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

合集下载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2018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6期Dec.2018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5 NO.6doi : 10.3696/j.issn.1672⁃0598.2018.06.015*[收稿日期]2018⁃01⁃26[作者简介]曾晓强(1976 ),男,四川自贡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㊂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曾晓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摘 要:学界对麦金太尔重建现代社会㊁复兴目的论的旨趣缺少关注,对美德论的解读亦存在碎片化甚至误读的趋向㊂麦氏美德论实为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判,它主张某种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预设的社会模式的合理性,现代道德筹划所预设的非历史主义的㊁个人主义的抽象人性和社会建制应予拒斥㊂现代道德筹划放弃了包含 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这一要素的目的论框架,故必然失败㊂美德是有助于维系和发展 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 目的论的人生叙事” 共享的道德传统”的人类品质㊂各种道德传统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具历史开放性并可交流互鉴㊂共享善的㊁合作性的共同体是美德存续的社会条件,要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以抵制现代资本主义对美德的侵蚀㊂关键词:美德;实践;传统;目的论;共同体;麦金太尔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8)06⁃0104⁃06麦金太尔是当代最负盛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㊂其美德论名著‘After Virtue“( 德性之后”或 追寻美德”)的大陆中译本已出版30余年,仅题名包含 麦金太尔”的期刊论文已达210余篇(查询CNKI 数据库),足见大陆学界对麦氏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之历史与规模,亦足证其思想之影响力㊂不过,检视大陆学界的相关论著,可发现若干不足:第一,不少论著把 美德(德性)”简化并曲解为 道德规范的内化”;第二,对麦氏重建现代社会㊁复兴目的论的宏大旨趣缺少关注;第三,准确综述麦氏美德论的作品极为少见,对麦氏美德论的旨趣㊁语境和框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第四,与前述缺失相关,在麦氏理论专研者间尚存重大歧见[1]㊂麦氏美德论是当代道德理论的重要资源,无论反对它或赞同它,有的放矢地评价麦氏思想,当以准确把握其理论旨趣和核心要义为前提㊂有鉴于此,本文遵循同情式理解”之要求,尝试对麦氏美德论的要旨作一综论㊂本综论力求 准确而融贯”,但未必能够达成所愿,唯望专家学者们不吝批评指正,以推动麦金太尔美德论研究进一步深入,从而更充分地挖掘其对现代道德筹划的批判与启迪价值㊂一㊁美德论是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评美德论的道德探究首先是社会学的㊂麦氏的核心主张是,道德哲学和道德实践是彼此影响㊁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理论总是同某种社会模式相关联,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实践模式,并试图提升㊁改造㊁建构社会实践;离开了这种社会学关照,道德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㊁无本之木,甚至变得不可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模式为道德哲学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资源,规定着道德哲学的旨趣㊂麦氏认为,道德探究不能仅限于探讨道德理论,而是要深入探究401那些构成人类诸多文化之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体”[2]12,因为道德观念存在于这种更大的复合体之中㊂他明确主张, 任何一种道德哲学都特别地以某种社会学为前提”, 要决定性地驳斥一种道德哲学也就是要表明它所解释的那种道德作用本身永不能体现在社会中”, 对于任何道德哲学的主张,如果不搞清其体现于社会时的可能形态,我们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它”[2]39㊂以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为例,他极力反对它,不仅是因为情感主义在理论层面上把道德信条视为个人情感㊁态度㊁偏好之表达,以至于取消了道德的社会客观性,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根本就不认同情感主义所预设并企图落实的社会学图景:自我是抽象㊁虚幻㊁单子化和自主化的,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社会与历史规定性以及人生目的;社会是拥有各自态度与偏好之个人的集合,一个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竞技场[2]31;社会关系是操纵性的,因为不存在客观的道德共识[2]87;社会分裂为既对立又互补的两个领域,一面是自由任意的㊁不可公度的私人价值领域,一面是工具理性㊁科层制主导的组织化领域[2]40⁃43㊂在麦氏看来,这种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是 不可容忍”的,与之耦合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当然也就 不可容忍”!