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浅谈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 高寒 , 多暴雨 , 昼夜温差大 。发 源 于青 海省海西州 蒙古藏族 自治州 天峻县木 里 , 止 于青 海 省 民 和 县享 堂 注 入 湟 水 河 ,大 通 河 系 山
区河 流 , 比降 大 , 蕴藏 着 丰 富 的水 能 资 源 。 总长 54 5 k 流 域 面 积 1 3 m , 窄 长矩 形 和 羽 状 。其 m, 5 10k 呈 中 青 海 省 境 内流 域 面 积 1 7 m , 道 平 均 比 295k 河
1 大通 河水 资源基本情 况及 开发现况
11大 通 河水 电资 源基 本 情 况 .
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 , 河二级支流 , 黄
收 稿 日期 :0 2 0 — 8 21—62
滩、 东旭 、 东旭 二级 、 甘禅 口等 1 6座水 电站 , 机 装 容量 1 .万 k 1 8 m。分径流式和引水式水 电站 , 中 其 雪龙滩 、 玉龙滩 、 甘禅 口等为引水式电站 。
环境存在 的影响 ; 并针对这些影 响, 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提 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保 护( 或不破坏) 现有生态环境 , 合理地开发利用水电资
源, 为类似水 电开发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 词 : 电开发 ; 水 环境保护 ; 高原 ; 青海省
中 图 分 类 号 :V7 T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9 7 1 ( 0 2 0 — 3 0 0 10 — 7 6 2 1 )9 0 2 — 3
化能源结构 ,促进 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电大坝在 防洪 、 水 灌溉 、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 保障人 口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另一方 面, 建设期和运行期也确实存在开 山爆破 , 断水 断 流, 河流两岸 的青 山被剃成了秃头 , 部分河段绿 水 消 失 露 出 干 涸 的河 床 现 象 。水 电站 大 坝 阻 隔影 响 河 流 连 通 性 , 文 变 化 、 没 而 导 致 的移 民安 置 , 水 淹

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原因及修复措施分析

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原因及修复措施分析

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原因及修复措施分析许珍;陈进;殷大聪【摘要】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生产生活排污、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环境管理中的不足以及自然因素5个方面分析了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指出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水质的修复、生境的修复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河流生态退化原因;污染源控制;水体水质净化;生境修复;管理措施【作者】许珍;陈进;殷大聪【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近年来,我国河流生态退化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着诸如栖息地丧失,水体富营养化,耐污动植物优势度增加,珍惜濒危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种群数量锐减,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对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与修复措施进行分析,为河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1.1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

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一些湖泊河流被填埋造地,滨水带被开发建房,改变了水滨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削弱了水体调蓄能力,破坏了两栖生物的生境。

受以往“快排”与“末端集中控制”规划方式的影响,城市硬质化地面增多,改变了自然水循环过程,水体产汇流过程加快,滞留净化作用减弱,使得转移到水体的污染物质的量增加,转移速度加快,恶化了水质,加剧了水生态退化。

1.2 生产生活排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居高不下,超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城乡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排放量逐年攀升,逐渐成为水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规模化养殖场与密集散养区的禽畜粪便,城乡垃圾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剧了水质恶化。

渔民为求经济效益,往水体中投放了大量饵料、药品及死亡鱼类的残体,致使养殖区内有机污染严重。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水电流域开发的综合利用,是我国目前水电工程建设进入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对我国每一条水电流域的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是保证水力资源充分利用、开发的先决条件,在开发中,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流域开发整体规划环境保护水电工程1大通河流域概况大通河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的天峻、刚察、祁连、海宴、门源、乐都等县,进入甘肃天祝、永登两县,最后在青海民和县汇入湟水河。

流域总面积15133km2,其中青海省内流域面积12943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5.5%,甘肃省内流域面积219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4.5%。

大通河是湟水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和黄河的二级支流,其多年平均径流量28.26亿m3,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海拔5174m,于青海省民和县享堂镇汇入湟水河。

大通河干流河道全长574.12km,其中青海境内河道长504.1km,总落差2295m,水能蕴藏量759×104kw,甘肃省境内河道长60.43km,落差575m,水能蕴藏量24.49×104kw,甘青两省共界河道长49.27km,落差306m,水能蕴藏量22.84×104kw。

2大通河流域水电规划开发现状由于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条件比较好,对开发中小电站条件非常有利,因此青海、甘肃两省对大通河流域规划比较早。

由青海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7年对流域内水电资源初步进行整体规划,共分18个梯级电站开发。

在流域上游结合大通河的综合水资源利用,修建两座高坝作为多年或年调节电站,其它电站均采用低水头径流式电站的开发模式。

但由于青海、甘肃两省对水电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加上没有有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参与流域的主体开发,流域的开发引进了很多小企业,各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重,强占优良资源点,形成各点独立规划开发,上下不能兼顾和流域整体规划开发不能落实的格局。

流域内电站的数量由原规划的18座增加到32座,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14座水电站。

