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特点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真理:⑴(真理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⑵(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进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应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具体的实施活动来增强能力和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实践的特征包括:
1. 应用性: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过程。
它与纯理论相对,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动态性:实践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试验,通过不断反馈和调整来改进和完善实践方法。
3. 反馈性:实践强调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取经验和知识。
从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和改进实践活动。
4. 经验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通过实践,个体可以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5. 创新性:实践鼓励创新和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新的方法和策略,带来新的理解和认识。
6. 目的性:实践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它通过实现特定的目标来达到实际应
用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一种注重经验和应用的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和反馈机制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并获取经验和知识。
高二政治下册实践及其作用 实践的特征

实践及其作用实践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实践的特征原理

实践的特征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变革;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说明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或说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因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实践定义的两种表述可以通用。
实践这一定义中,要明确:人们——人民;改造——认识;客观——主观;世界——社会;一切一某些;活动——劳动。
实践概念的两个误区是什么?(1)有人认为,物质活动是实践活动。
这是一种误解。
实践具有物质性、客观性、第一性。
只能说:实践活动是物质活动。
对这一失误防范的关键是把握住物质活动的外延大于实践活动的外延。
有人参加,人作为主体的物质活动才属于实践,物质活动没有人参加的是大量的广泛的。
可见,实践活动仅仅是宇宙间物质活动的一小部分。
(2)有人认为,实践与生产:力是一回事。
这更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明显的区别:①实践是一种活动,生产力是一种能力;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而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不包括改造社会;③实践与认识相比较而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比较而存在。
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唯心主义者也谈“实践”,但他们的基本理解是:实践是一种伦理活动、理念活动、理性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说的“实践”,局限为生活、吃喝、享用对象等。
马克思把生产实践作为实践的根本内容,他说理解的是贾安是人的自觉地社会过程。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扫描】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问题探究】材料:30年前,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开始将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硬指标”的时候,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现象的发生。
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
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2011年全国“两会”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问题:1. 三十年的改革轮回,让我们得出了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让人民幸福的认识,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哲学原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经过改革探索得出了经济发展就是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让老百姓感觉到幸福的正确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从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看GDP到看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说明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实践。
2. 结合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理解我们现在得出正确结论的曲折过程!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从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看GDP到看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 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是,他所说
的“规 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
不是 物质性活动。
①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链接
②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 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并不是
没有意识的指导,而是受错误的
意识的指导。
返回
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实践 的上述两个特点并不矛盾,而是辩证 统一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 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 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 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 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返回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返回
3、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实践的主体→ 人 ②实践的对象→ 客观世界 ③实践的手段→ 主要是劳动工具
结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二、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链接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链接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链接
提示: 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比
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战 士打仗、老师讲课、演员表演、 科学家做实验等。 返回
提示: A、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
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 的区别。
B、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 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 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会构成任何影响c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d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32425提示
哲学基础——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1、实践的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列举法教学过程:一、实践的含义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3)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
这与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那些人们纯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3、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它设备。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
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这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马原简答题

简述实践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