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PPT

怎样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呢?在课间,适当地进行体育活动,是积极休息、消除疲劳的有效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伸懒腰 伸懒腰可以使内脏器官充分伸展、排除废气,并使全身肌肉、关节得到放松。如果再伴随打两个哈欠,更会有一种舒服、解乏的感觉。
2、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使新鲜空气在肺内进行充分交换。平静的呼吸,每次吸进的新鲜空气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吸气时先要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等)中的气体吸入肺泡,但是这部分气体并不新鲜,而只有深呼吸才能使肺泡与更多的新鲜空气进行交换。较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睫状肌就会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使晶状体变凸,而凝神远眺,可以促使睫状肌松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视力得到恢复。此外,还可以与转动眼球(尽量向四周环视)结合,使睫状肌得到积极的休息。
此外还有男子十项全能和女子七项全能项目。
(2)奥运会非正式比赛项目/表演项目 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体育与健康课程三个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三个核心素养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具体包括提高认知、运用技能、发展体能三方面。
在体能方面中,学生要能够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与目标,学会选择适宜的体能练习方法与手段,掌握体能测试流程及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还要将体能与专项运动能力相结合,最大限度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步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学生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上学,还是在放假的时候,都能保持锻炼的习惯;除此之外,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包容豁达、乐观开朗的个性,学会与人交往与合作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具备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做到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简介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简介
主要内容分类表现形式
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
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
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
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
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
能力等
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健康知
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
境适应
体育品德1.体育精神:自尊自信、勇
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
自我等;
2.体育道德:遵守规则、诚
信自律、公平正义等;
3.体育品格:文明礼貌、互
相尊重、团结合作、社会
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
格。
初中体育六大核心素养

初中体育六大核心素养初中体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
以下是初中体育课程中的六大核心素养:1. 体育文化素养:通过研究体育历史、规则和文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理解。
学生将了解不同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研究运动员的成功故事,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 运动技能素养:通过研究和掌握各种体育项目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学生将研究正确的动作和技巧,如传球、投掷和击球等,以提高自己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表现水平。
3. 身体健康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学生将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持良好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团队合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通过参与团体运动和团队项目,学生将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发展自己在集体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5. 竞技精神素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精神品质。
学生将研究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勇于拼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将对他们在体育竞赛和生活中充满挑战时起到积极的影响。
6. 自主研究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研究和自我管理。
学生将学会设置目标、制定计划、评估自身表现,并通过反思来持续改进自己的体育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研究能力。
以上六大核心素养是初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这些素养,学生将综合发展自身,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初中体育课程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核心素养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导言
体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通过体育活动
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
关注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体育课程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灵活性、力量、速度、协调性和耐力。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健康水平。
核心素养二:技能水平
除了身体素质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应该掌握运动技巧,如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
通过
反复练和指导,学生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并在不同的运
动项目中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核心素养三: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体育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团队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学生应该参与各种团队运动项目,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和互助。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核心素养四:积极向上的态度
小学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通过身体活动和运动训练,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毅力和坚韧精神。
他们应该学会克服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克服逆境并取得成功。
结论
小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团队合作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通过注重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
具体划分为6个要素:
一、体育情感
课堂多运用游戏法、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接触的体育项目教授,以提高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有特长展示的学生期末加分计入总成绩,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产生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
二、体育品格
在课堂游戏以及比赛中,强调规则(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及体育精神(战胜自我、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违反规则和未能达到相关体育精神的学生扣除当天相应的课堂成绩。
三、运动能力
每学期体育课内容须安排均衡,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及篮、排、足等专项运动技能尽可能都有涉及。
四、运动习惯
对学生提出要求或布置作业,要求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一小时(体育课与课间操纳入一小时计时内),并出示相关资料(视频),根据完成情况相应的加减分。
五、健康知识
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借助风雨天气室内课的机会,拓展学生体育知识。
例如:讲体育名人故事、体育的趣闻轶事、不同体育项目兴起和最初雏形(比如:标枪最早由于打猎)等。
通过教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指导体育与健康实践等。
六、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护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如充足的睡眠、平衡的营养、运动等。
课堂上所讲授的健康知识均有所涉及,通过课堂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能力,强化健康良好行为的培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篇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1年版)》)[1]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一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进展的灵魂。
以下是本站我为大家带来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1年版)》)[1]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一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进展的灵魂。
本课程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就需要培育同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业质量、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换言之,本课程全部的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和实践。
把同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好了,就是把同学培育好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详细的课程而言,语文课程要培育同学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课程要培育同学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育同学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等,即全部的课程都要努力为培育同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开展教学。
只要全部的课程都通过各自的学科教育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同学就能真正获得全面进展,将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才能把同学当成人而不是当成机器来培育,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
《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同学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行与关键力量。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形成的,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去促进同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问和技能不等于学科核心素养,更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部,只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问和技能会渐渐生疏或忘却,但学科核心素养会伴随同学终生,并影响着个体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组成。
具体划分为6个要素:
一、体育情感
课堂多运用游戏法、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接触的体育项目教授,以提高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有特长展示的学生期末加分计入总成绩,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产生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
二、体育品格
在课堂游戏以及比赛中,强调规则(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及体育精神(战胜自我、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违反规则和未能达到相关体育精神的学生扣除当天相应的课堂成绩。
三、运动能力
每学期体育课内容须安排均衡,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及篮、排、足等专项运动技能尽可能都有涉及。
四、运动习惯
对学生提出要求或布置作业,要求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一小时(体育课与课间操纳入一小时计时内),并出示相关资料(视频),根据完成情况相应的加减分。
五、健康知识
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借助风雨天气室内课的机会,拓展学生体育知识。
例如:讲体育名人故事、体育的趣闻轶事、不同体育项目兴起和最初雏形(比如:标枪最早由于打猎)等。
通过教授体育理
论知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指导体育与健康实践等。
六、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护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如充足的睡眠、平衡的营养、运动等。
课堂上所讲授的健康知识均有所涉及,通过课堂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能力,强化健康良好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