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经典题型汇总

合集下载

立体几何中的常考经典小题全归类【十大题型】(新高考专用)(原卷版)—2025年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立体几何中的常考经典小题全归类【十大题型】(新高考专用)(原卷版)—2025年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立体几何中的常考经典小题重难点全归类【十大题型】【题型1 求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4)【题型2 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 (6)【题型3 体积、面积、周长、距离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7)【题型4 空间线段以及线段之和最值问题】 (7)【题型5 空间角问题】 (9)【题型6 空间中的距离问题】 (9)【题型7 翻折问题】 (10)【题型8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交线问题】 (11)【题型9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 (12)【题型10 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新定义、新情景题】 (13)1、立体几何中的常考经典小题全归类立体几何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属于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小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二是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难度较易;三是常见的一些经典常考压轴小题,涉及到空间角、空间距离与轨迹问题等,难度中等或偏上,需要灵活求解.【知识点1 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常见求法】1.求几何体体积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直接代入公式求解.(2)等体积法:四面体的任何一个面都可以作为底面,只需选用底面面积和高都易求出的形式即可.(3)补体法:将几何体补成易求解的几何体,如棱锥补成棱柱,三棱柱补成四棱柱等.(4)分割法:将几何体分割成易求解的几部分,分别求体积.2.求组合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一般方法求组合体的表面积的问题,首先应弄清它的组成部分,其表面有哪些底面和侧面,各个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然后根据公式求出各个面的面积,最后相加或相减.求体积时也要先弄清各组成部分,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再相加或相减.【知识点2 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解题策略】1.常见的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解决方案:常见的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内切球,另一种是外接球.常见的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解决方案:2.空间几何体外接球问题的求解方法:空间几何体外接球问题的处理关键是确定球心的位置,常见的求解方法有如下几种:(1)定义法:利用平面几何体知识寻找几何体中元素间的关系,或只画内切、外接的几何体的直观图,确定球心的位置,弄清球的半径(直径)与该几何体已知量的关系,列方程(组)求解.(2)补形法:若球面上四点P,A B,C构成的三条线段PA,PB,PC两两垂直,且PA=a,PB=b,PC=c,一般把有关元素“补形”成为一个球内接长方体,根据4R2=a2+b2+c2求解.(3)截面法:涉及球与棱柱、棱锥的切、接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多面体的特殊点(一般为接、切点)或线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求解.3.内切球问题的求解策略:(1)找准切点,通过作过球心的截面来解决.(2)体积分割是求内切球半径的通用方法.【知识点3 几何法与向量法求空间角】1.几何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般步骤:①平移: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成为相交直线;②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③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并解之;④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用坐标表示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4)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即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3.几何法求线面角(1)垂线法求线面角(也称直接法);(2)公式法求线面角(也称等体积法):用等体积法,求出斜线PA在面外的一点P到面的距离,利用三角形的正弦公式进行求解.,其中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h是垂线段的长,l是斜线段的长.4.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主要方法:(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将题目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或钝角的补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5.几何法求二面角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可以用定义法,也可以用垂面法,即在一个半平面内找一点作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作二面角的棱的垂线,两条垂线确定的平面和二面角的棱垂直,由此可得二面角的平面角.6.向量法求二面角的解题思路:用法向量求两平面的夹角:分别求出两个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两平面夹角的大小.【知识点4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及其解题策略】1.立体几何中的几类最值问题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有三类:一是空间几何体中相关的点、线和面在运动,求线段长度、截面的面积和体积的最值;二是空间几何体中相关点和线段在运动,求有关角度和距离的最值;三是在空间几何体中,已知某些量的最值,确定点、线和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主要有两种解题方法:一是几何法,利用几何体的性质,探求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二是代数法,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表示所求量的目标函数,借助函数思想方法求最值;通过降维的思想,将空间某些量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平面三角形、四边形或圆中的最值问题.【知识点5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交线问题的解题策略】1.立体几何截面问题的求解方法(1)坐标法:所谓坐标法就是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坐标运算问题,进行求解.(2)几何法:从几何视角人手,借助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找到该截面与相关线、面的交点位置、依次连接这些点,从而得到过三点的完整截面,再进行求解.2.截面、交线问题的解题策略(1)作截面应遵循的三个原则:①在同一平面上的两点可引直线;②凡是相交的直线都要画出它们的交点;③凡是相交的平面都要画出它们的交线.(2)作交线的方法有如下两种:①利用基本事实3作交线;②利用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去寻找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然后根据性质作出交线.【知识点6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及其解题策略】1.动点轨迹的判断方法出动点的轨迹,有时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2.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的常见解法(1)定义法:根据圆或圆锥曲线的定义推断出动点的轨迹,进而求解轨迹问题.(2)交轨法:若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两动曲线(曲线方程中含有参数)的交点,此时,要首先分析两动曲线的变化,依赖于哪一个变量?设出这个变量为t,求出两动曲线的方程,然后由这两动曲线方程着力消去参数t,化简整理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交轨法.(3)几何法:从几何视角人手,结合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找到动点的轨迹,再进行求解.(4)坐标法:坐标法就是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转化为坐标运算问题,进行求解.(5)向量法:不通过建系,而是利用空间向量的运算、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等来研究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进行求解.【知识点7 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情景题的求解策略】1.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几类情景题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情景题大致有三类:(1)以数学名著为背景设置问题,涉及中外名著中的数学名题名人等;(2)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设置问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外古建筑等;(3)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设置问题,涵盖生产生活、劳动实践、文化精神等.2.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情景题的求解思路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情景题都跟图形有关,涉及在具体情景下的图形阅读,需要通过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此类问题的求解过程主要分四步:一是要读特征,即从图形中读出图形的基本特征;二是要读本质,即要善于将所读出的信息进行提升,实现“图形→文字→符号”的转化;三是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阅读图形,将研究图形的本身特征和关注题目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四是要有运动观点,要“动手”去操作,动态地去阅读图形.