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造血系统

合集下载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的学科。

在药理学中,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主要介绍与血液及造血系统相关的药理学基础知识。

血液是人体内液体组织之一,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排出等重要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主要涉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止血药物和造血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通过干扰ADP受体功能,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病。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阻止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血酶。

低分子肝素相比肝素作用更为稳定和可控。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干扰凝血过程。

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止血和减少出血。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氨甲苯酸、醋酸波立维和云南白药等。

氨甲苯酸通过激活止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促进血液凝固。

醋酸波立维通过与肝素结合,抑制凝血酶的产生。

云南白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造血药物主要用于促进造血过程和治疗造血系统疾病。

常用的造血药物包括重组人造血集落刺激因子、培养多能性干细胞和铁剂等。

重组人造血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血细胞生成。

培养多能性干细胞是一种新型的造血药物,可以在体外培养多能性干细胞,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造血。

铁剂主要用于治疗铁缺乏性贫血,补充体内缺乏的铁元素。

除了上述介绍的药物外,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例如,血液液体动力学研究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和血液清除的过程。

血液的分布和清除过程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药效。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还涉及药物对血细胞生成和功能的影响,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加或贫血等。

5.0-1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再障) PPT课件

5.0-1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再障) PPT课件
24
[临 床 表 现 ]
一.症状 进行性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 1.贫血
呈进行性贫血 原因:造血功能低下所致,少数病人可存在无效 红细胞生成(原位溶血)即骨髓生成的红细胞在 未释放至周围血液前已被破坏 贫血程度严重,并具有贫血的各种临床表现
25
贫血的-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
常见体征
由于贫血时缺氧的敏感器官血流量明显增加, 而皮肤粘膜毛细血管则缺血。故皮肤粘膜苍白, 尤以口唇、甲床、结膜最显著 神经肌肉缺氧,常伴有倦怠乏力、头晕、耳鸣、 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甚则可发生昏厥
分类
红细胞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等
粒细胞疾病:粒细胞缺乏等
单核细胞和巨细胞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造血干细胞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脾功能亢进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


(Anemia)
贫血: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 b ) 浓度、红细胞(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 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其中以 H b 最为可靠,也是临床上诊断贫血的最常 用的实验室指标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15mg(Kg/d)连用5天 抗胸腺球蛋白3-5mg(Kg/d)连用5天 NOTE: 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 用药过程中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过敏反应 静滴不宜过快,每日剂量应维持点滴12-16小 时;可与环孢素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
43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一)免疫抑制治疗 2.环孢素
8
贫血根据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贫血 包括:原料缺乏和造血功能障碍、再障
2.红细胞破坏过多贫血
包括:多种原因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组成。

一、造血器官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组织。

在胚胎9〜IOd,中胚层开始出现造血位点,以后逐渐发育为卵黄囊中的血岛,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而肝、脾造血功能停止,仅当应激情况下部分可再恢复造血功能。

5~7岁以前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都很活跃,以后四肢长骨中造血组织逐渐减少,但当身体需要造血功能代偿活跃时(如出血或溶血等),长骨中仍可出现造血组织。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又称外周血,主要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余下55%为血浆(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及抗凝血因子、补体、抗体、酶、电解质、各种激素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生成的造血干细胞(HSC),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T、B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其营养和黏附的场所。

单核一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成为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骨髓内原、幼单核细胞,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结、脾和结缔组织中固定、游走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型,较球型面积更大,以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尤其是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ppt课件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ppt课件

1
生成血细胞
利用药物促进血液和造血系统中的细胞生长,以治疗贫血等疾病。
2
调节免疫系统
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以治疗疾病如白血病。
3
靶向治疗
药物能够针对癌症细胞中的不物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例如,贫血患者需要使用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来治疗。白血病患 者则需要使用抗癌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贫血
白血病
血栓
结论和要点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重要性
血液和造血系统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 也是我们需要重视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原因。
药物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疾 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 药物
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液及造血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将介绍药 物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原理。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至身体各处,白细胞则能够识别并杀灭外来病 毒和细菌,而血小板则有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3 血栓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分类
按照治疗对象,我们可以将这些药分为抗贫血药、抗感染药、抗凝药以及抗癌药等。
抗贫血药
抗感染药
抗凝药
抗癌药
药物治疗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原理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原理。有些药物通过促进红细胞或白细胞的生成来治疗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有些则是 通过对单个分子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造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血系统由骨髓、脾脏及淋巴组织组成。它负责生产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这些细胞在身体内存活 不同的时间,从而保持血液的平衡。

儿科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

儿科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

儿科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1. 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包括血液和造血系统两个部分。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造血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组织和脾脏。

2. 血液系统的功能血液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携氧、排出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防御和凝血等。

3. 血液系统的发育胚胎期,血液系统发源于胚胎早期的细胞,主要由胚胎干细胞发展而来。

在出生后,血液系统逐渐完善,直到成年后稳定发育。

二、血液系统疾病1. 儿童贫血儿童贫血是指儿童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含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疾病。

主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慢性病、消化道出血等。

2. 儿童血小板减少症儿童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儿童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等。

