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作者:党晓岚李学军吴念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9期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运作的微观基础,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法人股比例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线性正相关与递增曲线正相关);流通股与公司绩效成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成倒U型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两职兼任状况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不成明显的规律性联系。
关键词:治理结构公司绩效一、引言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在我国经济学界多被译为公司治理,也有译为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或企业治理机制。
我国法学界多译为公司治理结构。
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公司治理的问题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这里所指的公司治理结构仅指内部治理,其核心内容是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权利分配与制衡。
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始于Berle和Means(1932),他们指出,在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由于不拥有股权,经理人员与分散的小股东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股权的相对集中可以克服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监督不足问题,因此,股权集中与会计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孙菊生,李小俊(2006)研究表明,国有股权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流通股股东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程度上,他们得出,股权分散公司的绩效好于股权集中公司。
Demsetz(1983)认为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并无内在关系。
江永众与熊平(2006)研究认为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
在董事会规模方面,Lipton和Lorsch(1992)最早提出限制董事会规模,他们认为,虽然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超过人数增加带来的收益,董事会规模扩大降低了他们参与战略形成的能力,合理规模应限制在10人以内,最好是8-9人,否则董事会便不能很好发挥监控作用,公司绩效会受到影响。
不同产业属类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成员年龄结构 特征变量值 :
笔 者 经 过 资 料 搜 集 和 比 对 发 现 , 以 往 学 者 在 研 究 董 事 会 规 模 与 公 司 绩 效 或 价 值 相 关 性 时 , 常 取 董 事 会 规 模 的 绝 对 通 值 , 不 是 董事 会 规 模相 对 于 上 市 公 司规 模 的 相对 值 : 外 . 而 此
房地产 业 ,十 } 会服 务业 , 与 史化业 , 合类 传播 综
效 的 改善 提 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 事会 治 理 公 司绩 效 上 市公 司 董
引 言
本 文选 择 以 下 变 量 作 为 反 映 上 市 公 司 董 事 会 治 理 结 构 特 征 的解 释 变 量 :
FN N l A CE& E ON C OMY 金 融 经 济
不同产业属类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基 于 A股上 市公 司的实证 分 析
口 段 家菊 高
摘 要 :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发 展 , 治 理 已 经 成 为 现 代 企 业 提 升 随 司
蕾
行 产 业 属 类 分 类 , 同 属 类 上 市 公 司 分 别 赋 值 il23 其 行 业 与 不 =…
董 事 会 相 对 规 模 ( Sz ) — 董 事 会 成 员 总 人 数 , 司 总 资 产 Bi — e 公
一
( 元 ) 亿 ;
独 立 董 事 比 例 ( R) — 独 立 董 事 人 数 / 事 会 成 员 总 人 数 ; I — B 董
董 事 会作 为 公 司 治 理 的 内部 核 心 机 制 之 一 . 公 司 治 理 当 中 在
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航天军工上市公司

负相关 , 股权集 中度( 赫芬达 尔指数 J 与绩效 负相 关。在航天 军工类企业 , 第一大股东的属性往往也会影 响公司绩效 , 在此 提出假设 2 第一大股东的国有属性与绩效 负相 关。另外 , : 流
一
、
航天军工行业是关系国家利益 、 保障国防安全 、 维护国家 通股股票的持有者是纯粹为了谋利而进行投资 ,他是最有动 技术水平领先地位 的一个特殊行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受 机去密切关注经营业绩 的股东 , 以提出假设 3 流通股 比例 所 :
些影响?文章选取我 国航天军工上市公 司作为研究对 象进行 实证研究 , 出董事会规模与监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均呈非 线性相 关、 得 董事长 与经理兼任会显著影响企业业绩 以及管理层薪酬激励能有效提升绩效等结论 , 为我 国 天军工上市公 司的发展指 出了方 向。 航
【 关键词 】 司治理 ; 绩效 ; 航天军工 公
的情况 下 , 公司的估值倍数会 更高。D ln (99 认为 。 客观地作 出决策 , 以提出假设 4 独立 董事 比例与企业绩效 ao 等 19 ) t 所 : 董事会规模与公 司业绩正相关 。M ha 19 )随机抽取 正相关。另外 ,对于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与企业绩 e rn【9 5
及 监事 会特征 和高管激励 等方 面入 手 , 分析 公司治理 因素 股东往往会利用 自身的控制权优势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谋取
与公 司 绩效 的关 系 , 图得 出有 意义 的结 论 , 出航 天 军 私利 ,而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相对制衡作用会有利于公 试 找 工企 业的特殊 之处 , 为航 天军 工企业 的发展 提供有 实践 意 司绩效的提升 , 因此提 出 设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绩效 假 :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小企业板的实证研究

第一大股东持股 比例 第二至第十 大股东持股比例
董事会规模 独 立董事比例 高管层持股比例 管理人员薪酬 监事会人数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 / 总股份 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量 / 总股份
董事会 总人数的自然对数 独立董事人数 / 董事会总人数 董事、 经理 、 监事等人员持股 总和 / 总股份 报酬最高前 3名管理人员薪酬之和的自然对数 监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
表 3 控制变量定义表
符号 X 8 X 9 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 变量定义 总资产自然数对数 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 变量说 明
在 重 要 的 影 响 。 一般 来 说 当第 一 大 股 和 公 司 治理 的 目标 保 持 一 致 从 而 让 经
资产 收益率很好地 表现 了企业 的盈利
蔡 月锋 ( 0 6) 3 2 0 以 8家 中小 企业 板上市公司为研 究对 象 。 经实证分析认 为适当分散股权 , 形成大股东之间的制
板上市公 司治理结 构与公司绩效 的关 率 ) E S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 和净 和 P( 。
业板上市公 司绩效的公司治理因素 , 并 能力 和市场上 的融 资能力。被解释 变
公 司
F IND R E S OF A
