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4.2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04
高中物理 第四章 力与运动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第2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猜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能运用基本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并能初步根据探究目的、所给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
3.学生能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的过程,掌握合理的猜想方法。
2. 让学生经历根据猜想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到改变加速度因素的知识关联2、知道影响加速度的两个因素是合外力和质量教学难点知道加速度的测量手段和决定因素是不同的教学建议《影响加速度的因素》一课,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猜想出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加速度与这些因素间的定性关系。
考虑到学生容易从生活经验中猜想到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有关,以及由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它们间的定性关系,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
实验探究中,建议用打点计时器代替秒表,通过打出的纸带判断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合外力间的关系。
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计时器是高中阶段用的比较多的器材,希望学生能通过实验熟练掌握它的操作。
2.由得出的纸带,不仅可以得出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所受合外力间的定性关系,而且通过计算还可以粗略的得出它们间的定量关系,这样既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又可以为下节课做准备。
这样改动后,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了解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实验方案,至于能否在这节课上把纸带上的数据处理出来,就不重要了,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理想实验?☆学生:基于部分的实验事实,再进行合理的理想外推的实验。
高中物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粤教版必修1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试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3.培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掌握变量法进行试验.2.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自己依据自己的试验设计进行试验.3.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试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试验,培育实事求是、敬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看法.2.通过试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培育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试验方案并使试验方案合理可行.3.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难点2、1.如何提出试验方案并使试验方案合理可行.2.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方法:探究、讲授、商量、练习教学手段: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小轧一端带滑轮长木板、带小钩或小盘的细线两条;钩码(规格:10g\20g,用作牵引小车的力);砝码(规格:50e\100g \200g,用来转变小车的质量);刻度尺;文件夹;粗线绳(用来牵引小车).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气垫导轨、微机帮助试验系统一套.课时支配: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图4—2—1;分组定性商量组I:物体质量肯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师:请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们商量的结果.组13、生:当物体质量肯定时,物体的加速度应当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师:请组2的代表回答你们组商量的问题,组2生:当力大小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转变,所以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师:物体运动状态转变快慢取决于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生l:应当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有关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生2:这里指的力应当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以上图为例,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不参加加速度的提供.师:刚刚进行多媒体演示时一次是固定力不变,一次是固定质量不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生:方便我们的讨论.师:这是讨论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别好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作掌握变量法.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到过这种方法?生1:在初4、中我们在探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时生2:在讨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新课教学]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师:设计一个试验,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各个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大家分组商量并且每组设计一个试验方案,并说明试验的原理.分组商量组l生1:我们是依据课本上的参考案例设计试验的(在投影仪上展示试验装置如图4—2—2).组1生2:我们设计试验的试验原理如下;因为两个小车的初速度都为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对每个小车来说保持不变,所以小车应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5、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测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力的大小可以依据盘中的砝码求出来.师:下面请组2的代表发言.组2生1:我们设计的方法和组1的差不多,我们是用了一辆小车,小车后面连接一纸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状况,依据所打的点计算小车的加速度,然后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组2生2: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我们在木板下面垫了一个小木块,当小车没有拉力时让它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这样小车受到的绳子的拉力就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下面请组3的同学代表发言.组3生1:前面两组的同学设计试验时都是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利用气垫导轨设计一个更为一般的方法,让导轨倾斜不同的角度,滑块所受的力就是6、重力的分力,让滑块滑过轨道中间的两个光电门,记录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和两个光电门的距离,依据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师:好的,在进行试验之前还应当先设计自己的试验表格来记录一下自己的试验数据.