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第三章第二节里昂

一、里昂惕夫之谜
(一)背景
二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迅猛 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显得脱离实 际。
1953年,里昂惕夫通过检验,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反论—里昂惕 夫之谜丰裕的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违背 了要素禀赋理论,称之为里昂惕 夫之谜。
劳 动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年)
人平均 13991 18184 12977
资本量
美国: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3726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一)劳动效率的差异 (二)人力资本 (三)贸易壁垒的存在 (四)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五)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复习思考题
1、请分析绝对优势论的优缺点。 2、请分析比较优势论的优缺点。 3、请分析相互需求学说中互惠范围和相互需求 法则。 4、请概述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5、请评价要素禀赋论
6、简述里昂惕夫及里昂惕夫之谜。 7、概述经济学者们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8、为什么里昂惕夫之谜与H—O原理之间不存在 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 矛盾?
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力丰 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 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一) 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谜”和“谜”的解释说明,要素禀赋论已
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作出有力的解释。 (三)“谜”与要素禀赋论的论战是以对要素禀
赋理论前提的修正结束。
里昂惕夫,俄裔 美国经济学家, 第四届(197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三) 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 表1-3 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 劳动力的需求额
【最新精选】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在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H-O定理成为解释产业革命以后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首次对H-O定理进行实证检验,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里昂惕夫的验证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1947年)根据H-O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到底是H-O理论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数据有问题,还是里昂惕夫的方法出了问题呢?(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其它解释1、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
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
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
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一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第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H-O模型)

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随着劳动流入,X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 生产率上升。即X部门资本报酬的增加幅度超过了 X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相对Y商品价格而言,因 为这时Y商品的价格并未变化,而X部门的资本名 义报酬是上涨了,资本的实际收入也是上升的。 总之,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 了。 随着劳动流出, Y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的边 际生产率下降。相对于Y商品而言,Y部门的资本 实际收入下降了。由于PY不变,所以Y部门资本的 名义报酬也下降了。相对于X商品,Y部门的实际 购买力更是下降了。总之,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 际报酬是下降的。
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 相对与绝对收入。 同质劳动:具有相同水平的训练、技能 和生产力的劳动。 同质资本:具有同等风险和生产力的资 本。
2、相对与绝对价格均等化的基 本含义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 贸易前(PX/PY)B > (PX/PY)A 贸易后(PX/PY)B = (PX/PY)A (W/R)B = (W/R)A
国际贸易是影响各国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短期内国际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保罗·萨缪 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
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 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 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里昂惕夫之谜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在Ricardo 模型中,我们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而在第三章的后面,我们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
在这一章,我们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的理论模型为222⨯⨯,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 和Y ),两种要素(K 和L)。
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
为了后面的分析更方便,我们首先要定义两个概念,即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4.1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充裕度ρ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
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1K ,劳动存量为1L ,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11K L 来衡量。
裕度。
我们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
这说明,我们所说的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
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1K 1L 2L2K LK 对于右图来说,1E 、2E 分别代表1国和2国要素总量束。
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为 111K L ρ=2国的要素充裕度为 222K L ρ=也即,要素束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决定了该国要素充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
【问题】如右图所示,哪一国为资本充裕? 答:1国为资本充裕,2国为劳动充裕。
4.2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这个概念时针对产品而言,与国家无关。
要素密集度k 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

里昂惕夫之谜探讨与分析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1.背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发现,同等价值的进出口产品,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小于进口的产品中需要的资本,这表明美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结论,完全颠覆了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指导性理论-要素禀赋论。
按照要素禀赋论,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发现:他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商品,而资本密集度则低于进口替代商品。
3.矛盾:这一发现与当时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相矛盾。
该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资本密集度时,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
将人力资本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里昂惕夫本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国家,所以劳动效率高于其它国家。
他的意思是,你看上去应该是三个美国人干的活,其实是一个美国人干的。
先来看看,同等的资本可以给美国带来多少国民生产总值。
2017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总资产是63.31万亿美元,同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9.48万亿,国民收入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为19.48÷63.31≈31%。
这个比例,不仅远高于同期法国的16%,也远高于同期中国的22%,甚至于高于理论上的最高值25%。
同等资本的条件下,美国人创造出来的价值要远高于其它国家,是一个比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劳动更密集的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价值转形。
价值转形是马克思提出来理论,用来解释价格和价值的分裂原因。
这一理论至今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却可以解释很多经济学现象,包括里昂惕夫之谜。
2.需求偏好论: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
里昂惕夫之谜