A C N● ∞ G— — l一
U T N I
理
公 司治理结构 与公 司绩效 的关系
— —
基于 中小企业板 的实证研究
淮阴工学院 尹飘扬
【 要 】文章利 用中小企业板 上市公司 20 年 的财务数据 对公 司治理结构与公 司绩效进行 了 关与回归分析 。实证结果验证第一 摘 09 相
康 、 定发展 。 稳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一、引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企业提升绩效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1.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目的是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发展,防止公司资源的滥用和导致公平竞争的破坏。
公司治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结构:即公司内部权力的层次和分配,防止多数股东对公司的支配而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
(2)信息披露:即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让股东和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3)监管机制:即公司内部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确保公司的合法运营和合规经营。
2.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管理,实现稳健的盈利模式和成长战略,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绩效。
具体来说,公司治理传统角色分配和能力结构的匹配,使得公司各部门与职能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加强了内部合作,促进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公司治理完善的监管机制,增强了规范意识,防止了腐败现象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形象,从而促进了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三、实证研究1. 数据来源本研究选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样本期间为2014-2018年,共500家企业。
2. 变量定义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公司治理质量,使用G潜在因子法衡量,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高管治理和信息披露治理;因变量为企业绩效,以ROE、利润总额、销售收入为指标。
3. 实证结果与分析(1)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首先,本研究使用相关分析探究公司治理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公司治理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公司控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21 年 1 月 00 1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 .7NO. b12 2l
NO . O1 v2 O
S in e& Te h lg P og e sa dPo iy ce c c noo y r rs n lc
公 司控制与公 司绩效 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梁 松 ,史本 山
( 西南交通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1
摘 要 :为 了探讨 公 司控 制与公 司绩效之 间的 关 系以及 公 司控 制给公 司绩效 带来 的影响 ,利 用来 自中国企 业的 问卷调 查数据 和结构 方程模 型进行 实证研 究。结果表明 :管理控 制( 包括 人 力资源控制 、财务控 制和 内
控制机制对公 司绩 效的影响 。Hi ,Mih eA,Hokso , t t ca l si n s
R b r E㈠! 为 ,公 司控 制 、公 司管理控 制与公 司内外 部 o et 认
创新 有一定的关系 ;赵保卿 认 为 ,公司控制 体现价值 链
管理 理论的基本 内涵 ,可 以使 企业 价值链整体 增值 ,实 现 公 司绩 效最大化 构成 的公 司控制 的 目标 ;林钟 高 、郑军 、
一
控制和外部运作控 制的一个 函数 ,即 : 公司绩效= ( F管理控制 、价值链 控制和外部运作 控制) 式 中,公 司绩效 在本文 中从市场绩 效和财务 绩效两个
方面来衡量 。 目前 , 全 面 分 析 公 司 整 体 控 制 状 况 对 公 司绩 效 关 系 的 文 献 较 少 。 本 文 在 公 司 控 制 理 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全 面 系 统
基于新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

山东 纺 织 经 济
主化得 到更好的体现 。由此 提 出假设 五 : . 独立董事
的比例对公司绩效产 生正的效应 。
( ) 三 高管人 员与公 司绩效
采用 2 0 — 0 9年底的年度数据做分析 。本文研究 0 7 20 数据 主要来 自于 国泰 安数 据库 和新疆 上市 公 司披
露 的各年年报 。
公司业绩的进一步改善找 出一些实 际的依据 。
二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回顾 文
集 中度 和均衡度有关 。制约机制的存在对保护其 他 中小投资者 的利益 、 提升公 司治理业绩 有一定 的积 极 意义 。由此提 出假设 二 : 制约程度对 公 司绩效 能 对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研 究 文 献 比较 多 , 1 k Ba c (0 2 研究 认为 , 司治理 结构好 的公司 比那 些公 20 ) 公
三、 理论分 析与研 究假设
一
、
引言
( ) 一 股权 结 构 与公 司绩 效
一
个优 良的公 司治理结 构 是保证公 司做 出科
公 司 的所有 权结 构表 明了股 东对 于公 司高 级 管理人员 的权力控制程度 。新疆上市公司股权过度
学决策 、 增进 企业绩效 的基本 手段 。本文 以新疆 自 治 区的 2 7家上市公 司作为样本 ,运 用实证分 析方
集 中, 第一 大股 东持股在一定程度 上可促使大股 东 强化对公 司的监管 。由此提 出假设 一 : 大股东持 股 比例对公 司绩效能产生正 的效应 。
控股股东与其他大 股东之间 的关 系 , 与股权 的
法 , 董事会 结构 、 从 股权结 构等 方面 分析公 司治 理
结构与公 司业绩之间 的关 系 , 目的在于为新疆 上市
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摘要:中国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绩效问题逐渐凸显。
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fsQCA方法,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董事会独立性、高级管理团队财务背景以及股权集中度等因素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房地产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公司治理结构对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fsQCA方法,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内外部治理机制,探索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文献综述2.1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与内涵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团队、所有权结构等。
2.2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过去的研究表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升企业绩效。
例如,董事会独立性可以增强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2.3 公司治理结构的要素与指标公司治理结构的要素和指标包括公司规模、董事会独立性、高级管理团队财务背景、股权集中度等。
第三章研究方法3.1 研究框架设计本研究基于fsQCA方法,通过构建研究模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内容摘要: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
