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翻译。

(2)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讲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友谊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了解了诗人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我们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友谊,积极向上,成为有情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研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典故和成语,了解古代文化。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向他赠诗?2. 讨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和作文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精选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精选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精选3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本剧表演: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时间:早上地点:扬州人物:刘禹锡、白居易。

(由学生们推选两个表演出色的学生来演)服装和道具:报纸折的唐朝的帽子两顶。

纸折叠的腰带两根;酒壶一个,酒杯两个,盘子一个。

表演背景:(由班上一个同学来介绍):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咱们表演就从这里开始。

台词: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

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

好久不见了。

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

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白白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浪费了我的青春!不过,我们还要往前走。

今天我听了白兄的一首诗,很是感慨!罢罢罢!我也吟诗一首来酬和一下。

(筷子击盘吟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4.发展语言能力:加强诗歌朗读和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为日后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打下基础。
5.培养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导入:通过介绍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友情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创作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应和白居易的一首诗,它体现了唐代诗人之间的酬赠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的喜悦与感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我会通过对比和联系实际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情感表达相关的情境。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好,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认为,我还可以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得更好,让学生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大全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大全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大全3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2、学生读注解,介绍本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

失败后,一再遭贬。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读注解,圈点勾画自己已读懂或未读懂的内容)2、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老师朗读的语调和情绪。

3、生齐读师领读全诗。

4、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朗读全诗,找到关键词,说说诗人的处境。

凄凉地弃置身2、试揣摩诗人此时的情感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

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3、在这漫长的二十三年中,诗人是怎样度过的呢?诗人内心的情感又如何呢?怀旧空吟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3篇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

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板书标题)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1.1 导入诗词欣赏: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1.2 介绍诗人白居易: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铺垫。

1.3 揭示诗词主题: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诗词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2.2 诗词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3 诗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3.1 诗词原文:全文呈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学习和欣赏。

3.2 诗词译文:提供准确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3 诗词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译文和解析,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上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小结和细节说明,供您参考。

如果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请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词原文、译文、解析和相关图片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6.3 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间展开互动,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对诗歌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诗歌默写:要求学生当场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检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2.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生活中困境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同时,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歌背景:介绍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友谊,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诗歌全文:展示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全文。
3.生僻字词解析:对诗中的生僻字、词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诗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手法,如比喻、对仗等,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
5.诗歌情感表达:解读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以及诗中所体现的豁达心态。
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豁达态度和人文精神。通过对比现代与古代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可贵品质。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情感、手法等方面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创意解读,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古诗词的韵律、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解读诗歌情感、把握诗人意图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难度。此外,本节课所涉及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具有较深的意蕴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精品教案教
学设计
一、解题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写诗答谢白居易,白居易早宴
席上赠与作者的诗内容又是些什么呢,这就和本文的写
作背景有关了。

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祖籍洛阳,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来做了比较大的官,但是好景不长,永贞元年,他因为辅助同朝为官的王叔文进行
政治改革,这一次改革就是历史上的永贞革新,由于这
次改革失败了,他的同僚王叔文被杀,他自己也一而再
再而三地遭到贬谪,公元826年,诗人又被罢免了和州
刺史的官职,被朝廷下诏调回洛阳,
在回洛阳的途中经过扬州,并且在这里遇见了另一
位大诗人白居易,当时管辖扬州的是淮南节度使王博,
接P219页,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点名叫学生读
注音。

释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和解释句子的意思同时进行。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

+波浪线,P219最末一段,+
作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
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3、作者想到一幕幕物是人非的场景,不禁悲从中来,想到了当下的自己,他把自己眼下自己的光景比作了什么?沉舟。

病树。

既然沉舟和病树指的是作者自己,那
么千帆和万树肯定也有他们所指代的对象,指代什么呢?P220第三行
这两句诗的含义是: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前面我们提到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了答谢白居易赠
与自己的诗而作的,那么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诗中有
这样两句,“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
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
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禹锡正是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来回答了白居易,他说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
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这里充分显示
了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其实这一句话除了这个意思
以外,又被后来的欣赏着和引用者引申出了另外一个意思,大家想一想这个场景,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
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边,千帆竞发,有很多船相继
从此驶过;在一棵枯败的树前,万木葱郁,无数的树木
在春天欣欣向荣。

这不正是在说,没落的事物就让他没
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
无限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新陈代谢),正是因为这个句子饱含哲理,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
新振作起精神吧。

诗人回想了那么多不幸的遭遇,是不是就从此消沉,气馁了呢,从这最后一句特别是长精神三个字看出来,
诗人并没有这样,而是打算振作起来,重新抖擞精神,
积极进取,投入新的生活,那么从诗人的态度里面我们
可以看出他身上什么样的精神,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
乐观主义精神。

最后一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参P217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八年级语文《草》个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鄂教版七年
级上册)
书法教案言字旁的写法(人教版上册)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考议论文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
《理想》教案(三维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漫游语文世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专题《我也追星》精品教案教
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的鸭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童趣》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话题作文的出新技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古香古韵古诗文,且品且描且芬芳——古诗词扩写
训练(天净沙秋思)
《背影》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