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治第十二》,是张仲景对于痰饮病提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痰饮的总称。
痰饮的形成,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等。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脾运失司,饮邪停聚,上不能输津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从而造成饮邪停聚而流溢人体四处或波及五脏而成为痰饮病。
其病机要点责之于“寒气
寒饮为病,遇寒则聚,得温则化。
因此,针对痰饮的成因和病理特性,当以温药治之。
“温药”可振奋人体阳气,使阳气通达。
其既可温化饮邪,又可协调水液正常的代谢,,使肺脾肾之阳气振奋,肺的通调得以下降,脾的转输得以上升,肾的开合、气化功能亦可恢复,从而使痰饮自除。
临床常用温阳化饮法,如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降逆。
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止呕。
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
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
然此处强调“和之”,乃平和,调和之意,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又不可过于刚燥。
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为实邪,故当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情,当在温化寒饮之时,当酌加补益或行消开导之品。
(马龙)。
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致。
本病为寒湿之邪仅侵袭肾之外府,并不气闭证。
方中葶苈子苦寒滑利,开泄肺气在肾之本脏。
污肺逐饮,恐其猛烈而伤正,故佐以大枣安其症状主要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调和药性。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在开肺去中,或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中饮。
支饮阻于胸膈,痰涎壅塞,肺气受阻以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治用姜甘苓术致出现咳喘,胸闷,呼吸困难时,也属邪实汤。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气闭证,所以也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肺去健脾利水,四药合用,共奏温中散湿利水之饮。
功。
肺痈与支饮病名虽不同,但病机一致,65.何谓痰饮?痰饮分几种?各有何特均属邪实气闭之证,故可用同一方治疗,此征?为“异病同治”。
答: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68.“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是指水液停聚体内,不得布化的病变;狭义主之{小膏龙汤亦主之”为什么?痰饮是捐饮邪停留于胃肠而致的疾患。
前者答:本条是论述澎饮的治。
溢饮是水又可分为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饮邪停留,饮。
它们各自的特征如下:而见体疼蘑之证。
饮既外溢,并有表证,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定肠间,沥故治疗当以汗解,以因势利导之。
但具体沥有声。
”:器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分折,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者,每见脉引痛。
”滥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丽喘,烦汗出而不汗出,身休疼重。
,,支饮:“咳逆躁等证;亦有表寒里饮俱盛者,;除发热恶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寒,身疼痛等表证外,还可见胸痞、干呕、66.怎样碴解‘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咳喘等心下有水气之证。
故治疗方法,前者之,,?用犬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后者宜小青龙汤答:t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发汗兼温化里饮。
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
痰饮是因脾胃阳虚,69·+枣汤用于痰饮的证型、作用原理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
浅谈张仲景治疗痰饮“总则”

浅谈张仲景治疗痰饮“总则”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痰饮的总原则。
而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和对中医的进一步研究,我渐渐悟到了其中深邃的含义。
首先,张仲景所说的痰饮,当指广义痰饮,即由人体脏腑阳气衰微,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以呕、喘、咳、满、肿、痛、悸等为主症的疾病。
究其病机,当与三焦气化和肺、脾、肾、肝的功能活动有关。
因正常情况下三焦主司全身气化,为内脏的外腑,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停为患。
肺居上焦,主气,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则失于布散,聚为痰饮。
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既可将津液上输于肺,又可向四周布散全身;若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
肾为水之下源,主水液气化;若肾气不足,蒸化失司,可致水湿泛滥而痰饮内生。