概言之,在麦氏看来,情感主义之所以无法接受,就在于它无法通过他的社会学检验㊂美德论探究也是历史主义的㊂社会及其道德实践具有历史性,因而道德的社会学探究理应是历史主义的,完备的道德探究必须具备历史学的视野㊂麦氏反对以非历史的态度对待道德哲学,他反对启蒙以降的㊁非历史主义的现代道德筹划㊂他认为,现代主义道德筹划通常预设某种抽象㊁空洞的,无社会㊁历史㊁文化规定性的普遍人性,由此建构并论证某种普遍的道德原理;由于上述普遍人性预设(无论理性或欲望)的虚幻性,这类道德筹划必然失败并陷入无尽之纷争,最终为个人主义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开辟了道路㊂他强调,现代道德哲学及其社会模型终究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特定环节,不具绝对性㊁普遍性和永恒性,必须置于历史之中予以辨析[2]44⁃45㊂特别地,麦氏认为, 道德”的含义在历史中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当代的道德概念背离了古代道德的原意,完整的德性已经然丧失[3]㊂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被界定为各有其利益与目的之个体为了共存不得不遵守的公共规则,道德只是维系社会的手段,道德本身不是目的㊂麦氏指出,在以亚里士多德为典型的古代传统中,道德是同共同体之目的以及受其引导的个人之人生目的紧密关联着的;目的(至善㊁最高幸福)对于古代人的生活具有统领性和终极性,因此道德对于共同体活动和个人生活也就具有统领性㊁终极性,甚至可以说,道德生活以自身为目的㊂在现代性条件下,美德要么被化约为对普遍道德规范的内在服从,要么被视为不可公度的㊁与 事实”无关的个人价值抉择㊂而在麦氏诠释的古代目的论传统中, 美德”与 目的”彼此耦合㊁互为规定:美德对于探寻㊁界定㊁达成共同体之共享目的(共同善)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反之,离开了共同善与人生目的之语境,美德亦不可理解㊂总之,麦氏不承认存在永恒的道德概念,不认可自我窄化的道德哲学㊂二、美德论拒斥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如前文所论,麦氏的道德探究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学批评, 其道德理论同时也是批判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4]㊂麦氏拒斥 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体”,拒斥现代自由主义道德哲学,更拒斥自由主义的社会建制㊂麦氏美德论同自由个人主义的这种对峙,是理解麦氏之核心理论旨趣与现实关照的基本语境,如此方能更准确㊁更融贯地理解其美德论体系中一系列核心理念,如美德㊁实践㊁内在利益㊁传统㊁共同体㊁共同善等㊂在哲学层面,麦氏认为, 人性”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存在剥离了社会历史规定性的抽象人性㊂自由主义道德哲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预设了某种空洞虚幻㊁永恒普遍的人性,或主张 趋利避苦的欲望”,或主张 自由的理性”,或主张 同情(仁爱)的道德感”,各持歧见㊁争讼纷纭[5]㊂吊诡的是,以普遍主义为圭臬的现代道德筹划陷入不可解决的纷争,滑入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漩涡㊂自由主义道德筹划已然并必然失败㊂麦氏亦认为, 权利”概念是社会历史的阶段性产物, 个人权利至上” 权利绝对优先”等理念不过是虚构的神话,无条件地主张上述理念是偏执而缺乏反思的[6]㊂在社会建制层面,麦氏拒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秩序㊂他拒斥资本主义经济的 个人主义”501第6期曾晓强: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贪得无厌” 将市场价值观抬高到社会的核心地位”,拒斥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拒斥对经济利益/物欲/外在利益的过分热衷,拒斥被异化的㊁竞争乃至敌对性的社会关系㊂他也拒斥现代政治秩序,因为现代政治制度仅仅为各有其利益与目的的个人提供了基本的竞争框架,它把现代社会框定为个人主义的㊁价值中立的竞技场,放弃了对 共同善”的追寻,放弃了共同体式的社会团结理想[2]247㊁324⁃325;自由民主制是伪装的寡头制[7]㊂三㊁美德论的目的论框架麦氏认为,道德论证启蒙筹划必然失败之根源在于放弃了道德探究的目的论框架㊂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和中世纪神学的美德论传统共享了一个三重架构:一是 未受教化的(偶然所是的)人性概念”;二是 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三是 理性伦理学的训诫”,它是前两者的中介,发挥着 校正㊁提升与教化人性”的功能,促使人性由前种状态向后种状态转化㊂他认为,伦理学及其训诫只有置于上述目的论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和论证;启蒙筹划摈弃了 实现了本质/目的之人性”这个目的论要素,只保留了 未受教化之人性” 伦理学训诫”两个要素,道德规则被解释和证明为 那些能够期望被一种具有这样一类人性的存在者所接受的规则”㊂一方面,启蒙筹划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目的论框架下的道德训诫(如诚信㊁正义㊁家庭伦理等),另一方面,其论证则只诉诸 未受教化之人性”,其必然结果是,道德训诫丧失了目的论引导,道德训诫无法从偶然所是的 人性事实”中推导出来[2]66⁃70㊂基于其目的论的立场,麦氏坚信,伦理学必须以 人生之目的”作为必要之预设,否则道德训诫就没有可靠依据㊂他认为,人生目的依赖于对 人性本质”的某种说明㊂他反对启蒙理性与科学主义在 是”与 应当”之间㊁ 事实”与 价值”之间所划的鸿沟㊂他认为,在目的论传统中, 人”被理解为 具有一种本质的本性和一种本质的目的或功能”;正如 表”内在地包含了 好表”的标准(计时准确而稳定)㊁ 农夫”内在地包含了 好农夫”的标准(具备合格的种植技能)一样, 人”的概念内在地包含了 好人”的标准;类似于 竖琴师”同 竖琴弹得好”的关系, 人”同 生活得好”有着内在关联,这正是道德探究的起点[2]74㊂简言之,只要把 人”(任何事物亦然)作为功能性概念,就能从 是”导出 应当”,从 事实”导出 价值”㊂ 事实”内在地包含着评价性的 价值”,人性是事实与价值的复合体[8]㊂那么,人性的本质和目的究竟是或者能够是什么呢?