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中国古代辑佚学史

中国古代辑佚学史辑佚学产生的原因及辑佚概述《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著录关于《楚辞》的注释及注音八家,到《旧唐书·经籍志》仅著录三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六家,而到《宋史·艺文志》仅存王逸注一家,其余七家逐步亡佚了。
这个比例即八种书有七种亡佚,仅存一种。
不光楚辞类是这样,其他各类也大抵相似。
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序》说:“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书者,十盖五六也,可不惜哉!”近人聂崇岐《艺文志二十种引得序》:“总上述二十种艺文志所著录之典籍,自先秦以迄清末,其有名可稽考者,盖不下四万余种,然求其存于今者,恐已不及半数。
”欧阳修(1007—1072)生活的年代上去唐开元年间(713—741)不过三百多年,开元年间著录在册的图书3277部53915卷,在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时亡佚者已十之五六,在北宋以来近千年中历经劫难而亡佚者更不知凡几。
如果就时代更早的《汉书·艺文志》来考察,亡佚比例更大。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反映的是西汉藏书面貌。
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每一种书都分别标明“存”、“亡”、“残”、“疑”。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596家(《七略》著录的实603家),顾实明确标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
另有注“残”的43家,合起来仅得72家,只占12%。
所以《汉书·艺文志》著录各书今天已十不存一。
《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以及宋以前著作9818种,其中宋人著作5500余种,这些见于《宋志》的宋人著作经700余年,现在“十亡七八”(刘琳、沈志宏《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前言》,巴蜀书社1995年排印本)。
从这些抽样统计,我们可以想见中国图书亡佚之多,存于今天的只是一少部分。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 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 列者劣。 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 若寻常一俚书佚
(二)辑佚方法 1 .辑佚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判定拟辑佚的文献是 否真佚。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 参考文献目录。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代: 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乾 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 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 种左右收入其中。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一)牛弘的论述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 中,谈及隋以前图书散亡的事件有五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 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 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 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 之一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 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 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 书之三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石渠 阁,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 之图籍”。 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 萧何所造”。 刘向、刘歆整理书籍。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散佚

