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囊性病变

合集下载

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附2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纵隔囊性病变的CT诊断(附27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例位 于右 前下 纵 隔心 隔角 区, 位于 2例 右侧 中 纵 隔 , 例 位 于 左 前 中纵 隔 , 囊 1 5例 性 畸胎瘤位于前纵 隔中上部 , 9例支 气管 囊肿 位于后纵隔 中上 部 , 2例气管囊 肿位 于前 上中纵隔 , 3例椎 旁脓肿 位于后 纵隔 上 中部。② 形 态 、 小 和边 缘情 况 : 大 2例 囊性 畸胎 瘤 呈 不规 则形 ,5例 呈 园形 或 2 椭 园形 , 例 胸 腺 囊 肿 , 囊 性 淋 巴管 1 1例 瘤 , 例囊性 畸胎 瘤呈 多房 , 1 余均呈单 房 。 直径 20~1. e . 30 m。1例 胸 腺囊 肿 , 3例 囊 性畸胎瘤 , 气管 、 4例 支气 管囊 肿 , 3例
420 2 0 0湖 南 省 邵 阳市 中 心 医 院 di 1 . 99 j i n 10 —64 . 0 o:0 36 /.s . 0 7 s 1x 2 1 1
2 5.1 91
水样密度( 2 , 图 ) 3例气 管 、 支气管 囊肿 , 1 例椎 旁脓肿呈 等密度 ( 3 , 病灶呈 图 )余 水 密度 。3例 囊性 畸胎瘤 , 4例支 气管 囊 肿 , 例 椎旁 脓 肿 的壁较 厚 , 病 灶 的壁 3 余
变 等。脓肿类 : 最常见 的为椎体结核所 致
后 纵隔冷脓肿。 好 发部位 : 本组病例和文献结果 均显 示 , 隔囊性病 变 的种类 多 , 纵 但均有 其
好 发部位 , 管 、 气管 囊肿 最常见 于后 气 支

纵隔中上部 , 与气管 、 主支气管关系密切 , 也 可位 于前纵 隔t 。胸腺囊 肿 多见 于前
纵 隔中上部胸腺 位置 , 囊性淋 巴管瘤多见 于前纵 隔上部 , 心包囊肿最常见于心 隔角 区, 囊性 畸胎瘤多见于前纵隔 。

纵隔囊肿的科普知识

纵隔囊肿的科普知识

谁会得纵隔囊肿?
年龄因素
纵隔囊肿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在儿童 和年轻人中更为常见。
某些类型的囊肿(如胸腺囊肿)在儿童中更 为普遍。
谁会得纵隔囊肿?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均可患有纵隔囊肿,但某些类型 的囊肿在特定性别中更为常见。
例如,胸腺囊肿在女性中相对多见。
谁会得纵隔囊肿? 遗传因素
部分纵隔囊纵隔囊肿? 后续护理
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以确保没有复发或其 他并发症。
定期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预防及健康管理
预防及健康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 ,包括纵隔囊肿。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理健康都是关键 。
预防及健康管理
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个体发展纵隔囊肿 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表现
纵隔囊肿可能会导致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 状。
有些囊肿可能是无症状的,定期体检时可能会被 发现。
何时就医?
检查手段
医生可能会通过胸部X光、CT扫描或MRI来诊断纵 隔囊肿。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囊肿的大小和位置。
什么是纵隔囊肿?
类型
根据成因,纵隔囊肿可分为淋巴囊肿、胸腺囊肿 、支气管囊肿等。
不同类型的囊肿可能影响不同的组织,因此症状 和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什么是纵隔囊肿?
发生机制
纵隔囊肿的形成机制包括发育异常、感染或外伤 等。
先天性囊肿通常在出生时就存在,而后天性囊肿 可能在成年后出现。
谁会得纵隔囊肿?
何时就医?
紧急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胸痛、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 医。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囊肿并发症或其他严重疾病。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科普知识PPT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科普知识PPT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放疗、化疗等辅助 治疗,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
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生活方式与预防
生活方式与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适度运动及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与预防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早期发现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
生活方式与预防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当参与心理辅导或小组活动 ,有助于缓解压力。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抗击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
谢谢观看
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群,更应重 视定期检查。
为什么要关注纵隔囊肿及肿瘤?
心理影响
被诊断为纵隔囊肿或肿瘤可能会引发患者的 焦虑和恐惧,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与医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病情,有助 于减轻心理负担。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检以及症状表现来初步 评估患者的构。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分类
纵隔囊肿主要包括胸腺囊肿、淋巴囊肿等;纵隔 肿瘤则包括胸腺瘤、淋巴瘤和其他类型的肿瘤。
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 影响。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发生机制
囊肿和肿瘤的形成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遗传、 环境、慢性炎症等。
纵隔囊肿及肿瘤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2. 为什么要关注纵隔囊肿及肿瘤? 3. 如何诊断纵隔囊肿及肿瘤? 4. 如何治疗纵隔囊肿及肿瘤? 5. 生活方式与预防
什么是纵隔囊肿及肿瘤?

