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共23页文档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 (12)

-36-
-37-
程
程
朱
程朱 理学
为颢 为 为 颐为 万往生天
熹
—[ ]
世圣民地
宋开继立立
陆王 心学
张 载
太 平 。
绝陆 学九
渊,Βιβλιοθήκη 命 ,心 ,王
阳 明
——《二十四孝图》
-28-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守候,一 个女人终身幽禁的明证。
-29-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人性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成为北宋儒学复兴 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影响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 ②逐渐形成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
社会氛围。 ③理学由此孕育而生。
-9-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2、三教合一、儒学体系更新: 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17-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穷理不必外求,内心反省即可
陆九渊
-18-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 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 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19-
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 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1.3 宋明理学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3)意义: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 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朱子语类》卷一 理比气根本 材料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理比气在先 ——《朱子语类》卷一 材料六: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 无。” ——张载《正蒙•太和》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 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 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 ——《太极图说》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 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 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宗羲 《宋元学案· 濂溪学案》
宋明理学

构建了万事万物衍生的规律 周敦颐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合 而为一 邵雍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 释人类命运。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 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 基本宗旨和精神。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 高境界也是仁。
张载
二程
三、理学的成熟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1.本体论: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气”后 (理学的核心思想)。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理”是二
二程说“天即理”,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哲学的核心思想,最高范畴。这个“天理”是不以人 宇宙万物的本体。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
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理无所不 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 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永恒存在的、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 (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儒学自身的理论发展停滞与神秘主义化, 儒学伦理与黑暗政治形成强烈反差, 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失范。
2.魏晋以来道教、佛教广泛传播对儒学的 冲击。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
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 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 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 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 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天理为本原,万物即一理, 先理而后物,三纲与五常。
2.人性论: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 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
代哲学中,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
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 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 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 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 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 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以精神性的“无”, 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 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 ,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 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 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 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 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知识点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 兴运动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 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 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 ,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 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 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 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 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 的经济力量;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23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2.理学的成熟(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2)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他还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朱熹的理学体系: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②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理学的世俗化(1)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 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C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8.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 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 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C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课堂探究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 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 程颐认为:“汉 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 之治过于唐”的 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 理由是什么?由 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璘, 此理学的终极目 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 标是什么? 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 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 有纲正。 --程颐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 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积极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强调社会的和谐,具有忧患意识。 4、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 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五、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 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 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