古文献之外流
• 3. 莫高窟敦煌文献 • 是指北宋末年西夏人征服敦煌时,千佛洞僧人留 下的晋至北宋初年大约有5万多卷的,内容以宗 教为主,次为中古历代官府文书与文物。直到 1900年5月26日,封闭了数百年的藏经洞才被道 士王圆禄发现。 • 据最新资料显示敦煌藏经洞文献总共约50000件 ,流失海外的大约为40000件。据统计分别收藏 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印度国家博物馆10000余件 ;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5000多 件;日本各公私藏家约400件;俄罗斯科学院东 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艾尔米塔博物馆19000 多件。除去清政府收交给今北京图书馆10000件 各地收藏千件以外。
散佚
• 16、太平天国起义 • 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全被毁。杭州文澜阁《 四库》流入书肆,幸为丁申、丁丙兄弟抢救。 • 17、八国联军入侵 • 1900年,破坏翰林院,①《永乐大典》多被焚烧 。或代替砖块铺路,垫炮。②《四库》底本及四 库存目书原本(含孤本)皆毁。 • 18、日军侵华 • 1932年1月29日,日军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2月 1日,焚烧东方图书馆(藏书量当时居全国首位 。第三层为涵芬楼,藏善本),毁书46万馀册。
古文献之外流
• 英国:斯坦因对吐鲁番古墓进行历时19年的四次 滥掘。1900年来到新疆的和阗、尼雅,盗去一些 A. D. 1——3世纪的文书文物,其中有8封用粟 特语写成的书信,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字纸,还有 一些简牍和羊皮文书。1906年,他第二次到新疆 ,在尼雅发现了一个古代官邸遗址,其中有文书 架和排列整齐的木简、账簿等文书,还在玉门关 附近的驿站遗址挖出了300多片木简。1913年, 斯坦因第三次来华,又到敦煌、黑城子、济木萨 古城盗掘。1914年11月,转到吐鲁番,这一次他 共盗得182箱文书、碑碣、墓志、壁画、雕塑等 。1915年2月,他雇用50匹骆驼,派人押运至印 度。1930年,他第四次来华,但在我文化界的抗 议下,国民政府将他驱逐出境,盗窃未遂。斯坦 因所盗文书、经卷、文物绝大部分收藏于大英博 物馆,小部分收藏于印度国立博物馆。
辑佚的产生和发展

辑佚的产生和发展辑佚古书的工作,一般认为始于宋代。
清章学诚说:“昔王应麟以《易》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收者,为《郑氏周易注》、《郑氏尚书注》。
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
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校雠通义·补郑篇》)清末叶德辉认为,宋人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的《相鹤经》,为辑佚之书的鼻祖。
(《书林清话》卷8)明代也有学者从事辑佚,但大规模地辑佚古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在清代。
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批佚书,仅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即达386种,4926卷,整理和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薛居正《旧五代史》150卷,郝经《续后汉书》90卷等,均为已经失传的史学名著,它们的辑出,对古代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专门以《永乐大典》中收录的方志为对象进行辑佚和研究的活动应该是从清代雍正年间开始的。
由于《永乐大典》网罗宏富,而且整篇整篇地收录原文,因而成为后人辑佚的宝库。
最早知道《永乐大典》价值的应当是清代雍正年间的全祖望。
他在翰林院得见《大典》,赞其“或可以补人间之缺本,或可以正后世之伪书,……不可谓非宇宙之鸿宝也”,认为可从中裒辑经、史、志乘、氏族、艺文五类典籍。
全祖望辑出高氏《春秋义宗》等十种,其中有志乘类《永乐宁波府志》一种。
《永乐大典》征录众多地方志,许多方志久佚于世,赖《大典》得以重现部分内容。
大约从清中叶开始,一些得见《大典》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该书征录的大量方志。
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特设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当时由四库馆臣所辑宋元旧志有《嘉泰吴兴志》、《嘉定维扬志》、《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淳祐临安志》五种,惜未收入《四库全书》。
文献散佚的原因

文献散佚的原因1.保存介质的缺乏和不易长期保存的结果。
书写介质的不理想,导致大量先秦文献散佚。