3. 儿童白血病儿童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指骨髓中非正常白细胞的增生。

常见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

4. 儿童血友病儿童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缺乏凝血因子,易出现不易止血的情况。

5. 儿童地中海贫血儿童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病,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患者主要出现贫血、溶血和脾脏肿大等症状。

三、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防治1. 营养均衡饮食中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素,保持身体的营养均衡。

2. 注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长期接触化学品和辐射源。

3. 接受疫苗接种儿童出生后应按照预防接种计划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血液系统疾病。

5. 增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结语血液系统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家长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儿童血液系统的健康,关注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治疗任何潜在的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科普相关知识,提高大众对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了解,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教辅资料参考:内科学八年制教材第3版下册)1.血液病的定义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于骨髓组织)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造血原料叶酸不足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组织。

2.血液病的特点(1)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e.g.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患者,但是结核性淋巴结炎或胃癌远处淋巴结转移时也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体征。

(2)继发性血液系统异常多见e.g.血象三系减少的患者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是急性白血病,这都是原发于骨髓的血液病;但继发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实体肿瘤、血吸虫病性脾肿大等的血象三系减少也较常见。

(3)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3.常见症状与体征(1)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

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

临床多以观察指(趾)甲、口唇黏膜和睑结膜等处较可靠。

(2)出血倾向血液病出血的特点多为周身性,另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极其不成比例,甚至可没有创伤史。

临床以自发性皮肤、黏膜紫癜为主者是毛细血管型出血的特征;而外伤后深部组织出血与血肿形成,及非损伤性关节积血或皮肤黏膜持续渗血不止,则是凝血机制异常出血的特征。

(3)发热血液病发热多属感染性。

临床上常出现发热的血液病有白血病、淋巴瘤、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白细胞数量与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未成熟的白细胞的生长与迅速破坏,致蛋白分解作用增高,基础代谢率增强,坏死物质的吸收等。

周期性高热是霍奇金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此外,血液病如直接侵犯体温中枢可造成该中枢功能失调,见于白血病浸润及颅内出血。