【题型1 求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例1】(2024·浙江·模拟预测)清代的苏州府被称为天下粮仓,大批量的粮食要从苏州府运送到全国各地.为了核准粮食的数量,苏州府制作了“小嘴大肚”的官斛用以计算粮食的多少,五斗为一斛,而一只官斛的容量恰好为一斛,其形状近似于正四棱台,上口为正方形,内边长为25cm,下底也为正方形,内边长为50cm,斛内高36cm,那么一斗米的体积大约为立方厘米?()A.10500B.12500C.31500D.52500【变式1-1】(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如图是一个圆台的侧面展开图,若两个半圆的半径分别是1和2,则该圆台的体积是()A B C D【变式1-2】(2024·江苏无锡·模拟预测)蒙古包是我国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如图所示的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其中圆柱的高为2m,底面半径为4m,O是圆柱下底面的圆心.若圆锥的侧面与以O 为球心,半径为4m 的球相切,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A .2B .2C .20πm 2D .40πm 2【变式1-3】(2024·天津和平·二模)如图,一块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铁片上有四块阴影部分,将这些阴影部分裁下去,然后用余下的四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加工成一个正四棱锥形容器,则这个正四棱锥的内切球(球与正四棱锥各面均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体积为( )A .94πB .92πC .9πD .323π【题型2 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例2】(2024·新疆乌鲁木齐·三模)三棱锥A ―BCD 中,AD ⊥平面ABC ,∠BAC =60°,AB =1,AC =2,AD =4,则三棱锥A ―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10πB .20πC .25πD .30π【变式2-1】(2024·海南·模拟预测)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N 为侧面四边形CDD 1C 1的中心,则四面体NCB 1C 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2πB .4πC .6πD .8π【变式2-2】(2024·云南大理·模拟预测)六氟化硫,化学式为SF 6,在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不燃的稳定气体,有良好的绝缘性,在电器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六氟化硫分子结构为正八面体结构(正八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可以看作是将两个棱长均相等的正四棱锥将底面粘接在一起的几何体).如图所示,正八面体E ―ABCD ―F 的棱长为a ,此八面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的体积之比为( )A.B.C.D.【变式2-3】(2024·安徽安庆·三模)如图,在一个有盖的圆锥容器内放入两个球体,已知该圆锥容器的底)AB.这两个球体的半径之和的最大值为43C.这两个球体的表面积之和的最大值为(6+πD.这两个球体的表面积之和的最大值为10π9【题型3 体积、面积、周长、距离的最值与范围问题】【例3】(2024·广东佛山·模拟预测)如图,在△ABC中,AC边上的高为BH,且BH=AH=3,CH=6,矩形DEFG的顶点D,G分别在边BA,BC上,E,F都在边AC上,以AC为轴将△ABC旋转一周,则矩形DEFG旋转形成的几何体的最大体积为()A .818πB .232πC .12πD .18π【变式3-1】(2024·重庆渝中·模拟预测)在三棱锥P ―ABC 中,AC =BC =PC =2,且AC ⊥BC,PC ⊥平面ABC ,过点P 作截面分别交AC,BC 于点E,F ,且二面角P ―EF ―C 的平面角为60∘,则所得截面PEF 的面积最小值为( )A .43B .83C .23D .1【变式3-2】(2024·河南·一模)已知P A ―BCD 各面所围成的区域内部(不在表面上)一动点,记P 到面ABC ,面ACD ,面BCD ,面ABD 的距离分别为ℎ1,ℎ2,ℎ3,ℎ4,若ℎ3+ℎ4=1,则12ℎ1+8ℎ2的最小值为( )A .2B .252CD .12+【变式3-3】(2024·四川宜宾·三模)已知E ,F 分别是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ABCD 的对棱AD,BC 的中点.过EF 的平面α与正四面体ABCD 相截,得到一个截面多边形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截面多边形τ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B .截面多边形τ的周长是定值C .截面多边形τD .截面多边形τ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题型4 空间线段以及线段之和最值问题】【例4】(2024·江西鹰潭·模拟预测)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2,BC =1,E 为DC 的中点,F 为线段EC (端点除外)上的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B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A.B.C.D【变式4-1】(2024·北京·模拟预测)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F是棱CC1的中点,P是正方体表面上的一点,若D1P⊥AF,则线段D1P长度的最大值是()A BC.3D2【变式4-2】(23-24高三下·陕西西安·阶段练习)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R分别为线段BD,B1C,C1D上的动点,则PR+3QR的最小值为()A.B.C.D.5【变式4-3】(2024·陕西商洛·模拟预测)如图,AC为圆锥SO的底面圆O的直径,点B是圆O上异于A,C的动AC=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点,SO=12A.圆锥SO的侧面积为B.三棱锥S―ABC的体积的最大值为123C.∠SABD.若AB=BC,E为线段AB上的动点,则SE+CE的最小值为2+1)【题型5 空间角问题】【例5】(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120°,AB=CC1=2,BC=1,则异面直线AB1与B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 B C D【变式5-1】(2024·内蒙古包头·一模)如图,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半圆面APD⊥底面ABCD,点P为圆弧AD上的动点.当三棱锥P―BCD的体积最大时,二面角P―BC―D的余弦值为()A B C D【变式5-2】(2024·四川雅安·一模)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线段AB1上的动点(含端点),点Q是线段AC的中点,设PQ与平面ACD1所成角为θ,则cosθ的最小值是()A.1B C D3【变式5-3】(2024·山东临沂·二模)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CC1,C1D的中点,则()A.直线MN与A1C B.平面BMN与平面BC1D1C.在BC1上存在点Q,使得B1Q⊥BD1D.在B1D上存在点P,使得PA//平面BMN【题型6 空间中的距离问题】【例6】(2023·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n=(1,2,2),A(1,0,0)为α内的一点,则点P(3,1,1)到平面α的距离为()A.1B.2C.3D【变式6-1】(2024·广西来宾·一模)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F 满足D 1E =2ED ,⃗BF =2⃗FB 1,则点E 到直线FC 1的距离为( )A BC D 【变式6-2】(2024·福建福州·模拟预测)四棱锥E ―ABCD 的顶点均在球O 的球面上,底面ABCD 为矩形,平面BEC ⊥平面ABCD ,BC =CD =CE =1,BE =2,则O 到平面ADE 的距离为( )A .13B .14CD 【变式6-3】(2024·广西·模拟预测)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线段DD 1的中点,F 为线段BB 1的中点.直线FC 1到平面AB 1E 的距离为( ).A B C .23D .13【题型7 翻折问题】【例7】(2024·全国·模拟预测)如图,已知矩形ABCD 中,E 为线段CD 上一动点(不含端点),记∠AED =α,现将△ADE 沿直线AE 翻折到△APE 的位置,记直线CP 与直线AE 所成的角为β,则( )A .cos α>cos βB .cos α<cos βC .cos α>sin βD .sin α<cos β【变式7-1】(2023·浙江台州·二模)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3,对角线BD 长为5,将△ABD 沿着对角线BD 翻折至△A ′BD ,使得线段A ′C 长为3,则异面直线A ′B 与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34BC .49D .89【变式7-2】(2024·全国·三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为圆x 2+y 2=16上的动点,定点A (―3,2).现将y轴左侧半圆所在坐标平面沿y轴翻折,与y轴右侧半圆所在平面成2π的二面角,使点A翻折至A′,P仍在右侧3半圆和折起的左侧半圆上运动,则A′,P两点间距离的取值范围是()A B.[4―C.4―D.【变式7-3】(2024·湖南邵阳·二模)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AB=AD=1,AF⊥平面ABCD,且AF=3,点E为线段CD(除端点外)上的动点,沿直线AE将△DAE翻折到△D′AE,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点E固定在线段CD的某位置时,点D′的运动轨迹为球面B.存在点E,使AB⊥平面D′AEC.点A到平面BCFD.异面直线EF与BC【题型8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交线问题】【例8】(2024·河南新乡·三模)已知球O的半径为5,点A到球心O的距离为3,则过点A的平面α被球O所截的截面面积的最小值是()A.9πB.12πC.16πD.20π【变式8-1】(2024·四川绵阳·模拟预测)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2AA1,点M是线段C1D1上靠近D1的四等分点,点N是线段CC1的中点,则平面AMN截该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图形为()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变式8-2】(2024·安徽安庆·三模)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F分别为棱AB,AD的中点,过点E,F,C1三点作该正方体的截面,则()A.该截面多边形是四边形B.该截面多边形与棱BB1的交点是棱BB1的一个三等分点C.A1C⊥平面C1EFD.平面AB1D1//平面C1EF【变式8-3】(2024·河南·模拟预测)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4,AC⊥BC,AC=BC=CC1,D为B1C1的中点,E为线段AC上的动点(含端点),则平面BDE截直三棱柱ABC―A1B1 C1所得的截面面积的取值范围为()A.B.3,C.D.