麦氏亦承认, 任何充分的目的论学说都必须为我们提供某种有关目的的清楚而又可辩护的解释”[2]205⁃206㊂在‘追寻美德“中,麦氏拒斥了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 形而上学的生物学”说明(即生物学目的论),试图用 社会目的论”的说明取代之㊂其社会目的论解说至少包含两个要点:第一,拒斥对人的原子化㊁抽象化的解释㊂第二,人的本质与目的应置于共同体及其传统中予以阐明㊂人总是在共同体及其传统中获得对自身本质与目的之理解,例如,古希腊城邦公民在 城邦”中获得其本质(政治性动物)与目的(城邦的共同善及其规定的公民目的),中世纪宗教共同体则为其成员提供了神学目的论㊂总之,‘追寻美德“倾向于对于人的本质与目的作文化性㊁社会性㊁历史性的说明,据此, 人的本质与目的”既有基于各种传统的继承性和多样性,又具备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建构性㊂不过,麦氏后期立场有所改动,他认为伦理学终究需要一种生物学的前提,人的生物脆弱性和依赖性决定了人必须过一种相互依赖的㊁以美德为纽带的共同生活[9]㊂四㊁实践㊁人生叙事和传统中的美德美德究竟是什么?麦氏认为, 美德”只有放在 实践” 人生的统一叙事” 传统”这三种依次递进的人类生活形态中才能予以辨明,这是定义美德的三个阶段:美德之为美德,首先它要能维系以内在利益为基础的实践;其次要有益于 整个人生的善”,有益于对 人生至善”的探索;最后要有助于维持和发展特定共同体追求善的传统[2]350㊂某种人类品质之为美德,必须能通过此三阶检验,较后的阶段以较前的阶段为先决前提,并修正㊁重释㊁丰富较前的阶段㊂(一)实践中的美德何谓实践?麦氏的界定是: 任何融贯的㊁复杂的并且是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㊁协作性的”,有其优60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秀标准和内在利益的人类活动形式[2]238㊂该定义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协作性社会关系㊁内在利益㊂实践参与者间的关系是协作性㊁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㊁冲突性的,参与实践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内在利益而非外在利益,否则就不是麦氏意义上的 实践”㊂内在利益同外在利益相对,二者主要有两点区别:第一,外在利益是竞争的标的,某些人占有越多则其他人占有越少,如权力㊁名誉㊁金钱等;相反,追求内在利益不是零和游戏,任何人获得内在利益并变得优秀都有益于整个实践共同体,如艺术创造㊁古典城邦公民政治㊁宗教团体修行等㊂第二,外在利益外在于实践,实践只是获得外在利益的手段;内在利益则内在于实践,当实践参与者专注于并实现了实践活动本身的卓越时,就获得了内在利益㊂麦氏的 实践”以实践活动本身的卓越为目的,是 本身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㊂某种特定的内在利益只存在/内在于某种特定的实践而非其他实践之中,如书法艺术的内在利益只存在于书法艺术实践之中㊂某人成为卓越的书法艺术家,意味着他获得了书法艺术实践的内在利益,他由此可能获得的名利不过是外在利益而已㊂内在利益构成了实践共同体的共同善或者说共享目的, 本身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概念[2]288实质上排除了参与者间竞争与冲突的关系,只能或只应容纳协作性关系㊂基于对 实践”的界定,麦氏给出美德的第一阶定义: 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2]242㊂美德是维系 本身能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之必要条件㊂首先,没有美德,人们只会关注外在利益而认识不到内在利益,过分关注外在利益必然忽视内在利益并往往损害美德㊂其次,维系实践共同体内部共享利益的合作关系也需要美德[2]246⁃248㊂麦氏认为,正义㊁勇敢㊁诚实等品质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们是维系共同体关系㊁获得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质㊂(二)整体人生叙事中的美德基于实践的美德界定仍不充分,这有几个理由㊂第一,前述实践与美德的定义不能完全排除 恶的实践”这种可能性,如 正义战争”中的暴行, 勇敢㊁忠诚”在非正义活动中的滥用等;第二,各类实践形式彼此竞争乃至冲突,如艺术追求同家庭生活发生矛盾;第三,某些美德必须在含括各种实践之更大背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与运用,如 正义”的赏罚就要求对各种实践及其内在利益进行评价㊁权衡和排序;第四,还有某些传统美德(如正直㊁坚贞)只能参照 人生的整体性”才能得到说明[2]253⁃257㊂因此,美德尚需置于 整体人生的善/目的”中予以进一步阐明㊂整体人生叙事就涉及对人生之终极性㊁统合性目的的建构㊂麦氏拒斥脱离社会角色的抽象自我概念,也拒斥被各种角色和活动所肢解的分裂性自我㊂他认为,人生叙事具有目的论特征,即着眼于未来进行生活筹划[2]273㊂ 人生的终极目的” 整体人生的善”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生叙事不可或缺,人格的同一性㊁人生的统一性以及人生的意义都有赖于对整体人生之终极目的的探寻㊂美德 不仅能维系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还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那些伤害㊁危险㊁诱惑和迷乱而支持我们对善作某种相关的探寻,并且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和越来越多的善的知识”㊂需要注意的是,麦氏并不认为整体人生叙事必须对终极目的㊁最高善的问题给出最终的确切答案,而重在探寻之过程本身而非其结果,即: 对人来说善的生活”是 