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表达方式精炼而美丽,通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以及对仗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将秋夜的明亮与银烛的光辉进行比喻,用“冷画屏”来形容秋光的幽寂,通过比喻塑造出诗人内心深邃的情感。

象征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使作品更加意境深远和富有启迪性。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就是象征着抱负和追求,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人类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牵牛织女星”,将星星拟人化,形象地描述出夜空中牵牛和织女相望的情景,给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接的感觉。

夸张是一种夸大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张处理,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在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旦复何时见,楼船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万重山”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楼船已经远去的距离之远。

通过夸张,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遥远的无奈。

对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对诗句的韵脚、字音、词义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对应,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冷画屏,轻罗扇”,这里的“屏”和“扇”就是一对对仗词语。

对仗使得句子的音韵和谐,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练精炼、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手法更是使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从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方法展开,探究其魅力所在。

一、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秋月春风皆不及,最关情事是人心”、“岁岁年年人不同,百年几度凉山雪”等句子都是通过比喻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比喻是将一个或多个事物用另一个事物来说明,由此产生一种通过感官联想、传达形象的生动感。

比如用“车如流水”来形容车飞驰的速度,传递出车的快捷和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比喻是古诗词表现力最为强大的手法之一。

二、拟人拟人也是古诗词表现力很强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规啼而人不寐”、“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句子。

这些句子中,通过拟人可以赋予非人物以人的行为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丰富的想象空间,获得了美的享受。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利用夸大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修饰效果的手法,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红颜弃如古道荒”、“春日里看花,夜晚听蝉,百年苦短苦多舛”等,这些句子通过夸张手法,起到对事物的强化表现,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夸张手法虽为修辞手法,却能配合事物本身的鲜明性使点滴景物、情感更加独特、深刻,其印象深刻,引人余韵。

四、借代借代,是用一个词代表他们相关的词,使意境一步步深入的修辞方式。

如句子“杨柳依依随水流,细草无情恰扶苏”,其中“随水流”和“扶苏”均是借代,称杨柳芽和细草,引伸出对友情的惆怅和寄托,第一句中“随水流”承担了“旅途离别”的主题;第二句中“扶苏”承担了“祝福情感”的主旨。

借代通过句子中的点点滴滴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情感,由表及里,让人意犹未尽。

五、对仗对仗,是通过对比、配合、对照等手法来修饰事物。

通常在对仗中,前后成分的意义相同或相反,音韵和节奏保持规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七、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 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 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 言近而旨远。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 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 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 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 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 姿。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 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 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 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 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 《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 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 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 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灵巧别致。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 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 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 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 “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 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 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
Hale Waihona Puke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 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古诗词中的十一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 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 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 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 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