【题型9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例9】(2024·陕西商洛·ABC―A1B1C1的底面边长是2,侧棱长是M为A1C1的中点,N是侧面BCC1B1内的动点,且MN//平面ABC1,则点N的轨迹的长度为()A B.2C D.4【变式9-1】(2024·浙江温州·一模)如图,所有棱长都为1的正三棱柱ABC―A1B1C1,BE=2EC,点F是侧棱AA1上的动点,且AF=2CG,H为线段FB上的动点,直线CH∩平面AEG=M,则点M的轨迹为()A.三角形(含内部)B.矩形(含内部)C.圆柱面的一部分D.球面的一部分【变式9-2】(2024·四川成都·三模)在棱长为5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Q是DD1中点,点P在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球面上运动,且CP⊥AQ,则点P的轨迹长度为()A B.C.5π4D.5π【变式9-3】(2024·四川成都·二模)在所有棱长均相等的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BAD=60∘,点P在四边形AA1B1B内(含边界)运动.当C1P=1时,点P的轨迹长度为2π3,则该四棱柱的表面积为()A.16+B.8+C.4+D.【题型10 以立体几何为载体的新定义、新情景题】【例10】(2024·天津北辰·三模)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从神话“嫦娥奔月”到古代“万户飞天”,从诗词“九天揽月”到壁画“仕女飞天”……千百年来,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如图,可视为类似火箭整流罩的一个容器,其内部可以看成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均为2,圆柱的高为6,圆锥的高为4.若将其内部注入液体,已知液面高度为7,则该容器中液体的体积为()A.325π12B.76π3C.215π9D.325π16【变式10-1】(2024·安徽池州·模拟预测)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定义了相似圆锥:两个圆锥的高与底面的直径之比相等时,则称这两个圆锥为相似圆锥.已知圆锥SO的底面圆O的半径为3,其母线长为5.若圆锥S′O′与圆锥SO是相似圆锥,且其高为8,则圆锥S′O′的侧面积为()A.15πB.60πC.96πD.120π【变式10-2】(2024·广东江门·模拟预测)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沙漏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锥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圆锥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圆锥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西方发现最早的沙漏大约在公元1100年,比我国的沙漏出现要晚.时钟问世之后,沙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代沙漏可以用来助眠.经科学认证,人类的健康入睡时间是15分钟,沙漏式伴睡灯便是一个15分钟的计时器.它将古老的计时沙漏与现代夜灯巧妙结合,随着沙粒从缝隙中滑下,下部的灯光逐渐被沙子掩埋,直到15分钟后沙粒全部流光,柔和的灯光完全覆盖.就这样,宁静的夜晚,听着沙粒窸窸窣窣的声音,仿佛一首缓缓流动的安眠曲如图,一件沙漏工艺品,上下两部分可近似看成完全一样的圆锥,测得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为10cm,沙漏的高(下底面圆心的距离)为8cm,通过圆锥的顶点作沙漏截面,则截面面积最大为()A.40cm2B.41cm2C.42cm2D.43cm2【变式10-3】(23-24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瀑布》(图1)是埃舍尔为人所知的作品.画面两座高塔各有一个几何体,右塔上的几何体首次出现,后称“埃舍尔多面体”(图2).埃舍尔多面体可以用两两垂直且中心重合的三个正方形构造,定义这三个正方形A n B n C n D n(n=1,2,3)的顶点为“框架点”,定义两正方形的交线为“极轴”,其端点为“极点”,记为P n,Q n,将极点P1,Q1分别与正方形A2B2C2D2的顶点连线,取其中点记为E m,F m(m=1,2,3,4),如图3.埃舍尔多面体可视部分是由12个四棱锥构成的,这些四棱锥顶点均为“框架点”,底面四边形由两个“极点”与两个“中点”构成,为了便于理解,在图4中构造了其中两个四棱锥A1―P1E1P2E2与A2―P2E1P3F1,则直线Q1B2与平面A1E2P2所成角的正弦值为()A B C D .23一、单选题1.(2024·贵州·模拟预测)为了美化广场环境,县政府计划定购一批石墩.已知这批石墩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台和一个圆柱拼接而成,其轴截面如下图所示,其中AB =2CE =2EF =40cm ,AC =,则该石墩的体积为( )A .10000π3cm 3B .11000π3cm 3C .4000πcm 3D .13000π3cm 32.(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已知SO 1=2,底面半径O 1A =4的圆锥内接于球O ,则经过S 和O 1A 中点的平面截球O 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小值为( )A .252πB .253πC .254πD .5π3.(2024·陕西榆林·模拟预测)如图,△ABC 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D 是BC 的中点,沿AD 将△ABC 折叠,形成三棱锥A ―BCD .当二面角B ―AD ―C 为直二面角时,三棱锥A ―BCD 外接球的体积为( )A .5πB .20πCD 4.(2024·河南·二模)已知四面体ABCD 的各个面均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且CA =CB =2AB =4.设E 为空间内一点,且A,B,C,D,E 五点在同一个球面上,若AE =E 的轨迹长度为( )A .πB .2πC .3πD .4π5.(2024·河南·模拟预测)为体现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公园城市的热情,同时搭建城市共建共享平台,彰显城市的发展温度,某市在中心公园开放长椅赠送点位,接受市民赠送的休闲长椅.其中观景草坪上一架长椅因其造型简单别致,颇受人们喜欢(如图1).已知AB 和CD 是圆O 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将平面ABC 沿AB 翻折至平面ABC ′,使得平面ABC ′⊥平面ABD (如图2)此时直线AB 与平面C ′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13BCD 6.(2024·安徽·一模)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AB =AD =AA 1=1,∠A 1AB =∠A 1AD =∠BAD =60°,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直线A1C与BD所成的角为90°B.线段A1CC.直线A1C与BB1所成的角为90°D.直线A1C与平面ABCD7.(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设点P为底面A1B1C1D1内(含边界)的动点,则点A,C1到平面PBD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A B C D8.(2024·四川宜宾·模拟预测)已知E,F分别是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ABCD的对棱AD,BC的中点.过EF的平面α与正四面体ABCD相截,得到一个截面多边形τ,则正确的选项是()①截面多边形τ可能是三角形或四边形.②截面多边形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③截面多边形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1,.④当截面多边形τ.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二、多选题9.(2024·江苏扬州·模拟预测)如图,一个棱长为6的透明的正方体容器(记为正方体ABCD―A1B1C1D1)放置在水平面α的上方,点A恰在平面α内,点B到平面α的距离为2,若容器中装有水,静止时水面与表面AA1D1D的交线与A1D的夹角为0,记水面到平面α的距离为d,则()A.平面ABC1D1⊥平面αB.点D1到平面α的距离为8C.当d∈(2,8)时,水面的形状是四边形D.当d=7时,所装的水的体积为747410.(2024·全国·二模)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外接球的体积为是空间中的一点,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点P在正方体表面上运动,且AP=2,则点P轨迹的长度为2πB.若P是棱C1D1上的点(不包括点C1,D1),则直线AP与CC1是异面直线C.若点P在线段BC1上运动,则始终有D1P⊥A1DD.若点P在线段BC1上运动,则三棱锥A―B1PD1体积为定值11.(2024·湖南·三模)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正方体的上底面A1B1C1D1内(不含边界)的动点,点Q是棱BC的中点,则以下命题正确的是()A.三棱锥Q―PCD的体积是定值B.存在点P,使得PQ与AA160°C.直线PQ与平面A1ADD1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为0,D.若PD1=PQ,则P三、填空题12.(2024·广东·一模)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Q分别在A1B1、C1D1上,且A1P=2PB1,C1Q=2QD1,则异面直线BP与DQ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3.(2024·新疆·二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种称为“羡除”的几何体,该几何体的一种结构是三个面均为梯形,其他两面为三角形的五面体.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ABFE,CDEF均为等腰梯形,AB//CD//EF,AB=6,CD=8,EF=10,EF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5,CD与AB间的距离为10,则这个羡除的体积V=.14.(2024·北京大兴·三模)在棱长为6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AA1上一动点,且不与端点重合,F,G分别为D1C1,B1C1的中点,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平面ECC1⊥平面EFG;②平面EFG可能经过BB1的三等分点;③在线段AC上的任意点H(不与端点重合),存在点E使得A1H⊥平面EFG;④若E为棱AA1的中点,则平面EFG与正方体所形成的截面为五边形,且周长为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四、解答题15.(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AB//CD,∠BAD=60°,AB=1,AD=CD=2,BE⊥CD.(1)证明:平面BDE⊥平面ABCD;(2)若AD⊥DE,DE=F为CE中点,求三棱锥F―ABE的体积.。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高三高考数学总复习《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汇总