在寻求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过程中所度过的那种生活”[2]278⁃279㊂概言之,美德为探寻 善的生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动力㊁领悟力和鉴别力㊂对 整体人生的目的/善”的追寻为道德生活,也为道德探究提供了统一性㊂(三)传统中的美德麦氏认为, 实践”与 人生叙事”既是社会性又历史性的㊂任何实践都依附于某种实践共同体, 实践总是有其历史”, 一个实践是什么,取决于一种通常是代代相传的理解模式”[2]281,实践的历史就是实践的传统㊂另外,个体人生叙事总是嵌入社会共同体关于善的更大传统中,个人对善的探寻总是以所属共同体的道德传统为背景㊂人不能仅仅作为个体去追寻善或践行美德,美德只能作为传统的组成部分而为人们所继承,美德在实践与人生叙事中既维系着与现在的关系,也维系着与过去甚至将来的关系[2]282㊂因此,对美德的界说还要参照传统:美德的价值在于 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701第6期曾晓强: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某种传统能否保有生命力取决于人们是否真正拥有并践行正义㊁诚实㊁理智等美德;特别地, 对自己所隶属或面对的各种传统有一种充分的领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它有助于维系和发展各种传统,它既重视过去又面向未来[2]283㊂传统中的美德”引出了道德的特殊性问题㊂他认为, 一切道德总在某种程度上缚系于社会的地方性和特殊性”[2]160,个人总是从其共同体的传统中获得道德身份,这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是道德生活和伦理学的必然起点,现代道德筹划所追求的普遍道德规范只是一种幻想㊂坚持特殊主义是否就是主张道德相对主义呢?至少就其初衷而言,麦氏并不认同道德相对主义,他曾明确表态:相对主义只是那些持相对主义论点的人的一种幻想[10]㊂他在‘追寻美德“中指出,特殊性尽管是道德生活的必然起点,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限制道德传统向前发展,即对善㊁对普遍性的无尽探寻[2]281㊂活的传统意味着现在对过去㊁未来对现在的注释和回应,传统由此不断得到修正和超越㊂不同而互竞的各种道德传统并不必然是不可相互理解的,因为它们很可能在更高层面上对实践的本质(尽管具体实践形式可能不同)㊁善及其目的论特征(尽管具体的善目可能不同)㊁人类的传统规定性等方面分享着相似的看法㊂此外,麦氏后期还认为,生物学上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对于人类是个普遍事实,这构成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某种客观基础㊂总之,当不同传统相遇时,它们有可能在某些重要方面获得相互理解,有机会认识到各自的优缺点,进而修订㊁发展或放弃自身的传统㊂在麦氏看来,道德相对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终归是个历史的㊁事实性的问题,历史事实 不同文明传统的相遇实际上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㊁融合并引发了变迁 已对此作出部分说明㊂五㊁美德论的共同体理想正如麦金太尔所论 每种道德理论都预设了某种社会学理论,他的美德论则预设了一种 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同现代自由个人主义的社会构想相悖㊂在其美德论体系中,美德㊁实践㊁人生叙事㊁传统等核心理念都依附于并规定了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理念也为理解这些理念提供了必要语境㊂麦氏提倡的共同体至少有四项规定㊂第一,共同体的首要构成要素或者纽带是 共同善”即 对善的共同的承认与追求”[2]197㊂共同善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对共同生活之共同目的有相同的理解和协作性的追求,它规定了个体人生目的(个人的善)㊂麦氏认为, 共同体的创造和维系”本身就是 具有内在利益之实践”㊂第二,共同体成员间的关系是合作性的,其主导性的关系是 友谊”[2]290,拒斥个人利己主义㊂这是共同善的必然要求㊂第三,共同体主要追求内在利益,因为过分追逐外在利益势必败坏共同体内部关系㊂第四,共同体是道德共同体㊂共同体有着基本的道德共识,共同体就 何为好的共同生活㊁何为好的人生”为其成员提供道德指引,而非对各种互竞的道德追求保持中立㊂在麦氏看来,美德与共同体相互依存:美德是维系共同体不可缺少的人类品质,而共同体则是保存美德的必要社会条件㊂在麦氏看来,古希腊城邦㊁中世纪修道院是理想共同体的最佳范例,但是这种共同体构想能否整体性地改造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现代国家呢[11]?他本人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我认为那种试图以一种系统的共同体主义的方法重建现代性社会的观点将总是无效的或灾难性的”[10]㊂也许他在做出上述回答时想到了极权主义以共同体之名对人类自由与开放文明的扼杀㊂他在‘追寻美德“中以忧伤的笔调描绘了如下方案: 现阶段最要紧的,是建构文明㊁理智与道德生活能够在已经降临的新的黑暗时代继续维持下去的各种地方性的共同体形式”[2]335㊂他认为古典的美德及共同体传统已被压迫到现代社会的边缘,只有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如各种小规模的科学㊁艺术㊁宗教共同体,还有家庭,等等)才能保存美德与共同体传统的火种,幸许才能一定程度上抵消现代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㊂这或许就是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被迫做出的妥协与折中吧㊂六㊁小结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也许并没有为现代世界的社会与道德困境找到完全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他的下列思想仍然富有启发㊁引人深思㊂第一,道德80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