后来纸被发明出来,但是纸也不易保存,同时由于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不够完备,书籍全靠手写,如有一种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会抛弃其他各家的图书。
2.战乱和兵燹的破坏。
首先是秦始皇焚书。
到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
属刘石乱华,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这是古籍的第四次厄运。
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有书籍焚烧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宇文化及、王世充兵役,损失大半,造成了书的第六次厄运。
唐朝大量图书“俄顷悉灰于安、史”,是为第七厄。
唐代文宗时有书十二库,五万多卷,昭宗被朱温逼迫迁都洛阳,旧存书籍“荡然无存”,成为第八厄。
宋徽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破汴京,太清楼、秘阁所置之三馆书及天下州府图,为之一空,造成史籍的第九次厄运。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破临安“,封书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告敕”,造成史籍的第十次厄运此“十厄”之中,九厄是由战火造成史籍的散佚和破坏。
3.近现代外国列强侵略的影响。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学者也以游历、访问、考察、探险和传教为名,深入我国内地对古籍大肆搜购并将其运到国外。
例如有名的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但是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先后来到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画卷子至夥,正与汉晋简牍同时发见,斯坦因二次来游之日也……斯氏已得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约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鹘诸国文字无算,俱携之以去”。
据调查所得,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则有两千卷左右。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鲜见。
历史文献的实证:辑佚

机检法:借助全文数据库对古籍电子文
本进行全文检索。
23
佚文的转录
通过抄录、复印、剪贴等手段,将佚文 内容转移到新的文献载体上。 要求是内容要完整、准确,格式要标准 统一。两个重要要求:一是忠于原文, 而是一定要注明出处。
24
佚文的初步厘定和编排 根据佚文文献的类型和辑佚的标准,将 所辑得的佚文按一定的原则、方式排列, 使内容、性质相同的或相近的佚文相对 集中。
书大传》辑本与《驳五经异义》辑本,还 有李贻德的《左传贾服注》辑本。
14
民国的辑佚
民国以后,辑佚进入相对低潮时期,大 规模的综合性的辑佚之作不多,较多的 是一些专书的辑佚 。与辑佚书的低潮相 反,民国以来辑佚理论却有较大的发展, 如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专 门辟有一节“辑佚书”,总结评述了清 代辑佚的成绩,提出辑佚“所凭之重要 资料”、“鉴定辑佚书优劣之标准”等 辑佚理论。
明代辑佚的发展 明代辑佚有一个特征,就是体现了明人 好奇、好异的治学风气。 胡应麟在辑佚理论方面有一定贡献,比 如对关于佚书书的考辨、对佚文的搜集 整理、对时人辑佚现象的总结以及类书 在辑佚中的作用等问题都有一些论述, 代表了明代辑佚理论的发展水平。
12
清代辑佚的发展 辑佚出的文献数量最多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辑佚学者 形成了不同的辑佚流派 辑佚的门类非常广泛 辑佚体例越来越规范
10
元代辑佚的衰落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说郛》,分类选辑 了历朝“士林罕见”的经、史、小说、 杂记1000余家。它虽然不是一部专门的 辑佚丛书,但其中原书亡佚而陶氏从类 书中抄录而成的辑佚书也有相当的数量, 如汉应劭《汉宫仪》1卷,晋郭颁《魏晋 世语》1卷等魏晋以前古书,都是纯粹的 辑佚之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三、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
• 1、编辑性辑佚 • 2、辑存性辑佚 • 3、辑复性辑佚 • 4、辑证性辑佚 • 5、辑增性辑佚 • 6、辑合性辑佚
第四节 历代辑佚工作(自学)