心膈角区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可编辑)

心膈角区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可编辑)

心膈角区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年 2月第 27卷第 2期 JPractRadiol,Feb.2011,Vo1.27,No.2 ??207??左心膈角区4例占28.6 。

囊性 13例 86.7 ,其现为巨大囊实性占位,大小约9cm×l1.4cm×中薄壁囊肿 11例均为良性病变,囊壁附实性结节 2 13.5cm,有分叶,平扫见囊壁 CT值约38HU,囊内容例,良恶性病变各 1例,实性 2例 13.3 ,分别为侵物 CT 值约 22Hu,胸腺区见环形或斑块状钙化,胸腺袭性胸腺瘤和血肿。

区CT值约 50HU,增强后囊壁CT值约 66HU,囊内2.1 心包囊肿 6例发生于右心膈角区占 75 ,2 容物无强化,胸腺区 CT 值约 7OHU 图 8,9 。

邻近例发生于左心膈角区占25 ,5例局限于心膈角区,心脏及大血管轻度受压右移,心包内及血管旁脂肪间1例从主肺动脉窗水平层面延续至膈肌上方呈类圆柱隙尚清晰,左侧胸腔占位明显,邻近肺实质可见少许压形,1例从上腔静脉人右房层面延续至膈肌上方。

病缩性肺不张,左侧胸腔明显积液。

灶大小约 1.3cm×2.6ClTI×2cm~4.5cm×7.4C1TI 2.7 心膈角血肿 1例发生于右心膈角区,刀刺部位×7.5cm,最大径平均为 5.8土1.5 cm M±SD 。

7 血肿呈类梭形,大小约 1.9cm×3.8cm×4cm,CT值约 63HU,边缘光整,无分叶、钙化,周围脂肪间隙内见例心包囊肿 CT表现为水样密度薄壁囊肿图 1 ,CT值平均为 13±17 HU M±SD ,范围 0~44HU,其多条细带状高密度灶,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图10 。

中2例有分叶。

心包囊肿表现为弧形包绕心包、卵圆3 讨论形紧贴心包或沿心包从心底延续至心膈角区。

所有病心膈角区是指在 CT图像上环心脏 1周与横膈相例均与心包关系紧密,心包内脂肪间隙清晰,心包弧度交接形成的一个空间区域,内界为心包,底部为横膈,自然,未见受压移位,增强后囊壁均无强化,囊肿压迫外界难以定义,前后界为胸壁l_1]。

纵隔囊肿患者的护理PPT

纵隔囊肿患者的护理PPT
预防并发症
有效的护理能够帮助预防囊肿破裂、感染等 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至关重 要。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缓解症状
通过对症护理如疼痛管理、呼吸训练等,帮 助患者减轻不适。
可以使用镇痛剂和镇静剂来改善患者的舒适 度。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心理支持
面对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提 供心理支持和沟通至关重要。
什么是纵隔囊肿?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具 体表现因囊肿大小和位置而异。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中发 现。
什么是纵隔囊肿? 诊断
通过胸部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可 进行穿刺活检以排除恶性肿瘤。
定期随访是必要的,以监测囊肿的变化。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纵隔囊肿患者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纵隔囊肿? 2. 患者护理的必要性 3. 护理措施的实施 4. 出院后的护理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纵隔囊肿?
什么是纵隔囊肿?
定义
纵隔囊肿是指在纵隔内形成的囊性病变,通常由 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
纵隔位于胸腔的中间部分,包含心脏、大血管、 气管等重要结构。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在纵隔囊肿的病因、治疗及护理方法等方 面望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的积极参与对疾病的管理和康复至关重要。
谢谢观看
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联系医生。
出院后的护理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均 衡饮食和适度运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身 体恢复。

