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共二篇 新教材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审定的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

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依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

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内乡县灌涨镇中心小学程红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语文课件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语文课件 第一组 《柳树醒了》ppt课件.ppt 《柳树醒了》ppt课件2.ppt 《柳树醒了》ppt课件1.ppt 《春雨的色彩》ppt课件1.ppt 《春雨的色彩》ppt课件2.ppt 《春雨的色彩》ppt课件.ppt 《邓小平爷爷植树》ppt课件1.ppt 《邓小平爷爷植树》ppt课件2.ppt 《邓小平爷爷植树》ppt课件.ppt 《春晓》ppt课件.rar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ppt课件.ppt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ppt课件1.ppt 《春晓》ppt课件1.rar 第二组 《看电视》ppt课件.ppt 《看电视》ppt课件(25页).zip 《看电视》ppt课件.zip

《胖乎乎的小手》ppt课件1.ppt 《胖乎乎的小手》ppt课件2.ppt 《胖乎乎的小手》ppt课件.ppt 《棉鞋里的阳光》ppt课件(30页).zip 《棉鞋里的阳光》ppt课件.ppt 《棉鞋里的阳光》ppt课件(52页).zip 《月亮的心愿》ppt课件(27页).zip 《月亮的心愿》ppt课件(49页).zip 《月亮的心愿》ppt课件.ppt 第三组 《两只鸟蛋》ppt课件2.ppt 《两只鸟蛋》ppt课件2.ppt 《两只鸟蛋》ppt课件.ppt 《松鼠和松果》ppt课件(36页).zip 《松鼠和松果》ppt课件.ppt 《松鼠和松果》ppt课件(34页).zip 《美丽的小路》ppt课件(21页).zip 《美丽的小路》ppt课件(19页).zip 《美丽的小路》ppt课件.ppt 《失物招领》ppt课件1.ppt 《失物招领》ppt课件2.ppt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文学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

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和婉约派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

小学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小学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能够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能够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二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 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 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 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 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 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 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但弥漫在满江烟 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 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不过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个幅水天相连、浩 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体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 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 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仅仅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 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 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不过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 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 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不过王昌龄没有 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文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此诗是王昌龄任江宁(今南京)丞时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北上洛阳所作。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细雨迷漾、寒烟笼罩的景象。那连绵不断的夜雨,使秋意更加浓重,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次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点明送别时间并进一步写景。“平明送客”说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清晨,“楚山孤”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莽莽原野之上,这是诗人在送别好友时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物象,但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变成了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因为友人回归洛阳后即可与家人亲

友团圆欢聚,而诗人却遭贬只身滞留吴地,就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因此,这里的“楚山孤”从深层上来理解的话,实际上是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后两句是诗人临别时对好友的叮嘱,“一片冰心在玉壶”巧妙化用六朝诗人鲍照“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意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趣,耐人寻味。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 (.fwsir.)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释义“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心的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 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 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1 / 6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2 / 6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赏析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言】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第三环节: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

关于送别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关于送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关于送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平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 赏析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

小学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译文和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

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芙蓉洛壶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赏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鉴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