辑佚工作出现较早,至迟在汉代已出现 宋代辑佚方法基本确立 宋代 南宋王应麟 元代 陶宗仪《说郛》 明代 胡应麟《搜神记》 梅鼎祚《古乐苑》《历代文 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清代 王谟 严可均 马国翰 黄奭 王仁俊 当代 王国维 鲁迅 郭绍虞 王重民 唐圭璋 逯钦立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家后汉书辑注》《东观汉 纪校注》
第二节 辑佚的基本问题
一、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 近人刘咸炘(xì n)说:“辑书,非易事也。非 通校雠、精目录,则讹外百出。”他早年 写过一部《辑佚书纠谬》,书中郑重地指 出了过去辑佚书存在着四大弊病:第一是 漏。第二是滥又分二端:1、臆断,2、非 本书文。第三是误。又分二端:1、不审时 代,2、据误本俗本。第四是陋。又分三端: 1、不审体例,2、不考源流,3、臆定次序。
• 4、字书。
• 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 以《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古代字书为 大宗,以辑前人的文字、训诂、音韵之书。
• 5、杂抄及笔记资料。
• 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 世亡佚之书,辑佚资料于杂抄中也颇丰。
• 以上五个方面是清人辑佚古书的主要 文献来源。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类书、子书、史书、文集以及义疏、 注释等诸多内容。总之,一切征引过 佚书章节语句的材料均可加以利用。
评判辑佚书优劣的标准: • 1、原书是否完备 • 2、佚文是否可靠 • 3、考订是否精审 • 4、出处是否注明 • 5、体例是否完善 • 6、原书的学术价值
二、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
古典文献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2
圖 9 4
芸香草
13
【 本章參考文獻 】 陳登原 :《 古今典籍聚散考 》, 上海書店出 版社 , 1983 年版 。 張舜徽 :《 中國文獻學 》, 中州書畫社 , 1982 年版 。 徐雁 、 王燕均主編 :《 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 本 》, 四川大學出版社 , 1990 年版 。 任繼愈主編 :《 中國藏書樓 》, 遼寧人民出 版社 , 2000 年版 。
5
圖 9 3
寧波天一閣
6
第二節
文獻散佚
文獻的散佚與收藏總是同步的 。 縱觀歷史 , 沒有不走向 滅亡的王朝 , 也沒有歷久不衰的家族 。 無論官府藏書還是私家藏書 , 其始也藏 , 其 終也散 , 這是亙古不變的 定理 。 宋周密 《 齊 東野語 》 卷十二 《 書籍之厄 》 條 云 :世間凡 物未有聚而不散者 , 而 書爲甚 。
9
( 二 ) 兵燹 在社會變革之際 , 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最 大 , 歷代因 兵燹而亡佚的典籍不計其數 。 隋初 , 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 指出 古今書籍經過了 五次大的災厄 : 秦始皇焚書坑儒 ; 西漢末王莽之 亂 , 赤眉入長安 ; 東漢末 , 董卓移都之亂 ;西 晉末永嘉之亂 ; 南朝梁元帝 , 當周師入郢之際 , 自 焚藏書 。
1
一、歷代官府藏書 春秋時期以前 , 文獻主要集中於官府 , 由史 官掌管 。 如 《 呂 氏春秋 ·先識覽 》 記載 :“ 夏太史令 終 古 出 其 圖 法 , 執 而 泣 之 。 夏 桀 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 商 。” 又如 《 周禮 ·春官 》 記載 :“ 大史掌建 邦之六典 ”“ 小 史掌邦國 之志 ” 等 。 殷周 時 期 , 也出 現了 專門的文獻收藏機構 。 如 《 周 禮 ·龜人 》 載 :“ 凡取龜用秋時 , 攻龜用春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辑佚的概念
• 古代文献,在前代《艺文志》、《经籍志》或其 他目录书中已著录了的,往往经历了一个时期后 却找不到了。于是有些好学博览之士,想方设法, 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把这些散佚的 文献重新搜辑、整理出来,力图恢复作者原书的 面貌,使之成为足本。这便是辑佚。
• 辑佚是随着古文献的大量散佚而产生的。辑佚也 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具体工作之一,我们除了要懂 点校勘知识之外,也要了解辑佚方面的知识。
• 汉代以后,今文家经说大部散亡,这是一个重要 原因。
第三,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
• 若医药、卜笠、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韧,而并无一卷 流传至今。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 存必亡。
• 这虽是封建学者们的一套老调,但我国过去一切有用的科 技书籍,确实在“小道异端”的思想支配下被排斥了。请 看二十四史中,能寻出多少科学家的传略呢?