那么你是怎样设计表格使你的试验数据得以记录的呢?生1:水平面长木板与小车,车后用绳掌握小车运动,两车质量相同.表格设计如下:参考表格小车l小车2次数拉车砝码(s)位移x1/cm拉车砝码(s)位移x2/cm12345生2:用一辆小车,测量加速度次数拉车砝码(g)加速度a1拉车砝码(e)加速度a212345师:好,如今大家就依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试验,把数据填人设计的表格内.学生进行试验7、,老师巡回指导,关心实力较弱的小组完成试验师:如今请各小组简要进行一下试验报告.组1生1:我们依据课本上的参考案例进行了试验,因为已知小车的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通过验证位移和受力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加速度和受力的关系.师:试验数据是怎样进行处理的呢?组1生2:我用的是位移和对应力的比值.组1生3:通过我们的商量,我们发觉用作图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示位移(即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关系图表如图4—2—3所示;可得在讨论物体质量不变的状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成正比.组2生:我们通过处理小车后面的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通过作图验证了小车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组3生:我们用气垫导轨作出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关系图象,实8、验结论是图象特别接近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师:大家做得都特别好,那么你们在试验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能不能想出方法来克服?组1生:当拉小车的砝码的质量较大时,绳子简单打滑,从而影响了位移的测量.我们用松香涂抹在绳子上,效果不错.组2生:我们在做试验时发觉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当砝码的质量和小车的质量差不多时,a—F图象不能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发生了弯曲.师:这组同学的问题特别好,事实上砝码和盘的重力并不严格等于小车受到的拉力,简洁证明如下:设砝码及盘的质量为m,小车的质量为M,则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对小车,受拉力和摩擦力,对砝码和盘,受重力和拉力,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假如相等,依据物体受合力为零则物体做匀速运动,而事实上砝9、码及盘实际的运动应当是做加速运动,所以说重力和拉力并不相等,而是应当重力大于拉力,而我们在试验中认为二者相等,所以试验的误差有一部分来源于此.掌握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使砝码和盘的质量远小于小车及砝码的质量,具体的分析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学到.组3生:虽然用气垫导轨做试验结果比较精确,但试验数据处理比较冗杂.师: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使数据处理变得简洁化,大家在课下商量一下看如何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试验中得到的数据.师:以上我们是通过掌握物体的质量不变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力之间的关系,下面同学们继续做试验,通过掌握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进行试验,老师巡回指导,关心实10、力较弱的小组实现试验由于和以上的试验方法特别类似,所以可以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师: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在物体受力不变时,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师:这时候我们应当怎样通过图象来验证问题呢?生:我们假如作a—M图象则图象是曲线,我们可以作a—1/M图象来解决这个问题,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所以a—1/M图象应当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三、由试验结果得出的结论师:通过大家的试验,排除误差的影响,大家商量总结一下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力以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分组商量]生1: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生2:应当是和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生3:我想力是矢量,加速度也是矢量11、,加速度的方向应当和物体所受力的方向相同.师:(总结)大家的发言特别好,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一个定理性的结论呢?仅靠少量的试验是不行的,应当通过更为精确的试验和更多次的试验进行证明,不过我们大家在现有水平下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是特别了不得的,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课堂训练]在水平路面上,一个大人推一辆重车,一个小孩推一辆轻车,各自做匀加速运动(阻力不计).甲、乙两同学在一起议论,甲同学说:大人推力大,小孩推力小,因此重车的加速度大.乙同学说,重车质量大,轻车质量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大.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答:甲、乙两同学的结论和理由都不全面和充分,物体的加速度确定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物体12、的质量.大人的推力虽然大,但车的质量也大,因此重车的加速度也不肯定就大.小车的质量小,但是小孩的推力也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也不肯定大.推断谁的加速度大,必需看各自的质量和合外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1.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由.2.用掌握变量法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设计试验的方法.3.物体的质量肯定时,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也越大;合外力肯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且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一致.4.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物理(粤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典例 1】 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 实验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重物通过轻绳拖 动小车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小车质量用 M 表示,重物质量用 m 表示,加速度用 a 表示.
(1)实验时需要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这 样做是为了消除________的影响,使小车所受合外力 F 等于绳对小车的拉力.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222021/11/222021/11/2211/22/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222021/11/22November 22,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222021/11/222021/11/222021/11/22
(2)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 t. (3)从斜面上读出小车的位移 s.
(4)由 a=2t2s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5)改变斜面与桌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 力大小,重做上面的实验. 5.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 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 力的方向相同.
