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发展论文
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论文

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论文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论文对于姜太公来说,他自己把“人鱼”都忘却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乐观、宽容的初始心态。
白居易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也积极地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当他面临人生困境时,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无论是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和挫折,都要笃定地生存下去。
或许通过这样还有机会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价值,并有机会洗刷莫须有的罪名。
白居易正是通过此诗,借助垂钓这一活动来展现自己内心中的思想情操。
在另一个诗人吕从庆的创作中,通过以钓鱼为主题,说道“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与白居易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同的,宋代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代王兆云的《王世懋性嗜佳山水》等都共同展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人生志趣。
古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养身,并说道“养身先养心”。
的确,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首先应该追求的是一份好心情,体育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借助体育锻炼这一形式能获取好心情。
明代刘基着的《郁离子》一书中,其中讲到一个《郑有躁人》的寓言故事,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不擅长射箭等体育活动的人就无法进行自我改善。
寓言中的人物直到病死后,都还不明白他的病源是因为内心的暴躁。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有一些是竞技型的活动,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搏击有很大的关系性。
有些体育特长者不仅身强力壮,还在搏击、砍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
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练习武功和刀剑的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熏陶。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些道德高尚和严以律己的人进行歌颂,而对于一些居心不良、欺世盗名的人则进行批判和讽刺。
在清代纪昀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了打虎的事情。
书中说道安徽旌德县有老虎已经打伤猎户多人,于是当地人特地去请远近闻名的唐氏打虎家族,把人请来后,其中一个是老翁,已经长满了须发,并不断地咳嗽;另外一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但在最后还是依靠这祖孙两人的力量杀死了老虎。
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从古典文学作品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者:付明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发展历史的大国,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展现了中华民族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而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涵盖了对早期古人们生活与精神的描述及揭示,并在作品中寄予了深邃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为我国留下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纵观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从中不难发现古代传统体育活动的踪影,小至诗词歌赋,大到笔记戏曲,以及各类小说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都对古代体育活动有过较为详细的记录及描写,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萌芽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与古典文学作品的关联(一)描写传统体育活动以丰富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创作形态可以说,体育活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衍生的一种活动形式。
而古代文人们常常将体育活动作为创作题材,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与情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与形态,而且还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对于传统体育与古典文学的共同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力。
据统计发现,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如在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骑御射猎体育活动;又如在汉代、唐代时期歌赋《弹棋赋》与《拔河赋》中的下棋、拔河等体育活动场面。
伴随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新换代,文人们依旧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来描述与记载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同样不乏体育活动的踪迹,像《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对传统体育活动的描写。
如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对传统体育活动描写是丰富其内容精彩性的有利之举。
(二)以古典文学形式来展现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韵味与风采通过分析那些描写传统体育活动的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古代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身对当时场景的思想情感,有些文人还利用这类文学作品来抒发个人的情怀与抱负。
古代体育文化论文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论文: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

古代体育文化论文中国古代体育文化论文: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摘要:中国古代体育形式的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价值的体现,而这种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迁,在汉字的词源中可以寻求线索:“赛”字,揭示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祭祀的渊源,并引发我们对于其从娱神走到娱人的思考;“戏”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源于军事却繁于娱乐的变迁;而对于“术”字的释义,折射出我国古代体育对于道德的尊重、礼仪的遵守、智慧的追求、境界的营造,使古代体育重修身,更重修心的特点得以展现。
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解构,对赛—戏—术释义的解读,不仅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探究提供思路,也引发出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同源不同路的思考。
关键词:古代体育文化;词源学;赛;戏;术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tymology——take “competition”,“game” and “art” as exampleszhang mao-mao(sports institu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jiangsu chin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s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the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al values.and through these changes of ideas and values some clues can be foun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sai”(competition)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ancient sports and sacrifice ritual and leads us to think over the reason of the changes from “entertaining god” to “entertaining human beings”. “xi” (games) shows that our ancient sports originated in the military training but bloomed in the civil entertainment.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shu” (technique) reflects its respect on moral,etiquette,wisdom and artistic conception.making 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port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tymology and making explanation of the words “sai” (competition) “xi”(game)and “shu”(technique) not only provides clues for the study of our ancient sports but also leads us to think about why the west sport and east sport take totally different ways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from the similar origination.key words: ancient sports culture; etymology; competition; game; art人体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是纷繁多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活动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活动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五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体育活动相关的元素,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骈文等各种体裁都有所涵盖。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竞技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与体育养生活动进行解读与探究,以对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有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关键词:古代文学;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其中包含诸多体育活动方面的记述,也是体会古代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
