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四、最早的新闻事业—报业产生的三个阶段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机构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性活动。”——郑保卫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要经常性的进行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面对的受众人数众多,构成复杂。

?新闻事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⑴语言媒介(口头新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典型事例:“马拉松的故事”

⑵信号媒介——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消息。

典型事例:“烽火戏诸侯”;鼓锣示警。

⑶文字媒介

手写的书信、军报、官文书、唐朝的进奏院状、露布、牌报等。

⑷印刷媒介

邸报、小报、《京报》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专门机构。

?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新闻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新闻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递新闻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传播活动,没有产生真正的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作者:谭英王悠悠缑博赵士文李庆风摘要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态电视文化传播干预议程设置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概况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上层建筑——事业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新闻事业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因此,在阶级社会,新闻事业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从属于一定阶级,所谓“超阶级”的新闻事业,在当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新闻事业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强制性,它只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它不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只能通过宣传某种思想体系、价值形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和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即把新闻事业看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1921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劳动周刊》在发刊辞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不搞经营,专事宣传,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而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方法: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 2.信息产业——产业属性 所谓产业属性,就是把媒介看作企业,将媒介推向市场,允许媒介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中国的传媒业在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新闻事业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认识逐步被确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产业属性日渐明显。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精)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 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史实归类: 一、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传教士又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9世纪40—60年代,学西方工艺技术;70年代学西方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90年代学西方社会科学(注重西学体系,对西方文化有完整的认识)和政治制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西方思想文化(心理) 1844年《望厦条约》,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医院,建教堂;《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中国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中国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为基本内容,企图培养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二、新闻传媒 商周的邮驿传递制度 烽火传递边塞军情 林则徐在广东设驿馆,使广东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有介绍西方世界知识的书籍《康輶纪行》《瀛环志略》 《资政新篇》中的各省设新闻官,办保险事业,办新式学校,设投票箱公众选官,办慈

新闻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四、最早的新闻事业—报业产生的三个阶段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机构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性活动。”——郑保卫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要经常性的进行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事业面对的受众人数众多,构成复杂。 ?新闻事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⑴语言媒介(口头新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典型事例:“马拉松的故事” ⑵信号媒介——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消息。 典型事例:“烽火戏诸侯”;鼓锣示警。 ⑶文字媒介 手写的书信、军报、官文书、唐朝的进奏院状、露布、牌报等。 ⑷印刷媒介 邸报、小报、《京报》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专门机构。 ?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新闻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新闻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递新闻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传播活动,没有产生真正的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1.报纸的产生 新闻事业的产生以现代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报纸是西方的产物。 (1)西方首先出现报纸的原因 报纸的产生 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新闻事业的社会位置特点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的活动特点 传播消息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沟通意见的功能 社会一体化的功能 个人和社会特征 社会整合 新闻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新闻媒介与社会整合 新闻传播与语言的社会整合作用 新闻传播与“社会仪式” 新闻 事业 与社 会整 合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印刷品是一种商品,它只是为了付印而存在。即报纸这种印刷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才会成为可以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满足了资本的增殖的需求,印刷品才能变为现代报纸。 (2)报纸的产生过程 ①现代报纸的萌芽是在16世纪,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一带,报纸的雏形——手抄新闻纸首先出现在这里。 ②l7世纪初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出现了新闻书,然后是周刊、周报的兴起。最早出现的周刊是1609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③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是书本形式的。 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英国,1665年英国出版了一份单页、两面印刷的报纸,完全改变了书本形式,这就是《牛津公报》。 2.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合拍,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都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料和商品市场,资本家要把他们的商品销往全世界,同时也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廉价的原料,这要求从事经济贸易的人们了解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2)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社会变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各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有社会需求意味着存在赚钱的机会,报纸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新闻是一种商品,可以满足资本增殖的要求。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1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造的新闻之最有: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二、填空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新闻学·习题及答案