大通河流域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几点思考

大通河流域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几点思考

大通河流域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几点思考◎ 樊晓东 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近几年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需要,程投运,给水量调度工作带来更为复杂影响。

梯级水库群关系到全流域的调水、防洪、灌溉、提升下游水电站年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需要。

依据“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提出对上游大型水库蓄、放水实施合理联合调度运行模式,并对如何发挥“二库多级”水库梯级群联合调度运行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流域 梯级水库 联合调度1.流域概况及上游开发现况1.1流域概况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海西洲祁连山脉天峻县托勒南山,干流全长560.7km,流域面积为15130km²,是黄河二级支流及湟水河最大一级支流。

根据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干流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95亿m³,年均流量91.8m³/s。

1.2规划开发现状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对滚动开发中小水电站条件相对有利,青海省水电设计院于1987年对流域内水电资源初步进行整体规划18座梯级水电站开发,增加到如今规划34座水电站开发。

纳子峡水电站是大通河流域水电规划的“龙头”水库,最大坝高121.5m,总库容7.83亿m3,总装机容量8.7万kw,属II等大(2)型水库,兼有蓄水、调水、防洪、灌溉、发电等作用。

石头峡水电站位于纳子峡下游十几公里处,最大坝高123.1m,总库容9.76亿m3,总装机容量9.76万kw,属II等大(2)型水库,是“引大济湟”跨流域调水“龙头”调节水库,兼有蓄水、调水、防洪、灌溉、发电、提升下游水电站年利用小时数和发电量等功能,主要职能是满足调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需要,水利发电并不是其主要功能。

2.大通河水量调度现状及存在问题2.1水量调度现状目前已建成“引大济秦”和“引大济湟”2处调水工程,调水总量将达到12.3亿m³,占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2.6%。

梯级电站不断开发和调水工程建成对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影响十分显著,特别是梯级水电站在汛期的无序蓄、放水致使洪水流经河道暴涨暴落,给下游发电用水、防洪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浅谈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特点及其保护措施

浅谈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特点及其保护措施

浅谈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特点及其保护措施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其环境特点和保护措施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特点
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涉及河道的清淤、固床、生态修复等工作,具有
以下环境特点:
1. 涉及生态系统:河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涉及到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涉及水质问题:河道治理工程需要解决水体污染、废水排放等问题,保障水质的安全和清洁。

3. 影响生态平衡:河道治理工程对周边的植被、土壤、水资源等都
有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平衡。

二、河道治理工程的保护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河道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保
护生态系统和水资源。

1. 生态修复:对于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湿地建设
等方式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 水体净化:针对水质问题,可以采取建设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等手段来净化水体。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时,应当重视保护当地的
物种多样性,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 定期监测:在工程完成后,要对河道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保障环境质量。

5. 参与社会:河道治理工程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共同努力保护河道环境。

总之,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特点和保护措施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愿我们的河道变得更加清澈,生态更加美好。

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及预警方案研究

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及预警方案研究

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及预警方案研究张文睿;孙栋元;曹晓萱;杨俊;周敏;赵文琦【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年(卷),期】2023(34)1【摘要】生态流量是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和功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以大通河流域青石嘴站、天堂站、连城站、享堂站的长序列径流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基流比例法、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90%保证率法和7Q10法计算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同时研究流域生态流量预警方案和预警流量控制指标。

结果表明:基流比例法计算结果更具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反映各年际各时段的流域生态流量;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的流量范围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1%~35%,相应的青石嘴站、天堂站、连城站和享堂站的生态流量分别为5.57~17.73 m^(3)/s、8.68~27.61 m^(3)/s、9.08~28.88 m^(3)/s和9.39~29.89 m^(3)/s,经过保障度分析,各水文站全年生态流量保障度达到90%;依据确定的生态流量,将生态预警划分为蓝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3个等级,并制定预警方案,该方案可以提高流量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水库调度,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总页数】10页(P100-109)【作者】张文睿;孙栋元;曹晓萱;杨俊;周敏;赵文琦【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X143【相关文献】1.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工作方案的通知2.淮河流域河湖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重点难点分析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工作方案的通知(办资管[2020]151号)4.淮河流域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5.珠江流域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与管理实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

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

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摘要:河流生态修复是指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段,增强和修复已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保持、自身演替、整体平衡的良好循环。

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早期注重河流的单一功能,逐步发展为整体流域的生态系统恢复,但仍以恢复水质为主,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大多为针对具体河段的修复工程。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1河流的生态能力影响因素1.1 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成因河流污染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的主要原因。

通常,河流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三大部分。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引起的水体污染的,主要是工业污水。

由于工业污水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占比复杂,一旦排入河流,污染水体,破坏原有稳定的河流生态,在修复处理上会显得非常困难。

农业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的富集营养化。

农作物在被施肥之后,会残留大量的农药、化肥颗粒未被吸收,经灌溉、雨水冲刷等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局部区域富集营养化,严重地影响河道的生态平衡,出现东边水草多,鱼类丰富,营养高;西边水底裸露,没有任何的植被的状况。

