吨),并出口美国等30多个国家;在莱钢生产J形、C形、H形门架型钢等多种复杂断面型钢13.68万吨,用户包括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用于工程车叉车门架、牵引车梁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