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纯中药制剂也有毒副作用

纯中药制剂也有毒副作用崇尚自然的观念,令传统的中医中药越来越吃香,很多人认为“纯中药制剂,无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
实际上,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一旦使用不当,人参也可以“杀人”。
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李先生得了尿道炎,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星期的西药和中成药,吃完之后感觉好多了。
由于害怕西药有毒副作用,他擅自停了西药,继续服用名叫“××丹”的中成药。
本以为中成药应该没有毒性,可当他服用一个月之后,灾难降临了———他的血肌酐值严重超标,肾脏受到明显的损害,原因是他一直在服用的中成药中含有“木通”,对肾脏有毒性,长期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衰。
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不能不提高警惕。
能损害肾功能的常用中草药主要有: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鱼胆、毒蕈、仓耳子、木通、防己、泽泻、巴豆、草(川)乌、马钱子、朱砂、雄黄、轻粉、洋金花、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细辛、使君子、番泻叶、芦荟、白头翁,等等。
以上这些药物中,有的可以直接损伤肾脏中的肾小管,有的可损伤肾小球,有的会引起肾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可以引起尿毒症。
其中以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关木通、山豆根、鱼胆、泽泻的肾毒性最大,应严格控制这些药物的剂量和适应症,有慢性肾炎的病人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龙荟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冠心苏合丸等,也同样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
因此,即使服用中成药也要多个心眼,弄清各种中成药中所含有的成分。
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某类中成药时,必须咨询医生,了解其所含的成分及是否具有肾脏毒性。
服药期间要加强肝、肾功能的监测,肾功能衰竭者更是要禁用具有肾脏毒性的中草药和中成药。
常见西药也有肾毒性除中草药之外,不少常用的西药也具有较大的肾毒性,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儿童、老年人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更要慎重,肾脏病患者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i ta i n,t e e r e c f ADR i r b b l y o n r v n u n u i n wh c c o n e o b u srt o h me g n e o b g p o a i t f i t a e o s i f so , i ih a c u t d f r a o t
o h o r h Afi a e ft e F u t f i t d Ho p t l l s i ,Gu n x e ia a a g i M d c lUn v r i ie st y,Liz o u h u,Gu n x 4 0 5 t e P. a g i 5 5 0 , h R. Ch n . ia )
2 0 J n a y~ 2 0 。a p a ewe nDe e e 8c s so d es e cino ie eTr dt n l e — 0 8a u r 0 9 p e rb t e c mb r1 a e fa v rera t f o Chn s a io a d i M
出现 比 例 较 重 的 为 红 花 注 射 液 、 蟾 素 注 射 液 、 开 灵 注 射 液 等 。结 论 对 于 中 药 制 剂 出现 AD 现 华 清 R
象 , 要 我 们 注 重 中药 制 剂 的 临床 管理 以及 强化 医 务 人 员的 专 业 知 识 的认 识 , 只 同时 对 患 者 使 用 中药 制 剂 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 测, 以最 大 限度 来 降低 中药 制 荆 AD 的发 生 率 。 R 【 键词】 中药 关 制 剂 类 型 不 良反 应
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对策

原 因, 并提 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中药制剂; 良 不 反应; 分析; 对策
d i 1 . 9 9 ji n 1 0 —9 4 2 1 . 8 1 7 o :0 3 6 / .s .0 3 8 1 . 0 0 0 . 2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0 -81 1 — 1 0 — 4 2 1 )0 -5 30 9 2
艺相 对落后 , 量标 准不 够完 善 , 质 注射剂 所 含成分 不是
完 全 清楚 , 人们 多无 法 对 其 所含 成 分 进 行 质 量 和定 性 分析 , 也无 法对 生产 过 程 中 提取 中药 材 有 效 成分 所 用 的溶媒 、 取时 间 、 度 、 提 温 次数 、 液 p 溶 H值 等 工 艺做 标
肝、 肾功能影 响 : 心 电 图异 常 、 动 过 速 , 心 慌 、 有 心 或 气 短 、 肾功 能异 常等 ; 五 官 功 能 障碍 表 现 为 : 力 下 肝 ⑦ 视
2 1 5 中药 贮 藏 、 制不 当造成 的不 良反应 如 药 物 . . 炮
发生 质量 变化 , 特别 是 中药 注 射 剂 的一 些 厂 家 生 产 工
失 常 , 脏损 害 , 心 过敏性 紫 癜 , 克等 ; 休 龙胆 泻 肝丸 中则
是关 木 通含 的马 兜铃 酸对 肾脏 的 明显毒 害 。 2 13 用 量不 当 引起 的不 良反 应 如雷 公 藤 片 中含 ..