河道被冲刷严重,长此以往,河流生态原有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废品的丢弃及倾倒等导致的水体水质恶化。

生活污水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多种污水和杂质的混合体,包括厨房垃圾、洗涤垃圾和厕所垃圾等[10]。

1.2 影响河流生态的间接因素(1)水流条件。

包括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自然降水,河流的流速、流态等。

随着气候的改变、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对水流条件原有的性质改变,从而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2)碳、氮、磷等有机物,是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骨架,在河道生态系统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泥沙与河床。

泥沙的体量,形态在河床中不断地改变,环境,以及河床的节点化、硬化等,都对不同河流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

(4)其他条件。

大通河跨流域引水和梯级水电站建设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大通河跨流域引水和梯级水电站建设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大通河跨流域引水和梯级水电站建设对径流的影响分析李小荣【摘要】大通河是黄河上游支流-湟水的最大一级支流,流域呈狭长地带,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干流全长560.7 km,天然落差2 793 m,流域面积15 130 km2,占湟水流域总面积的46%.运用1956~2015年60年实测流域长系列水文资料,对黄河流域上游湟水水系的大通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通河流域近20 a径流量总体呈衰减趋势,天堂~享堂站径流量随河长及集水面积增加而减小,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自上游至下游逐渐显著.而梯级电站对对流域洪水过程影响较大,人为蓄放水,使天然的洪水过程由平稳状态转变为剧烈变化状态,对局部河段的冲刷作用加剧,对河床和两岸的稳定性以及下游河段防洪造成一定的影响.水资源密集开发等人类活动使大通河中下游河段生态环境呈现破碎化、片断化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河流特性、自然生态的影响提供基础依据.【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跨流域引水;梯级水电站;径流影响;大通河【作者】李小荣【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4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加大,梯级电站的建成运行,特别是在西北缺水地区,实施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河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因此,开展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特性的影响分析,引起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活动对河流特性、自然生态的影响。

大通河是黄河上游支流—湟水的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托勒南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的天峻、祁连、刚察、海晏、门源、互助、乐都、民和以及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红古等11个县(区),在青海省民和县享堂镇附近流入湟水。

流域呈狭长地带,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干流全长560.7 km,天然落差2 793 m,流域面积15 130 km2,占湟水流域总面积的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摘要通过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该流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针对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恢复措施;大通河流域
大通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海西州天俊县境内岗噶肖合力峰,由西向东流经天俊、祁连、刚察、门源、互助、天祝、永登、红古区、民和等县(区),与湟水汇合后注入黄河,全长554km,是华热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对黄河水源涵养及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其流域总面积432.64 km2。

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分配不均等特点,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区域。

1现状
1.1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互助县北山地区森林植被和山区草地是大通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经营粗放、开发过度以及大量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矛盾突出,致使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60年代上移39m,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1.2防风固沙功能下降
从20世纪70年代起,天然林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7年已有2.93万公顷死亡或接近死亡,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公顷死亡。

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

2生态退化原因
2.1大量截留引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开发,耕地面积随着增大,中上游地区不得不大量截留引灌,导致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北部1.3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导致了又一次沙化。

2.2过度开采地下水
中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直至大面积生态衰退、死亡,地表裸露。

大通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

3生态恢复措施
3.1区位划分
大通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

3.2封禁水源区
大通河起源于祁连山脉天俊县境内,源头冰川面积63.79km2,储水量22亿立方米,年平均消融水量0.57亿立方米。

该区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地位突出,应禁止乱采、滥伐、滥牧及一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按国家二级水源区的标准严格进行保护。

3.3保护好现有湿润区森林
大通河流域的湿润和亚湿润干旱区有乔木林6 987万公顷,灌木林22万公顷,草地22.79万公顷。

据研究,1hm2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分别比荒山多蓄水179.42m3、105.02 m3和91.61m3。

按此计算,大通河上游森林和草地涵养的水源量是冰川年平均消融水的1.05倍。

因此,保护好大通河流域现有森林和草原,对缓解下游生态危机尤为重要。

3.4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草并举
亚湿润及湿润干旱区有宜林荒山1.96万公顷,耕地5.34万公顷。

可采取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举的方法进行恢复和重建,能节水0.61亿立方米/年。

4生态恢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避免重林轻草
林草植被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林轻草的问题。

据统计,青海省近年完成的退耕还林(草)面积中,还草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34%。

大通河流域年降水量<250mm 的面积占99.90%,由于林木耗水量大,蒸腾作用强烈,因此要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发展乔木林,因地制宜地栽植灌木林,以减少水资源的无效蒸发。

4.2重视封山育林、封山禁牧
按退耕还林政策,造林钱粮全部补贴。

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投资小,见效快。

可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或补播补植等方式实施。

4.3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GGR等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采取立地条件划分与适地适树、径流征地、使用生根粉和保水剂等。

5参考文献
[1] 王华连.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04(3):44-47.
[2] 代亚丽,温铁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31-33.
[3] 杜青华.青海生态环境损失分析与补救措施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3(4):53-55.
[4] 安乐平,蔡小春,王宏.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1):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