1、新闻学为什么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 答:因为:a 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 b 已形成自己多层次的科学体系; c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职业。 2、为什么要学习新闻学理论 因为: a ,学好新闻理论,才能有效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地政治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胜任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 b ,深刻理解新闻活动的规律,全面熟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自觉地按新闻规律办事,既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能从根本上增强业务能力。 c ,能正确指导新闻策划,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 ,能为新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1、“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内涵有哪些 ①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 ②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2、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答:①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1、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 (1)看某个事件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2)看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重要程度的大小; (3)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大新闻; (4)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 2、新闻传播有哪些途径 新闻事实,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传到受众:一是通过新闻机构——即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二是听别人告诉——即通过群体传播和亲身传播;三是自己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 1、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 ①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 ②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 ③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④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⑤第五,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2、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或者: 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2、必要的物质手段,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3、受众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科学技术进步,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①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②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③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④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⑤两种新闻事业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章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说 (1)新闻通讯事业诞生于19世纪前期,是继报业之后问世的又一种大众传播事业。它的主体是新闻通讯机构,所以通常认为新闻通讯事业就是指各类新闻通讯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2)新闻通讯事业传播新闻的途径一般有以下两种:

①经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采用后再向广大公众传播。 ②直接向个人或团体订户传送。 (3)新闻通讯事业是整个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各种大众媒介以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新闻来源,人们常常称之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4)新闻通讯事业因活动范围和实力大小的不同,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两类。国内通讯社又有以下三种: ①全国性的,其中有些是国家经办或国家支持的,被称为国家通讯社。 ②地方性的,面向某一地区的用户,或是面向某一局部的用户。 ③专业性质的,如经济新闻社、体育新闻社等。 (5)新闻通讯社的体制(包括所有制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机制)主要有三类:①私人经营;②合作经;③国家经营。 (6)新闻通讯社从问世时就显示了明显的国际性特点,因为新闻通讯机构的业务比报纸更需要跨越国界。 二、首批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竞争 1.通讯社的诞生背景 作为专业机构的新闻通讯社是19世纪前期欧美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的。19世纪前期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情况如下: ①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变革,人们对外地或外国信息的需要大为增长。 ②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大为发展,报纸越来越多;尤其是廉价报纸的出现,使报纸由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 真题链接: 03年观点讨论: 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04年辨析题: 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 05年辨析题: 商业化,市场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 (一)阶级性 1、定义:是指新闻媒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立场、 思想、观点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是指这些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从总体 上表现出来的一种阶级倾向性。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表现阶级性的强弱程度和表 现方式不同。 2、报纸是如何表现阶级性的? 从选择事实(趋利避害),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制造谣言五个方面表现出阶级性。 (二)社会性 不论是传播新闻,还是影响舆论,新闻事业都是以整个社会的受众为对象的。从新闻传播者的立场来讲,他是有阶级性的,但他必须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其影响才能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图,他对社会的影响越大,跟社会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商品性* 近代报纸所以得以产生,就因为它是一种既能适应他人的需要,又能为自身获取利润的商品。报纸在便士报运动后的发展,也正是靠商品性来推动的。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报纸通过吸引更多的受众,以增加发行和吸引广告;广播、电视通过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以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这些都是商品性的表现。因此,商品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绝大多数新闻机构而言,没有商品性,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 重视商品性的特点,可以促使新闻媒介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激烈的媒介竞争)促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促使新闻媒介本身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介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片面追求商品性将会带来