雷公 藤 多苷 , 中毒 首 先 出 现 胃 肠 道 刺 激 症 状 , 心 、 恶 呕 吐 、 痛 、 泻 , 肝和 心 肾功能损 害 引起肝 脾肿 大 , 腹 腹 对 肝
21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

制 以缓 解其 毒 副作用 。 2 炮 制 改变药 物质 地 , 利于 有效成 分 释 出
如中药 中 的贝壳 类 、矿物类 及 动物 甲骨 类药 物 质地 坚 硬 , 在 煎 煮过 程 中有效 成分 不易 溶 出 , 必 须经过 砂烫 、 煅制 、 煅 淬等 使其 质 地 变为酥 脆才 易 于有效 成 分 的煎 出 , 也有 利于 胃肠 道对 药 物 的 吸收 ,从 而增 强其 疗效 。再 如植 物药 中的紫 菀和 冬花 有 温肺 、 下 气、 消痰 、 止 咳作 用 , 用 蜂蜜 炙后 增强 润肺 止 咳 的功效 。 3 炮 制可提 高 药物 净度 , 确保 药物 质量 中药材 多为 动植 物 的部分 或全 体 , 在采收、 运输 、 保管 的过程
2 0 1 4年 5月
昧, 经过 煮制 可 消除 麻辣 味降低 了毒 性 。
5 7
使人 中毒 , 在 炮制 时可采用 砂烫 或油榨 方法破 坏生 物碱 , 降低 马钱 子的 毒性 ; 又如 斑蝥所 含的 斑蝥素 有剧 毒 , 会刺 激皮 肤黏膜 出现 红 肿疼痛 , 在炮 制 时可 采用 加热 的方 法破 坏毒性 成 分降 低毒 性 。 1 . 4 - 3炮 制去 除 中药 毒性 : 如 苍耳 子 含有 有毒 成 分苍 耳 子苷 , 可 用 文火 将苍 耳子 炒至 焦黄 ,使 苍耳 子苷凝 固在细 胞 作 用 ; 盐 炒 则下 行 , 如杜仲 、 菟 丝 子盐 灸 炒 , 增 强下 行 补 肾的作 用 。 1 . 3炮 制对 药物 归经 的影 响 : 归 经是 药物 作用 的定 位概 念 , 表示 药 物 作用 的 部位 , 指 药 物对 于 机体 某 部位 的 选择 作 用 , 是 以脏 腑经 络 为基 础 的 药物 作用 定 位概 念 。药 物 的归 经 理论 不 同 其治 疗作 用, 如 辛人肺 、 甘人 脾 、 酸 入肝 、 苦人 心 、 成人肾; 中药 炮 制是 以归 经 理论 作 为指 导 , 药 物在 炮 制过 程 中通 过 加入 不 同 的辅 料 , 可 增 强对 某 一脏 腑经 络的作 用 , 使作 用更 加专一 , 如 醋制 人肝 经 、 蜜制 人脾 经 、盐制 人 肾经等 均体 现 出炮 制 对某 一脏 腑经 络 的作用 , 使 作用 更 加专一 。 1 _ 4炮 制对 药物 毒性 的影 响 : 部 分 中药材 有一 定 的毒性 , 在应 用 时 如果 不 去除其 毒性 会造 成严 重 的后果 , 甚 至危及 患 者 的生命 。通 过 不 同的炮 制 方法 可 消 除或 降低 药 物 的毒 性 、 增 强疗 效 , 从 而保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对我院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引起adr 的多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adr病例68例中的30例中药制剂,用excel软件对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剂型、涉及的器官或者系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由中药制剂的针剂引起的adr比例最高,adr损害的器官或者系统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报告/监测的宣传工作,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78-0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它包括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和特异性遗传因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为了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我院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检测和上报工作正在逐步完善和加强,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文拟对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提醒医务人员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上报不良反应意识,提高adr工作的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收集到我院2009-2011年各科室上报的adr病例68例,其中有30例是中药制剂,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名称、剂型、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Z HU O X i n f e n g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l a D e p rt a m e n t o fX i n x i a n g Mu n i c i p l a T C M Ho s p i t l a , X i n x i a n g 4 5 3 0 0 3 , C h i n a
t i o n s o f i n j e c t i o n s o c c u p i e d 6 2 . 4 1 %, h i g h e r t h a n o t h e r p r e p a r a t i o n t y p e s ; t h e mo s t c o mmo n i n v o l v e d s y s t e ms w e r e
及黏膜 。结论: 注意不 良反应 的及 时反馈 , 在 临床用 药过程 中加强不 良反应 的观 察与监 测, 可有效减 少并避免
不 良反 应 的发 生 , 从 而提 高 中 药制 剂 的 使 用 安 全 性 。
[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9 6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6 8 5 2 ( 2 0 1 4 ) 0 1 — 0 0 4 2 — 0 2
Ad v e r s e Re a c t i o n s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Pr e p a r a t i o n s
方
药 ・ 剐利 互
W e s t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2 0 1 4 V o 1 . 2 7 N o .
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

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分析【摘要】目的:对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事件进行分析,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可靠参考。
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以及同期文献报道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6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研究对象中老人的发生率相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要高,并且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以及一些全身性的损害。
