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合集下载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的典型人物之一: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 经》)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归去来兮辞》) 典型人物之二: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典型人物之三: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赤壁 怀古》)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以儒道互补为话题的作文

以儒道互补为话题的作文

以儒道互补为话题的作文《儒道互补:生活中的智慧拼图》在生活中,我发现儒道互补就像两块奇妙的拼图,拼在一起,那就是一幅完美的生活智慧画卷。

先来说说儒家,就像我上学那会。

那时候班主任是个很传统的“儒派”老师。

每一天,教室里都弥漫着规规矩矩积极进取的氛围。

早上晨读必须大声,上课要坐得端端正正,举手发言要有礼貌,成绩要努力争上游,作业要工工整整按时交。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学校有个知识竞赛的活动,班主任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说这是展现自己、为班级争光的好机会,能体现我们的智慧和努力。

咱这组几个同学,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小抱负,当然是熬夜复习,积极准备,那种热血又严谨的准备过程,就像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

在那一排排的书桌前,我们认真写满知识点的笔记本,就像一张张通往胜利的地图。

但生活哪能总是打鸡血似的冲冲冲呢。

道家那种逍遥自在、洒脱随性就像及时雨。

有一年暑假,家里人带我去乡下爷爷家。

那是个小村庄,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和白花花的鸭子在塘里游。

我刚到的时候满心都是期末没考好的阴霾。

可是第二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摘野果,在树林里听着鸟叫,吃着酸酸甜甜的野果。

我跟着小伙伴们穿过一片片草丛,光着脚丫感受着软乎乎的泥土,那种放松难以形容。

没人要求我一定要规规矩矩,也没什么成绩排名的压力。

傍晚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去,映红了半边天,那云霞好像怎么也看不够。

这时候我就像个道家的小弟子,体验到了啥叫顺其自然,所谓的烦恼在大自然面前都变得渺小起来。

回到城里,我带着乡下的轻松,又重新拾起学校的拼搏精神。

这不禁让我感悟到,儒道互补的妙处就在于此。

儒家让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像划船时的船桨努力往前划。

而道家在我们疲惫的时候为我们撑开一把遮阳伞,让我们能惬意地歇一歇。

二者在生活中来回切换,互为补充,才拼凑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儒与道:心中的平衡棒》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一段“儒道大比拼”的故事发生在我们家的小屋里。

我爸这人,典型的儒家思想施行者。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范,追求的是“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然、天道、自由、无为等方面的思想,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理想。

虽然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会让人们感到束缚和压抑,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释放。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中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的境界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忽视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会让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而道家的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和仁爱的理念中找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社会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冲突。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儒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忽视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会让社会变得僵化和死板,从而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

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真的儒道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华,一入世一降生,一个高度关注人生当下,一个高度关注宇宙万物。

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细致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

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

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

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成“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

同样,前者特别强调处事,后者特别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累积学识;前者就是孔孟之儒,后者就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就是对孔孟之儒的承继和缔造,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练导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就是降生的。

他对于做人处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就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奇怪的是,非常道;名误以,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儒道互补专业知识课件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经济思想:最主要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旳义利观
与“富民”思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孟子:
(1)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旳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3)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4)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仁、义最为主要。仁、义旳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弟兄血缘关系旳基本旳道德规范。
道 减法
宁静友好 超越世俗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旳秩序
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懂得“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眸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未抛弃过 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以儒修 身,以道养生,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走 入安宁,走入心灵旳坦途,在纷扰旳世界 中寻找自己崭新旳位置。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在这个世界中, 部分和整体互渗, 整中有分,分中有总。

这里的总, 不仅包括经验的物质世界, 也包括它背后的可知、不可知原因, 形上世界和形下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有机性、整合性、全息性。

(三)经验的现象世界, 存在着被称之为阴阳!、两仪!的对立力量。

在逻辑上可对应于科学的波粒二象互补性的当代科学世界观。

世界的两种力量处于永恒的动态平衡之中, 以相互补充的方式主宰着这个世界。

于是, 世界虽然充满着矛盾, 却不会因此而崩溃, 它将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循环往复的秩序和总的和谐。