003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 第三章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003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 第三章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第三章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本章拟重点介绍麦金太尔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理论的重构,这是他美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介绍的基础上,我们拟深入讨论他的理论所预设的几个重要的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凡是现实的是否即为合理的,分析哲学研究方法是否一无是处,道德(包括美德)的终极权威究竟系于什么等。

我们希望我们的讨论有助于澄清国内学界关于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深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麦金太尔在批判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自己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以取代西方主流的道德理论。

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但试图用实践和传统的概念来取代其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本质是追求至善,又通过至善来定义何为美德。

麦金太尔则是通过他的“实践”的概念,对诸美德的本质进行了目的论的或功能性的界定,并最终通过对传统的解释,从目的论的意义上对美德的本质进行了阐释。

第一节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目的论如上一章所述,麦金太尔在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进行批判时,阐明了他对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看法,即伦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某种目的的设定。

然而,在麦金太尔看来,启蒙时期以来的西方道德哲学家试图为伦理学的研究寻求理性目的的努力全都失败了,我们只能在尼采和亚里士多德之间进行选择。

尼采在瓦解了启蒙思想家的种种努力之后,试图让英雄般的意志或某种贵族的意志取代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以某种巨人、英雄般的意志行为使我们自己成为自治的道德主体”1,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和发明一种有关善的东西的新清单和法则,以为伦理学确立新的目的。

然而,麦金太尔认为“假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观点——或者某种非常类似于此的东西——能站得住脚,那么尼采的整个事业就会毫无意义。

”2因此,在尼采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亚里士多德,只能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寻求灵感,回到古典的传统。

3麦金太尔还认为,道德的功能就是使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了摆脱当代道德争论的无序状态,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怎样过一种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放在行动的正确性上,我们也许更能达成一致。

麦金太尔视野中的道德危机与道德重构

麦金太尔视野中的道德危机与道德重构


要 :作 为西方道德伦理 学家的麦金太 尔一 直以来都关 注着社会 伦理道德 的状 况。本 文正是 对其在道德危机领域 的研 究做 了简单 的梳 理 ,对 当今道德 危机产 生的根 源进行 系统的
整理 和 概 括 。
关键 词 :麦金 太 尔 ; 道德 危 机 ;道 德 重 构
中图分类号 :B 2 文献标识码 :A 8 文章编号 :17 — 3 X (0 9 5 0 1~ 3 6 19 1 20 )0 — l80
工业 革 命 带 给 了人 类 社 会 巨 大 的 物 质 进 步 ,却 也 义 的探 讨 。 的一 个 基 本 见 解 是 : 他 道德 理论 是 随着 社 会
造 成 了人类 道 德 生 活 退 步 的 直 接 后果 ,而 信 息 与 现 代 高科 技 发展 的后 工 业 社 会 则 进 一 步 加剧 了 物 质 进 步 与
可 以“ 自我 ” 选 择 那 种 他 想 成 为 的 那 种 人 , 择 他 喜 地 选 命 及 随之 而来 的后 工 业 社 会 和信 息 时代 更 加 剧 了 “ 物 欢 的 生 活 方 式 。结 果 这 种 所 谓 的 “ 自我 ” 可 避 免 地 导 不 质进 步” “ 德 沉沦” “ 与 道 的 大分 裂 ” 使 得 人 类 的 道 德 生 致 了 我 们 社 会 现 实 中社 会 道 德 本 身 的解 体 和不 可 捉摸 , 活 和 道 德 哲 学 处 于深 刻 的社 会 危 机 中 。面 对 道 德 沦 丧
论 与现 实 启 示 意 义 。

在庆 贺 自 己获 得 历 史 性 胜 利 的 同时 ,却 把 人 类 传 统 道
德 的社 会 根 基 也 一 概 铲 除 了 。 因 而 进 入 现 代 社 会 以 来 ,特 别 是 进 入 所 谓 的 后 现 代 生 活 以后 , 类 实 践 活 动 中客 观 的 、 个 人 的 道 德 标 人 非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三种不同的版本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三种不同的版本

义 ,则会 产 生一个 问题 :如何 区分历史 主义 与相 对 主义 ,以及如 何使 自己的历史 主 义避免 成为 一
种 相对 主义 。对 于麦金 太尔 ,这 是一个 重大 而艰 巨 的挑 战 。为 了避免被 看作 是一 种相 对 主义 ,他 不 得不 一再 修正 自己的理论 ,以致 出现 了三 种不 同版本 的历 史主 义 。
产物 又表 现 了历史 。第 二 ,他 把德 性 观念 建立 在某 种先 在解 释 的基础 之上 。德 性观 念依 赖 于先在 的解 释 ,只有按 照 某些关 于 社会 和道 德生 活特 点 的先在 解 释 ,德 性才 能被 定义 和理 解 。第一 个 特 征 表达 了历 史 的动 态性 ,它 是一 种纵 向 的历史 主义 。第 二个 特征 揭示 了社 会 的结构 性 ,它是 一种
于 《 德性 之后》,第二种版 本 的历 史主 义体现在 《 谁之正 义 ?何种 合理 性 ? ,而 第三种 》
版本 的历 史主 义表现 于 “ 道德 相对 主 义、真 理和证 明 ”之 中。
关 键 词 : 麦 金 太 尔 ; 历 史 主 义 ;相 对 主 义
中 图分 类号 : 7 2 6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2 75 3 ( 0 2 0 -1 20 B 1 . A 0 5 .8 3 2 1 ) 20 3 -7