答案:(1)摩擦力 (2)小车 重物 (3)越大 (4)越小
1.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C.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D.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 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知识探讨素材粤教版必修1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合作与讨论如果你坐在一辆以恒定的牵引力正在加速启动的卡车上,突然车上一个很重的货物从车尾掉下来,如果不考虑司机听到声音和从观后镜看到货物,你能否知道货物已掉了?我的思路:开始时物体的加速度情况,货物掉下车之后,车的加速度怎样变,这个变化体现为车的运动怎样变化? 思路分析1.本节主要是实验方法、原理的教学,并通过学生定性的实验探究为下一节的定量研究作好准备. 2.首先要引导学生就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并允许学生一边交流讨论,一边进行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有一个直观的认识.3.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假设提出实验方案.条件允许时,挑选优秀方案交流.一定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4.让学生亲自作好实验,通过实验直接体会哪些因素影响加速度是本节的突破口. 相关链接实验计算加速度的两种方法的优劣分析实验计算加速度都认为逐差法好,本文的目的:从公式推导上揭示逐差法积累误差大,再从实际的误差原因分析,得出其平均值偏离真实值较大;用以往称赞逐差法的理由去否定逐差法,从而得出正确的比较优越的计算方法. 一、公式推导物体做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可推得: s 1=v 0t +221at ,v 1=v 0+at 所以△s =s 2-s 1=aT 2由逐差法得出 s 4-s 1=(s 4-s 3)+(s 3-s 2)+(s 2-s 1)=3aT2所以由逐差法得出a 1=2143Ts s -,a 2=2253T s s -,a 3=2363T s s - 所以a =3321a a a ++=21234569)()(T s s s s s s ++-++ (1)逐差法又认为:利用△s =aT 2计算a ,则a 1=212Ts s -,a 2=223T s s -,a 3=234T s s -,a 4=245T s s -,a =256T s s - a =554321a a a a a ++++=256453423125T s s s s s s s s s s -+-+-+-+-=2165T s s - (2)所以,逐差法认为(1)式利用了s 1~s 6六个数据,而②式只利用了s 6和s 1两个数据,失去了多个数据,互相抵消,失去消除测量的偶然误差的作用,(1)式误差较小.对于理想的情况下,(1)、(2)两式并无多大差别.对于打点时产生的阻力,则打点越多而积累的迟滞影响越大.设打点时产生的平均阻力为f ,打点时与纸带的接触时间为t ,则每打一次点,产生的速度减小量为△v ,f ·t =m ·△v .显然(1)式比(2)式复杂些.再将以上两式进行推导分析得到:由(1)得a 1=2143Ts s -=21223343T s s s s s s -+-+-=21233T s s s ∆∆∆++ 同理a 2=22343T s s s ∆∆∆++,a 3=23453T s s s ∆∆∆++ 所以a =2543219222T s s s s s ∆∆∆∆∆++++ ①由(2)得a 1=212T s s -=21T s ∆,a 2=223T s s -=22T s ∆ a 3=234T s s -=23T s ∆,a 4=245T s s -=24T s∆,a 5=256T s s -=25T s ∆a =2543215Ts s s s s ++++∆∆∆∆ ② 比较①和②两式,看到两式的本质形式仍是a =2Ts ∆由①得s ∆=91(△s 1+2△s 2+2△s 3+2△s 4+△s 5) ③ 而由②得s ∆=51(△s 1+△s 2+△s 3+△s 4+△s 5) ④ 显然,由④式得的平均位移差是偏重于中间段,按误差理论△s 3和△s 1、△s 5加权为3,△s 2和△s 4加权为2,误差的积累作用已可说从公式推导中揭示出来.从打点形成的迟滞影响,越到后面实验的各计时点的瞬时速度与理想值减小越多,要加权也没有任何理论在中间段加权3次.所以①式揭示了逐差法积累因素大,是人为采取方法不当造成的,属偶然误差范畴.而由④式则揭示了5段△s 是机会均等的,与①式比较则较合理些. 二、实际情况分析教材对(2)、②式采用1a =212Ts s -,没有类似于逐差法的命名,这里不妨给予简称为邻差法.邻差法采用公式是a =212Ts s -,下面分析该式的实际情况.对于s 1=v 0t +221at ,s 2=v 1t +221at 而言,s 2-s 1=(v 1-v 0)T ,v 1和v 0为最接近的两个计数点“0、1”的瞬时速度,实验速度比理想的真实速度小n .△v 值(设“0”点之前打了n 次点),v 1的实验速度比理想的真实速度小(n +5)△v 的值,与打点时间、运动时间都相同,速度值又最贴近,双方都由于打点迟滞影响了一些位移,所以实验差值s 2-s 1=(v 1-v 0)T 只比理想的真实值小5·△v ·T ,这是实验的系统误差.按上述分析可见a 2=223T s s -……a 5=256T s s -,各 段△s 差值都比相应的理想真实值小5·△v ·T .考虑实验时一些偶然误差,必然△s 1≈△s 2≈△s 3≈△s 4≈△s 5,△s =(v 1-v 0)T ,恰好消除了“0”点之前的迟滞影响,用③式计算是合理的.对于(1)式而言,a 1=2143Ts s -,由于打点的迟滞影响,s 4段位移值必然比理想的值s 4差距较大,而原式是由理想情况推导出来的(不计打点的阻力),所以(1)式推导出a =2143T ss -,没有a =2132Ts s -误差小.同样可推出a =212Tss -,由于积累和误差降到不可再降的最小限度,且消除了以前打点产生的积累误差.可见,实际情况分析也是(2)式比(1)式优越一些.三、用逐差法原有赞词去否定逐差法不论逐差法、还是邻差法,给定一条纸带求其运动加速度.必须先设定计数点,验证相邻段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是否近似相等(在误差范围内),这样在前提保证下才可用(1)式或(2)式计算a值.只有逐差法将6段s值都用到.逐差法原有赞词认为它可消除偶然误差,则邻差法式(2)如果s6,s1发生偏差则后果不堪设想.而邻差法(2)式正因为有上述前提作保证,且计数点是任取的(可以往前或往后一些选取第一点“0”,是随机的不可能有偏差太大,如果真的太大则前提△s不近似相等在误差范围内),也不能求a值;反之,根据①式推导,也可用同样理由反击逐差法,如果△s3=s4-s3,s4和s3误差太大,则△s3加权3,则误差必然更大了.而(2)式a=216 5T ss-,也正是在消除前后的积累误差,且在保证大前提基础上得到的简化公式.所以如果采用邻差法(2)式计算,则在大前提保证之下,不仅从理论上、实际情况下分析都具有比逐差法误差小的优点,且计算公式也简捷准确.知识总结1.在物理学中,研究三个物理量的关系时,要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即先确定一个量,然后去分析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在学习中要注意体会.2.质量一定时,合外力大,物体的加速度大,合外力小,物体的加速度小;在合外力一定时,质量大,物体的加速度小,质量小物体的加速度大.3.