(3)当 PA// 平面 BDE 时, PA 平面 PAC ,且平面 PAC 平面 BDE DE ,可得 PA//DE .由 D 是 AC 边的中 点知, E 为 PC 边的中点.故而 ED 1 PA 1, ED∥PA ,因为 PA 平面 ABC ,所以 ED 平面 BDC .
2
由 AB BC 2 ,AB BC ,D 为 AC 边中点知,BD CD 2. 又 BD AC ,有 BD DC ,即 BDC 90.
3 【解析】(1)∵ PA PD, N 为 AD 的中点,∴ PN AD, ∵底面 ABCD为菱形, BAD 60 ,∴ BN AD, ∵ PN BN N ,∴ AD 平面 PNB . (2)∵ PN PD AD 2 , ∴ PN NB 3 , ∵平面 PAD 平面 ABCD,平面 PAD 平面 ABCD AD , PN AD, ∴ PN 平面 ABCD, ∴ PN NB ,
【易错点】 外接球球心位置不好找 【思维点拨】 应用补形法找外接球球心的位置
题型四 立体几何的计算
例 1 如图,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 边边长分别为 3 和 4 ,过直角顶点的侧棱长为 4 ,且 垂直于底面,该三棱锥的主视图是 ( )
【答案】 B 【解析】显然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该几何体在 xoy 面内的点保持不动,在 y 轴上的点在 xoy 面内的射影为坐标原 点,所以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就是其在面 xoy 面的表面图形,即主视图应为高为 4 ,底面边长为 3 的直角三角形.故选 B.
以 PA BD . (2)因为 AB BC , AB BC , D 为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在等腰 Rt△ABC 中, BD AC .又 由(1)可知, PA BD,PA AC A,所以 BD 平面 PAC .由 E 为线段 PC 上一点,则 DE 平面 PAC ,

