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计.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难点】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教学准备】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温度温度单位:摄氏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结构原理使用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教学准备】教师:光碟、软盘.学生: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教材图3.2-1所示)每组两套,其中一套中试管已装有小颗粒状的海波,另一套试管已装有熔化后的石蜡(温度计的玻璃泡已没入其中),火柴、钟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2节熔化和凝固海波熔化与凝固图象石蜡熔化与凝固图象结论: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2.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食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难点: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准备】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的定义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二、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三、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加压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实验操作,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一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1、实验体会:①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②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2、抽学生做书47页开篇实验,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两只手对同一杯“温水”的感觉也不同。
)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1)、温度计的用途: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2)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种类:①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②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判断的。
得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人教版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课题:校正人:第一节温度使用年级主备人:初二年级使用时间: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温度的观点。
2.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2.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要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构造、丈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别。
教课准备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 (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 )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课方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请学生察看本章首图雾凇,提察看、思虑、提出问题。
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问学生希望认识哪些相关雾化的研究欲念。
凇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课举例:培育概括能力。
一、温度的观点概括: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有的高度不同。
表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温物体和低温物体,概括出高举手回答,登台板演,其余同不是从“观点走向物理”的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学评估。
教课理念。
二、温度的单位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认识,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生察看、议论。
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常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见温度值。
认识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规定。
让学生察看小资料“自然界的一些温度”,指引学生经过讨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让学生能试试对环境温度发论将空白填上。
觉判断温度不行靠。
表自己的看法。
部署课外研究题。
三、温度的丈量学生思虑。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靠谱吗?让学生做插图学生实验、议论。
激起学生的设计热忱。
47 页最上边两图实验,引入得出结果:小瓶能比较出温度温度计。
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使学生经过察看认识液体温提出问题:可否自己设计一个胀冷缩的性质。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教案【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烹饪过程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2.科学思维:观察烹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
3.科学探究:观察烹饪的过程,找出烹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改进建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结论,产生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各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这些物态变化及有关规律对烹饪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烹饪过程提出优化意见和安全整改意见。
【教学过程】(1). 观察与记录任务1:观察厨房中挑选两种不同烹饪方式下食材的物态变化现象,1. 炒描述:将食材放入热油锅中迅速翻炒至熟。
物态变化:食材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迅速汽化,同时食材表面可能因高温而部分碳化(固态到固态的变化,但性质改变)。
油脂在高温下汽化也可能发生部分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但这些不属于物态变化范畴。
在家做《荷塘月色》这道菜观察体会炒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爆描述:与炒类似,但火候更猛,时间更短,常用于烹饪脆嫩的食材。
物态变化:与炒相似,食材中的水分迅速汽化,表面可能迅速变熟或略微碳化。
以水爆肚制作为例,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
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份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
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肉内的水份浸出主料煮老。
3. 熘描述:溜肉段为例,肉段先经过腌制或上浆处理,再用热油滑散至熟,最后加入调味汁快速翻炒成菜。
物态变化:肉段在滑油过程中,表面水分迅速汽化,形成酥脆外壳。
调味汁在加热过程中可能部分蒸发,使汤汁浓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明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日常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工作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解不同角度的读数结果有何差异。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要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实际使用温度计,加强实践应用。
学法:观察实验,阅读课本,积极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若干)、家庭用寒暑表(若干)、体温计(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利用PPT展示春、夏、秋、冬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提出问题: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如何知道温度是多少?怎么测量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二、进行新课温度计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活动: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再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温度高低呢?我们需要用温度计来判断。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说明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学生回答:测量温度,加以比较。
引出问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教师出示实验室用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初中物理(人教2024版)大单元学科素养教学设计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学校实验室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网络共享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凝华则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无需经过液态。
2.理解这两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了解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华过程则会放出热量。
4.能够运用这一特性解释相关现象,如干冰的升华降温作用。
5.能够识别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樟脑丸的消失(升华)、霜和冰花的形成(凝华)等。
6.了解在何种条件下物质容易发生升华和凝华,如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升华和凝华过程的影响。
单元分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本章共分六个小节,建议8课时:第一小节温度 1课时第二小节探究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课时第三小节熔化和凝固 1课时第四小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课时第五小节汽化和液化 1课时第六小节升华和凝华 1课时复习和总结 2课时第1小节温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图片冰川火山温度计图片中情景的温度怎样?我们怎样测量温度?1.什么叫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热的物6.了解常见的温度计(1)(2)(3)(4)(5)(1)实验室温度计(2)寒暑表(3)数显温度计(4)测温枪(5)体温计10.介绍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11、展示温度计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使用方法。
双金属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感应式温度计 LCD数显温度计1.分析上节课绘制的熔化及凝固图像,归纳总结熔化和凝固规律。
5.讨论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第4小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水的状态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4.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①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和树荫下,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②将湿衣服分别卷起来和摊开晾晒,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③将湿衣服分别放在通风与无风处,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气体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2.掌握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3.了解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3.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40分钟)•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40分钟)•第三课时: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40分钟)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和投影仪;•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 导入与启发(5分钟)•引入温度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平常怎么感受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并解释温度的定义。