纵隔囊肿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纵隔囊肿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纵隔囊肿1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刘建英;张真路;陈佑平;胡萍【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纵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包括心包囊肿6例、胸腺囊肿4例、纵隔单纯囊肿4例.所有病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3例行CT检查.均行手术切除囊肿,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纵隔囊肿可位于胸腔不同部位,以右侧纵隔多见,多呈圆形、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腔内多含透明清亮液体.纵隔囊肿的内壁为单层间皮细胞,外层为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手术切除效果好,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4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纵隔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典型,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囊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3页(P689-691)【关键词】纵隔囊肿;病理学;影像学【作者】刘建英;张真路;陈佑平;胡萍【作者单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病理室,武汉43002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中心超声中心,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5原发性纵隔囊肿多为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引起。

约50%纵隔囊肿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出现症状时常为病变压迫或侵及邻近组织所致,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本文报道14例纵隔囊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大家对其的认识水平。

1.1 临床资料收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3年2月~2013年11月经心外科手术摘除的纵隔囊肿14例。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并行病理学检查。

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10~73岁,平均50岁。

纵隔囊肿诊断及全胸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

纵隔囊肿诊断及全胸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

纵隔囊肿诊断及全胸腔镜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ZHU Yong;SHI Shun-bin;ZHANG Lin【摘要】目的:探讨纵隔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行全胸腔镜纵隔囊肿手术切除治疗的32例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及胸腔镜手术治疗要点.结果:术前CT示病灶位于前纵隔27例,位于中纵隔1例,位于后纵隔4例;病灶最长径(29.83±17.59)mm;平扫CT值(25.03±20.03)HU,增强后CT值(33.10±18.56)HU,增强前后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3,P=0.114).32例均行胸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平均时间(104.33±20.51)min,术中出血量(20.15±17.2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术后病理:胸腺囊肿25例,心包囊肿2例,食管囊肿2例,囊性成熟性畸胎瘤、支气管囊肿、囊性神经鞘瘤各1例.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年,无死亡和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手术是诊断和治疗纵隔囊肿的有效措施,手术安全可靠且具有微创优势.【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4【总页数】3页(P288-290)【关键词】纵隔囊肿;诊断;全胸腔镜手术;临床分析【作者】ZHU Yong;SHI Shun-bin;ZHANG Li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5纵隔囊肿发病率低,约占纵隔肿瘤的25%[1],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大部分因其它疾病就诊或常规体检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无意中发现。

纵隔囊肿虽为良性疾病,但有并发感染、增大、自发破裂及恶变等可能[2],部分纵隔囊肿术前无法与纵隔肿瘤相鉴别。

因此,为明确诊断及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切除治疗纵隔囊肿。

为探讨纵隔囊肿的病理类型、诊断方法及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2例在我院行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纵隔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纵隔名词解释

纵隔名词解释

纵隔名词解释
纵隔是指位于胸腔中的两肺之间的一部分,是一个位于胸腔中央的三维空间。

纵隔的边界是胸骨和背骨之间的空间。

它包括了心脏、大血管、食道、气管、纵隔淋巴结、神经和其他结构。

纵隔可以被划分为前、中和后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包含了不同的器官和结构。

前纵隔位于胸骨和胸骨后面的心脏之间。

它包括了胸骨骨骼部分、心包膜、心脏、大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和上腔静脉)、部分气管、咽喉、胸腺、淋巴结和神经。

这个区域也包含了肿瘤、感染和其他病变的可能发生地点。

中纵隔位于前纵隔和后纵隔之间,是最大的纵隔区域。

它包括了气管、食道、胸躯主动脉和其分支、心脏与大血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纵隔淋巴结、淋巴管、神经元和纤维。

在中纵隔中,还包含了心脏底部的主要组成部分。

后纵隔位于胸骨后面,背部的胸椎和膈肌之间。

它包括了食道、主支气管、迷走神经、胸导管、交感神经节、胸膜、肋骨、椎骨和其他结构。

后纵隔还包含了主要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结,也是许多肿瘤、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常见发生地点。