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体育活动的场景,活动参与者的情绪与动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神风貌与深刻内涵。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竞技体育活动体育一开始就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与生产劳动、军事演练、娱乐活动分道发展,并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射箭、蹴鞠、角抵、围棋等在今天成了风靡世界的体育活动。
射箭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即有石箭头的发现。
《太平御览》中记载,夏朝已有了专门的习射机构,《孟子》有云:序者,射也。
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同时《礼记》云:耆老皆於痒,元日,习射上功。
说明习射是当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的重视无形中提升了习射活动的实用价值与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习射活动的普及,涌现出了不少射箭好手,《战国策西周策》中就载有: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百发百中,可见其箭法之高超。
魏晋南北朝期间,习射的竞技性、娱乐性等功能日益突显,《北史魏诸宗室列传》中讲述有北魏孝武帝在华林园举行射箭比赛的事,他将银质酒杯挂在百步之外,让十多名射手去射,谁射中,酒杯便归谁,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奖杯赛了。
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中国古代体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乃至今天人们的体育运动方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身体社会学产生于现代社会,用现代的思考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及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人类身体的话语权也不仅仅属于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的范畴,它已经逐渐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跨文化交流的诸多属性。
在健康、体育、娱乐休闲、消费领域中,身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身体社会实践的关键特征,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构建。
体育作为一种普遍的身体活动,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文化,所以,站在身体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身体社会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体育文化,不断丰富中国体育文化。
1、身体社会学概述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身体作为主体身份的具体承载,以个体强烈的表征获得了重视主体理性的现代性话语权认同,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已经逐渐建突破私人空间,转入公共领域。
身体是由社会、文化构成的,同时,社会与文化也有人类的身体组成,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镶嵌式、却永远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状态。
一方面,现代社会充满各种消费性商品和科技,这些不断刺激着人类身体的“欲求”与“感知”,让身体处在公共环境下的“拟真”当中,这让不同身体之间的链接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或者组织制度的各类“编码”,社会的礼仪规范、语法象征、制度规范、文化仪式等都已经渗透在身体当中,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身态。
从理论上来说,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于西方的理性、现代性和身体问题反思具有重要关联,甚至可以称之为西方理论界反思的结果。
从福柯提出身体的规训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考,都有力促进了当今社会对身体理论学的反思。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中国体育文化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中国体育文化作者:栾云祺徐莉姝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8期摘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诸多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表述,本文试从古代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精神,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新时期下,只有全面了解我国的体育文化,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化古代文学发展多样性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题材,其文学体裁涵盖了诗词、歌赋、笔记、戏曲、小说、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体育活动状况,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场景。
尽管历经漫长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精神,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一、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礼记》中有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可见先秦时代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并非将名次及成绩作为争夺的首要目标,这也奠定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与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
如果说西方是一幅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赛跑图,那么中国则是一幅古代的养生图。
早在2300多年前,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养生主》中提倡动静结合,以保养生命。
他秉承“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的思想,开创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养生观的先河。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化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确立了动以养身的思想,即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只有加强身体保健,才能防病于未然。
在《后汉·华佗传》中,记载了中国汉代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所创编的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五禽戏可谓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代表,关于它的功效,我们可从该书中略见一斑:“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另外,从太极拳的创造及推广,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太极拳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和谐持中的理念中实现道法的自然,彰显人文关怀,同时也与庄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不谋而合。
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的论文

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的论文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个朝代,其幅员辽阔、国富民强、社会稳定、文化昌盛,是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也是最值得世人瞩目的朝代之一。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成绩卓著,照耀古今,同样唐代的体育文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为强大的,它以独特的风貌展示出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盛况。
唐代体育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传承历史、反映时代的双重功效,唐代体育文学几乎含盖了唐朝所有的体育项目,对蹴鞠、游泳、踏青、彩球戏等体育活动的精彩描写,从宫廷体育到民间体育都有涉及,内容丰富,情趣高雅,令人读之悠哉乐哉,收益颇多。
可以说当时的体育文学发展不仅拓展了唐代文学的总体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文学内在特质的丰富。
笔者认为,唐代体育文学所显示出的多元文化内涵与审美属性是其它类别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研究唐代体育文学对传播唐代体育,研究唐代文化、唐代社会面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中国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中华文明气象万千,光彩夺目。
一唐代体育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审美品质,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开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当然,体育文学也不例外。