第二,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各时,所有书 籍,全靠手写。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 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大家便都传抄此书而 抛弃其他各家了。
•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伯颜南下,破临安, 图书礼器,抢劫一空,这是书的第十次厄运。
• 但是,书的浩劫远不止于此。清朝修《四库全书》, 征书全国,凡有民族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查禁。 乾隆时期总共烧毁了多少书和版片,当时没有精确 统计,后世也无法查考清楚。
• 近人据《禁书总目》《掌敌丛编》《文献丛编》 《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诸书考之,“在于销毁之例 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 现收书相坪。”所以《四库全书》告成之日,也正 是古代文献散亡最多之时。我们看看近人章炳麟 《哀焚书》中所谈到的,便可见其一斑。如果接续 牛弘、胡应麟各举五厄数下去,这可算是书的第十 一次厄运。
• 1900年,八国联军人北京,肆行杀掠,抢去的珍 贵图书甚多,即以《永乐大典》一项而论,原书 本一万二千册,光绪初年尚有五千册,庚子之后, 只剩六十册,几乎全被帝国主义侵略军抢去。其 他古籍可以类推,这是书的第十二次厄运。
• 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被斯坦因(匈牙利籍英国人)、伯希和(法国 人)、橘瑞超(日本人)、华尔纳(美国人)等 帝国主义分子陆续盗窃而去。据调查所得,英国 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 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有两千卷左右, 前苏联还有一些,这可说是书的第十三次厄运。
• 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人关,唐玄宗李隆基奔蜀, 书籍损失殆尽,这是书的第七次厄运。
• 广明元年,黄巢人长安,禧宗出走,书籍焚毁不 少,这是书的第八次厄运。
• 北宋雕印盛行,加以扩大进士科名录,故编撰文 典骤增,微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于靖康二年 破汁京,“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的原因
• (一)古书流失的外部原因(战火烧毁, 统治者和平时期的禁书焚毁)
• 历来不少学者谈到书籍散亡的原因时,便都只称正史里所 记载的几件有关“兵灾”、“祸乱”的大事。如《隋书》 卷四十九《牛弘传》记载弘在开皇初年做秘书监时,曾上 表诸开献书之路,其中指出古今书籍,经过了五次大的灾 厄。
第八章 辑佚
第一节 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主要知识点:古书流失原因。书的辑佚随着书的流 失而产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书流失原因。 难点:辑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 三、课时安排:1课时
• 四、授课方式:
• 1、围绕多媒体图片进行讲授 • 2、提问,个别发言
• 五、教学手段:
• 1、设计课程纲举目张,进行个案分析 • 2、审美感受与理性分析并重 • 3、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二)古书流失的内部原因(即书籍本身的原因, 或内容浅陋流传不广,或思想高深难以理解)。
•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书籍散亡的原因有三: • 一是历代统治者的禁书和焚书; • 二是兵灾和祸乱; • 三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文化侵略。 • 但这三种原因还不能概括殆尽,根据张舜徽先生
《中国文献学》所述,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凡
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 致了书籍的散亡。
• 例如秦代下令焚书时,明白规定:
• 所不去者,医药、卜筵、种树之书。
• 这里面几乎包含了秦代以前的科技书籍。但到后来,却不 见一本存在。恰巧相反,那些为明令严禁的《诗》《书》 一类的经典,到汉初便陆续出现了。马端临在《经籍考序》 中又说:
• 魏晋又整理书籍,编订目录,及刘渊、石勒乱华, 进陷洛阳,文物荡然,这是书的第四次厄运。
• 南朝文化发展,未曾停顿,阮孝绪《七录》列书三 万余卷,梁元帝萧绎平侯景之后,把公私典籍重本 七万余卷,运至荆州,及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 有书籍焚之于外城,这是书的第五次厄运。
• 隋文帝、隋场帝俱好书籍,西京嘉则殿、东都修 文殿共有书三十七万卷,并精选三万七千余卷, 各写五十副本。及遭宇文化、王世充兵乱,场帝 杨广在江都被杀,一时大乱,图书被焚大半,这 是书的第六次厄运。
• 例如汉末郑玄,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经学家,由 于他的治学范围较广,是“通学”门庭,和当时 专守一家师法的“博士之学”截然不同。所以他 研究经学,是融会“今文”、“古文”的不同说 法而加以折中的。虽有宗主,却无门户。他遍注 群经,写成了简要的注本,于是学者们都传钞他 的注本,而原来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学的专门著述, 却无人问津了。从
• 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谈到古书的散亡时, 认为牛弘所论,都是隋唐以前的事,从隋唐到宋末,还有 五厄。
• 大意是以为秦始皇下令焚书,是书的第一次厄运。
• 西汉自武帝以后,奖励献书,访求遗书,到刘向、 刘故校书,积书有三万余卷,王莽末年,“焚烧无 遗”,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 东汉提倡儒术,亦重史籍,到了“董卓移都之际, 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 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嫌帛图书,大则 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