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三焦气治则津行,从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
若肝气郁滞则津行不畅致痰饮内生。
而诸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因脾阳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液不归正化反为痰饮积于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波及五脏。
故本病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而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我想应有以下几点:•1、温化水饮,振奋阳气,当为治本之法则。
因脾胃喜温恶寒,且水饮为阴邪,阳衰则饮聚,得温则宣化,且饮邪积聚于人体又易伤阳气,所以投以温药,既可振奋阳气,行水化饮,又可开腠理,通水道,畅气机,散凝结,从而使阴阳平和,饮消津布。
然温药又有温补与温散之分。
若阳微气衰者,当以温补治本。
如真武汤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中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利水,兼暖脾土,以温达水湿。
偏于表者,当以温散发汗,如小青龙汤。
•2、应参以行、消、开、导之法。
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并非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痰饮 ;广义痰饮 ;狭义痰饮
《 伤寒 杂病 论》 以六 经论 伤寒 ,以脏腑 论杂 病 ,奠定 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理论体系。 《 金 匮要 略》 为 《 伤寒杂病论》 中的杂病部分 ,该 书的理 、 法 、方 、药 对 后 世 产 生 了 巨大 影 响 ,也 为 论 治 多 种病证提供了依据 。《 金匮要略 ・ 痰饮 咳嗽病脉证 并治》 为 《 金 匮要 略》 中论治痰饮病 的专篇 ,该 篇中 “ 病 痰 饮 者 ,当 以 温 药 和 之 ” 一 句 ,通 常被
为 “ 四饮 ” 之 一 。 “ 痰 ” 字 ,古 代 通 于 “ 淡” “ 澹” _ 3 J ,某 些 古 籍 如 《 脉 经》 《 千金 翼方》 等 ,
其 中辑录的该篇条文则直接写作 “ 淡饮 ” 。《 集 韵 》 日 :“ 淡 ,水貌 。或作 澹 ” 。《 说文解字》 日 : “ 澹 ,水摇也” 。可见 ,此处 的 “ 痰饮” “ 痰” 是 对 “ 饮 ” 的修 饰 ,用 以命 名 “ 水 走 肠 问 ,沥 沥 有
【 摘要 】《 金匮要略 ・ 痰饮 咳嗽病 脉证并治》 中 “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 和之 ”一句 , 通 常被认 为是论 治痰饮病 的大法 ,
后世论 治痰饮也多 以此为宗 。提 出原文此句所 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 ,而是 “ 夫饮有 四” 中 “ 四饮 ”之一 的狭义痰饮 的观 点 ,并结 合原文进行讨论 。
“ 痰饮”二字现代多并用 ,常指水液代谢异常 的病理产物 ,亦是导致 全身其他 疾病 的继 发性病 因之一 ,而稠浊者 为痰 ,清稀者为饮 。痰饮 还有 狭 义和 广义 之分 ,广 义 痰饮 包 含 一 切 痰 证 和 饮 证 , 二者 为并 列 关 系 ,合 用 而称 “ 痰饮病” ;狭 义 痰 饮 的概念 来 源 于 《 金 匮 要 略》,为 “ 四 饮 ” 之 一 的
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通过对经文的学习,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就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进行相关阐述,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关键词】痰饮温药和痰饮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在《内经》作“淡饮”,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也有相关论述。
通常将广议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类。
《金匮要略》中还有留饮及伏饮等提法,细读仲景之文,所谓留饮及伏饮者,是指水饮留而不行,伏而不出,实指饮病之新久浅深,四饮也不外于留、伏之理,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留饮和伏饮。
痰饮病见症多端,临床表现多样,虚实并见。
其形成,与中阳不运,肾阳虚衰,肺失疏布,三谯通调水道失职密切相关。
其总的治疗原则,首当用药性偏温者,以调和的原则进行治疗。
一、痰饮病的成因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太阳司天……湿气变场,水饮内蓄,中满不食”。
《素问?致真要大论》曰:“岁在太泉……民病饮疾”。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有“肺举则液上溢”及“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之句。
《灵枢?本论》云:“三焦者,中读之府也,水道出焉”。
《二柱》有“痰由水停也”之说。
《金匮要略本义》则说:“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
《济生方》云:“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综上所述,痰饮病的形成于脾、肾、肺、三焦等脏腑有关,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盖由外感风塞湿邪,内由脾阳不振,肾失温化,肺失疏布,三焦通调水道失职,水液停留所致。
脾、肾、肺、三焦功能失常,则使津液停聚为湿,湿凝成痰,积留为饮。
二、“温”性药物的作用《金匮要略本义》云:“温药者,补胃阳,臊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二注》上说:“痰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需要用温药。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祛痰和健脾的关系。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痰湿在各个脏腑的特点。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
