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复习整理资料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1.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2.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3.宿主:给寄生虫提供居住场所、营养来源、并受到损害的人及动物4.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5.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6.保虫(储存)宿主:寄生虫寄生的脊椎动物宿主7.转续宿主:含滞育幼虫的非正常宿主8.生活史:寄生虫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9.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___全面清晰

WHO 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 √
血吸虫病 √
丝虫病 √
锥虫病
利什曼病 √
钩虫病
寄生虫的寄生现象 寄生关系 parasitism
1.互利共生 Mutualism 双方均收益并且相互依赖——白蚁和鞭毛虫
2.片利共生 Commensalism 一方获益,一方无害——齿龈内阿米巴
3.寄生 Parasitism 一方获利,一方受到损害
4. 吸虫比较
特殊形态 特点
生活史
中间宿主
特殊宿主 终宿主 感染方式
致病性
诊断
流行病学 防治原则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ermani (肺吸虫)
一对分支状 睾丸 子宫和卵巢 并列分布
雷蚴分为 母、子雷 蚴
·第一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 川卷螺(毛蚴) 食肉哺乳动 ·第二中间宿主: 物 溪蟹、蝲蛄(尾蚴) 转续宿主:
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溶组织性阿米巴,四核包囊 丝虫,丝状蚴
疥螨
前鞭毛体
旋毛形线虫,包囊
蓝氏贾第鞭毛虫,四核包囊
丝虫,蚊
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
蛔虫、蛲虫、鞭虫
By blancocow
医学蠕虫
一·吸虫
1. 形态特征 背部扁平,两侧对称,无体腔,虫体不分节 有口、腹吸盘,消化系统不发达 生殖系统极为发达,多为雌雄同体 虫卵大多有卵盖,其内为卵细胞和卵黄细胞,或毛蚴
寄生虫与宿主关系 宿主 1.终宿主 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 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 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见名词解释 4.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见名词解释 寄生虫 体内体外、永久性暂时性、专性兼性、机会致病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医学寄生虫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与人类或动物共生的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会寄生于宿主的身体内部,从而摄取宿主的营养而生存,并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对医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士来说,对寄生虫学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一、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按寄生的位置可以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内寄生虫包括肠道寄生虫、血液寄生虫、肝脏寄生虫等,而外寄生虫则包括螨类、虱类、跳骚蚤类等。
根据形态,寄生虫又可以分为线虫、原虫、原角虫和多节虫等不同类别。
二、常见寄生虫及其病原学特点1. 肠道寄生虫:最常见的包括蛔虫、钩虫、蟾蜍虫等。
它们通过宿主的消化道进入体内,引发腹部疼痛、腹泻、贫血等症状。
2. 血液寄生虫:常见的有疟原虫、血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通过被媒介的方式进入宿主体内,引发高热、贫血等症状。
其中,疟原虫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寄生虫之一,导致全球大量感染者和死亡。
3. 肝脏寄生虫:包括包虫和弓形虫。
包虫病是一种由包虫蚴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弓形虫是一种原虫,可以通过感染孕妇引发胎儿畸形,对婴儿的发育有重大影响。
三、寄生虫与人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后,会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
宿主的免疫系统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试图摆脱寄生虫的侵袭。
然而,寄生虫拥有多种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使得人体的抵抗能力受到挑战。
四、寄生虫的预防和控制针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于肠道寄生虫,保持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鱼、生肉等可能受到污染的食物,定期清洗蔬菜水果是必要的。
对于血液寄生虫,防蚊虫叮咬是关键,使用蚊帐、蚊香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疟疾等寄生虫传播的发生。
此外,科学合理地使用驱虫药物也是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五、寄生虫与传染病控制许多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后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在传染疾病控制中,对寄生虫的检测、防治和监测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一、问答题1、试述日本血吸虫如何发育成成虫,分别经过哪些环节?答:毛蚴感染钉螺(1分),尾蚴从钉螺中逸出(1分),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门静脉中(1分),虫卵随血循环沉积于肝肠内,形成肉芽肿,并随粪便排出。
(2分)2、简述猪带绦虫生活史。
答:人是终宿主和中间宿主(1分),猪是中间宿主(1分),成虫寄生在小肠(1分),幼虫寄生在肌肉和脑及腿部(1分)。
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1分),感染期为虫卵和囊尾蚴(1分)。
3、生活史中,直接产幼虫的线虫有哪些?写出其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及防止原则。
答:直接产幼虫的线虫:丝虫,中间宿主:蚊虫;终末宿主:人(马来丝虫:穿山甲、猫等)。
防治原则:①普查普治;②防蚊灭蚊;③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3分)旋毛虫,中间宿主:人、猪、犬等;终末宿主:同中间宿主。
(3分)4、蛔虫感染机率高的原因是什么?答:蛔虫病分布范围广,人群感染率高,因为:①蛔虫生活史简单(1分);②蛔虫产卵量大(1分);③虫卵抵抗力强(1分);④粪便管理不当(1分);⑤不良卫生习惯。
(1分)5、重要的引起人类腹泻的肠道原虫有哪些?简述其致病。
答:①蓝氏贾第鞭毛虫及其致病。
(3分)②溶组织内阿米巴及其致病。
(3分)③隐孢子虫及其致病。
(3分)6、简述囊虫病感染的三种方式。
答:自体内感染。
(2分)自体外感染。
(2分)异体感染。
(2分)7、简述免疫逃避机制。
答:组织学隔离。
(2分) 表面抗原改变或伪装。
(2分)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2分)1.组织学隔离2.表面抗原改变(1)抗原变异;(2)分子模拟与伪装;(3)表膜脱落与更新。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1)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2)抑制性T细胞(Ts)的激活;(3)分泌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4)封闭抗体的产生。
8、诊断寄生虫,循环抗原检测与循环抗体检测方法相比有何优越性?答:对寄生虫病诊断应用循环抗原(CAg)检测与循环抗体(CAb)检测的优越性是能早期诊断现症感染,并作为评价疗效的依据,因为CAg是虫体释放的排泄分泌物质,故在宿主体内出现比CAb早,且表明活虫的存在(4分)。