于俊利老师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文学元典中收录作品数量来看,体育诗歌共有1500余首,体育散文1000余篇;从包含的体育项目来讲,除了传统的蹴鞠、角抵、秋千、竞渡、弈棋、导引术和各种兵器武艺之外,还记录了不少女子体育项目,如女子蹴鞠、女子击鞠等。
这些文学作品,弥补了唐代体育原始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相互引证,对唐代体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文学中,精彩的体育活动描写不但能使人们对唐代的体育情况、社会风貌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在人们的品读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如《拔河赋》中有段这样的描述:“然而一鼓作气,再鼓作力……身挺拔而不动,衣帘袒以从风……可以挥落日而横天阙……”作者通过夸张、排比等手法把唐代的拔河比赛描写得精彩之极。
古文字学在体育运动领域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古文字学在体育运动领域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在当今社会,古文字学似乎与体育运动领域相隔甚远。
一个是沉浸于历史尘埃中,解读古老符号与文字的学科;另一个则充满活力与激情,注重身体的竞技与表现。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古文字学在体育运动领域其实有着意想不到的发展前景。
古文字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能够为体育运动领域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许多体育运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古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其起源和演变。
例如,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其发展历程可以在古代的典籍和铭刻中找到踪迹。
古文字中的记载或许能够揭示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技法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武术的本质,还能为其传承和创新提供重要的依据。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古文字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文字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在体育运动中,借助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体育精神。
比如,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解读,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古希腊人对于体育的热爱、对于竞技精神的追求以及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运动员和观众对体育运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
古文字学对于体育运动的教育领域也有着潜在的价值。
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古文字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讲解与体育相关的古文字的字形、字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体育的形式和规则,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将历史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再者,古文字学在体育品牌和营销方面也能发挥作用。
许多体育品牌都希望能够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形象。
利用古文字元素进行品牌设计和宣传,可以赋予品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比如,以古代体育项目相关的古文字为灵感,设计品牌标志、广告宣传语等,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发展论文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我国体育的发展论文
文学传播作为大众传媒层面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作为古代传播信息、传承文化、传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古文化传承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主要从传播方式、类型、思想以及传播的价值取向几个方面对社会政治文明和道德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传播作为文学价值的社会中介,它的传播历史沿革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还会引起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生,所以说,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目的和方式,对现代大众媒体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古代文学传目的初探
1、直接目的——对情感波澜和心灵世界的言说
自我心灵和情感的表达是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创作得以源源不断创新的直接目的。
人的主观情感需求,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体验,文学创作则是要表达自己对这种体验的感受。
这种文学方式的表达和传播对后人而言,是一种原创性的表达方式,值得珍视和赞誉。
这种传播方式表达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体验和认识感受,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心理感受和自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由此可见,心灵的感受才是创作的核
心因素。
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往往都是要寻求心理的满足和愉悦,以引发心灵世界的情感波澜的涌动。
2、现实目的——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和好奇心
人的欲望和好奇心是永远止境的,在我国古代,人们企图揭示宇宙奥秘,试图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改革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以建立起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客观需求。
比如在我国周代,当神灵让位于君主进入人治社会后,人们便不再相信神是主宰一切的力量。
那么,过去的以神灵秩序为主的世界就转变为以人治为主体的社会。
这一点足以说明人类是具有能动性的高级智慧生物,也说明了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层次时,社会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的敏锐和复杂。
当信仰缺失时,人们往往会希望重建灵魂的秩序。
当权力失衡时,人们也热衷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时,文学创作就充当了人类表达思想的媒介。
3、功利目的——为了获得生存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不仅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人们更倾向于寻求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这种功利性的需要进一步促成了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生存技能,主要集中于用火、采集、狩猎、种植以及用各种方式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古代,每个生命诞生以后,都必须学习这种生存本领,依靠掌握前辈们所创造和积累的
生存经验来保证自身生命的延续和安全。
例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是源于人们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而在生存过程中会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为了预防和弥补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人们就创造了女娲补天这种类型的神话,也由此带来了冶炼技术的萌芽和发展。
二、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初探
从传播学中的一般传播方式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要遵循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1、比乐弦歌
比乐弦歌,顾名思义,就是把当时的诗、词、曲等文学作品配上乐谱,然后通过乐器演奏的方式,再配以人们的吟唱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类型的代表作品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战国时期屈原的《九章》等作品。
比乐弦歌的文学传播方式发展到汉代以后,就有了专门的国家机关汉“乐府”。
再到后来,就发展出词、杂剧、等专门依靠歌唱来传播的文学,例如宋代柳永的词,语言优美,唱出来委婉动听,深受人们好评。
2、吟
吟,主要有行吟与吟游两种方式。
限于当时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水平的落后,先秦时代文学几乎都是靠作者自己进行传播,行吟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用的就是“行吟泽畔”的传播方式。
行吟这种传播方式发展到后来,就演化为诗人在游历过程中以文学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便出现了另外一种传播方式,即吟游。
这种传播方式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和李白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壮游塞外的诗人群落,形成了流传后世的边塞诗派。
3、周游列国和聚徒讲学。
这主要是散文传播所凭借的方式。
代表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聚徒讲学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拓展出一个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
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学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4、传抄、印刷、题壁
传抄是印刷的原始方式,印刷出现于宋元,到了明代末年印刷术有了很大进步,印刷的传播方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文学传播形式。
在古代中国,印刷技术尚未出现时,文学作品便通过刻石和碑刻的方式进行,分别以李斯的泰山石刻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