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通讯事业是指各类新闻通讯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新闻通讯社传播新闻有两种方式:经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用后再向大众传播;直接向订户传送文字,图片图象或其他信息资料。 第一节首批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竞争 一哈瓦斯通讯社 1835年,夏尔*哈瓦斯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社,70年代通过海底电缆将业务扩展到拉丁美洲。 二沃尔夫通讯社 1849年,贝纳德*沃尔夫在柏林创办了德国第一个通讯社沃尔夫社,政治上同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 三路透社 1851年,路透正式创办于伦敦。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了法国有可能向奥宣战的消息,这也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次与事件进程同步传送的新闻。1865年,第一个向欧洲报道了林肯遇刺的消息。 四从港口新闻社到美联社 1849年美国《太阳报》等六家报纸成立组成了港口新闻社。1857年与“电讯与一般新闻社”合并,组成纽约联合通讯社。1892年美国联合通讯社宣布成立,梅尔维尔*斯通任总经理。1900年总部牵往纽约。 五其他通讯社 1853年,斯蒂法尼通讯社成立。19世纪末,日本出现了时事通讯社和新闻用达会社,后来两家合并为帝国通讯社。 六早期的竞争和垄断 1870年1月17日几大通讯社签定了“联环同盟”,又称“三社四边协定”。 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地那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远东,土尔其 第二节20世纪前期的兴衰演变 一美国通讯社的崛起 首先,美联社不甘居于从属地位,1912年宣布不再受“三社四边协定”的约束,逐步在国外发展势力。其次,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两大通讯社:合众社(1907年斯克里普斯报团所办)和国际社(1909年赫斯特报团所办)。 二路透社的调整 1915年,路透社从独资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罗德里克*琼斯于上一年主持社务。1925年英国报联社成为控股者,1941年琼斯引退,报业主联合会参股。 三哈瓦斯社的瓦解 1921年兼并了法国通用广告社,1940年6月德军侵占法国,哈瓦斯社随之瓦解。 四沃尔夫社的衰亡 1933年,西特勒将它与胡根贝格报团的联合通讯社组成德国通讯社,沃尔夫社告终,1945年德国通讯社瓦解 1934年11月“三社四边协定“在里加宣布取消。 五塔斯社的创建

论新闻事业的发展

论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要:古代社会人们的传播方式还只是依靠器官,到16世纪开始报纸开始发展,也是新闻最早产生的时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广播和电视,到了20世纪80年的,互联网兴起了,随之出现了新媒体,在现在的传媒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报纸发展新媒体 正文: 在现代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下,不管发生什么重大事情或发布什么规定,不超过几个小时掏出手机便可以看到各大网站发来的推送消息,下班回家的过程中,打开车载广播便立即收听到今天的重大新闻,吃完饭后打开电视,从节目中观看到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概况,到了第二天,翻开报纸可以完整的看到事件的经过和分析。媒介对我们的影响可谓是形影不离随处可见。 在人类古代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只是依靠人类的器官—嘴巴用作传递新闻的工具。最著名的莫过于马拉松的故事,公元前490年,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马拉松那里打了胜仗,战后一名身强力壮的战士连续跑了42.195公里,把胜利的喜讯传到了雅典,这位战士最后精疲力竭而死。到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出现了口头信号文字。再到后来出现了报纸“邸报”虽历朝历代内容不同,但大致的基本内容为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奏折,但邸报只是采集和发布了当时的新闻,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和报纸还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从16世纪开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新闻最早产生的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从手抄新闻的出现到后来的新闻书,以及今天依旧盛行的周刊和日报。报纸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新闻的不断发展,报纸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人们不但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关心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所以社会便需要分出一部分来专门收集发布新闻,满足人们了解新闻的需要。报刊的问世是历史的必然,是沟通政治军事经济等信息的重要媒介。