寄生虫复习资料整理

寄生虫寄生虫:共生者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生。
通常两者中个体较小而受益的一方且为动物这称寄生虫。
人兽共患寄生虫:可以再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
感染阶段:寄生虫在某一阶段对人具有感染性,这一特定阶段叫——免疫应答:机体识别异体物质并作出反应的过程带虫免疫:某些寄生虫感染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密度低繁殖的细胞内型,导致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痊愈,并产生抗特异性攻击的能力,称——伴随免疫:有些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无杀伤或清除效应,但具有抗同种寄生虫的幼虫再感染的能力称——蛲虫致病:肛周和会阴部瘙痒和炎症是主要症状。
患儿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长期反复不愈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裂体增殖再燃:大部分红内期疟原虫因机体产生免疫力或不正规治疗后被消灭嘛,血内原虫密度低于发作阈值,发作停止。
残存的原虫经红内期裂体增殖数量增加,再次达到发作阈值时又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血液中疟原虫被药物消灭,由肝C内迟发型子孢子休眠结束,进入裂体增值,涨破肝C,释放裂殖子进入血流,经过红内期裂体增殖达到发作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称——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病原体,由节肢动物引起的疾病称虫媒病媒介昆虫: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媒介节肢动物或媒介昆虫寄宿主的类别: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⑤媒介蛔虫致病作用:A幼虫致病作用:①引起机械性损伤②蛔蚴性肺炎③引起异位损害。
B成虫致病作用:①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②超敏反应③钻孔习性引起并发症。
蛔虫感染普遍原因:①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②雌虫产卵量大③不良的卫生习惯④虫卵对外环境抵抗力强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1.细胞分类法:原生动物和绦虫属于原核生物,线虫属于真核生物。
2.绦虫:包括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猎人绦虫等。
3.线虫:包括丝虫、蛔虫、钩虫、蝇蛆等。
二、寄生虫的形态学:1.细胞:原足动物类寄生虫的细胞具有真核细胞器。
2.器官:绦虫具有顸肢、颈部、节片等外部结构;线虫具有口部、消化道、生殖器官等器官。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1.直接生活史:生活史中寄生虫只经历一种寄主。
2.间接生活史:寄生虫在生活史中经历多个寄主。
四、寄生虫的传播和传染: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通过疾病的源头与病原体传入人体。
2.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通过食物、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3.人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通过污染的饮用水、土壤等途径传播。
五、寄生虫的临床表现:1.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2.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猪肉绦虫病、包虫病等。
3.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等。
六、寄生虫的诊断: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寄生虫病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组织检查等。
七、寄生虫的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寄生虫感染较重或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八、寄生虫的预防:1.个人防护:如勤洗手、避免生食等。
2.环境改善:如改善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等。
以上是医学寄生虫学复习的重点总结,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学、生活史、传播和传染、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1、共生(symbiosis):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2、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3、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相互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4、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寄生5、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完整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6、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7、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8、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9、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0、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1、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12、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寄生虫的非适宜宿主13、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现象称为异位寄生14、幼虫移行病(larva migrans):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成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15、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能侵入人体的阶段16、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有些人体寄生虫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这类寄生虫称~17、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查获病原体18、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这些感染者称带虫者19、伴随免疫:寄生虫感染后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血吸虫)20、滋养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生长、发育阶段21、发热阈值: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由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而引起发作的最低原虫数称发热阈值22、再燃:急性疟疾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免疫作用,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停止发作,再没有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为再燃,四钟疟原虫都可引发疟疾23、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停止发作,在没有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卵形可引起复发24、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5、疫水: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26、夜现周期性:27、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然后再被传播到新宿主28、机械性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输送作用 