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水平及是否健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反映,一般高水准的公司治理必然与公司良好的绩效与持续发展能力相关联。
本文以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数据,利用CASMAR 数据库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回归分析现代公司制度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当所有者委托管理者经营公司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就可能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而这种情况必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怎样防范和控制代理人“利己行为”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而这种理论的现实基础在于公司的股权充分分散,且与经营者之间是单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实中,我国企业正处于经营转轨时期,以股权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大量存在着。
一般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大股东掌握,或者是控股股东直接掌握,极有可能造成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利己行为”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起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
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
公司治理水平良好、健全与否,能够最有效、最直接地反映在公司的绩效上。
一般来说,高水准的公司治理能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绩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一)公司治理概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Berle and Means(1932)最先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它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
我国学者吴敬琏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的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学者杨瑞龙等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本质就是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安排的一种契约,是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外部与内部治理机制。
笔者认为公司是由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契约整体,而公司治理就是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安排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众多学者展开了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理论。
1.两权分离理论。
即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产生的前提与根源。
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所有者的经营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协助其管理公司,并在这种合作中,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但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所有者(股东)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也失去了公司的经营权,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促使管理者与其保持相同的目标,且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这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发生的本源所在。
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同样是基于两权分离,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
而代理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由于所有者与管理层契约的不完全,造成了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管理层在获取了剩余控制权后,可能会出现“利己行为”,从而在代理行为中背离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为了避免管理层的“利己行为”,委托人采取激励措施,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代理问题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为了尽可能地抑制这些行为的发生,委托人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使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进一步扩充了公司所有权的范围,认为除了股东之外,供应商、代理人、员工、客户都应该享有公司的治理权。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而不再仅仅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股东在现代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可多样化地分散,即转移给其他利益相关者,且他们可能承担的风险比股东更大,为此,就应该当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更强调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享公司治理权。
实证研究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治理因素,为其治理结构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一些经验依据。
数据选取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剔除ST、金融行业、数据异常公司,利用CASMAR数据库以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股权集中度相对越高,大股东越有能力控制公司高层管理者,也更愿意积极监管公司,从而有效地减少高层管理者的“利己行为”。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2.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控制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约关系,而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避免因控制股东个人的偏激行为而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促使公司做出科学决策以及绩效的提高。
假设2: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3.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虽然公司股份的流动性有助于通过“用脚表决”机制来加强公司的外部治理。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对与会股东有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大多数流通股的持股主体都是中小股东,基本无权参加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