(四)这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一个自明的本然的事实,没必要寻求它背后的第一因!或第一推动!。

世界上各类、各个体事物相互为因, 形成因果网。

既没有物理学上的以太, 也不需要心灵上的以太,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五)世界不为人而存在, 人也不是为了神而存在。

人依靠外物生存, 能维持生存的我们视之为有用, 趋利避害、趋福避祸、趋乐避苦、好逸恶劳, 选择有用物以自存是人的本能。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 .庄子. 德充符# ), 在美学性感恩中生活并享受生活。

人是幸运的存在, 这存在是自足的。

(六)人与世界(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广义的伦理性关系。

对这种伦理关系背后的原因进行无限的追问是一种愚蠢。

因为, 这个世界在最终的意义上是没有答案的, 它的答案就是它的存在本身。

时间能解决所有问题, 时间就是上帝。

在时间的大化流行中, 一切问题在早晚要报!的信念中都将各得其所。

(七)中国的儒、道哲学有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时间来解决的思想倾向。

我们不仅相信时间会再来!, 而且相信明天会更好。

对未来的乐观信念和在乐观的信念中追求幸福生活, 是我们这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基本动力。

具体表现在儒家对后代的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望子成龙心态上, 也表现在道家追求长生久世的教义之中。

甚至于它也表现为皇帝家庭的长治久安。

对于过去, 三皇五帝、尧舜禅让是儒家的理想时代, 小国寡民、建德之世、至德之国、混沌之帝的时代是道家的理想时代。

(八)中西哲学的时.. 空区分是相对的, 就像西方人也不得不被时间拽着走一样, 中国人也不得不生活在空间中。

乐观地说, 我们相信时间会再来, 相信明天会更好!; 悲观地说, 我们也和欧美人一样, 都是时.. 空连续区的囚徒!。

这是人类的宿命: 时.. 空, 这是我们永远也突不破的界限, 不仅是时、空的界限, 更是文化的界限。

人人都会死, 代代都会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九)中国儒、道哲学虽然不注重逻辑本身的建构,却仍然执持着逻辑的有之不必然, 无之必不然!信念。

有了道理上的逻辑, 世界并不会按照逻辑而存在; 没有道理上的逻辑, 人也不会不能活, 事也未必做不成。

生活虽不必遵循逻辑, 文化却无法违反逻辑。

事实上, 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完全违背逻辑, 中国文化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有所例外。

(十)境界的提升是中国儒、道哲学的巨大功能, 即无用之大用!。

在这样一种哲学境界中, 大量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效地排除一神论宗教的诱惑, 走向价值和意义多元信仰的并存、共生状态。

对生死问题执持生吾顺事, 殁吾宁也!的儒家立场或采取忘却性的道家态度, 都是中国人面对生死等终极关怀问题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二、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儒、道两家在许多基本的自我、人生、社会、自然问题上, 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上都有着如下的重大区别:(一)儒家强调社会生活的秩序性, 他们关注家国,强调群体的和谐和有序。

道家重视个体生活的自由, 他们重视个体的身心健康, 关注人的内在心理感觉和受用。

儒家强调秩序, 仍然有自己的自由生存; 道家强调自由, 却仍然有自己的自然秩序。

儒、道两家在群体和个体的关注上各有自己的侧重,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以相互补充的形式和谐共生。

道家强调个体性存在, 儒家强调群体性有序。

道家智慧当然离不开儒家精神, 儒家精神却也离不开道家的智慧。

成功人士都是在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共同性互补互动中, 才达至了自己的成功境界。

儒家群体的凝聚力很大, 道家个体的活力很大,于此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景观。

这是儒道互补的第一层意义: 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

(二)儒家思想是角色本位的, 他要求每个人都顺性守分, 道德教化既是儒家实现传统社会有序化的基本方式, 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基本责任伦理观念出发点。

道家思想是生存主体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率性( 情欲! )求真( 法天贵真! )。

在激烈竞争的当代国际大家庭中, 道家思想是当代中国人迎接欧美思潮挑战的主要传统资源和实际生存状态。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于是在操作平台上获得了自己的第二层意义: 儒家角色主义和道家自由主义。