29、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虫媒病 30、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31、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32、寄生虫:从事寄生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的总称1、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1)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2)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房事(3)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包括传播媒介)种类(4)内外环境条件2、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营养物质均来自宿主,寄生的虫荷越多,对宿主营养掠夺越严重(2)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可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破坏(3)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物、分泌物、脱落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伤3、免疫逃避机制(1)解剖位置的隔离(2)表面抗原的改变(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4、寄生虫病流行必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5、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6、寄生虫侵入人体的常见感染途径(1)经口感染:除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其他所学都经口感染(2)经皮肤感染:曼氏迭宫绦虫(3)经胎盘感染:弓形虫(4)经呼吸道吸入感染:蛲虫(5)经输血感染:疟原虫(6)自身感染:蛲虫7、寄生虫的防治原则(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9、常见的经口感染的寄生虫有哪些?感染阶段是?12、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哪些?说明其感染阶段、致病阶段。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要笔记)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重要笔记)(一)总论1、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宿主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3、寄生(parasit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繁殖力及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寄生虫5、宿主类别:①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②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③保虫宿主:有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
④转续宿主6、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直接型、间接型。
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⑴机械性损伤:①直接损伤组织;②堵塞腔道;③压迫组织;④破坏寄生的性别⑵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⑶夺取营养8、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lzing immunity):即寄生虫感染后仅能诱导部分的保护性免疫,但不能消除体内全部寄生虫;当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原虫后,适应性免疫也就逐渐随之消失,又称带虫免疫(premunition)。
9、为什么寄生虫能够生存在具有免疫力的机体内而不被清除?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有些寄生虫在免疫的宿主体内生存、发育和繁殖,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攻击。
⑴抗原变异⑵分子模拟⑶免疫抑制⑷寄生部位的隔离10、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11、世界范围内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中国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钩虫病12、机会致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卡氏肺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13、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 borne parasitic diseases):指由于吃了寄生虫感染阶段的食物而感染的一类寄生虫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总论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研究医学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发育、繁殖规律以及寄生虫的发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学科。
寄生虫生物学寄生关系名解: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parasite):在寄生关系中得益的一方。
如果该种生物是动物,则称之为寄生虫。
宿主(Host):在寄生关系中被寄生而受害的一方。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感染阶段 (infective stage ):寄生虫生活史中有多个发育阶段,只有某一(些)阶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这一(些)特定阶段称为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生活史类型:①直接型生活史:在外界土壤中直接发育至感染期,一个宿主。
②间接型生活史:在中间宿主内发育至感染期,几个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必考)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缺损或低下时,虫体大量增殖,致病性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 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蓄宿主(reservoir host):某些寄生虫不仅在人体寄生,又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相同的生活阶段,感染的脊椎动物作为人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保虫和储存的作用。