2. 温度的测量方法(15分钟)•学生回答温度的测量方法,引入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可使用投影仪展示温度计示意图,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给出示例,让学生通过温度计判断温度。
3. 温标的引入(10分钟)•引入摄氏温标的概念,解释其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师给出0℃、100℃两个温度点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摄氏温标的原点和刻度。
4. 温标的换算(10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温标刻度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两种温标下温度值的换算示例,学生进行计算和验证。
5. 小结与扩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作业:复习温度的测量方法,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2. 温标的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入绝对温标的概念,解释绝对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绝对零度的意义,并与摄氏和华氏温度值进行对比。
3. 温度的换算(15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开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创设情境揭示目标冰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自主学习基础达标(一)自学提纲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第一类是依据第二类是依据第三类是依据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总结规律: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①木头、②石油、③氧气、④冰块、⑤矿泉水、⑥二氧化碳气体、⑦水银.3.有关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分子不运动,液体分子是运动的B.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运动,只有气体分子在运动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D.液体分子活动范围比气体分子大4.关于固体、液体、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固体B.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液体C.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一定是液体D.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气体5.请将下列有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固体易压缩、有流动性分子位置不固定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极度散乱气体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6.下列说法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A.水温升高B.铁块烧红C.冰变成水D.木柴烧成灰物态变化温度(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温度的概念.②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③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④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换算关系.⑤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重、难点1.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温度.2.零下温度的读数.创设情境揭示目标今天的天气这么热,“热”指的是什么?(自主学习基础达标1.用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仔细观察图1—8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左图),描述它的构造,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和最低温度是,即它的量程是,它的分度值是 .(右图)温度计上的字母0C表示,K表示,它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3.摄氏温度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把规定为零度,把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为份,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用符号表示.4.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换算关系是 .5.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6.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里面的液体是 .7.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在构造上有什么区别?使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学生做课本图1—4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两只手在温水中感受,说明凭我们的感觉判断可靠吗?3.做一做:用温度计测冷水、温水和热水的温度(1)做完填表自来水温水热水估计温度/0C实测温度/0C(2)你的估计准确吗?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要:要充分接触,要竖直放置,要保持足够长时间二不: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三看清:看清测量范围,看清分度值,看清测量结果.5.测体温:每人发一根体温计,观察构造、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自己的体温,各小组统计组员体温,并交流如何使用.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实验室温度计是利用原理制成的,测量范围一般在,分度值为。
2.体温计使用上不同于普通温度计:①使用前应,②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选填“能”或“不能”)。
3.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甲4.某温度计的示数为“一5.6℃”,正确的读法是.5.以下温度中接近23℃的是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B.长春市冬季最冷的气温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7.去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 如下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乙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两个不同点.(1) ; (2)。
8.下图有甲、乙、丙、丁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
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甲: ; 乙: ; 丙: ; 丁: 。
甲 乙 丙 丁9.有一只温度计刻度不准,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一标准大气压条件下的沸水中,示数是104℃,若放在室内空气中示数是20℃,那么室内空气的实际温度是( )A.20℃B. 16℃C.24℃D.19.2℃堂清反馈:第二节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区别.②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③会查物质熔点表.重难点1.理解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征.2.会应用“熔化与凝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揭示目标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学生观察并回答观察的现象.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学生观察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3.冰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那么蜡烛呢?(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基础达标1.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2.仔细体验“实验探究海波的熔化”和“实验探究蜂蜡的熔化”的过程。
思考:(1)该实验中都需要哪些器材或用品;(2)请简要说明该实验的操作流程;(3)注意实验中对海波和蜂蜡的加热方式,这样比起“直接对它们加热”有什么好处呢?(4)实验中对温度计的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哪些呢?问题导引交流展示(1)提出问题①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②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③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2)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和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然后大胆的说出你的猜想和你这样猜想的依据,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猜想.)(3)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一: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二:探究蜂蜡的熔化”实验.作出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图像,思考如下问题:①图像中,纵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如何变化?当温度达到多少时海波开始熔化?③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其温度如何变化?熔化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在熔化的过程中,海波是以什么状态存在?④蜂蜡与海波的熔化过程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组织学生描述和解释:蜂蜡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态.固体和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而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播放熔化与凝固的动画,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感受.教师总结规律: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海波、冰、水晶、金属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5)评估:思考: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装置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课堂检测反馈小结下表为研究“海波熔化过程”实验时记录的数据(1)根据数据做出海波的熔化曲线。
时间0 1 2 3 4 5 6 7 8 9 (min)温度32 36 40 44 48 48 48 52 56 60 (℃)(2)由数据和图像可知前3分钟,海波是态存在,4-6分钟是以态存在,7-9分钟是以态存在.(3)熔化过程用了分钟.(4)熔化的特点是 .介绍图像法: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图像法。
建立图像的步骤:实验、收集数据、描点、连续线。
五、堂清检测(1—4题必做,5题选做,6题思考)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过程,要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过程,要热.2.固体分为_____和________两类。
_____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它的______; ______没有______.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B.冰变成水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D.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玻璃4.关于海波的熔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同时吸热B.温度不变,同时吸热C.温度降低,同时放热D.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5.一杯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则说明:( )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B.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起升高D.在冰未全部熔化以前温度不变6.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第二课时)创设情境揭示目标(复习回顾)海波(蜂蜡)的熔化条件是什么?海波(蜂蜡)熔化时有什么特征呢?自主学习基础达标(一)自学提纲1.什么叫做熔点、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的.2.什么叫做晶体、非晶体?结合课本12页表格识记生活中一些常见晶体和典型的非晶体以及晶体的熔点:常见的晶体有:;冰的熔点是℃.萘的熔点是℃.海波的熔点是℃.金铝银锡铜的熔点高低顺序为 .常见的非晶体有: .3.结合上一节课“实验探究海波的熔化”,想一想同一种晶体的凝固过程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凝固时有怎样的特征呢?非晶体呢?尝试着画出晶体.非晶体凝固时温度——时间的曲线.问题导引交流展示2.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锡?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吗?课堂检测反馈小结1.填出下列变化所属于的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把加热熔化后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做出各种各样的固体玩具③冬天,凉在屋外的衣服结冰④夏天,拿出冰柜后未吃的冰糕化了2.在①海波②玻璃③冰④石蜡四种物质中,(填序号)有一定的熔点,这类物质叫做,在熔化时要热,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