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性关系。
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Lipton and Lorsch(1992)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会随着董事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是在协调和组织中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
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董事会结构不完善,董事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因监督能力的提升而获得收益,且超过在协调与组织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
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性关系。
5.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
独立董事职位的设置,可以从公司外部加强监督,一般独立董事都在某个专业有一定的建树,能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假设5: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6.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绩效。
管理人员薪酬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在作出决策时以公司的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对公司的绩效产生正的影响。
假设6: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7.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高管层持股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手段和机制,将高管层的利益与公司的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高管层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避免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从而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假设7: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8.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理论上,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具有监督作用,对公司的绩效有着促进作用。
并且较大的监事会规模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
假设8:监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模型通过以上的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回归模型如下:ROE=α0+α1 X1+α2 X2+α3 X3+α4 X4+α5 X5+α6 X6+α7 X7+α8 X8+ε (1)EPS=α0+α1 X1+α2 X2+α3 X3+α4 X4+α5 X5+α6 X6+α7 X7+α8 X8+ε (2)(三)变量定义解释变量定义见表1,其中X1、X2、X3反映股东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X4、X5反映了董事会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X7反映了管理层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因素。
被解释变量定义见表2。
控制变量定义见表3。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看出,ROE模型与EPS模型拟合均比较满意,ROE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P=.029)通过检验,EPS模型在1%的置信度下(P=.000)通过检验。
两模型的回归方程有效。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EPS存在显着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反而不理想;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EPS负相关,且与EPS呈显着负相关,说明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良影响;流通股持股比例与ROE、EPS负相关,且与EPS呈显着负相关,说明流通股比例越大,公司绩效会越差,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存在侵占问题,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独立董事比例与ROE、EPS均显着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的制度规定,促进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公司规模与ROE、EPS显着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好。
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培育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
现阶段我国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尚不健全,上市公司股权的适当集中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但当股权集中到成熟且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手中,既能够代表那些分散的中小股东的权益,又有足够有力的监督能力。
这既是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企业产权改革的需要。
完善制度环境,确保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地行权。
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是正相关的,说明独立董事的作用不可低估。
但我国现有的独立董事制度还存在着缺陷,必须完善现有的制度环境,确保独立董事行权的有力、有效:完善公司法及法律法规,并出台配套运行机制;扩大独立董事权力范围的同时增大他们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培养独立董事市场与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信用评级体系,使优秀的人才能自由流动;保证行权过程中信息资源能够充分获取。
优化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激励效果并不理想,但并不能否认股权等激励方式的必要性。
因此必须要优化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1.文静,贾莹丹,董春英.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偏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6)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3.丁忠明,王振富.公司董事会治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08(1)4.张爱侠.控制权市场中的代理权争夺与公司治理结构[J].会计之友,2007(9)5.邵军,刘志远.公司治理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效率[J].财经问题研究,2014(1)6.倾志贵.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财务危机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0)------------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