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1课 《 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0题;共23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不亦说乎(yuè)人不知而不愠(yùn)B. 《论语》(lún)传不习乎(chuán)C. 学而不思则罔(wǎng)吾日三省吾身(shěng)D. 博学而笃志(dǔ)思而不学则殆(dài)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而知新。

C. 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 遇事必详加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恼怒)B. 思而不学则殆(dài,懈怠)C. 吾日三省吾身(xǐng,反省,检查自己)D. 温故而知新(gù,学过的知识)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选出下列语句中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曲肱而枕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学而时习之7.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A. 其不善者而改之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8.下面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时期思想教育【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通“悦”,愉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真诚,诚实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有害这,指河水胳膊忠实,坚守【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说:通“悦”,愉快;(2)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句意为: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真诚,诚实;(4)句意为: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5)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殆:有害;(6)句意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斯:这,指河水;(7)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

肱:胳膊;(8)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笃:忠实,坚守。

3.D【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辨析。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愠(yùn) 不亦说乎(yuè) 不学则殆(dài)B. 论语(lùn) 不思则罔(wǎng)三省吾身(xǐng)C. 逾矩(yú) 不堪其忧(shèn) 一箪食(dān)D. 曲肱(gōng)不舍昼夜(zhòu) 博学笃志(nǔ)2.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愠(yùn)如浮云不舍昼夜不亦说乎(yuè)B.逾矩(yú)一瓢饮切问近思三省吾身(xǐng)C.曲肱(hóng)一单食三军夺帅博学笃志(dǔ)D.迷惑(huò)饭疏食不堪其忧逝者如斯(sī)3.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有朋/自远方来C.学而/不思则罔D.温故/而知新5.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博学而笃志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子”是古代对别人的尊称;“匹夫”是指平民中的男子。

B. 不同年龄的人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如四十岁称为“不惑”。

C. 《论语》,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D.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和孟子合称为“孔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四十而不惑.()(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2)四十而不惑()(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逝者如斯夫()(6)吾日三省吾身()3.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重点难点探究(一)典型例题探究点一:翻译句子例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注意“三”表示多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点拨: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探究点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2: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呢?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分析,要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也会有害。

”此句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从“学”和“思”两方面分析。

(二)探究问题问题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积累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_(3)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_______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6)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_____(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10)博学而笃志笃: 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1课 《 论语》十二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1课 《 论语》十二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1课《论语》十二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醉能/同其乐。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 .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既加冠(帽子)执经叩问(磕头)B.岁有裘葛之遗(给予,赠送)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C.持汤沃灌(热水)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D.录毕,走送之(跑)色愈恭,礼愈至(周到)3 .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异:(感到)诧异B.自是指物做诗立就是:代词,此,这C.问女何所忆忆:回忆D.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二、字词书写4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dòu()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dàn()不经。

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dòu(______)笑哺(______)乳动物嗔(______)怪怪dàn(______)不经(2)文中加点的词“高等”、“疯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填上词性)三、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课时训练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请根据以下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1)孔子认为学习要时常复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3)孔子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谁填的对。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2)面对不义之财,孔子的态度是(3)在生活中,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4)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句子是4.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

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这个事例证实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5.翻译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温故而知新。

6.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7.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课时练(一)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②吾日三省吾身三省: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④温故而知新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舍:⑦曲肱而枕之肱:⑧博学而笃志笃:3、根据原文默写填空。

(1),不亦乐乎?(2),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4)子曰:“,可以为师矣。

”(5),思而不学则殆。

(6)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9)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10),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1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的是被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C.《论语》中有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D.“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认为古稀之年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道德修养将达到最高境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答案】C【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D.为人谋(wéi)——wèi;故选C。

2.下列古文默写有错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C.“则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则”应为“择”;故选C。

3.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传.不习乎(传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B.不逾矩.(规矩)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不堪.其忧(能忍受)【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传不习乎”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不曾复习。

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B.“不逾矩”句意为:不越过法度。

矩:法度;D.“思而不学则殆”句意为: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殆:疑惑;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第11课《论语》十二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至舍(学舍,书馆) 容臭(气味,臭味)B.铁未销(销蚀) 把酒(端起)C.期在必醉(期望) 甚箭(胜过)D.戾天(至,到) 何许人(处所)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皆以美于徐公B.衣食所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且焉置土石/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既出,得其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 下面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二、字词书写4 . 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教诲”中的“诲”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寡”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寡”的解释有①少,缺少;②淡而无味;③妇女死了丈夫。

在“曲高和寡”中应选(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隆中对》节选(甲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出师表》节选(乙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5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帝室之胄_______ (2)总揽英雄 _______(3)不以臣卑鄙______ (4) 恐托付不效_______6 . 翻译句子(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好体现了诗中前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 两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诸葛亮的形象,《隆中对》中侧重表现他的_____________,《出师表》则侧重表现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传颂,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呢?请简要介绍两个故事吧!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营列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乎,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判论战》10 . (初读知文)翻译文中划线句。

11 . (再读知书)根据情景,完成对话。

长勺之战是古代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曹刿论战》里写战争场面太少了。

《春秋》里更少,整篇一句:“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军于长勺。

”《曹刿论战》略写战争,详写_____ 、______ ,从中也可见《左传》的史书特点______ 。

12 . (联读知人)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完成阅读任务。

(材料一)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夏,师及齐师围郕。

郕降于齐师。

仲庆父请伐齐师。

公曰:“不可。

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

《夏书》曰:‘迈种德,德,乃降。

’修德以待时乎!”师还。

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左传·庄公八年》(材料二)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

公御之。

……秋,宋大水。

公使吊焉,曰:“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

”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左传·庄公十一年》(1)用“/”标出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停顿。

(限标三处)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出与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项。

①君子是以善鲁庄公(_______)A.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②宋其兴乎(_______)A.故人不独亲其亲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曹别有“远谋”,鲁庄公是否真的“鄙”呢?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四、课内阅读13 .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______)(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______)(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______)(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有佳肴)》)(______)(5)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______)五、名著阅读14 . 运用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散文集();下列作品中不是出自鲁迅的散文集的是()A.《五猖会》B.《风筝》C.《二十四孝图》D.《无常》(2)下文“行者”口中的“你这个呆子”本是天上的(),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

跟随唐僧取经成功后他被如来封为()。

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咛叮又咛叮,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傅,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你怎么不说我?”六、综合性学习1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

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

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

“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你的好朋友小乐最近成绩下降较快,你偶然间发现原来他现在每次做作业都是直接用作业软件搜答案,从来不思考。

作为他的好朋友,你该如何劝说他呢?(3)陈杰同学对智能机器人比较感兴趣,下面是他收集的关于智能机器人工作原理的一些资料,语段中有一些小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A]5盘人机围棋大战,让《人工智能》这个时髦词汇飞入寻常百姓家。

[B]智能机器人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具有像人那样的推理、感受、识别和判断能力。

[C]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修改程序,也就是它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并对自己做出相应的变化。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①[B]处画线句中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处画线句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A]处画线句中标点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