讨论加速度变化时,一定要清楚有两个因素——质量和合外力会影响加速度的大小,所以,必须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讨论加速度的变化.2019-2020学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设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卡文迪许巧妙地运用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量,采用了理想实验法B.牛顿通过比较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了“月一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各小段的位移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2.如图所示,有10块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板叠放在一起,每块木板的质量为100g,用手掌在这叠木板的两侧同时施加大小为F的水平压力,使木板悬空水平静止。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2粤教版必修1

第2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一、运动状态的改变1、运动状态的改变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静止到运动(或速度增加)…运动到静止(或速度减小)…此外,如果速度的大小没有改变,但方向改变了,其运动状态有没有改变?☆学生:改变了(速度是矢量)。
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后,就会有一个速度的改变量(vt-v0),而完成速度的改变总是需要一段时间t的,请大家回忆一下,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学生:加速度。
所以,产生加速度是运动状态改变的重要标志。
谈到加速度,我们能回忆出哪些相关规律(公式)?☆学生:……以上的规律(或公式)事实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测量加速度的手段。
2、加速度的测量a =a =a =(初速度为零)具体选择时,就要看实验的硬件条件了。
★讨论与交流:上面公式展示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时间等,是不是主动影响加速度的决定因素?加速度的决定因素又是哪些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以上的公式表明,物体有了一个加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去测量。
但是,物体为什么会有加速度?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什么?公式并没有回答——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牛顿第一定律中去找……(积极因素:受力;消极因素:惯性。
)下面看两段视频……(课件展示火车加速、飞机起飞的视频)下面具体看加速度和加速度与两个因素的关系——二、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考查加速度和所收合外力的关系,可以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
加速度和外力有什么关系呢?请看实验探究……演示:加速度和所受合外力的关系。
(视频辅助显示…)结论展示:当物体质量不变时,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反之,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小,加速度越小。
针对这个结论,我们还可以进行下面的★讨论与交流:结论为何要强调“合”外力,摩擦力的存在对结果会有影响?加速度的方向由什么因素决定?☆学生讨论……(教师设例:用力压桌面上的物体,压力增大,会有加速度吗?)结论归口:无影响;合外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3粤教版必修1

第2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猜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能运用基本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并能初步根据探究目的、所给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
3.学生能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的过程,掌握合理的猜想方法。
2. 让学生经历根据猜想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建立牛顿第一定律到改变加速度因素的知识关联2、知道影响加速度的两个因素是合外力和质量教学难点知道加速度的测量手段和决定因素是不同的教学建议《影响加速度的因素》一课,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猜想出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加速度与这些因素间的定性关系。
考虑到学生容易从生活经验中猜想到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有关,以及由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它们间的定性关系,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
实验探究中,建议用打点计时器代替秒表,通过打出的纸带判断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合外力间的关系。
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计时器是高中阶段用的比较多的器材,希望学生能通过实验熟练掌握它的操作。
2.由得出的纸带,不仅可以得出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和所受合外力间的定性关系,而且通过计算还可以粗略的得出它们间的定量关系,这样既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又可以为下节课做准备。
这样改动后,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了解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实验方案,至于能否在这节课上把纸带上的数据处理出来,就不重要了,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理想实验?☆学生:基于部分的实验事实,再进行合理的理想外推的实验。
高中物理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课件 粤教版必修1

练习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 D
A、物体的惯性大小一定发生了改变
B、物体所受外力一定发生了改变
C、物体的加速度一定发生了改变 2D、、以物下体说的法速正度确一的定是发:生B了C改变 A、受合外力越大的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
B、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例题
2、下列哪些情况中体的位移大小变化