立体几何7大题型汇编

立体几何7大题型汇编

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的必考内容,在大题中一般分两问,第一问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证明;第二问考查空间角、空间距离等的求解。

考题难度中等,常结合空间向量知识进行考查。

2024年高考有很大可能延续往年的出题方式。

题型一:空间异面直线夹角的求解1(2023·上海长宁·统考一模)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AB=AD,O为BD的中点.(1)求证:AO⊥CD;(2)若BD⊥DC,BD=DC,AO=BO,求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的大小.【思路分析】(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性质推理即得.(2)分别取AB,AC的中点M,N,利用几何法求出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规范解答】(1)在三棱锥A-BCD中,由AB=AD,O为BD的中点,得AO⊥BD,而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O⊂平面ABD,因此AO⊥平面BCD,又CD⊂平面BCD,所以AO⊥CD.(2)分别取AB,AC的中点M,N,连接OM,ON,MN,于是MN⎳BC,OM⎳AD,则∠OMN是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由(1)知,AO ⊥BD ,又AO =BO ,AB =AD ,则∠ADB =∠ABD =π4,于是∠BAD =π2,令AB =AD =2,则DC =BD =22,又BD ⊥DC ,则有BC =BD 2+DC 2=4,OC =DC 2+OD 2=10,又AO ⊥平面BCD ,OC ⊂平面BCD ,则AO ⊥OC ,AO =2,AC =AO 2+OC 2=23,由M ,N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得MN =12BC =2,OM =12AD =1,ON =12AC =3,显然MN 2=4=OM 2+ON 2,即有∠MON =π2,cos ∠OMN =OM MN =12,则∠OMN =π3,所以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的大小π3.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般步骤:(1)平移: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成为相交直线.(2)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并解之.(4)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2,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可通过多种方法平移产生,主要有三种方法:(1)直接平移法(可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2)中位线平移法;(3)补形平移法(在已知图形中,补作一个相同的几何体,以便找到平行线).3、异面直线所成角:若n 1 ,n 2分别为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θ为直线l 1,l 2的夹角,则cos θ=cos <n 1 ,n 2 > =n 1 ⋅n 2n 1 n 2.1(2023·江西萍乡·高三统考期中)如图,在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B 1,CD 的中点.(1)证明:EF ⎳平面AB1C 1D ;(2)若AB =2A 1B 1,且正四棱台的侧面积为9,其内切球半径为22,O 为ABCD 的中心,求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45【分析】(1)根据中位线定理,结合线面平行判定定理以及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可得答案;(2)根据题意,结合正四棱台的几何性质,求得各棱长,利用线线角的定义,可得答案.【解析】(1)取CC 1中点G ,连接GE ,GF ,如下图:在梯形BB 1C 1C 中,E ,G 分别为BB 1,CC 1的中点,则EG ⎳B 1C 1,同理可得FG ⎳C 1D ,因为EG ⊄平面AB 1C 1D ,B 1C 1⊂平面AB 1C 1D ,所以EG ⎳平面AB 1C 1D ,同理可得GF ⎳平面AB 1C 1D ,因为EG ∩FG =G ,EG ,FG ⊆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 ⎳平面AB 1C 1D ,又因为EF ⊆平面EFG ,所以EF ⎳平面AB 1C 1D ;(2)连接AC ,BD ,则AC ∩BD =O ,连接A 1O ,A 1C 1,B 1O ,在平面BB 1C 1C 中,作B 1N ⊥BC 交BC 于N ,在平面BB 1D 1D 中,作B 1M ⊥BD 交BD 于M ,连接MN ,如下图:因为AB =2A 1B 1,则OC =A 1C 1,且OC ⎳A 1C 1,所以A 1C 1CO 为平行四边形,则A 1O ⎳CC 1,且A 1O =CC 1,所以∠A 1OB 1为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或其补角,同理可得:B 1D 1DO 为平行四边形,则B 1O =D 1D ,在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易知对角面BB 1D 1D ⊥底面ABCD ,因为平面ABCD ∩平面BB 1D 1D =BD ,且B 1M ⊥BD ,B 1M ⊂平面BB 1D 1D ,所以B 1M ⊥平面ABCD ,由内切球的半径为22,则B 1M =2,在等腰梯形BB 1C 1C 中,BC =2B 1C 1且B 1N ⊥BC ,易知BN =14BC ,同理可得BM =14BD ,在△BCD 中,BN BC=BM BD =14,则MN =14CD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x x >0 ,则正方形A 1B 1C 1D 1的边长为2x ,MN =x ,由正四棱台的侧面积为9,则等腰梯形BB 1C 1C 的面积S =94,因为B 1M ⊥平面ABCD ,MN ⊂平面ABCD ,所以B 1M ⊥MN ,在Rt △B 1MN ,B 1N =B 1M 2+MN 2=2+x 2,可得S =12⋅B 1N ⋅B 1C 1+BC ,则94=12×2+x 2×4x +2x ,解得x =12,所以BC =2,B 1C 1=1,BN =14BC =12,B 1N =32,则A 1B 1=1,在Rt △BB 1N 中,BB 1=B 1N 2+BN 2=102,则CC 1=DD 1=102,所以在△A 1OB 1中,则cos ∠A 1OB 1=A 1O 2+B 1O 2-A 1B 212⋅A 1O ⋅B 1O=1022+102 2-12×102×102=45,所以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45.2(2023·辽宁丹东·统考二模)如图,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平面CDD 1C 1⊥平面ABCD ,AD ⊥DC ,二面角D 1-AD -C 的大小为120°,E 为棱C 1D 1的中点.(1)证明:CD ⊥AE ;(2)点F 在棱CC 1上,AE ⎳平面BDF ,求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37【分析】(1)根据面面垂直可得线面垂直进而得线线垂直,由二面角定义可得∠D 1DC =120°,进而根据中点得线线垂直即可求;(2)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线线平行,由线线角的几何法可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夹角即可求解.【解析】(1)因为平面CDD 1C 1⊥平面ABCD ,且两平面交线为DC ,AD ⊥DC ,AD ⊂平面ABCD , 所以AD ⊥平面CDD 1C 1,所以AD ⊥D 1D ,AD ⊥DC ,∠D 1DC 是二面角D 1-AD -C 的平面角,故∠D 1DC =120°.连接DE ,E 为棱C 1D 1的中点,则DE ⊥C 1D 1,C 1D 1⎳CD ,从而DE ⊥CD .