结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高,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以及病情,对中药制剂予以合理应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注射剂中图分类号 r28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5-0113-01在临床上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就是指药物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发生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是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由该类药物所导致的诸多adr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该类药物的安全用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以及事件进行分析,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可靠参考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和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研究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所收治的和同期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临床报告,抽取其中的3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2例,女186例,年龄12~87岁,平均(61.3±14.6)岁。
1.2 方法将以上所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与整理,包括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中药制剂种类、剂型以及给药途径等。
并对所有相关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2 结果2.1 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经统计发现,本组研究对象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共216例,占58.70%;其次为未成年患者,共110例,占29.89%;中青年患者最少,共42例,占11.41%。
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目的临床研究本院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基本规律。
方法选取苍溪县东青中心卫生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中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药临床应用数据及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通过对1年来中心卫生院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血塞通、疏血通、丹参川芎嗪等注射液,而不良反应率最高的是血塞通注射液、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不良反应中对患者皮肤、消化系统影响相对比较大。
结论通过对活血化瘀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笔者建议医院应该加强中药类制剂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力度,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标签:活血化瘀;中医制剂;不良反应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疾病,其中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应用相对比多,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抗血栓、肝硬化、糖尿病等方面的临床治疗[1]。
但是随着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药物临床应用数量、次数的不斷上升,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也出现明显上升。
为了进一步研究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性,本文将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中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药临床应用数据及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进行系统分析,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文研究中间选取苍溪县东青中心卫生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中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药临床应用数据及出现不良反应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其中研究病例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27~76岁,平均(44.5±7.1)岁;临床应用数据均来自于本院药房药物统计数据库。
1.2方法本文将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病例使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药临床应用数据,选取单个中药制剂的用药频率(DDDs)数据,而单个中药制剂限定日剂量(DDD)则参照《中国药典》中相关标准;同时,选取在此期间接受活血化瘀中药制剂治疗病例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1-11-18T15:29:33.1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李云鹤[导读] 以上2例停止用药后10天左右均恢复正常性功能。
李云鹤 (新疆奇台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8318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426-02 【摘要】目的近年来对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和分析。
方法通过中成药不良反应典型病例的报告。
结果说明中成药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