新闻活动与新闻事业的产生于发展

新闻活动与新闻事业的产生于发展 新闻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人们为了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2)新闻的起源: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直接产生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 (3)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客观世界的一系列活动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了解外界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 粹服务与人类生存的需要 原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了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4)奴隶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 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原因: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动,因此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的多,规模大得多 (5)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 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 以便协调一致。 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 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宣传德 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 础。 (6)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2、新闻内容日趋丰富、复杂,由原来的以自然界的变动为主发展到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为主 3、传播手段多样化(口头、文字、印刷) 4、出现了定向传播的新闻专职人员 (7)新闻活动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2、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的密切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的 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3、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 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练习题 一、填空 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一文。 2、《申报》创刊于(),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 9、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7年3月17日在北京成立,()任会长。 10、韬奋精神指的()。 二、名词解释 1、《大公报》 2、《苏报》案 3、新华社 4、范长江新闻奖 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三、简答 1、梁启超的报刊新闻思想? 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 3、刘少奇对《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 四、论述论述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原因、过程,对新闻学的贡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答案 填空 1、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3、1926年《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4、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5、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 6、为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叙述中国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8、1945年国统区为争取新闻自由发生了(拒检运动)。 9、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7年3月17日在北京成立,(邓括)任会长。 10、韬奋精神指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词解释 1、《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苏报》案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课题名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新闻体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2、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3、受众细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受众细分,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发展水平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新闻制度的存在与国家的理念,主要是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如报刊四种理论当中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媒体绝对不能受政治控制,新闻媒体应该多元化,应该让公众辨别,经济独立。。。背后与政治三权分立,政治需要制衡、平衡,人生而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则相关。我们如何看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及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新闻业面貌与英国、美国、日本等的不同,不只是新闻业上的问题。教材当中说的新闻体制很重要一点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家说说看。教材149-150页。新闻体制其实就是……。大家结合中国新闻事业来看,理解新闻体制定义。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新闻改革除了报道上改革以外,制度上改革势必变牵扯政治改革,会牵扯一系列观念的问题。大家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新闻体制是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这里再强调下,希望大家理解我国的新闻体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目前,美国、欧洲这种市场新闻业,完全靠市场驱动的情况,政府很难改变。 中西方新闻媒介体制不同的原因分析 1. 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产生报刊的历史背景要从唐朝开元年间说起,当时报刊产生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封建统治王朝的私利,为了宣传政令,在思想上统领臣民,并不是为了营利。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民间小报的出现是不被容纳的,即使是非法小报的出现也改变不了刊登朝廷政事和宣传封建统治政令的根本现状,仍然是官报的变相版本,最终也被禁止发行。而翻开中国近代史,最初中文报刊的发行也是西方传教士的杰作,他们为了宣传西方殖民主义的观念,达到侵华的目的而办报。中国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这种现状也决定了这种报刊属于宗教性质。而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办报高潮以及思想启蒙运动,又或是国共两党对立时期,报刊都是源于宣传政治思想,政治鼓动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报刊被定义为政治武器,所谓“耳目喉舌”论。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报刊的性质就顺理成章的被确定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从头到尾就具有某种政治色彩,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纵观西方历史长河,“记者”这种职业的产生孕育着后来报刊的出现。起初是因为需要谋生和赚取酬金的人们在发行着具有信息价值的手抄报。在15-16世纪的欧洲,很多地方贸易频繁,出现了很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商业城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商情信息”就造就了“手抄报纸”,“新闻书简”和“单页印刷报纸”等,这种产物产生的动机完全是来自于营利。西方各国初期的近代报纸,都曾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政党,政论报纸发展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地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报人、记者,又在拼命为争得更大的新闻自由而抗争,在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相继完成后,金融资本逐步形成,这为兴办报纸提供了资金,不少报纸通过银行借贷确立经营基础。当时,跌路的兴建加快了报纸的大量运输;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造纸业,印刷业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版和采访报道等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技术手段。到了西方近代报纸发展后期,其版面内容都和资

新闻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四、最早的新闻事业—报业产生的三个阶段 一、什么是新闻事业? “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 机构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性活动。”——郑保卫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事业要经常性的进行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 活动。 新闻事业面对的受众人数众多,构成复杂。 新闻事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 ⑴语言媒介(口头新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 典型事例:“马拉松的故事” ⑵信号媒介——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消息。 典型事例:“烽火戏诸侯”;鼓锣示警。 ⑶文字媒介 手写的书信、军报、官文书、唐朝的进奏院状、 露布、牌报等。 ⑷印刷媒介 邸报、小报、《京报》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专门机构。 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新闻活动规模小,传播速度慢。 新闻传播基本上是对特定对象进行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的公开收集和传递新闻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只有新闻传播活动,没有产生真正的新闻事业。 三、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