胁痛不可使用汗吐下三法。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吐血的治疗原则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热痰和脾虚的治疗原则。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阴阳和肾虚,血虚和脾胃的关系。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病的传变关系。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胃和肝两个脏器的用药特点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肝和肾的用药特点。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肝肾的相互关系。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病机特点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浮脉和沉脉的特点。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脾和胃的特性。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病位传变特点。
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收藏关注,陪伴健康每一天!。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再识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5 — 0 0 2 4 - 0 1
“ 痰饮”始见汉 ・ 张仲景 《 金匮要 略5 5 ,并立专篇加 以论述 ,有广义、狭义之 分 ,广义 痰饮包 括 :痰饮 、悬 饮 、溢饮 、支饮 四类 ,是诸饮 的总称 ,并 指 出 “ 温药和 之” 的治疗原则 ,至今仍 为临床所 遵循 。本文就 痰饮病 的形成 、痰饮的病理 特性 、痰饮 的治疗原则 、痰 饮 的治 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
痰饮总属 阳虚 阴盛 ,本 虚标实之候 。其本在 于脾 肾
虚寒 ,虽然兼有 时邪与里 水相搏 ,或饮 邪郁久 化热 ,表 现 为湿热相 杂之候 ,但究 属变局 。痰饮 属 阴类 ,非 阳不 运 ,阳能运化 ,则饮邪 自除,“ 阳气者 ,若天与 1 3,失其 所 ,则折寿而不彰” ,根据 “ 寒者热之” 、“ 虚者补之” 的 原则 ,用温药 以温脾 肾之阳而治本 ,脾 肾 阳气 充盛 ,运 化功能正 常 ,以绝水饮之 源 。其标是指 有形之 邪 ,可波 及五脏 ,停 聚局部 ,流溢 四处 ,轻则 阻遏 阳气 ,重则伤 人阳气 ,具有 得温则行 ,得 寒则凝 的特性 。治疗 痰饮需 借助于 “ 温药 ”以振奋 阳气 ,开发腠理 ,通 调水道 。阳 气振奋 ,犹 “ 离 照 当空 ,阴霾 四散”,既 可温 化 饮 邪 , 又可绝痰饮 滋生之源 ,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3 痰饮的治疗原则 “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 ,“ 温药”属 四气 中的温 性 ,但不一 定局 限是温性 的药物 ,包括 甘温 、苦 温 、辛 温 ,淡渗之 味亦 在其 中。甘 温 药 物 能补 、能和 、能缓 , 功在温 阳化气 以化饮 ;苦温 药物能燥 湿 ,助 阳化气 ,功 在燥湿 以化饮 ;辛 温药物发 越 阳气 ,能行 、能散 ,功在 给饮邪 以出路 。“ 和 之”平和 、调 和之 意,和 ,相 应也 。 言和 之 ,则不 可专 事 温补 ,即有行 消 开导 之 品。行者 , 行其气也 ;消者 ,消 其痰 也 ;开者 ,开 其 阳也 ;导 者 , 导饮邪从大小便 出也 。温补 与消导相应 ,不可专事 温补 以碍邪 ,亦不可过于刚燥 以免耗伤正气 ,“ 和之”是 “ 温 药”应用 的具 体原则 ,是其 合理应 用的高度 概况 ,如此 则肺 的通调下降 ,脾 的转输上行 ,肾的气化功能得恢 复 , 则水津 四布 ,五经 并行 。按 照饮停部位 的不 同 ,可选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论探讨

( O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0 9 Bo , G u a n g d o n gGu a n g z h o u5 1 o 4 o 5 )
ABS TRACT: P h l e g m i s b o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a n d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 b e i n g wi d e l y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e l o n g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Ar c h a i s m s a y s:“ P h l e g m i s t h e mo t h e r o f a U d i s e a s e s ” , “ s t r a n g e d i s e a s e i s a l wa y s r e l a t i o n t o s p u t u m” a n d S O o n . T h e r e f o r e , he t c u r e o f p h l e g m h a v e a n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i n g t o he t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d i s e a s e a n d i mp r o v i n g t h e p h y s i q u e .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a u t h o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e r n c e d i s c u s s e d he t t h e o r y o f“ P h l e g m d i s e a s e s h o u l d b e t r e a t e d b y wa r mi n g d r u g 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关键词】痰饮;温药;中医药疗法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