纵隔内的结构和器官之间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

它的功能涉及呼吸、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

任何纵隔的疾病或病变都可能影响到位于其中的其他结构和器官,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和健康问题。

纵隔的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如肺隔离性缺陷、纵隔支气管囊肿等)、炎症性的(如纵隔炎、纵隔脓肿等)、肿瘤性的(如纵隔肿瘤、胸腺瘤等)、感染性的(如结核感染、真菌感染等)、外伤性的(如创伤、胸廓损伤等)等。

这些疾病和病变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纵隔内结构的复杂关系和解剖特点,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或食管囊肿
囊肿偏中、上纵隔或与颈、腋部病变相连,则多考虑为囊
性淋巴管瘤
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臵,甚至延伸至上纵隔
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比较少见
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
发病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囊肿常发生在右侧心隔角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 侧位上囊肿靠前贴近前胸壁
CT表现
2/3心包囊肿位于右心隔角区,余见于左心膈角心后等处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病例二
患者,女,31y
增强—动脉期
增强—静脉期
增强—延迟期
病例三
患者,女,62y
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为胸部前纵隔内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具有良恶性之

纵隔囊性畸胎瘤根据其胚层数不同又称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实性者称为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成分,内可含有皮脂腺、
状或弧线状,尤以弧线状最具特征性
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常无强化,近1/3可见囊壁强化有助于囊
壁显示
50%的囊肿腔内为清亮液体, 呈典型的囊性密度影 近半数的囊肿含有浓稠胶冻样物质,而其CT值呈软
组织样密度
极少数由于囊液为钙化样物质而呈高密度
病例一
患者:女性,45岁
平扫---肺窗
平扫—纵隔窗
入纵隔上部,多位于气管及其前方,少数可延伸至气管
后方
迷走甲状腺少见,和颈部甲状腺无联系,完全位于胸内
且没有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不典型,易误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较高密度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
密度不均匀,内见大小及多少不一的囊变影,伴有点状、 环状钙化
增强扫描非囊变部分出现特别明显的强化,CT值明显增高,
ETG(迷走甲状腺或副甲状腺)一般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 前者是指正常甲状腺区甲状腺缺如,亦称为迷走甲状腺 后者是指原位臵还有正常或发育不良的甲状腺存在者,亦称
为副甲状腺或额外甲状腺
影像教科书将胸内甲状腺分为:胸骨后甲状腺及先天性
迷走甲状腺
胸骨后甲状腺多见,为颈部甲状腺肿块沿胸骨后延伸进
旁多发(右侧气管旁及隆突水平)
囊肿发生的位臵较其体积本身更具有临床意义,因囊肿
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导致有无症状的重要因素
影像学表现—X线

表现纵隔部位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均匀
致密阴影
影像学表现--CT
囊肿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囊壁菲
薄, 平扫一般不显囊壁,囊肿囊壁可有钙化形成,表现为点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
病因:淋巴管未与静脉相通自行闭锁,管内淋巴液潴留扩
张而形成淋巴管瘤
分型:依照胚胎发育和病变部位可分为
颈纵隔型
纵隔型
均来源于颈淋巴管原基 少见
临床表现
颈纵隔型:婴幼儿多见,多在出生时被发现,75%见于1岁
以内,有明显临床症状
纵隔型:多见于成人,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先天性胸腺囊肿
可发生在胸腺胚胎发生过程中从下颌角到胸骨柄之间的任
何部位
最常见于前上纵隔胸腺区
颈部胸腺囊肿最常见于儿童
纵隔胸腺囊肿多见于成人
多无明显症状,可因囊肿增大出现胸闷、胸痛等
获得性胸腺囊肿
常见原因为感染 好发于男性 在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无症状患者中可形成巨大的多房
病变通常与心包相连,但少数带蒂而与心包无明显连接 呈单房囊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水样密度,壁薄而均一, 边缘光滑,很少钙化 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
病例
女性,68岁
纵膈内甲状腺肿
异位甲状腺指生长在甲状腺正常位臵以外的甲状腺组织、包
括位于咽喉部、舌根部、唾液腺区、纵隔内以至其他罕见位 臵者
病理
典型的组织学表现为圆形、单房性囊肿,被覆单层或
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出现鳞状上皮化生,黏膜下层可
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囊壁出现软骨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囊肿较有特征的表