又AD ⊥CD ,DE ∩AD =D ,DE ,AD ⊂平面AED ,所以CD ⊥平面AED ,ED ⊂平面AED ,因此CD ⊥AE .(2)解法1:设AB =2,则DE =D 1D 2-12D 1C 1 2=3,所以CE =AE =AD 2+DE 2=7.连AC 交BD 于点O ,连接CE 交DF 于点G ,连OG .因为AE ⎳平面BDF ,AE ⊂平面AEC ,平面AEC ∩平面BDF =OG ,所以AE ∥OG ,因为O 为AC 中点,所以G 为CE 中点,故OG =12AE =72.且直线OG 与DF 所成角等于直线AE 与DF 所成角.在Rt △EDC 中,DG =12CE =72,因为OD =2,所以cos ∠OGD =722+72 2-(2)22×72×72=37.因此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7.解法2;设AB =2,则DE =D 1D 2-12D 1C 1 2=3,所以CE =AE =AD 2+DE 2=7.取DC 中点为G ,连接EG 交DF 于点H ,则EG =DD 1=2.连接AG 交BD 于点I ,连HI ,因为AE ⎳平面BDF ,AE ⊂平面AGE ,平面AGE ∩平面BDF =IH ,所以AE ∥IH .HI 与DH 所成角等于直线AE 与DF 所成角.正方形ABCD 中,GI =13AG ,DI =13DB =223,所以GH =13EG ,故HI =13AE =73.在△DHG 中,GH =13EG =23,GD =1,∠EGD =60°,由余弦定理DH =1+49-1×23=73.在△DHI 中,cos ∠DHI =732+73 2-223 22×73×73=37.因此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7.解法3:由(1)知DE ⊥平面ABCD ,以D 为坐标原点,DA为x 轴正方向,DA为2个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1)知DE =3,得A 2,0,0 ,B 2,2,0 ,C 0,2,0 ,E (0,0,3),C 1(0,1,3).则CC 1=(0,-1,3),DC =(0,2,0),AE =(-2,0,3),DB =(2,2,0).由CF =tCC 1 0≤t ≤1 ,得DF =DC +CF =(0,2-t ,3t ).因为AE ⎳平面BDF ,所以存在唯一的λ,μ∈R ,使得AE =λDB +μDF=λ2,2,0 +μ(0,2-t ,3t )=2λ,2λ+2μ-tμ,3μt ,故2λ=-2,2λ+2μ-tμ=0,3μt =3,解得t =23,从而DF =0,43,233 .所以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 AE ,DF =AE ⋅DF|AE ||DF |=37.题型二:空间直线与平面夹角的求解2(2024·安徽合肥·统考一模)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四边形ACC 1A 1,BCC 1B 1均为正方形,D ,E 分别是棱AB ,A 1B 1的中点,N 为C 1E 上一点.(1)证明:BN ⎳平面A 1DC ;(2)若AB =AC ,C 1E =3C 1N,求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的正弦值.【思路分析】(1)连接BE ,BC 1,DE ,则有平面BEC 1⎳平面A 1DC ,可得BN ⎳平面A 1DC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进行计算即可.【规范解答】(1)连接BE ,BC 1,DE .因为AB ⎳A 1B 1,且AB =A 1B 1,又D ,E 分别是棱AB ,A 1B 1的中点,所以BD ⎳A 1E ,且BD =A 1E ,所以四边形BDA 1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 1D ⎳EB ,又A 1D ⊂平面A 1DC ,EB ⊄平面A 1DC ,所以EB ⎳平面A 1DC ,因为DE ⎳BB 1⎳CC 1,且DE =BB 1=CC 1,所以四边形DCC 1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 1E ⎳CD ,又CD ⊂平面A 1DC ,C 1E ⊄平面A 1DC ,所以C 1E ⎳平面A 1DC ,因为C 1E ∩EB =E ,C 1E ,EB ⊂平面BEC 1,所以平面BEC 1⎳平面A 1DC ,因为BN ⊂平面BEC 1,所以BN ⎳平面A 1DC .(2)四边形ACC 1A 1,BCC 1B 1均为正方形,所以CC 1⊥AC ,CC 1⊥BC ,所以CC 1⊥平面ABC .因为DE ⎳CC 1,所以DE ⊥平面ABC ,从而DE ⊥DB ,DE ⊥DC .又AB =AC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因为D 是棱AB 的中点,所以CD ⊥DB ,即DB ,DC ,DE 两两垂直.以D 为原点,DB ,DC ,DE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B =23,则D 0,0,0 ,E 0,0,23 ,C 0,3,0 ,C 10,3,23 ,A 1-3,0,23 ,所以DC =0,3,0 ,DA 1=-3,0,23 .设n=x ,y ,z 为平面A 1DC 的法向量,则n ⋅DC=0n ⋅DA 1 =0,即3y =0-3x +23z =0 ,可取n=2,0,1 .因为C 1E =3C 1N ,所以N 0,2,23 ,DN =0,2,23 .设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n ,DN ›|=|n ⋅DN ||n |⋅|DN |=235×4=1510,即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正弦值为1510.1、垂线法求线面角(也称直接法):(1)先确定斜线与平面,找到线面的交点B 为斜足;找线在面外的一点A ,过点A 向平面α做垂线,确定垂足O ;(2)连结斜足与垂足为斜线AB 在面α上的投影;投影BO 与斜线AB 之间的夹角为线面角;(3)把投影BO 与斜线AB 归到一个三角形中进行求解(可能利用余弦定理或者直角三角形)。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题型一】 平行1:四边形法证线面平行【典例分析】如图,在正方体中,E ,F 分别是,CD 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在正方体中,取中点G ,连接FG ,,如图,而F 是CD 的中点,则,,又E 是的中点,则,, 因此,,,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而平面,平面,平面.【经验总结】基本规律1.利用平移法做出平行四边形2.利用中位线做出平行四边形【变式演练】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C ⊥底面ABCD ,,,,E 是PB 的中点.(1)求证:平面PAD ;(2)若,求三棱锥P -ACE 的体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利用平行四边形证明,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2)根据等体积法知,即可由棱锥体积公式求解.(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点E ,F 分别为PB ,PA 的中点,1111ABCD A B C D -1AA //EF 11A CD 1ED 1A C 1111ABCD A B C D -1CD 1GA 1//FG DD 112FG DD =1AA 11//A E DD 1112A E DD =1//A E FG 1A E FG =1FGA E 1//EF GA EF ⊄11A CD 1GA ⊂11A CD //EF 11A CD AB AD ⊥//AB CD 222AB AD CD ===//CE 2PC =13//EC DF P ACE E ACP V V --=∴,,∴四边形EFDC 是平行四边形,∴,又∵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PAD ;2.如图,在四棱锥中,面,,且,,,,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直线与平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3)存在, (1)证明:取CP 中点F ,连接NF 、BF ,因为F ,N 分为PC ,PD 的中点,则,且, 又,且,,所以四边形NABF 是平行四边形, ,又面PBC ,面PBC 。

