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
浅谈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 高寒 , 多暴雨 , 昼夜温差大 。发 源 于青 海省海西州 蒙古藏族 自治州 天峻县木 里 , 止 于青 海 省 民 和 县享 堂 注 入 湟 水 河 ,大 通 河 系 山
区河 流 , 比降 大 , 蕴藏 着 丰 富 的水 能 资 源 。 总长 54 5 k 流 域 面 积 1 3 m , 窄 长矩 形 和 羽 状 。其 m, 5 10k 呈 中 青 海 省 境 内流 域 面 积 1 7 m , 道 平 均 比 295k 河
1 大通 河水 资源基本情 况及 开发现况
11大 通 河水 电资 源基 本 情 况 .
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 , 河二级支流 , 黄
收 稿 日期 :0 2 0 — 8 21—62
滩、 东旭 、 东旭 二级 、 甘禅 口等 1 6座水 电站 , 机 装 容量 1 .万 k 1 8 m。分径流式和引水式水 电站 , 中 其 雪龙滩 、 玉龙滩 、 甘禅 口等为引水式电站 。
环境存在 的影响 ; 并针对这些影 响, 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提 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保 护( 或不破坏) 现有生态环境 , 合理地开发利用水电资
源, 为类似水 电开发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 词 : 电开发 ; 水 环境保护 ; 高原 ; 青海省
中 图 分 类 号 :V7 T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9 7 1 ( 0 2 0 — 3 0 0 10 — 7 6 2 1 )9 0 2 — 3
化能源结构 ,促进 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电大坝在 防洪 、 水 灌溉 、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 保障人 口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另一方 面, 建设期和运行期也确实存在开 山爆破 , 断水 断 流, 河流两岸 的青 山被剃成了秃头 , 部分河段绿 水 消 失 露 出 干 涸 的河 床 现 象 。水 电站 大 坝 阻 隔影 响 河 流 连 通 性 , 文 变 化 、 没 而 导 致 的移 民安 置 , 水 淹
河流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河流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直击河流的洪流,勇往直前。
河流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以河流自身的水流能量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
水能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巨大的潜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力资源。
本文将探讨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潜力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首先,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依靠水力发电来满足能源需求。
挪威、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水力发电比例较高,能源供应相对稳定。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世界上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水电发电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次,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满足能源需求,还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水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这就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水电站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
同时,水电的低成本优势也能够降低电力的生产成本,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廉价的能源。
然而,水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改变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水生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大坝湖的形成会改变河道的水流速度和水量分布,导致局部水域的低氧化问题。
其次,水力发电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
水电严重依赖于水资源的供给,水位的波动会影响电站的发电效率。
特别是在季节性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电力供应可能会出现断层。
为了提高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力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地规划水电站的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水电站设计方案。
另外,可以通过提升水电站的调峰能力,降低水电发电的不稳定性,保证电力的持续供应。
同时,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水力发电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例如,发展新型的潮汐能发电技术和微水电技术,以充分利用河流等水体资源。
环境管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精品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姓名:袁俊领学号:20XX5080194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摘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常常必须兴建水利工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防洪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等),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引起环境变化(这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变化就是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具有两个方面:积极的有利影响方面和消极的不利影响方面。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是以改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从消除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来说是对环境的极大改善,这是主导方面。
我国水利建设遵循“除害兴利,综合治理”的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公认。
全国现有水库86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米,占我国地表径流的六分之一;水闸25000多座,堤防160000千米,灌溉面积7亿亩,排灌站7000万马力,水电站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机电井2000多万眼。
这些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过去侧重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生产需要,从生态观点,生态平衡的分析角度分析甚少。
水利工程兴建必然要以破坏某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冲刷、淤积、地下水位升降、土地淹没、次生盐碱化、沼泽化、诱发地震、气候变化、疾病传播以及阻鱼、碍航等生态环境问题,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影响;化学影响;生物影响什么是生态观点?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美国生态学家E.奥杜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机能的科学,是对自然界最大的综合研究。
生态学把生物学和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环境是生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对生物有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称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孤立地对生物起作用,而是综合起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素的这种综合就构成了生态环境。
在生态学中,还常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加以研究。
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
一、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1. 水量减少:水资源开发通常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
建造水坝和引水渠道会阻断河流自然的水流,使得下游的河段流量减少。
这不仅对沿岸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到河流与下游湿地的连通性。
2. 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开发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
水坝的建设会阻断鱼类的迁徙,使得一些鱼类无法完成繁殖周期。
这样不仅会对沿岸渔业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河流食物链的完整性。
3. 水质恶化:水资源开发会改变河流的水质。
大规模的农田灌溉和城市排放等活动会导致水污染,使得河水富营养化。
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消极影响,可能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引发水毒藻华等问题。
二、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的措施1. 全面评估环境影响:在进行水资源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过程应包括水资源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2. 保护水生态系统:在进行水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可以通过建设鱼梯等设施来帮助迁徙鱼类顺利通过水坝,减少对鱼类种群的影响。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城市和农业污染,提高水质净化能力,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
3. 促进生态补偿:对于已经造成影响的水资源开发项目,应进行生态补偿。
例如,在水坝建设完毕后,可以通过人工鱼苗放流来增加鱼类种群,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案例分析:三峡水利枢纽的影响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资源开发项目之一,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水坝建设,长江下游的渔业和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鱼类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对河流的调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管理。
大通河流域近60年径流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

