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及措施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是确诊疾病、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发生误差,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人为操作错误临床医学检验需要由有经验的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也难免会出现操作失误。

这些人为操作错误通常分为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例如,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同时,要求操作人员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监测和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二、样本质量差样本质量差是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结果误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样本质量差可能包括样本采集不当、保存条件不当、污染或稀释等。

为了避免样本质量差产生的误差,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医护人员应该接受专业培训,学会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

其次,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样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标准,对所有样本进行质量检查,并及时处理问题样本。

此外,应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降低污染和稀释的风险。

三、仪器设备故障临床医学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是保证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然而,仪器设备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错误。

为了避免仪器设备故障带来的误差,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应该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和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其次,医护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并熟悉故障排除方法。

此外,在检验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仪器设备进行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室管理不当实验室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出现误差。

例如,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没有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缺乏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等。

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加强检验前过程的管理,保证标本质量。

方法:检验者对送检标本通过血型鉴定等途径发现和确定标本采集差错。

结果:2009年10月14日检测某采血点标本17份,其中有2份标本采集颠倒,原因是采血结束时没有核对血袋和标本管的条形码是否一致。

结论:采取配备标本核对器的措施对检验标本的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加强采血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从而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确保血液安全。

2004年根据江苏省卫生厅统一部署,宿迁市将各县采集的血液全部由笔者所在站取回后进行集中检测、分离制备然后发放,到目前为止共检测9万多份标本,2009年10月出現某采血点发生标本采集颠倒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笔者所在站某采血点2009年10月13日的17名无偿献血者。

1.2 标本采集方法血站工作人员将献血登记表(无偿献血者填写)、采血袋、标本管用惟一的条形码(标有该献血者的血型等信息)进行贴签,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登记表一一对应[1]。

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完毕拔针后,再将针头插入真空负压管的胶塞留取标本,此时要再次核查标本管上的条形码与血袋上的条形码,保证标本来源于相对应的血液[2]。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正定型试剂(长春博德公司),反定型试剂(长春博迅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2.1 20份试管标本鉴定结果见表1。

表1 20份试管标本鉴定结果试管条形码上的血型实验室鉴定结果09008167试管O O09008168试管A A09008169试管B B09008170试管B B09008171试管B B09008172试管A A09008173试管B B09008174试管B A09008177试管O O09008178试管AB AB09008180试管A B09008359试管O O09008360试管O O09008361试管A A09008362试管O O09008363试管O O09008364试管A A2.2 笔者发现09008174和09008180两管血与试管条形码上的血型不一致时,就找到对应的血袋,从血袋上剪小辫血(就是血袋里的血液)进行复查。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精编WORD版一、人为因素导致的标本差错1.标本采集错误:标本采集不规范、采样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容器等,会导致标本的污染或者不合适采样,进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预防措施包括:采集标本前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正确的采集方法;使用合适的采集容器,确保采样质量。

2.标本混淆:标本混淆是指在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过程中,标本信息被错误地与其他标本混淆,导致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的严格操作规程,避免患者标本之间的混淆;在标本采集和标本转移环节中增加多次身份核对,确保标本与患者信息的一致性。

3.标本处理错误:标本处理错误包括标本保存不当、标本处理延迟、标本暴露于不良环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而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

预防措施包括:按照标本处理规程进行标本的保存和处理,确保标本能够稳定保存并及时送检;标本保存过程中,注意避免暴露于不良环境。

二、仪器设备导致的标本差错1.设备故障:仪器设备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标本处理不当或结果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于发现故障的仪器设备立即停用,并进行修复和验证。

2.标本处理流程不合理:标本处理流程包括标本的分析、处理和结果判读等,如果流程设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标本处理的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处理流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悉并正确执行流程。

三、信息传递和记录导致的标本差错1.标本信息记录错误:标本信息记录错误包括标本采集信息、标本编号、标本处理结果等记录错误,导致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标本信息记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准确记录标本信息。

2.信息传递错误:信息传递错误是指在标本采集、分装和运输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错误,导致标本信息的损失或错误。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信息传递的规范操作流程,明确责任人和传递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

不合格化验标本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不合格化验标本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不合格化验标本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因素对检验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并寻找对策。

