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一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选项 文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孙女”和“祖母”、“丈母老太太”和“令夫人”的例 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答案 错误。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13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
4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选项 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 对日本影响巨大。( ) 答案 错误。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5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 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 的空间。 选项 文段论述了“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 ) 答案 错误。“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
18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11.原文 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 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 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 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 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 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 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 身以诚意为要。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错误)
理由: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5.原。文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
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
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错误) 理由: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10
@《创新设计》
目录
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 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 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 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 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 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 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 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 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 人。
日本影响巨大。(错误) 理由: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6
@《创新设计》
目录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 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新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抢分点二论证分析题讲义含解析

抢分点二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突破点一理轻论证思路[典例]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层递进,先概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其特征和现实意义。
B.文章由概括到具体,阐释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机构独立、垂直运作、目标全面等特征。
C.文章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性为着力点,内容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的独立。
D.文章在论述监察机构的构成时,代表君对臣的御史对代表臣对君的言谏有管辖权力。
[思维流程] 请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泛读。
筛选出对应信息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第2步:精读。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
古代教育中的乐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终目标的。
《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解析:选项对例证法理解错误,这里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论证的是“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
答案:×突破点二辨明论证手法手法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典例1]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选项:节日在乡土社会中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它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生者与亡者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相关文段: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
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
论证相关分析

考点二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突破一理清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二、论据【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选项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理由:答案错误。
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2.原文“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7讲行文虽有异据文巧解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 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 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 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 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 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综合 的特征。 征。
考查 (2)(2014·全国Ⅰ卷)作品是怎样叙 小说是怎样讲述……的 类 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 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处?请简要分析。
类型
手法 运用
类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3)(2020·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
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 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 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 其效果。 (4)(2019·全国Ⅰ卷)《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 特征。 (5)(2018·全国Ⅲ卷)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
二、小说常见的“文本特征”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 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 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写实, 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 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 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传奇 “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 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专题一 抢分点二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

重难 精准突破
热题 对点训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突破点二
辨明论证手法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 “牝鸡司晨”。 《汉书 · 五 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 不荣。” 正误判断:
重难 精准突破
热题 对点训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突破点二
辨明论证手法
解析: 《诗经》是从正面论述的, 《汉书》是从反面论述的,无 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说明古人非常看重“司晨”的鸡鸣,鸡鸣 对古人有重要的意义。
重难 精准突破
热题 对点训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突破点一
理轻论证思路
[典例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层递进,先概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发展过程,然 后分析其特征和现实意义。 B.文章由概括到具体,阐释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机构独立、垂 直运作、目标全面等特征。 C.文章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性为着力点,内容包括机 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的独立。 D.文章在论述监察机构的构成时,代表君对臣的御史对代表 臣对君的言谏有管辖权力。
重难 精准突破
热题 对点训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突破点二
辨明论证手法
解析:选项对引证法理解错误,王弼的注释和《周易》的卦辞 之间是解证关系,不是引证关系。两者共同论证的是古人对水 源清洁的重视。
答案:×
重难 精准突破
热题 对点训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突破点二
辨明论证手法
手法三:喻证法 ——————————————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喻证法具有化抽象为 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 [典例 3] 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 文章以传统文化为喻,说明无论学数学还是学英语, 都需要从基础做起,然后向深处发力。
重难点03 现代文阅读I之论证分析和观点的评价与探析(二)-备考2023(解析版)

【答案】1. A 2. D 3. C
4.①首先指出红色经典具有这一特征;②然后从“典型示范”“转型再生”“破旧立新”“洋为中用”四个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呈现总分结构,并用举例的方法加以印证。
5.①红色经典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需要;②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③红色经典对新时期作家有着重大影响;④红色经典融合着民族精神。
B.“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材料一第三段信息是“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似乎”这个表推断、揣测的词语。
D.“……理想相似,……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错,材料二结尾段信息是“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可见选项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表述绝对,夸大其词,文中意思是“感受到”“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
D.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
B.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塑造的是普通战士的形象,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
(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论证分析课件

考点帮
典例 [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考点1典例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 文 章 区 分 “ 计 数 ” 与 “ 理 解 ”, 是 为 了 论 证 计 算 机 不 能 处 理 某 些 特 定 类 型 的 文 本 。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论点。
考点帮
关键技法 两步解答论证分析题
1.细读选项,勾画关键词。一要勾画与论证语言、论据、论证思路等有关的词语,如“严谨”“举 例”“引用”“比较”“并列”等。二要勾画重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定位区间,比对作答。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对应的原文区间,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重 点是文章的结构特点、思维流程;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重点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等。
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看
待远读。
考点帮
选项
定位文本区域
比对分析
选项关键词:“第四段”“补充论证”“更
对应第三、四段内容第三段:阐述大规模 加周密”。
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的两种类型,并 意义转换:“补充论证”与第四段中“需要
C
指出对“远读”结果的解读离不开学者 补充的是”对应。论证内容分析:第三段讨 的“细读”。第四段:指出“远读”与“ 论“大规模的文本集合”层面的问题,第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来证明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突破一理清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二、论据【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选项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理由:答案错误。
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2.原文“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选项文段论述了“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
()理由:答案错误。
“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
“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
3.原文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选项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理由:答案错误。
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4.原文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
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
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
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
”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
()理由:答案错误。
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5.原文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选项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理由:答案错误。
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6.原文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
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如五代时,钱镠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选项文段引用钱镠修筑城墙的例子,意在论证城墙修筑是杭州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理由:答案错误。
论证城墙修筑对城市的安全防护和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突破二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下:【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7.原文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
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
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
(选自鲁迅《读经与读史》)选项文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孙女”和“祖母”、“丈母老太太”和“令夫人”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理由:答案错误。
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8.原文《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
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
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
《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
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
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
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
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
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
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
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选自莫言《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选项文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引用了《圣经》和《金瓶梅》的故事,形象地阐述“大悲悯”的深刻内涵。
()理由:答案错误。
没有引用论证。
文段运用了例证、喻证和对比论证。
9.原文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
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
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
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
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
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
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选自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选项文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将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证明中国人的忍耐是一种崇高的道德。
()理由:答案错误。
论证方法正确,但“中国人的忍耐是一种崇高的道德”错误,这里是证明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
10.原文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司马迁《史记·范雎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呢?选项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
()理由:答案错误。
并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错误。
11.原文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
《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
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
选项文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答案错误。
是为了论证诚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突破三把握论证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就结构而言,论述文往往是三段论式的结构层次,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中,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文章运用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证的重要部分。
怎样对论点展开论证,或者采用什么方式展开论证,需根据表达需要来决定。
如图:并列式论证结构指在论证过程中,用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1.并列分论点2.并列论据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对照式有如下两种类型: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2.原文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
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
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