第 一 种 版 本 的历 史 主 义
《 德性之 后 》 是麦金 太 尔 的成 名作 ,也 是第一 种 版本 的历史 主 义 的诞 生地 。我们 知 道 ,麦 金 太 尔试 图颠 覆西 方 自启 蒙 以来 居 统治 地 位 的规 则 伦 理 学 ,以便 复兴 古 代 的德 性伦 理 学 。在 《 德 性 之 后》 中 ,他 是通过 阐释西方 德 性 观 念 的 历史 来 达 到这 个 目的 的 。对 于 麦金 太尔 ,哲 学 就 是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曾晓强【摘要】学界对麦金太尔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旨趣缺少关注,对美德论的解读亦存在碎片化甚至误读的趋向.麦氏美德论实为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判,它主张某种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预设的社会模式的合理性,现代道德筹划所预设的非历史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抽象人性和社会建制应予拒斥.现代道德筹划放弃了包含\"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这一要素的目的论框架,故必然失败.美德是有助于维系和发展\"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目的论的人生叙事\"\"共享的道德传统\"的人类品质.各种道德传统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具历史开放性并可交流互鉴.共享善的、合作性的共同体是美德存续的社会条件,要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以抵制现代资本主义对美德的侵蚀.【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美德;实践;传统;目的论;共同体;麦金太尔【作者】曾晓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2麦金太尔是当代最负盛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

其美德论名著《After Virtue》(“德性之后”或“追寻美德”)的大陆中译本已出版30余年,仅题名包含“麦金太尔”的期刊论文已达210余篇(查询CNKI数据库),足见大陆学界对麦氏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之历史与规模,亦足证其思想之影响力。

不过,检视大陆学界的相关论著,可发现若干不足:第一,不少论著把“美德(德性)”简化并曲解为“道德规范的内化”;第二,对麦氏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宏大旨趣缺少关注;第三,准确综述麦氏美德论的作品极为少见,对麦氏美德论的旨趣、语境和框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第四,与前述缺失相关,在麦氏理论专研者间尚存重大歧见[1]。

麦氏美德论是当代道德理论的重要资源,无论反对它或赞同它,有的放矢地评价麦氏思想,当以准确把握其理论旨趣和核心要义为前提。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性?谁之合理性?》共28页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性?谁之合理性?》共28页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 之正义性?谁之合理性?》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回归抑或重构——略论麦金太尔之德性观

回归抑或重构——略论麦金太尔之德性观

个道德传统’的问题给予 比我迄今为止所作的更为充实的解 究 。麦 金太 尔非常 重视 行为 的可理 解性 , 一 个行 为要想 被理解 ,
首 先必 须 了解 行 为者 , 只有 行 为者 的生活 是一个 能被 看作 , 也可
说” 。
麦金太 尔认为 , 要理解 德性 , 必须首先 理解人 类实 践的涵 义。 以被评 价为 一个整 体 的生活 的特征 才 是可理解 的。 通 过对 实践 涵义 的理解 , 可 以获得德 性 的初步 定义— — “ 德 性是
重构 ?厘清问题 的答案, 必须首先理解麦金太尔的德性观 内涵。

的本质 特征 , 这 就意 味着必 然有 人输 , 有 人赢 , 有人 获得 更多 , 有 内在利 益是与 德性 相联

麦 金太 尔德 性观 之 内涵
麦金 太尔 的德性 观包 括 “ 德 性实 践观和 德性 论 , 以及 他对 行 系 的, 而外 在利益 的追 求在 某种 意义上 会损 害德性 。
论困境, 现代德性伦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麦金太尔基于历史的视 而且 只能 在实 践活动 中产 生 。 因此 , 内在利 益与 实践 活动及 追求
追求 实践活 动的 内在利益是 实现实 野, 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行梳理, 探究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德 卓越 的实践 活动是 分不开 的, 性传 统 的发展 变迁 , 指 出只有 回归亚 里士 多德 的德性 传统 , 才 能 践本 身 目的 的关键 , 同时 , 获得 内在 利益 本身就 是优 良品质 与好 重 塑道德 合理 性 , 结束 自近 代 以来道 德领域 德性 之后 的 “ 黑暗 时 的生 活 的表 征 , 因此 , 获得 实践 的 内在利益 即是 德性 的实现 。麦
才 能把握 与理解 个人 的片 到那些 卓越 的标 准—— 这些 标准既 适合于 某种特 定的活动 方式 , 有通过 了解 个人生 活有机 统一 的整体 , 也 对这种活 动方 式具有 部分 决定性— —的过程 中 , 这 种活动 方式 段行 为 , 找 到具体 个体行 为 的意义 和价 值 , 进而 理解 作为理 性存 的内在 利益就 可获 得” 。在这 里 , 麦金太 尔把 实践 活动 的利益 区 在者 的人格 同一 性 。因此 , 要 理解 某个 具体行 为 , 就 必须把 该具 要 定义具体行 为的 分为外在利益( e x t e ma l g o o d s ) 和内在利益( i n w a r d i n t e r e s t ) , 并指出 体行为 放在个 人生活 整体 的背景 中进行 理解 ,