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 , 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治疗痰饮效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1“温药和之”为治疗大纲,不可偏离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
《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停聚为痰。
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 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
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
为水饮留聚。
虽然表现为寒饮或饮郁化热,但笔者认为寒饮是其正常病理表现,而饮郁化热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异常表现而已。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
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喘促鼻张,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水鸣声之哮喘症状。
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分微甚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
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
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理产物, 会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
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
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
”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
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喘咳,在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平喘药(如氨茶碱)、激素等综合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每遇寒凉即出现鼻塞流涕、喘咳频发者,证见咳喘频频,气不足以息,甚者张口抬肩,口不渴或喜热饮,
苔白腻, 脉沉细而弱。
笔者临证时每从脾肺俱虚、痰湿内蕴着手遵仲景“温药和之”之法,予以健脾化痰、益气固表之方,药如陈夏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地龙、蝉蜕、僵蚕、仙鹤草解痉平喘、祛瘀生新;白芥子、紫苏子、炒莱菔子降气化痰。
服药周余,效果明显时,守方治疗;亦可给予上述药物以散药口服, 并嘱其适寒温、调饮食、坚持锻炼,每获良效,可谓效如桴鼓。
2饮郁化热时, 仍遵“温药和之”之大法
痰饮壅滞,郁而化热,以致痰热胶结阻肺,肺失清肃,其气上逆。
证见气促息涌,痰鸣如吼,不得平卧,咳痰色黄,或痰白质粘难咳,苔黄腻,脉滑。
患者恐中医缓不急救
,往往先求治于西医,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激素、氨茶碱和输液,效则效矣,唯咳
喘不利等后期症状长期不能平息,不得不再来求治于中医。
根
据病理演变过程,痰饮感受风热等外因,郁伏化热等内因而致热哮喘咳,仍可以“温药和之”为基础,辛开苦降,佐以清肺,方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之类。
笔者曾治一13 岁男童, 就诊前2周发热38.9 C,喘咳吐黄白痰,曾在某医院以静滴抗生素治疗1周,体温虽退,咳喘未愈,痰白
粘而难咯,口虽干而不欲饮,闻及轻度痰鸣音,苔白腻,脉浮滑。
余用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地龙、蝉蜕、藿香、黄芩、半枝莲等,2 剂知,6 剂愈。
可见,抗生素和输液虽能迅速祛其痰热,使体温正常,但不能祛其痰湿,且输液又易助湿恋邪。
因湿性粘滞,使用化湿及熄风解痉之品后(因风药胜湿) ,则能获得较理想疗效。
3结语
“温药和之”是张仲景为我们确立的治疗大法,不可偏离, 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痰饮之邪,因虚而成” , 张景岳早已说过:“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然,观其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可见天下实痰无几。
故治痰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也。
”验之临床,确实如此。
玉屏风散补气固卫;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谦斋医学讲稿》倡用阳和汤、麻黄配熟地黄等均谓之温补,不过不是大温大补,而是温运调和,使阳气振奋, 气化复常,饮邪消散罢了。
因“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 , 仲景创辛开苦降法,以射干麻黄汤为代表方,即为痰饮而设。
仲景祛痰饮,不用峻剂逐之,而以麻黄宣肺平喘,射干豁痰利咽,苦辛并用;细辛、干姜、半夏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大枣和中,痰饮去而正气复,不离“温药和之”之在法,可见其圣
心独具。
另外,还应注意疏理气机。
因肝主疏泄,与气血升降出入有关。
痰湿内阻则气机不畅,气化受阻则三焦不利,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痰凝,以致恶性循环。
故应调理气机以增肝用, 药如柴胡、枳壳、乌药、香附、陈皮等,则肝气得舒,气化正常,痰饮水湿根除有望。
朱丹溪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之而顺矣。
”此之谓也。
作者:高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