结论应该重视中成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对临床应用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
随着中成药制剂的发展,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递增,中药汤剂调配处方相应减少。
中成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使其在处方用药及非处方用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在人们认识到中成药的有效、服用方便,应用之广泛等优越性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中成药制剂存在不良反应的另一方面。
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从报道情况看是不容忽视的。
1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
1.1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疹5例[1]洁尔阴是应用较广且疗效较佳的妇科外用洗剂,其局部药疹的出现与个别患者体质有关,局部不良反应可能为过敏所致。
1.2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2]患者因外伤后自服江苏白药,20min后又饮白酒75ml,半小时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昏、视物模糊、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入院检查,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征。
江苏白药成分中乌头占20%,该反应的出现与服药后饮酒促进乌头生物碱类吸收可能有关。
引起中毒反应发生除药物因素外,尚有饮食因素(如饮酒)。
1.3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克1例[3]双黄连粉针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三种中药提取制成,临床用于清热解毒,抗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静脉点滴给药发生过敏性休克。
1.4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猩红热药疹3例[4]3例均为静脉点滴给药,临床症状,体表出现弥漫性鲜红色丘疹,全身灼热瘙痒不适,并伴有高热,经停药并给以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
1.5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1例[5]该药系以黄芪、麦冬、葛根、丹参、海藻等为主要成分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文报单服此药期间,背部、手掌及手背出现鲜红色药疹,瘙痒,停药3天后症状自行消失。
1.6茵枝黄引起乳房增大3例[6]该药为治疗黄疸型肝炎中成药,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中,静脉点滴给药,引发3例年龄38~56岁男性患者乳房增大,其中2例伴有淡黄乳汁分泌,乳房局都肿胀,停药5~7天症状逐渐消失,以上3例均在用药1周左右出现症状。
1.7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性功能障碍2例[7]据报道,在应用以生地、苦参、金银花、大青叶、赤芍、防风等药材为原料,抗银屑病中药制剂消银片治疗银屑病,其中1例31岁男患者连续服药50天左右出现性功能障碍,另例40岁男性,连续用药2个月余,出现性功能障碍症状。
以上2例停止用药后10天左右均恢复正常性功能。
近年来关于临床中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已较频繁,在此不做赘述,现就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简略分析,以供临床中参考。
2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1)药物给药途径的改变,导致极少过敏反应的药物发生致敏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为新剂型,传统用药多采用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过程中,一些致敏物质难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致敏力低,少见过敏性反应,而今改为静脉给药,药物成分直接注入血液,过敏发生率增大。
因此,对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应注意过敏反应发生,临床中应重视该问题的重要性,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给予正确处理,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必须经过药理研究,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2)因药物中毒性成分的存在,个体代谢能力的差异,长期服用具毒性成分中成药,造成蓄积性中毒,也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对于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乃至中药材,均需在医生正确指导下用药,不可盲目长期服用药物,避免由中成药造成的蓄积性中毒。
(3)中成药新剂型的应用,提取方法的推广,传统药剂处方药物中所含成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致敏性成分的作用有可能强化,过敏性体质被引发药物过敏症状的问题将暴露出来,临床上应对中药制剂引发过敏反应有所了解,并应采取相应措施。
综合上述情况,对于中药制剂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相应的中药临床药理工作应开展起来,对于中药制剂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秀华.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诊5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4):180.
[2]孙广辉.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1):523.
[3]汤启勋.双黄连粉针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41.
[4]姜红.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猩红热药诊3例.中国药学杂志,1994,29(4):226.
[5]王家骅.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诊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693.
[6]张建良.茵枝黄引起乳房增大3例.现代应用药学,1995,12(2):60.
[7]仝敏.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性功能障碍2例.新药与临床,1995,1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