复归与重构——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问题探究

复归与重构——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问题探究
第 1 卷 第 2期 1
燕 山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版 ) 哲
、o1 1 O 2 , . 1N .
21 0 0年 6月
Junl f a sa nv ri (hlsp yadS caS i c dt n o ra o nh n iesy P i oh oil c n e io ) Y U t o n e E i
J un.2 O 01
复 归 与重构
— —
麦 金 太 尔 道 德 合 理 性 问题 探 究
刘 峰
(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北京 10 7 ) 08 5
[ 摘 要] 道 德合 理性 问题 是 当代 道德 哲 学的 中心 问题 , 亦是 麦金 太 尔德 性伦 理 学的 中心论 题 。 麦金 太 尔道德 合 理性 思 想 的形成 是 以其 对 当代 西方 社会 道德 危机 的深刻 剖析 为 前提 和基 础 的 。在 麦金 太 尔看 来 ,德 性 完 全 占据 了道 德 的 中心位 置 ,人 类只 可 能有 两种选 择 :要 么返 回亚里 士 多德 的德 性传 统 ,要 么接 受 后现 代 的道 德虚 无 主 义 。麦金 太 尔伦理 学 的最 终 目的是
峰 (99一 )男 ,宁 夏 银 川 人 , 北 京师 范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17
l2 1
燕 山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2 1 年 00
的。按照 罗素 的看 法 ,他的伦 理学 “ 在每 一点上
荣耀 ,更为 神圣 。 。
都是和他 的形而上 学相一致 的” 麦 金太 尔也认 …。
明方法 ,他 论 证道 德合 理性 的方 法 是叙事 。麦金
太 尔 的叙事 是传 统叙 事 ,这 种叙 事在 目的论 的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主义在西方处于统治地位,麦金太尔则一 直试图颠覆它的霸权。自由主义是麦金太尔不变 的敌人,而他曾经信奉过的各种主义( 其中特别是 马克思主义) 就成为批判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 麦金太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制度和自由主义的中立性。
一、个人主义
无论从亚里士多德主义或天主教还是从马克 思主义或社群主义的观点看,自由主义在本质上都 是一种个人主义,因此,麦金太尔很多时候把这两 个词连在一起,称为“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Liberal Individualism) 〔1〕。这种表述方式明确地表达
究竟人是不是自主的? 麦金太尔的观点与自 由主义的观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还存在一种时间 的不对称。自由主义主张人是自主的,人有自由选 择的能力。麦金太尔主张人不能独立于其社会和 历史条件而存在,人的选择为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 决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自由主义话语的时态 是将来时的,自主性存在于人目前还没有做出的决 定之中; 麦金太尔话语的时态是过去时的,历史性 存在于你从出生到现在的人生经历之中。自由主 义承认每个人都有其历史,但是认为历史决定论是 错误的,一 个 人 过 去 是 什 么 不 能 决 定 他 将 来 是 什 么。麦金太尔也承认人在面对未来时会有一些选 择,但是认为一个人选择什么与其过去的历史密切 相关,一个人的过去与他的未来之间存在连续性甚 至因果关系。
自由主义的善观念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多元 的。自由主义强调善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 特殊的善,而不同的人所追求的特殊的善也是不同 的,甚至是冲突的。因此,自由主义主张正义优先 于善,用正义的规则来约束人们对善的追求。但是 在麦金太尔看来,正因为自由主义的善是个人的, 并且被放在第一位,所以才会导致善的观念是多元 的和异质的,才会产生人们之间在善观念方面的分 歧,并由此导入正义规则来约束个人对善的追求, 来保护在个人利益的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的 人。〔5 〕反过来,如 果 像 社 群 主 义 那 样 把 共 同 体 的 善放在第一位,那么善就既不是多元的和异质的, 更无需引入正义规则来限制对它的追求。从社群 主义的观点看,这里存在一个微妙的、带有讽刺含 义的关联: 因为自由主义实质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 一位,所以它不得不在形式上( 社会层面) 把正义 放在第一位。
自主性也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而在这 个问题上,麦金太尔与自由主义也是对立的。当代 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自主或 人的自由选择能力,而对自由主义的最好证明是契 约论的,即所有相关者的一致同意就是关于某种理 论的最好证明。麦金太尔则认为,把理论建立在人 的自由选 择 上 面,说 明 这 种 理 论 是 偶 然 的 和 任 意 的,它并非证明了这种理论,而是证明了这种理论 根本就没有基础。从麦金太尔的观点看,一切关于 政治哲学的最终解释都必须建立在历史和社会学 的基础之上。
最后,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是 一种腐蚀剂,它对参与性的共同体具有破坏作用。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自由主义都把社会看 做这样一个领域: 一方面,每个人都追求实现其个 人的善; 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需要得到保护,以免 个人权利受到他人侵犯。自由主义的政治需要一 种道德论证,但是自由主义的道德论证是个人主义 的,无法建立在共同善的观念上面,因为自由主义 即使有共同善的观念,它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人偏好 的总和。在麦金太尔看来,正义观念( 如马克思所 说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应该建立在共同善的 基础之上,而自由主义与这样的正义观念是不相容 的。
二、自由主义的制度
自由主义 不 仅 是 一 种 理 论,而 且 还 是 一 种 实 践,一种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实践。如果自由主义是 错误的,那么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它不仅是一种思 想错误,而且还是一种制度错误。与其他社群主义 者相比,麦金太尔更为关注实践问题,其中包括对 自由主义制度的批判。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 会生活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麦金太尔对自由主义制 度的批判。
虽然麦金太尔( Alasdair MacIntyre) 本人的信 念经历了很多变化———他早期曾经是马克思主义 者,20 世纪 70 年代变成了亚里士多德主义者,80 年代又成为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此后通过托马斯 主义重新拾起了天主教———但是他在思想上的敌 人则始终如一,即自由主义。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 生涯中,麦金太尔研究的理论问题不断变化,从马 克思主义到伦理学史,从基督教到德性伦理学,从 道德哲学到政治哲学,然而一直有一个主题贯穿其 中,即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在麦金太尔看来,自由主义的实践推理是错误 的,不仅在 于 其 推 理 者 从 个 人 偏 好 出 发 来 进 行 推 理,把行为的动机当成了行为的理由,而且在于他 作为个人来进行推理。麦金太尔把自由主义的推 理同其他推理进行了比较: 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 践推理中,个人是作为公民来进行推理的; 在托马 斯主义的实践推理中,个人是作为探究者来探究个 人的善和共同体的善; 在休谟的实践推理中,个人 是作为有产者或无产者来进行推理的; 但是在当代 自由主义的实践推理中,个人是作为个人来进行推 理的。〔8〕
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把人理解 为自主的,其错误在于这种人的观念是抽象的,割 断了人与其共同体的联系。“在个人主义看来,我
20
是什么取决于我的选择。只要我愿意,我总是能够 把被看做我的存在的那些纯粹偶然的社会特征放 在一边。”〔2〕在麦金太尔看来,个人主义的观点是 虚假的,因为真实的情况是: “我”是某人的儿子, 属于某个家 族、部 落、城 邦 或 国 家,这 样“我 ”就 从 “我”的家族、部落、城邦或国家继承了他们的过去 和他们的债务、遗产、正当期望和义务。从社群主 义的观点看,自由主义的个人实际上什么也不是, 因为这种个人被剥除了各种具体的社会特性,成为 一个没有历史的人。
如果自主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那么善的观念 就是一个价值问题: 对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 什么? 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在价值问题上的个 人主义体现在如下的观点: 首先,个人利益独立于 共同体的利益,独立于人们之间的道德联系和社会 联系; 其次,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社会被放在第二 位; 最后,社会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但是人们组成 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私人利益。〔3〕按照 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观点,共同体的利益应该放在
了麦金太尔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态度: 自由主义的根 本错误在于它的个人主义。
如果自由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是一种个人 主义,那么个人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是错误的? 让我 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麦金太尔对个人主义的批评, 即自主、善的观念和实践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 这三个方面代表了个人主义的三层含义。
自主( Autonomy) 是一个道德形而上学问题。 当代自由主义是一种以权利为基础的理论,主张权 利优先于善。那么权利本身以什么为基础? 当代 自由主义者认为,权利来自于人的自主。在这种意 义上,自主是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当代人对自主 的理解通常都基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主张,道 德的最高 根 据 是 自 由 意 志,它 具 有 道 德 立 法 的 能 力,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自由意志的本质 就是自主: 就自由意志具有道德立法能力而言,它 意味着人的自主; 就自由意志也要服从自己确定的 道德法则而言,它意味着人的自律。相信人是自主 的,就是相信人能够自由地选择各种目标来追求, 控制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命运。
第一位,个人利益不仅只能放在后面,而且个人应 该参照共同体的利益来认同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自由主义者( 以及现代人) 把个人利益 置于首位? 麦金太尔继续挖掘自由主义的社会前 提: 人们像一群在海上船只遇难的人,漂流到一个 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大家互不相识,为了在这种艰 难的情况下共同生活,就必须制定一些规则,以最 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不过是 一群陌生人 的 集 合。〔4 〕从 社 群 主 义 的 观 点 看,这 种个人主义观念对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侵蚀是 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
如果自由主义的实践推理从“我想要某某”出 发,那么它如何进行? 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者 的推理可以分为两步: 首先,对个人所拥有的各种 偏好进行排序和加总,以便进行人际之间的比较; 其次,按照这种排序和加总,使各种偏好的满足达 到最大化。对于第一步推理来说,如何对偏好进行