鲍德温,研究结果——剔除自然资源产品,则生产进口替代 品,每个工人所需的资本数量相对出口商品生产由127%—— 104%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指同一种商品在劳动丰 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 产品的情形。
一旦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一种商品究竟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 密集型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美国进口的商品中,在国外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若在美国 生产,就有可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在计算美国出口商品的K/L时,用的是美国的投入产出 数据。对于美国的进口商品,用的也是美国进口替代品的K/L, 而不是美国进口商品的K/L。
原因:东德大约3/4的贸易是与东欧其他国家进行 的,而这些国家相对于东德而言是资本贫乏国家。
结论与H-O一致。
对要素禀赋论的其他检验
1961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沃尔(D.F.Wahl) 分析了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
加拿大出口品为相对资本密集型
因为加拿大的大部分贸易与美国进行,而美国 是个相对于加拿大而言资本丰富的国家——结 论与里昂惕夫之谜一致。
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劳动不可能是同质 的,熟练劳动是一种投资的结果,是一种资本支出 的产物)。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中,将 很明显地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贸易壁垒的存在
1956年,里昂惕夫又对1951年美国的贸易结构 进行了第二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一样。
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9 里昂惕夫之谜
3.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 里昂惕夫之谜的普遍存在,提出了一
个疑问: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
投入产出表方法没有错!
➢
是要素禀赋论错了吗?
➢
要素禀赋论也没有错!➢ Nhomakorabea这就是悖论!其意义就在于为国际贸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9 里昂惕夫之谜
本讲关键词
1. 里昂惕夫之谜 2.投入产出表 3.贸易模式
本讲分析方法
1.逻辑分析 2.数学分析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9 里昂惕夫之谜
本讲思考问题:
➢ 要素禀赋论的贸易模式是不是普遍成 立的?
➢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是什么? ➢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里昂惕夫悖论?
1947年至1956年,前后三次运用投入产出 表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验证,其验证结 果与要素禀赋理论对贸易模式的预测完全 相反。
此一结果,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也 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9 里昂惕夫之谜
2.里昂惕夫的验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一直认为是
资本密集型国家,贸易模式的选择应该是 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 9 讲 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3-9 里昂惕夫之谜
第 9 讲 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2.里昂惕夫的验证 3.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 4.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文库最新发布:ho理论

A国劳动丰裕度较高,B国资本丰裕度较高。 ❖ 2) 要素价格比率 (利息率/工资率)(利息率i ,工资率ω表示) ❖ 要素丰裕度与要素相对价格:某要素丰裕度较高,则该要素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理论内容
❖ 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 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的原因和贸 易模式。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 特定要素模型、s-s定理及H-O-S理论等。本节主要 讲术狭义的H-O理论。
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H-O理论的验证
❖ 对同期印度贸易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对世界其他 国家的贸易中,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口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与美国的贸易中, 印度主要出口产品中的K/L高于其从美国进口的产 品。印度的情况一方面支持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 (印度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另一方面又使“里昂惕夫之谜”在更大的范 围里得到证实。
特定要素模型 S-S定理 H-O-S定理
里昂惕夫之谜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禀赋
❖ 1、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 概念: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
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所
投入的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
K
kY
❖ 思考:设A、B两个国家,A
国X产品资本-劳动要素投入
❖ 当自然资源行业被排除之后,用1947和1951年的数据检验, 里昂惕夫之迷不复存在,其出口行业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 劳动比率(K/L)为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
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 (K/L)X/(K/L)M>1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 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年数据 资本(美元) 出口商品 2550780 进口替代品 3091339
2、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是用劳动效率与劳动熟练的差异来解释里 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原因在于美国的劳动效率比 其它国家高,大约是其它国家的3倍。在劳动以效率为单 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了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 但这个解释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克雷宁经过验证, 美国的劳动效率并不比欧洲高出多少。 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通过对196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将美国劳动分为熟练 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得出了资本较为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为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 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Wa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一国应当生产和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 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
实证检验的逻辑
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利用经验数字对这个模 型进行验证。试图从实证角度证明这一理 论的正确性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
1947-1951 0.94(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1899 1.12
1958-1962 0.79(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1972 1.05(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
资料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等《国际贸易》,P9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里昂惕夫之谜有一定的普遍性:
美国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其 出口国来说,则属于劳动密集型。 如小麦,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
美
资本密集型
美国 进口品
劳动密集型
国
劳动密集型
美国 资本密集型 出口品
其 他 国 家
生产要素密集型转化
要素密集度对H-O定理的影响
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 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 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 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 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 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 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 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劳动(年劳动人数)
资本-劳动比率(美元/人)
182
13991
170
18184
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 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一结论不仅与俄-赫定理相反,而且也有悖常 理。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当时经济学家们的极大注意,经 济学家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解释和意见。归纳起来,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里昂惕夫实证结果的分析法的讨论; 另一类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讨。在后一类讨论中,有的 学者侧重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即在原有要素禀赋理 论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一些里昂惕夫未曾考虑的因素;有的 学者则干脆另辟蹊径,从其他途径去解释国际贸易,有些 甚至提出了新的国际贸易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日本 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 向欠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向美国和西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原东德 符合赫-俄学说的结论。
加拿大和印度: 都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围绕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问题,西方学者们提 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学说的发展
1、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 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 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科技进步会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变化 即使同一时期,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度也会不同 要素密集度逆转发生的原因在要素替代弹性差异的大小:2种商品生产 中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差异越大,要素密集度的颠倒就容易发生 Jones认为要素密集度逆转是 “迷”的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 出口国之一,但与同样出口粮食的泰国相比,其粮食生产显然是资本密集 型的。因此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但从美国角度看 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没有证据说明的要素密集度逆转是一 种普遍现象,因此这一解释成了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唯一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这个验证结果,与一般的感觉是不符合的。一般 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相对不 足(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 型产品方面应有相对优势。
里昂惕夫:“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 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是建立在资本密 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
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七岁上大学,读遍列宁格勒图书馆的经济学 书。 1927离开苏朕,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1953年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诺奖得主) 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 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 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 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
里昂惕夫之谜----实证检验的结果:
表2-1 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
学 者 Leontief, 1953 数据年份 1947 (K/L)X/(K/L)M (H-O预测:>1)
0.77
Leontief, 1956
Whitney, 1968 Baldwin, 1971 Sternand&Masku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