收稿日期:2018-11-30作者简介:王大超,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水文学。
E-mail :2363736023@文章编号:1006-0081(2019)04-0017-051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西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
河川径流决定了地表水资源的数量,是最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1]。
河流取水、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和全球气温升高、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会影响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规律,也使得流域水文要素序列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2-3];导致流域水文特征频率不一致和时空不对应,水文规律失真,使水文水利计算和水资源分析评价的成果出现偏差[4]。
大通河是西北地区少有水资源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达28.95亿m 3,目前流域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是建设梯级水电站和跨流域调水。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大通河流域开发利用主要对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造成了负面影响[5],流域自上至下影响程度逐渐递增[6];近20a 来该流域径流时空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7];梯级电站建设对流域洪水过程影响较大[6],外调水工程直接导致上游尕大滩水文站径流减少[8],下游享堂水文站径流量也呈现递减趋势[9],流域径流深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8]。
分析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和趋势,对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水利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大通河干流径流特征的已有研究中,未对整个干流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本文选用该河干流天堂和享堂水文站1956~2015年60a 长系列天然径流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M-K 检验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河干流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周期、突变特征和趋势。
2大通河概况大通河是湟水一级支流,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境内,在上游祁连和刚察县称默勒河,在中游门源县名为浩门河。
大通河流域海拔介于1700~5000m ,呈西北—东南走向,集水面积15130km 2,其中青海省内12943km 2。
河流流域开发对环境的地理影响

河流流域开发对环境的地理影响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河流流域的开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这种开发对环境的地理影响是复杂而广泛的,从水资源的利用到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河流流域的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被用于灌溉农田、工业生产以及人类日常生活。
这种开发可以提供大量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
然而,如果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水质污染问题。
比如,长期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不合理的农田灌溉和工业排放也会污染河流水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河流流域的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河流流域是许多生物的天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均衡依赖于各种生物和植被的相互作用。
然而,流域的开发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电站建设可能会淹没大片的湿地和森林,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
此外,河流流域的开发还会引发水土流失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河流流域的开发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特征,流域的开发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地貌特征。
例如,大规模的水调节工程和河道整治会改变河道的水流速度和河道的形态,从而引发水患和河道侵蚀等问题。
此外,河流流域的开发还会导致地下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循环和水文地质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尽管河流流域的开发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地理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对河流流域的开发。
毕竟,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在河流流域开发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这包括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合理规划和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水电流域开发的综合利用,是我国目前水电工程建设进入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对我国每一条水电流域的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是保证水力资源充分利用、开发的先决条件,在开发中,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流域开发整体规划环境保护水电工程1大通河流域概况大通河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的天峻、刚察、祁连、海宴、门源、乐都等县,进入甘肃天祝、永登两县,最后在青海民和县汇入湟水河。
流域总面积15133km2,其中青海省内流域面积12943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5.5%,甘肃省内流域面积219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4.5%。
大通河是湟水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和黄河的二级支流,其多年平均径流量28.26亿m3,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海拔5174m,于青海省民和县享堂镇汇入湟水河。
大通河干流河道全长574.12km,其中青海境内河道长504.1km,总落差2295m,水能蕴藏量759×104kw,甘肃省境内河道长60.43km,落差575m,水能蕴藏量24.49×104kw,甘青两省共界河道长49.27km,落差306m,水能蕴藏量22.84×104kw。
2大通河流域水电规划开发现状由于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条件比较好,对开发中小电站条件非常有利,因此青海、甘肃两省对大通河流域规划比较早。
由青海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7年对流域内水电资源初步进行整体规划,共分18个梯级电站开发。
在流域上游结合大通河的综合水资源利用,修建两座高坝作为多年或年调节电站,其它电站均采用低水头径流式电站的开发模式。
但由于青海、甘肃两省对水电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加上没有有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参与流域的主体开发,流域的开发引进了很多小企业,各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重,强占优良资源点,形成各点独立规划开发,上下不能兼顾和流域整体规划开发不能落实的格局。
流域内电站的数量由原规划的18座增加到32座,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14座水电站。
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研究

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研究大通河流域,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该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水能资源集中区域。
同时,由于大通河流域工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可避免,该地区也面临碳排放的挑战。
因此,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资源是大通河流域最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大通河作为黄河的分支,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供给不稳定。
因此,优化水资源利用是保障大通河流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通过建设水库、调水工程等水利设施,以及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可以实现对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能源是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电潜力。
通过充分利用大通河水能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和电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大通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再次,粮食是大通河流域的重要农产品。
优化粮食生产是保障大通河流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品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工农业活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碳排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加强碳排放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可以降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碳排放水平。
综上所述,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优化研究对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2013(35)6
【摘要】根据水文观测和引水与水电开发资料,分析了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用水和跨流域引水,使大通河中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小,其中,青石嘴、天堂、连城(二)站3-11月平均流量分别减少0.6%~9.6%、0.5%~3.8%、1.7%~52.9%.自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建成跨流域引水后,连城(二)站年径流量开始减少,1994-2010年平均径流量比1977-1993年减少了5.7%;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后,加上引大入秦和引硫济金工程,引水总量将达到12.33×108 m3,占大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16×108 m3的43.8%,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十分显著.至2011年,大通河上已建成梯级电站34座,洪水期电站同时泄水会瞬间加大河道流量,枯水期蓄引水又使减水河段水量减少.梯级水电站群无序蓄放水使洪水过程由天然的平稳状态转变为人工干预的剧烈变化状态,上下游洪峰不对应,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产生极大威胁.过度的水能水资源开发,使大通河中下游部分自然河段出现淹没、断流,水生物和两岸的植物萎缩,水环境污染加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梯级电站下泄水量统一调度,在减水河段预留必须的生态基流,确保河道内外生态用水;加强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环境、水生物监测,为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
【总页数】9页(P1573-1581)
【作者】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9
【相关文献】
1.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2.浅谈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条件
3.大通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
4.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外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黄柏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