(4)黄疸从血液病角度看主要是溶血性黄疸。

(5)骨痛在白血病时,骨髓腔内充满白血病细胞,腔内压力增加,引起骨骼疼痛;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典型症状。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血液流动性能或造血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多种疾病: 1.凝血亢进或纤溶能力不足可引发血管内凝血,并形成血;
3.铁、铜、多种维生素及造血因子等造血必需物质的缺乏,将导致造血功能障碍而出现贫血; 4.各种原因引起大量失血造成的血容量降低,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体内过程】
【作用】 叶酸缺乏导致DNA代谢障碍,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参与叶酸的循环利用和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缺乏时出现贫血+神经损害。
【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VitB12 叶酸对抗药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亚叶酸钙)(二氢叶酸还原酶受抑制,四氢叶酸的生成障碍) 2、恶性贫血: VitB12+叶酸
Heparin因最初得自肝脏,故名肝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许多脏器中,但以肺和肠粘膜的含量最高。 普通hepari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0) 103,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12 103 。强酸性,带有大量负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肝素(heparin)
Heparin是高极性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故口服和直肠给药均无效。皮下注射血浆浓度低。肌内注射可发生局部血肿。临床多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静脉注射后,80%与血浆蛋白结合。
Epoprostenol又称前列环素,为PGI2的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是最强的抗凝血药。 可用于体外循环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防止血栓的形成。
依前列醇(epoprostenol)
1.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cAMP破坏↓ →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2.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PGI2的生成。原 为血管扩张药。 3. 抑制腺苷脱氢酶→腺苷分解及再摄 取↓→腺苷↑
水蛭素(hirudin)
机制:间接或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故又称血栓溶解药。 应用: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
? 不良反应
? 极个别患者在使用含羟乙基淀粉的药品时,可能发生过敏样
反应(过敏反应,类似中度流感的症状,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支气管痉挛,非心源性肺水肿)。在输液过程中,如患者发 生不可耐受的反应,应立即终止给药,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处 理。给予羟乙基淀粉时,患者血淀粉酶浓度将升高,可能干 扰胰腺炎的诊断。长期大剂量使用羟乙基淀粉,患者会出现 皮肤瘙痒。大剂量使用时,由于稀释效应,可能引起血液成 分如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的稀释,以及红细胞压积的下降。 使用羟乙基淀粉时,可能发生与剂量相关的血液凝结异常。
小时输注10~5L(但红细胞压积不应低于25%,年龄大者不 应低于30%,同时避免血液稀释引起的凝血异常);严重急 性失血生命垂危时,可在5~10分钟内加压输注500ml,进一 步输注量视缺乏程度而定。
琥珀酰明胶
? 不良反应
? 偶有过敏反应,可出现轻微荨麻疹。本品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在1/6000和1/1300之间,由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 起。病人通常表现为变态反应。如病人已处于过敏状态,如 哮喘,则出现反应的机会增加,程度也会加重,应慎用。一 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根据病人情况做相应 处理:
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体
适应症
本品是营养性血容量扩充药,适用于治疗兼有蛋白质缺乏 的血容量减6少、微循环不良和血栓患者。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一次500ml,一日一次,可连续用药4~5天或遵医嘱 。
不良反应
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体
禁忌
1.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有严重的出血性疾患者忌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偶有过敏反应。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使用前详加检查,药液澄明者方可使用。本品每瓶应一次用完
人;
? 输注本品期间下列化验指标可能不稳定:血糖、血沉、尿液比重、
蛋白、双缩脲、脂肪酸、胆酷醇、果糖、山梨醇脱氢酶。
? 容器如有破裂或液体出现浑浊应丢弃不用,插入输液器前进针处应
消毒;
? 本品一旦封口开启,应在4小时内使用,任何未用完之药液均不可再
用。
? 如果血液稀释过量,则应对症处理。
琥珀酰明胶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有关妊娠或哺乳妇女应用本品的资料不多,不过迄今尚未 观察到对胎儿有影响。但是任存在很低的过敏反应危险,故 应用时权衡利弊。
? 儿童用药:
需遵医嘱。应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触及之处。
? 老年用药:
应控制细胞压积不低于30%,并注意防止循环超负荷。
琥珀酰明胶
? 药物相互作用
? 1.本品与含枸橼酸的抗凝剂全血或血浆或血液制剂有良好的
? 静脉输注:初始的10-20 mL,应缓慢输入,并密切观察病人
(防止可能发生的过敏样反应)。每日剂量及输注速度应根 据病人失血量、血液动力学参数的维持或恢复及稀释效果确 定。没有心血管或肺功能危险的病人使用胶体扩容剂时,红 细胞压积应不低于30%。每日最大剂量按体重33 mL/kg。 根据病人的需要,本品在数日内可持续使用,治疗持续时间 ,取决于低血容量持续的时间和程度及血液动力学参数和稀 释效果。对于长时间每天给予最大剂量的治疗,目前只有有 限的经验。
琥珀酰明胶
? 禁忌及注意事项
? 对本品有过敏反应的病人禁用; ? 有循环超负荷、水潴留、严重肾功能衰竭、出血倾向、肺水肿情况
者禁用;
? 心力衰竭可能伴有循环超负荷者,此时输液时应缓慢进行; ? 对水分过多、肾衰、有出血倾向、肺水肿、钠或钾缺乏以及对输液
成分过敏等病人药要慎用;
? 失血量超过总量25%时,应输全血或红细胞; ? 使用本品不会干扰交叉配血; ? 本品含钙量、含钾量低,可用于洋地黄化的病人或肾功能较差的病
血容量扩充药又称血浆待用品,主要用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扩充有效循环血量。按结构分为3类:淀粉/多糖类;蛋白/明胶类; 其他类。
血容量扩充药
我院使用的血浆待用品
1 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体 2 琥珀酰明胶 3 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 4 羟乙基淀粉200/0.5 氯化钠注射液
? 跟换容量替低液; ? 太高双腿; ? 增加供氧; ? 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给予肾上腺素(1:1000浓度0.5~1.0ml肌注,必要时每15
分钟重复一次或1:10000浓度5~10ml缓慢静滴);
? 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250~1000mg); ? 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10~20mg缓慢静滴); ? 钙剂(小心病人服过强心苷) ? 必要时可用利尿药加快液体排出。
,切勿中途停注或贮藏再用。 3.本品在贮存是易析出片状结晶,经100℃ 左右加热溶解后继续
使用。
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体
特殊人群、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未知 药理毒性 药代动力学
琥珀酰明胶
? 适应症
低血容量时的胶体 容量补充剂
本模外 麻醉后可能出现的
琥珀酰胺明胶分子的排泄90%通过肾,5%通过粪便。动物 实验显示在网状内皮系统的滞留时间为24~48小时,为排除 的部分通过蛋白水解作用破坏,破坏作用非常有效,即使是 肾衰竭也不会产生蓄积。
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
? 适应症
? 治疗和预防血容量不足,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 用法用量
血液及造血系统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血容量扩充药 抗贫血药
血容量扩充药
血液的特点及作用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 、血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当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 20% 时,对健康有严重影响;超过总血量的30%时就会危及生命。 因为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遍及全身。它保持着整个身体与外界 环境间的联系,也维持着各器官组织间的相互联系。
相容性;
? 2.血液、电解质和碳水化合物溶液与本品一起经同一管道输
注;
? 3.脂肪乳不可经相同输液器与本品同时输入; ? 4.其他水溶性药物(如血管活性药,巴比妥盐类、肌松药、
皮质类甾醇和抗菌类)一般是可以与本品一起输入的,但不 主张一起输注。
琥珀酰明胶
? 药代动力学
? 本品在血液循环的消除显示多项消除曲线,半衰期为4小时,
低血压
体外循环(心肺机 、人工肾)
琥珀酰明胶
? 用法用量
?
经静脉输注,剂量和速度取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如脉
搏、血压、外周组织灌注量、尿量等,必要时可加压输注。 快速输注时应加温液体,但不超过37 ℃ 。如果血液或血浆 丢失补严重,或术前中预防性治疗,一般1~3小时内输注 500~1000ml;低血容量休克,容量补充和维持时,可在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