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处于幼虫阶段,当此幼虫有机会侵入其适宜宿主体内后,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作用:❶夺取营养;❷机械性损伤;❸毒性和免疫损伤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反应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宿主能消除体内已有的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与伴随免疫区分)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又称带虫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虫荷状态,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免疫逃逸:在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部分寄生虫能通过各种手段来逃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使感染慢性化,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逸。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名解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虫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慢性感染,多寄生现象,异位寄生:某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和器官内寄生。
幼虫移行症:指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is):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能互相传播的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简答题)如何防治:①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查治和处理保虫宿主以及加强寄生虫病的监测;②切断传播途径:改造环境,消灭孳生地,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同时防止“病从口入”;③预防感染和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
(3)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第一节疟原虫疟疾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再燃。
疟疾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过人体免疫作用或经药物治疗消灭后,由于肝脏内迟发型子孢子发育产生的休眠体所产生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进行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
医学蠕虫概论土源性蠕虫:也称为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的一类蠕虫,大多数线虫属于此类。
生物源性蠕虫:也称为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的一类蠕虫所有的吸虫、大部分绦虫属于此类。
第十三章吸虫日本血吸虫伴随免疫:在原发感染的成虫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为什么血吸虫寄生在静脉中而在粪便中发现虫卵?答:雌虫移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产卵,经约11天后卵发育成熟,释放出毛蚴分泌物,引起虫卵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形成急性虫卵肉芽肿。
在腹内压力,血管内压力及肠蠕动等的共同作用下,肠壁上虫卵周围炎症、坏死区可向肠腔破溃,虫卵随即进入肠腔,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线虫蛔虫蛔虫感染率居高不下的原因:①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②产卵量大③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④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肥料和随地大便使虫卵污染土壤⑤疫区人群不良的卫生行为钩虫钩虫病慢性失血的原因?①边吸边排边漏;②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阻止血液凝固,伤口渗血;③频繁更换咬附部位,旧伤口在抗凝素的作用下仍持续渗血;④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钩虫病引起贫血原因?①宿主长期慢性失血;②患者铁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消化不良等第六节丝虫1、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叫做夜现周期性。
第十四章绦虫第二节链状带绦虫1、人体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①异体感染:误食入他人排出的虫卵而感染。
②自体外感染:体内有成虫寄生,误食入自己排出的虫卵而感染。
③自体内感染:体内有成虫寄生,因肠管的逆蠕动,妊娠节片或虫卵反流入胃而感染。
2、驱虫注意事项:①驱虫前一天晚上禁食②排虫时温水坐浴③排虫后寻查头节④驱虫后3-4月未发现排节片,视为治愈肥胖带绦虫为什么牛带绦虫的危害比猪带绦虫小?①牛带绦虫的囊尾蚴不寄生于人体,人不能作为其中间宿主。
②牛带绦虫头节无小钩,对肠壁的损伤性较小。
归类原虫类(1)可引起脑部病变的原虫:恶性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刚地弓形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⑵引起腹泻的原虫: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疟原虫;引起脾肿大的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⑶经口感染的原虫及其感染阶段:溶组织内阿米巴(成熟包囊);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刚地弓形虫(包囊、假包囊、卵囊);隐孢子虫(卵囊)⑷中间宿主为人的原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⑸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卡氏肺孢子虫⑹寄生于人肝的原虫致病阶段及其入侵途径:①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肠壁组织的滋养体随血行播散到肝组织②疟原虫,红内期疟原虫,子孢子随血流到肝细胞内发育繁殖(红外期)③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随受染巨噬细胞入肝内并侵入肝内巨噬细胞④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十二指肠内滋养体继续侵入肝胆管系统蠕虫类(1)日本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可引起幼虫移行症(2)线虫中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需要经肺移行(3)引起腹泻的线虫:钩虫、鞭虫、粪类圆线虫、旋毛虫;(4)幼虫经皮肤感染的线虫:钩虫、丝虫、粪类圆线虫;(5)生活史为间接发育型的线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6)灭鼠有助控制的线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7)蝇类、蟑螂可对蛔虫病起机械性传播。
(8)肝疾病:华支睾吸虫(阻塞性黄疸,肝左叶),血吸虫(干线型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其他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利什曼病),钩虫病六类主要热带病:麻风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性传播: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中间宿主为螺类:肝吸虫(纹沼螺,长角涵螺,赤豆螺),布氏姜片吸虫(扁卷螺)、卫氏并殖吸虫(川卷螺)、斯氏并殖吸虫(拟钉螺)、日本血吸虫(钉螺)、广州管圆线虫(褐云玛瑙螺“东风螺”,福寿螺)世代交替现象:疟原虫,所有吸虫,运动态:溶组织内阿米巴(单一定向运动),蓝氏贾第鞭毛虫(螺旋运动,落叶状),阴道毛滴虫(螺旋+向前),血吸虫毛蚴(直线游动)疫水:血吸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经胎盘传播:弓形虫,疟原虫经呼吸道感染:蛲虫经输血感染:疟原虫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粪类圆线虫,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肺疾病:疟原虫(巧克力痰),卫氏并殖吸虫(烂桃样痰),血吸虫童虫(移行)寄生组织:疟原虫(红细胞),弓形虫(有核细胞)特殊检验:弓形虫(染色试验DT),隐孢子虫(金胺-酚改良核酸染色法,卵囊玫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