新高一立体几何经典题型

新高一立体几何经典题型

新高一立体几何经典题型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新高一学生来说,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立体几何的经典题型及其解题思路:1.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平行:证明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 直线与平面垂直:证明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垂直。

- 直线在平面内:证明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相交。

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直线平行:证明它们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或它们确定的平面相互平行。

- 两直线相交:证明它们不平行且共面。

- 两直线异面:证明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3.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平行:证明它们之间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 平面与平面垂直:证明它们之间的所有直线都垂直。

4.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

- 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空间几何体的截面问题:- 截面的形状:直线与几何体相交,求截面的形状,如三角形、矩形等。

- 截面的性质:如截面与几何体的边、面的关系。

6. 空间几何体的对角线问题:- 求几何体对角线的长度,通常需要利用空间向量和余弦定理。

7.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垂直。

- 利用空间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线段的长度等。

8.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求几何体中的最大角度、最小距离等,通常需要利用三角函数和空间向量。

9. 立体几何的证明题:- 利用已知条件和几何性质,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10. 立体几何的组合体问题:- 将多个基本几何体组合,分析其空间关系和性质。

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熟练运用几何定理和公式。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审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合理运用辅助线和辅助面,逐步推导出结论。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完整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例1】如图,在△ABC中,∠ABC=,O为AB边上一点,且3OB=3OC=2AB,已知PO⊥平面ABC,2DA=2AO=PO,且DA∥PO.(1)求证:平面PBD⊥平面COD;(2)求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OB=OC,又∵∠ABC=,∴∠OCB=,∴∠BOC=.⊥∴CO AB.又PO⊥平面ABC,⊥OC⊂平面ABC,∴PO OC.又∵PO,AB⊂平面PAB,PO∩AB=O,∴CO⊥平面PAB,即CO⊥平面PDB.又CO⊂平面COD,∴平面PDB⊥平面COD.(2)解 以OC,OB,OP所在射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OA=1,则PO=OB=OC=2,DA=1.则C(2,0,0),B(0,2,0),P(0,0,2),D(0,-1,1),∴PD=(0,-1,-1),BC=(2,-2,0),BD=(0,-3,1).设平面BD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令y=1,则x=1,z=3,∴n=(1,1,3).设PD与平面BD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即直线PD与平面B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间标.第一步:建立空直角坐系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线)坐标.第三步:求向量(直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计夹(或函数值).第四步:算向量的角将夹转为间.第五步:向量角化所求的空角查关键错题规.第六步:反思回顾.看点、易点和答范【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1B1D1DCBA中,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E为B1D1的中点,过A1,D,E的平面交CD1于F.(1)证明:EF∥B1C.(2)求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1B1AB DC∥∥,且A1B1=AB=DC,所以四边形A1B1CD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1C A∥1D,又A1D⊂面A1DE,B1C⊄面A1DE,于是B1C∥面A1DE.又B1C⊂面B1CD1,面A1DE∩面B1CD1=EF,所以EF∥B1C.(2)解 因为四边形AA1B1B,ADD1A1,ABCD均为正方形,所以AA1⊥AB,AA1⊥AD,AB⊥AD且AA1=AB=AD.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为x轴,y轴和z轴单位正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得点的坐标A(0,0,0),B(1,0,0),D(0,1,0),A1(0,0,1),B1(1,0,1),D1(0,1,1),而E点为B1D1的中点,所以E点的坐标为.设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n1=(r1,s1,t1),而该面上向量A1E=,A1D=(0,1,-1),由n1⊥A1E,n1⊥A1D得r1,s1,t1应满足的方程组(-1,1,1)为其一组解,所以可取n1=(-1,1,1).设平面A1B1CD的一个法向量n2=(r2,s2,t2),而该面上向量A1B1=(1,0,0),A1D=(0,1,-1),由此同理可得n2=(0,1,1).所以结合图形知二面角EA1DB1的余弦值为==.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此类试题一般以解答题形式呈现,常涉及线、面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究或空间角的计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1)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进一步论证;(2)利用空间向量,先假设存在点的坐标,再根据条件判断该点的坐标是否存在.【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平面PAB;(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AB⊥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又PA⊥PD,AB∩PA=A,所以PD⊥平面PAB.(2)解 取AD的中点O,连接PO,CO.因为PA=PD,所以PO⊥AD.因为PO⊂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所以PO⊥平面ABCD.因为CO⊂平面ABCD,所以PO⊥CO.因为AC=CD,所以CO⊥AD.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由题意得,A(0,1,0),B(1,1,0),C(2,0,0),D(0,-1,0),P(0,0,1).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z=2,则x=1,y=-2.所以n=(1,-2,2).又PB=(1,1,-1),所以cos〈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解 设M是棱P A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λAP.因此点M(0,1-λ,λ),BM=(-1,-λ,λ).因为BM⊄平面PCD,所以要使BM∥平面PCD,则BM·n=0,即(-1,-λ,λ)·(1,-2,2)=0,解得λ=.所以在棱P A上存在点M,使得BM∥平面PCD,此时=.应设,把要成立的作件结论当条,据此列方对断问题,先假存在【类题通法】(1)于存在判型的求解规围内”等.标,是否有定范的解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化问题转为“点的坐是否有解对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合已知和列出等式综结论,解出参数.(2)于位置探究型【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AB∥DC,AB⊥AD,DC=6,AD=8,BC=10,∠P AD=45°,E为P A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PC;(2)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F,满足CF⊥DB?若存在,试求出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明 取PB的中点M,连接EM和CM,过点C作CN⊥AB,垂足为点N.∵CN⊥AB,DA⊥AB,∴CN∥DA,又AB∥CD,∴四边形CDAN为平行四边形,∴CN=AD=8,DC=AN=6,在Rt△BNC中,BN===6,∴AB=12,而E,M分别为P A,PB的中点,∴EM∥AB且EM=6,又DC∥AB,∥且EM=CD,四边形CDEM为平行四边形,∴EM CD∥∵⊂平面PBC,DE⊄平面PBC,∴DE CM.CM∴DE∥平面BPC.(2)解 由题意可得DA,DC,DP两两互相垂直,如图,以D为原点,DA,DC,DP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A(8,0,0),B(8,12,0),C(0,6,0),P(0,0,8).假设AB上存在一点F使CF⊥BD,设点F坐标为(8,t,0),则CF=(8,t-6,0),DB=(8,12,0),由CF·DB=0得t=.又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FPC的法向量为n=(x,y,z).又PC=(0,6,-8),FC=.由得即不妨令y=12,有n=(8,12,9).则cos〈n,m〉===.又由图可知,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二面角F-PC-D的余弦值为.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将平面图形沿其中一条或几条线段折起,使其成为空间图形,这类问题称为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折叠问题常与空间中的平行、垂直以及空间角相结合命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5,AC=6,点E,F分别在AD,CD 上,AE=CF=,EF交BD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OD′=.(1)证明:D′H⊥平面ABCD;(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得AC ⊥BD ,AD =CD .又由AE =CF 得=,故AC ∥EF .因此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4.由EF ∥AC 得==.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解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AB =(3,-4,0),AC =(6,0,0),AD′=(3,1,3).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则即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sin 〈m ,n 〉=.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类题通法】立体几何中的折叠问题,是翻折前后形中面位置系和度量系的化关键搞清图线关关变情况,一般地翻折后在同一平面上的性不生化还个质发变,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性生化个质发变.【变式训练】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AB =BC =1,AD =2,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A 1BE 的位置,如图2.(1)证明:CD⊥平面A1OC;(2)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 在题图1中,因为AB=BC=1,AD=2,E是AD的中点,∠BAD=,所以BE⊥AC.即在题图2中,BE⊥OA1,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解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又由(1)知,BE⊥OA1,BE⊥OC,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如图,以O为原点,OB,OC,OA1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所以B,E,A1,C,得BC=,A1C=,CD=BE=(-,0,0).设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n1=(x1,y1,z1),平面A1CD的一个法向量n2=(x2,y2,z2),平面A1BC与平面A1CD的夹角为θ,则得取n1=(1,1,1);得取n2=(0,1,1),从而cos θ=|cos〈n1,n2〉|==,即平面A1BC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大全总结1. 三角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2. 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3. 四棱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S∗h
其中,S为底面积,h为高。

4. 圆锥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π∗r2∗h
其中,r为圆锥的半径,h为圆锥的高。

5. 球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4/3∗π∗r3
其中,r为球的半径。

6. 圆柱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π∗r2∗h
其中,r为圆柱的半径,h为圆柱的高。

7. 圆台的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V=1/3∗π∗h∗(r12+r22+r1r2)
其中,r1,r2为底面半径,h为圆台高。