(三)儒家强调仁道, 人际关系之道; 道家关注自性, 个体感受之性。

儒家因此获得了他们的核心观念“人”、“己”; 道家也因此恪守着自己的自然本性, 不把自己放在儒家的人己结构之中。

血缘伦理关系是儒家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对现代商业型公共性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排拒性。

但是, 强调自由的道家思想却又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学意义上, 为重组中国现代化的公共生活, 提供了足够的社会人际空间。

重视情感的自我感受是道家的基本价值向度, 这对当代社会私人领域, 特别是超越祈向的生存方式建构, 具有重大的价值参照性, 而儒家的血缘伦理规范也将对当代中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有着巨大的团队贡献。

(四)儒家的天职是伦理.. 政治, 道家的追求是哲理.. 超越。

从伦理到政治是中国传统组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向度, 儒家的这种类比原则虽然并不遵循逻辑, 却在传统的中华法系中采用祖先崇拜的方式充当着某种宪政精神。

这种宪政精神的宣言是: 人都是父母生的。

道家的玄思默想, 思考的是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道家的天地崇拜从而为儒家祖宗崇拜性宪政精神提供宇宙论范型。

道家的这种思考由于得到了当代科学的佐证而获得了相当新颖的现代秉赋, 这在表层上表现为生态哲学, 深层次上却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念。

这就是前现代的道家观念与后现代的西方存在主义有着如此多的共性的真正原因。

(五)就现代观念而言, 道家追求真理而儒家维护正义。

儒家精神和道家智慧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中国文化形态五彩缤纷的主调和变奏。

庄子的美学性哲学和孔子的血缘性伦理学因此也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文化表征。

庄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动力和活力之源, 批判是一种解毒剂。

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上, 表现在自由对秩序的校正上, 也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真理对正义的校正上, 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探索、思考之上。

(六)儒家宗法主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表现为一种将所有人都视为自然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角色的角色主义正名教化过程, 礼教因此不仅作为一种传统国家的意识形态被长期奉为国教, 并且是中国人组构大范围社会生活的现代责任伦理基础。

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 我们认为,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中, 子!之角色不同于别的角色, 子!是天命性的, 因此也就是自然性的。

在存在论逻辑意义上, 子!全等于人!, 即所有的子!都是人!。

儒家的把人当%子& 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成为儒道互补的逻辑起点。

从人人都要尽子!道出发, 要求人人都尽自己的性分!, 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

(七)道家自然主义在观念形态上可以包括儒家的宗法主义观念, 儒家思想的理论结构因此可以说是道家自然主义的一种人间存在形式。

道家的自然主义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为老子的原始自然主义, 庄子的多元自然主义, 魏晋玄学中的彻底自然主义, 宋明理学中的普遍自然主义, 明末清初汉学家们的行为自然主义五种理论形态。

宋明以来, 在表层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儒家化的同时, 儒家理论的内在理路却是越来越道家化, 即越来越自然主义化, 越来越具有更多的自由主义秉赋。

上层的集权专制和下层的一盘散沙! (孙中山语, 自由的负面表述)在传统社会晚期, 越来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两极分化。

在上层高唱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范本的同时, 下层民众越来越信奉一种更加道家化的思想观念, 进入一种泛神论信仰世界, 生活在法家化的小农齐民社会之中。

这种社会结构被黄仁宇称之为潜水艇或三明治式夹心面包!。

(八)从地缘因素和历史渊源上思考儒道两家产生、形成的根源, 王国维及.中庸#中的北儒南道思想和商、周之际的巨大变革, 可以说是儒、道两家产生的地理、历史性土壤。

在儒、道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 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道家思想却可以说是中国南方的天候地缘的产物。

以秦岭淮河为界, 北方文化在先秦乃至后世一直饱受西北山林游牧民族的袭扰, 从而迫使北中国学人都特别注重政治.. 军事方面的思考; 南方物产丰富, 湖泊山岭之间相对独立, 对形成道家式小国寡民的自治!思想形态, 有一种地理上的支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