21
排序和加总是关键性的,这涉及到博弈论和数学。 对于第二步推理来说,最大化不仅是功利主义的核 心特征,而且也成为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普 遍特征。〔7〕
〔关键词〕麦金太尔;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政治哲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9BZX045) 〔作者简介〕姚大志,1954 年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 长春 130012) 。 〔中图分类号〕B7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2) 01 - 0020 - 06
目前西方各国实行的政治制度之标准名称为 “自由主义的民主制”( Liberal Democracg) 。这种 制度是民主的,以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 这种民 主制度是自由主义的,以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民主。 自由主义 者 在 政 治 上 是 自 由、民 主 和 人 权 的 捍 卫 者,宣扬这种制度能够保护所有人的权利; 自由主 义者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和市场制度的捍卫者,宣 称这种制度能够使所有人都分享资本主义繁荣的 好处。但是在麦金太尔看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实 行的并非是一种民主制,而是“伪装成自由主义民 主制的寡头制”〔9〕,并公开反对这种制度。为此, 麦金太 尔 出 示 了 反 对 自 由 主 义 民 主 制 的 三 个 理 由。〔10〕
根据的,而且主张这种预言已经成为事实。 其次,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精英政
治,通过对政党机器和大众传媒的控制,这些精英 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向普通选民开放的政治 选择范围。精英政治表现在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仅大部分人被排除于政治参与之外,而且大部分 重要问题也被排除于选择范围之外; 政治成为一个 专业化的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专业人员是舆论的专 业操纵者; 进入自由主义政治领域并获得成功需要 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提供的金钱,金钱反过来也能够 使特权者对政治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