方法分析当前护理工作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对患者交待不详细;采集方法不当;采集部位不同或采集血量不够;标本送检不及时;护士对标本采集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结果采取的对策是正确指导患者做好采集前的准备,如禁食、休息、情绪的控制,采集中保持正确的体位,防止溶血,正确扎止血带,及时送检标本。

结论实施正确操作,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

【关键词】化验标本;护理因素;分析;对策当前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护理与检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

而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很难对检验标本采集的规范化操作有全方位的了解,从临床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

不难看出整个过程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临床护理人员来完成的。

据统计,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约80%的报告是因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1]。

标本采集是最易出现问题并且潜在因素最多的重要环节,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输是导致检验报告误差的重要原因,采集标本的质量影响的检验结果对临床关于患者诊断、治疗利用此信息的可靠性,甚至造成漏诊、误诊。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熟悉检验对标本的要求、保存及运送标本的条件,现将检验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操作及其对策讨论如下。

1 化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造成化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很多,其中标本量不足、标本与化验单患者姓名不相符、标本凝固、送错标本居前4位。

而由护理相关因素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占了70%以上,而仅有不到10%(2.0%~9.7%)由医生填写化验单不规范而产生。

在产生不合格化验标本的护理相关因素中,护理人员采集标本方法不当(包括使用试管类型错误、标本凝固或溶血、标本不足、采集部位不对等)是造成不合格化验标本的主要因素(67.1%~77.8%)。

而由于护理人员疏忽(包括未及时通知服务队人员送检、患者信息与送检标本不能对应、无信息裸管等)而造成,尽管只占少数(2.9%~7.7%),但这种临床重要标本送检不及时或张冠李戴的严重差错更应引起重视。

检验科差错案例分享

检验科差错案例分享

检验科差错案例分享1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面存在的差错①标本采集不准确:未按检验标本采集要求进行标本采集,由于所采集标本混入杂质、采集量不准确等导致检验标本达不到要求而造成检验误差或错误。

例如抽血时,由于抽血速度太快等原因,致使血液红细胞变形、破裂等.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嘲。

②标本预处理不当:由于一些检测的特殊性,标本采集后要按要求进行预处理.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例如有些检测需要在标本中加入抗凝剂,检验人员常因为忘记放入抗凝剂或者因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操作标准和程序放入抗凝剂,而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③检验操作不规范:由于某些检验操作对标本、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检验仪器操作繁琐,检验人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检验差错,包括实验参数设定不准确,操作次序颠倒等。

例如:血糖测定未及时分离血清,红细胞内糖酵解作用使结果降低。

1.2检验设备问题所致差错①设备操作中易出现的错误:为了适应f临床要求,检验科新设备不断出现,检验人员对所购置的仪器各部位性能、工作原理及显示信号的含义不清楚,导致错误操作。

有时还存在未使用仪器说明书中指定的试剂或更换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试剂时,没有依据要求改变参数,导致差错。

②设备保养中易出现的错误:没有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正确保养,例如每一次实验完毕,未按要求正确冲洗管道或冲洗时液体量不足;仪器内部零件的老化、磨损未及时发现或发现了未能及时更换,引发结果不准确。

由于工作量小,试剂开盖后放置时间过长失效,导致结果错误,或者所用试剂与仪器设备要求不符,有时会对仪器造成一定的损害。

1.3检验人员素质低和责任心差所致差错由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粗心,导致的差错也较为常见.常见的有检验报告中存在错报、漏检、漏报,没有严格执行核查制度2防范措施2.1重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一环.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要求,正确采集标本,避免使标本中混入杂质,确保所采集标本符合检验要求。

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对所采集标本进行预处理,并确保预处理的质量。

临床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在临床工作中,血液标本的分析结果是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制订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而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工作的合格与否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治工作,甚至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是医疗安全的一大隐患。

针对我科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临床工作原因分析检验结果【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

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

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

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而这一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

为了减少分析前误差,必须保证送检的标本符合分析要求。

因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确保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避免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

不合格标本是指没有按照各种临床标本采集方法经及在储存和运送的过程中正确要求加以实施获得的标本。

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包括抗凝的标本出现凝固或有凝块、不抗凝的全血或血清标本出现抗凝、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