B、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
C、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 分析: D物、体运速动度物的体大的小位或移方方向向变变化化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具体体现,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大小足在变化,但运动状态却不一定 会变,比如匀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物体位移方向发生了变化, 则意味着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拉力(砝码质量)不变, 改变小车的质量,则系统的质量为小车质量加砝码质量,测量 系统的加速度。 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质量越大,其加速度 将越小,反之,物体质量越小,加速度将越大。
例题
1、下列叙述的各种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 是:
D、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所受的外力也会随之发生变 化
五、小结
1、加速度的测量只能通过对时间、位移等间接测量计 算得出
2、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加速度的大小随所受合外力的变大 而变大、变小而变小。
3、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随质量的增大而减 小;反之则增大。
A、竖直上抛的物体至最高点时
B、静止在加速行驶的汽车车箱里的物体
分C、析不:停地行进在摩擦力不计的水平冰面上的物体 D物、体站运在动匀状速态上变升化的指电的梯是中速的度人变化,是一个过程,考虑的是 某一瞬间与接下来的另一瞬间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若相同, 运动状态不变,否则就发生了变化。基于此,竖直上抛到最高 点的物体虽然此时速度为零,但因为加速度(即重力)的原因, 下一瞬间,速度不为零,因此物体在此位置时运动状态处在变 化之中,所以正确选项为CD。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说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是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的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展开,通过引入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重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考和实验,从而深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力对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影响;–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力和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行实际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力对加速度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1. 导入与自主探究(10分钟)导入部分旨在唤起学生对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基本概念的回忆,并引导学生思考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例如:•力和加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果存在,能否给出一个简单的描述?激发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学生的回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教师可以呈现一个简单的实验情景,并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自主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一块平滑的水平面;2.准备一枚钢球和一个斜坡;3.将钢球从斜坡顶端滚下,并使用计时器记录其滚下斜坡所需的时间;4.将上述实验步骤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5分钟)完成自主探究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在指定的表格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钢球滚下斜坡所需的时间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重力对钢球滚下斜坡的加速度有何影响?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重力对钢球滚下斜坡的加速度有影响,加速度随重力的增大而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本节通过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要求我们学会探究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一.学法指导
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就是指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速度的改变,因速度是矢量,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三种情况,其一,仅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其二,仅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其三,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必然产生加速度,即无论是速度大小改变还是速度方向改变,还是大小方向都改变,都会产生加速度。
2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关系
(1)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小车质量不变)
(2)实验目的:猜想小车质量保持不变时,小车所受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合外力越小,加速度越小。
(3)实验器材:一个带有刻度尺的斜面,一辆四轮小车,一块秒表
(4)实验设计:
① 如图4-6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② 记下小车运动的时间t
③ 从斜面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④ 由22t
s a 可求小车的加速度 ⑤ 改变斜面与桌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力大小,重做上面的实验。