8. 空间向量的共线与垂直判定公式
共线判定公式:
如果两个向量a,b共线,则有a=kb,其中k为一个实数。

垂直判定公式:
如果两个向量a,b垂直,则有a·b=0,其中“·”表示向量的数量积。

9. 空间向量的平面垂直判定公式
若向量a与平面P垂直,则a在平面P上的投影为零向量。

10. 空间向量的平面共面判定公式
若向量a和向量b在同一平面上,则a和b的向量积c在该平面内。

11. 空间中两直线相交的条件
两直线相交的条件是它们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并且既不平行也不重合。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全归纳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 一个三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侧棱垂直于底面,它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则该三棱柱的表面积为()正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高为√(3);侧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高为1;俯视图:是一个正三角形,边长为2。

解析: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a = 2,底面积S_{底}=(√(3))/(4)a^2=(√(3))/(4)×2^2=√(3)。

侧棱长h = 1,三个侧面的面积S_{侧}=3×2×1 = 6。

所以表面积S=2S_{底}+S_{侧}=2√(3)+6。

2. 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正视图:是一个梯形,上底为1,下底为2,高为2;侧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宽为1;俯视图:是一个矩形,长为2,宽为1。

解析:该几何体是一个四棱台。

上底面积S_{1}=1×1 = 1,下底面积S_{2}=2×2=4,高h = 2。

根据四棱台体积公式V=(1)/(3)h(S_{1}+S_{2}+√(S_{1)S_{2}})=(1)/(3)×2×(1 + 4+√(1×4))=(14)/(3)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3. 已知球的直径SC = 4,A,B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AB=√(3),∠ ASC=∠BSC = 30^∘,则棱锥S - ABC的体积为()解析:设球心为O,因为SC是球的直径,∠ ASC=∠ BSC = 30^∘所以SA=SB = 2√(3),AO = BO=√(3)又AB=√(3),所以 AOB是等边三角形,S_{ AOB}=(√(3))/(4)×(√(3))^2=(3√(3))/(4)V_{S - ABC}=V_{S - AOB}+V_{C - AOB}=(1)/(3)× S_{ AOB}×(SO + CO)=(1)/(3)×(3√(3))/(4)×2=√(3)4. 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三视图如图,则截去部分体积与剩余部分体积的比值为()正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侧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右上角缺了一个小正方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面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证明两平面重合 2. 空间直线.(1). 空间直线位置关系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无公共点[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相交③若直线a 、b 异面,a 平行于平面α,b 与α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α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⑦b a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b a =,则b a ,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⑧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2).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右图). (直线与直线所成角]90,0[︒︒∈θ)(向量与向量所成角])180,0[ ∈θ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3). 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注]:21,l l 是异面直线,则过21,l l 外一点P ,过点P 且与21,l 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21,l l 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1L 或2L 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1L 与2L 平行的平面)3.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1).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2).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注]:①直线a 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平行,则a ∥α. (×)(平面外一条直线) ②直线a 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相交,则a 与平面α相交. (×)(平面外一条直线)③若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则α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证之)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可能在此平面内) ⑤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⑥直线l 与平面α、β所成角相等,则α∥β.(×)(α、β可能相交)(3). 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4).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若PA ⊥α,a ⊥AO ,得a ⊥PO (三垂线定理), ●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a.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 [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b.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4.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1). 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2). 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POAa(3).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4). 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分别对应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5).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 简证:如图,在平面内过O 作OA 、OB 分别垂直于21,l l ,因为ααββ⊥⊂⊥⊂OB PM OA PM ,,,则OB PM OA PM ⊥⊥,.所以结论成立 (6). 两异面直线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θcos 2222mn d n m l -++=(θ为锐角取减,θ为钝角取加,综上,都取减则必有⎥⎦⎤⎝⎛∈2,0πθ)(1). a.最小角定理:21cos cos cos θθθ=(1θ为最小角,如图) b.最小角定理的应用(∠PBN 为最小角)简记为: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且又比交线夹角补角一半长,一定有4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比交线夹角补角小,一定有2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与交线夹角相等,一定有3条或者2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小,又与交线夹角一半小,一定有1条或者没有. 5. 棱柱. 棱锥(1). 棱柱.a.①直棱柱侧面积:Ch S =(C 为底面周长,h 是高)该公式是利用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得出的. ②斜棱住侧面积:l C S 1=(1C 是斜棱柱直截面周长,l 是斜棱柱的侧棱长)该公式是利用斜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得出的.b.{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 {直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四棱柱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底面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垂直底面底面是矩形底面是正方形c.棱柱具有的性质: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PαβθM AB O图1θθ1θ2图2注: (直棱柱定义)棱柱有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 d.平行六面体:定理一: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交于一点.............,并且在交点处互相平分. [注]:四棱柱的对角线不一定相交于一点.定理二: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推论一: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为γβα,,,则 1cos cos cos 222=++γβα. 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γβα,,,则2cos cos cos 222=++γβα. [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棱柱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 (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2). 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注]:①一个三棱锥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棱柱棱柱3V Sh V ==.a.①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 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iii. 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②正棱锥的侧面积:'Ch 21S =(底面周长为C ,斜高为'h ) ③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射影公式:αcos 底侧S S =(侧面与底面成的二面角为α)附:以知c ⊥l ,b a =⋅αcos ,α为二面角b l a --. 则l a S ⋅=211①,b l S ⋅=212②,b a =⋅αcos ③ ⇒①②③得αcos 底侧S S =.注:S 为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分别求多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方法).b.棱锥具有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c.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labc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I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注]:i. 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ii. 若一个三棱锥,两条相对棱互相垂直,则第三组相对棱必然垂直简证:AB ⊥CD ,AC ⊥BD ⇒ BC ⊥AD. 令b AC c AD a AB ===,, 得c a c b AD BC c AD a b AB AC BC -=⋅⇒=-=-=,,已知()()0,0=-⋅=-⋅c a b b c a0=-⇒c b c a 则0=⋅AD BC .iii. 空间四边形OABC 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 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简证:取AC 中点'O ,则⊥⇒⊥'⊥'AC AC O B AC o o ,平面=∠⇒⊥⇒'FGH BO AC B O O 90°易知EFGH 为平行四边形⇒EFGH 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 EFGH FG EF ⇒=为正方形.(3). 球:a.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①球的表面积公式:24R S π=.②球的体积公式:334R V π=. b.纬度、经度:①纬度:地球上一点P 的纬度是指经过P 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②经度:地球上B A ,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A 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的度数就是B 点的经度.附:①圆柱体积:h r V 2π=(r 为半径,h 为高)②圆锥体积:h r V 231π=(r 为半径,h 为高) ③锥体体积:Sh V 31=(S 为底面积,h 为高) (1). ①内切球: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设边长为a ,a h 36=,243a S =底,243a S =侧,得R a R a a a ⋅⋅+⋅=⋅2224331433643a a a R 46342334/42=⋅==⇒. B CFEHGBCDAO'O rO注:球内切于四面体:h S R S 313R S 31V 底底侧A CD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