下面就我院经常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便于更好的规范标本的采集,减少不合格标本,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收 的 12 7份不合 格 标本 。 1
12 方法 .
将 不合 格 标 本 按 照 科 别 、 目 内容及 不合 项
3 讨 论
格 原 因分析 统计 。
2 结 果分析
3 1 不合 格标 本 发 生原 因 从 我 们 统 计 的数 据 分 析 , .
造 成标 本不 合格 主要 因素是 与护 理 人员 业 务 不熟 练 、 责
关 。肿瘤科 为 1 4 % , .2 考虑 原 因是 与病人 用 药 以及放 化
疗 等 因素有 很 大关 系 。急诊 科 稍 高为 11% , 急诊 病 .5 与 人 病情 急 , 需处 理病 情 , 急 检验 项 目多 等原 因有关 。 为究其 不 合格 标本 原 因 , 们 深入 临 床 和抽 血 室 等 我

态 , 留取 标 本 不 合 格 的 主 要 原 因 。其 次 为 中 医科 2 是 .
表1 l1 7份 不 合 格标 本 统计 分 析 2
2 、 % 传染 科 14 % , 虑 与这 两个科 室 离 医院 主病 区距 .9 考 离 远 , 本 存 储 运 送 以及 护 士 技 术 水 平 等诸 多 因 素 有 标
2 1 不 合格 标本 发生 原 因分类 及构 成 比 在不 合 格 的 .
12 7份标 本 中 , 血标 本 占首位 达 2 . 1 , 1 溶 6 7 % 还有凝 血 、
任 心不 强 、 实规 章制 度不 严等 有 很 大 的关 系 。但 以上 落
数 据也 反 映出各 科 因收 住病 人特 点 的不 同 , 合 格标 本 不
脂 血等也 占相 当大 部分 ; 次 是 尿便 标 本 不 新 鲜 、 少 其 量
发 生率也 有 差异 。儿科 的不合 格 标 本 发生 率 最 高 , 其 究 分别 占 1 .9 与 9 8 % 。痰 细 菌 培 养标 本 也 有 很 大 原 因是 因为 小儿 对采 集标 本 不配 合 , 便 留取 不 能按 时 6 1% .6 尿 部分 不合格 。见表 1 。 间要 求 , 静脉 采 血难 度 大 , 其 新 生 儿 血 液 处 于 高 凝 状 尤

标本差错管理制度

标本差错管理制度

标本差错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标本差错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科研机构、医院等单位的标本管理工作。

三、标本差错的定义1. 标本差错是指在标本采集、保存、处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中出现的任何未能符合预定要求或导致数据失真、误差的情况。

2. 标本差错包括但不限于:标本标签错误、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保存温度不当、标本处理不当、标本记录遗漏和错误等问题。

四、差错分类1. 标本采集差错:包括采集标本类型、采集方法、采集时间等方面的错误。

2. 标本保存差错:包括保存温度、保存时间、保存条件等方面的错误。

3. 标本处理差错:包括标本分离、标本稀释、标本溶解等方面的错误。

4. 标本报告差错:包括报告内容、报告格式、报告时间等方面的错误。

五、责任主体1.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定标本管理制度,保障标本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2. 实验人员:负责按照标本管理制度进行标本采集、保存、处理、分析和报告,并对差错负责。

3. 质控人员:负责对标本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标本差错。

六、差错预防1. 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操作规程进行标本采集,避免因采集不规范导致的标本差错。

2. 标本保存:严格按照标本保存要求进行标本保存,保证标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标本处理:严格按照标本处理要求进行标本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的标本差错。

4. 标本报告:严格按照标本报告要求进行标本报告,确保报告准确、完整、可靠。

七、差错处理1. 发现差错:实验人员在发现标本差错时,应立即停止相关操作,并及时报告质控人员。

2. 归因分析:质控人员应对标本差错进行归因分析,找出差错原因和责任人。

3. 整改措施:针对差错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4. 资料处理:对于因标本差错导致的数据失真、误差,应及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处理,并及时通知相关科研人员或临床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检验科每天承担包括病区、门急诊、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等大量标本的检测工作,每一项检验过程要经历从标本采集到出报告的诸多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差错,造成不良后果。

为提高检测质量及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差错发生率和医疗风险,现就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及预防性应对措施作一些分析,供参考。

一、标本差错概念及分类
1、标本差错的概念:标本差错指某标本在实验室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整个过程中,由诸多人为或其它原因导致被检标本信息或检测结果与该被检测人真实信息或实际结果不符的差错行为。