(5)实验结论: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将逐渐减小。
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加速度与物体质,的关系
(1) 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变)
(2) 实验目的:猜想小车所受合力不变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反之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
(3) 实验器材:一个带有刻度尺的斜面,一辆四轮小车,一块秒表,弹簧秤。
(4) 实验设计:
① 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秤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秤的示数。
图4-6
② 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用秒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并读出小车的位移。
由22t
s a =可求小车的加速度。
③ 在小车上增加砝码,重复①、②实验。
(注意: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质量变大,为保持小车和砝码所受到的合外力不变,必须减小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到弹簧秤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与前次的相同,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和砝码所受的合外力不变)
(5) 实验结论: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小保持不变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加速度将越小;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
二.例题分析
【例1】 “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着陆前,还要打开降落伞(面积有1200平方米),为什么?
【解析】因为飞船的质量一定,其所受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在着陆前打开降落伞,以产生很大的阻力,从而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使飞船尽快减速,安全降落地面。
【例2】一个力可很快地将滑动的木块停下来,但同样大小的力要将同样速度运动的汽车停下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
【解析】在同样的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汽车的质量大,其加速度小,由加速度的定义t
v a ∆∆=
可知,发生相同速度的变化量所用时间就更长。
【例3】一个乒乓球滚来时,用球拍轻轻一挡就能使它改变方向;一个网球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滚来时,要用很大的力握住球拍去挡,才能使它改变方向,请解释其原因?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乒乓球的运动状态需要用力,而使网球产生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因网球质量比乒乓球大许多,所以需要用比较大的力。
评注:物体产生的加速度跟质量和力有关系。
三、跟踪训练
1.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正确理解是( )
A .仅指速度大小的改变
B .仅指速度方向的改变
C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物体的初始状态有关
2.下面哪些因素影响物体的加速度?( )
A .物体的质量
B .运动物体的速度
C .运动物体受到的推力
D .物体受到的合力
3.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减速驶人车站的汽车
B .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 .匀速直线下落的跳伞员
D .环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受力的物体不可能运动,故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受力大的物体速度大,故力是决定物体速度大小的原因
C .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物体不受力作用,它只能保持静止不能保持运动状态
D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歼击机在进人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稳定
B .减小体积,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C .增大加速度,使状态不易变化
D .减小惯性,有利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6.如图4-7所示,足球在力F 的作用下由
静止开始运动,在力的作用下改变方向,在力的
作用下停止运动.由此谈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7.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o =5 m/s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几,一个与v o 同向的水平外力F 作用于物体上,经过时间t l 后,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为v 1=10m/s .(1)求物体速度的改变量∆v l ; (2)若水平外力F 的方向与v o 的方向相反,经过时间t 2后,物体的速度变化为v 2=10 m/s ,方向与v o 的方向相反,求速度的改变量∆v 2;(3)若水平外力F 的方向与v o 方向成某一夹角θ,经过时间t 3后,物体的速度大小变化为v 3=5 m/s ,方向与v o 方向成600夹角,求物体速度的改变量∆v 3?
8.如图4-8所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放里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气泡相对于瓶子怎样运动?
参考答案: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C2、AD3、BC4、D5、D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方向),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1)51=∆v m/s ,方向与0v 方向相同;(2)152=∆v m/s ,方向与0v 方向相同;(3)53=∆v m/s ,方向与0v 方向成120度角。
8、汽车相对静止向右运动
图4-7-
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