临床特点
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巨大肿块可导致呼吸困难,约
35 %~40 %病例无症状
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以中纵隔邻近气管或大支气管
脂肪-液体平面对诊断有特征性 增强扫描时, 囊壁可呈轻至中度强化, 囊内容物不强化
病例
女性,40岁
食管囊肿
是较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瘤,是胚胎期的残余组织,为胃、
小肠及大肠上皮细胞在食管壁内种植形成,囊肿内壁细
胞具有分泌功能
常位于椎体旁的气管分叉及下方处,囊肿可有蒂,跨脊
病变不强化
病例一
男性,51岁
病例二
男性,18岁
胸腺囊肿
胸腺囊肿来自胸腺开始基第三对咽囊,为胚胎时期 胸腺导管或胸腺咽导管的发育异常 较罕见 常见于儿童和青年 好发于前上纵膈
病理及分型
先天性胸腺囊肿 获得性胸腺囊肿 囊性胸腺肿瘤(此系胸腺肿瘤囊性变)
柱向两侧延
囊壁比一般的支气管囊肿厚,无脂肪成份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臵、结构、范围及囊
肿内皮细胞类型
成年人一般病变较小,临床症状较少
食管囊肿为囊性病变,随呼吸及食管蠕动形态有所改变 CT上显示病变位于食管壁内或食管旁,为圆形或卵圆形
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为0~20 HU,增强扫描后
纵隔囊性病变---概述
纵隔囊性病变较少见,但是涉及的病较多
纵隔囊性病变主要包括:
支气管囊肿 囊性畸胎瘤 食管囊肿
胸腺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心包囊肿
纵膈甲状腺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系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
是较常见的纵隔囊性病变 男女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
毛发、牙齿等
临床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只有极少部分表现为实性
90%位于前纵隔,大多位于前纵隔中下部 常见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男女无统计学差别
囊性畸胎瘤CT表现
CT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影,囊内密度均匀, CT值接近于水,
其内也可见少量脂肪、钙化、骨骼或牙齿等多种组织成分
边缘光滑, 囊壁完整, 囊壁厚度一般在2-5mm之间
病例
女性,38岁
淋巴管瘤
系淋巴管源性罕见的良性病变,由于淋巴管的畸形或发育
障碍所致,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增殖、扩张形成的肿瘤 样畸形
根据增生的淋巴管扩张的大小分为三型:
单纯性淋巴管瘤:多发生于皮肤及粘膜处,以口腔为多见,
呈乳头状或疣状
海绵状淋巴管瘤:多见于上肢和腋部,质地柔软 囊状淋巴管瘤: 以颈部及纵隔多见
女性多见
影像表现
CT:
纵隔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CT值约3~22HU 边缘锐利,分隔、钙化少见 可包绕邻近结构生长或压迫邻近结构移位 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分隔有轻度强化,囊性区无强化
病例一
男性,2岁
病例二
女性,2岁
心包囊肿
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
同颈部甲状腺相似
病例
女性,58岁
小结
纵隔内肿瘤性病变种类繁多,单纯表现为囊性的肿瘤或肿
瘤样病变比较少见
病灶生长位臵对确立诊断密切相关
位于前上纵隔胸骨后间隙,又紧邻胸腺,则常考虑胸腺囊

位于前纵隔中下部,应多考虑为囊性畸胎瘤
位于中或后纵隔,紧靠气管、食管,则应诊断气管、支气
纵隔囊性病变CT诊断
张 磊
纵膈分区法
纵膈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 为膈肌。将胸骨角与第4、5胸椎间隙连一直线,把纵膈分为 上、下两部。纵膈三区划分法:即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 间隙为前纵隔;气管、心包后方的部分(包括食管及脊柱旁) 为后纵膈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前纵膈:畸胎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 中纵膈: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淋巴瘤、其他部位肿瘤 的转移淋巴结等 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
性囊肿
75%的获得性多房性胸腺囊肿可见固体成分,多为良性组
织,但亦可合并肿瘤
获得性胸腺囊肿有清晰的囊壁、密度不均匀,多房囊性多见 囊壁可有钙化 先天性者囊壁菲薄,CT囊壁常不显示,二者由此可加以鉴别
影像表现
CT: 壁薄或不可见,边缘清楚,单房或多房,内容物多为水样 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