涉及标本差错的科室主要包括临床、护理、后勤、实验室四个部门。

2、标本差错的分类:标本差错按差错性质分为标本信息差错、标本质量差错。

二、医生诊疗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
1、标本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如医生给某患者做了HPV取材及开单,但拿来的标本却为TCT瓶子,检测标本放错了瓶。

2、标本信息与检测标本不符,一种是患者拿错别人的标本,另一种是患者未听懂或听懂医生的吩咐,做阴道分泌物检测的标本到实验室变成了尿液标本。

3、标本质量差错,主要是需要医生取样的标本达不到要求,如TCT取材过少、病毒检测未在宫颈“鳞柱”交界处规范取样、标本保
存液瓶或袋发生渗漏等,严重影响检测质量。

4、原因主要是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问题。

三、护理操作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
1、标本信息差错,主要为采血时未核对标本管信息,错拿了贴了其他患者信息的标本管,或者采完血后再贴了错误的条码信息。

2、标本质量差错,主要存在几种情况,采血项目先后次序不正确、采集血液有凝集或溶血现象、采血量不正确、采血的真空管与所检测项目要求的真空管不符、采血时间不符合检测要求、采血部位选择不当、采集后血标本未在规定时间送检等。

例如抽血时,由于抽血速度太快等原因,致使血液红细胞变形破裂,或采血后抗凝管未充分摇匀、在挂盐水的一侧静脉采血等情况,标本质量差错严重影响检测项目结果,是影响实验室报告正确的主要原因之一。

3、原因主要是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问题,其次是平时岗位工作中缺少规范化操作培训或未执行规范化操作所致。

四、后勤传送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
主要是标本质量方面的差错,未在规定时间内把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检测,导致送检标本发生成分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如民政部门的婚检标本,疾控中心送检标本,病区漏送检标本等。

原因主要是工作责任心问题、操作程序不规范或未执行操作规程。

五、检验检测过程所致标本差错及其原因
1、标本采集和处理存在的差错,标本采集质量主要为未按检验项目采集要求进行采集或采集技术不过关,表现血标本溶血、凝固、采集样本量过少或未达比例要求。

标本预处理不当,由于一些检测的特殊性,标本采集后要按相应要求进行预处理,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特定项目未使用规定要求的抗凝剂或充分混匀;血液标本分离时未执行规定要求。

标本信息差错主要为采集时贴错标本条码信息。

2、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差错,主要有检测标本未在规定时间内检测、手工操作时加错样本或加错体积。

3、实验操作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差错,主要有检测指标参数设置不合理或不正确、未按要求做好定标校准和质控检测、检测线性外的结果未按正确要求进行重新复查、未处理质控失控时的检测结果。

4、仪器试剂因素所致差错,操作人员对仪器工作原理或主要性能不熟悉、仪器保养维护未做好或保养方式不正确、仪器潜在故障或报警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或正确处理、未发现试剂日间差和批间差等。

5、检测后的常见差错,报告审核时未发现手工输错结果或结果错输在其他患者的报告,尤其是阴阳性标本结果多见,有时误把系统默认结果直接审核发送出去。

有时系统故障时,未纠正错误的传输结果或手动传输结果传错次序。

6、其它因素所致差错,如水质不达标或污染、电压不稳定、环境卫生差如灰尘的干扰等。

7、原因主要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岗位操作欠规范细致、技术水
平不高。

六、预防与减少标本差错发生的措施
重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一环,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要求,确保所采集标本符合检验要求。

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对所采集标本进行预处理,并确保预处理的质量。

在防范因检验仪器和试剂原因造成的差错过程中,检验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谨、认真、负责,以确保检验质量。

当发现问题时,应积极分析,主动查找原因,并重新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差错管理要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检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

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提供文件依据,使检验过程标准化、程序化。

检验科应建立严格的质量自查体系,确保每份检测报告的准确性。

医院质量管理小组要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要求对科室的工作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对发现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

重视医务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临床、护理、检验等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实验室基本技能培训方面,要通过开展科室知识讲座、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外出进修学习等多种渠道,侧重培训各种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所选择的方法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如何正确设置仪器的参数、错误结果信号的鉴别及处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