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支流
灞河 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灞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灞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
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西安市未央、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
主要支流有辋峪河、浐河等。
灞河上游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建国后建有较完善的堤防系统。
灞河流域内农业发达,灌溉历史悠久,流域内建有辋灞渠、跃进渠、蓝桥渠、普惠渠、灞惠渠、团结渠、立新渠等诸多引水工程。
灞河,古称滋水,滋养了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的蓝田猿人。
春秋列国纷争,秦穆公称霸西戎,遂改滋水为灞水。
灞河主源头位于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北的箭峪岭南麓,从九间房镇东南出秦岭进入渭河平原。
其上游河道曲折,落差较大,夏季洪水期水流较急。
但在冬季枯水期,水落石出,流淌平缓,涟漪轻泛,颇具诗情画意。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包括巩义市、上街区全部,荥阳市、邙山区一部分及中牟县、新密市、登封市一少部分,面积183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包括新郑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全部,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和邙山区的大部,面积561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4%。
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其中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
过境河道有黄河、伊洛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444.1亿立方米(黄河花园口站),其中伊洛河过境水量31.4亿立方米(黑石关站)。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古宗烈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由巩义市康店镇曹柏坡入郑州境内,经巩义市南河渡、河洛镇,荥阳市汜水镇、北邙乡、广武镇,邙山区古荥镇、花园口镇和中牟县万滩、东漳、狼城岗乡入开封市境。
郑州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堤防长度71.422公里。
黄河进入郑州市境邙山岭桃花峪以下,地势平坦,河床变宽,流速减缓,造成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形成“悬河”,高出两岸地面3-10米。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意思是说黄河中、下游最为险要,历史上“三年两决口”。
郑州市所辖河段正处“豆腐腰”之处。
据记载,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8次,其中有三次改道在郑州市境内。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黄河在中牟县杨桥决口,大河夺溜,由贾鲁河、惠济河分道入淮,使河南12州县被冲,山东12个州县、安徽4个州县被淹;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在中牟县九堡冲决,大溜分两股直泻东南,使河南的中牟、尉氏、祥符、通许、陈留、淮阳、扶沟、西华、太康、杞县、鹿邑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被淹;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制造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浩劫,淹没豫东、皖北、苏北44县(市),受灾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于非命,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使黄河泛滥于豫、皖、苏平原将近九年之久。
湟水 黄河上游重要支流

湟水黄河上游重要支流
大通河,习惯为黄河支流湟水最大支流,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又称浩门河,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后出现今名,以长度与流量论,大通河实为湟水正源。
发源于海西州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岭。
向东流经祁连、门源盆地及甘肃的连城、窑街,穿流于走廊南山—冷龙岭和大通山—达坂山两大山岭之间,于民和县的享堂入湟水。
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一说15133平方公里,一说15126平方公里),总长560.7公里(一说520.7公里,一说572公里,一说520公里,一说总长554公里),从源头到汇河口(湟水)自然落差3058米,河道平均比降5.5‰,(一说落差2793米,河道平均比降为4.19‰)青海境内干流多年平均流量80.86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60万千瓦。
到2006年底,大通河干流青海境内已建水电站19座(含附属次级电站1座),合计装机20。
065万千瓦;在建水电站2座,装机4。
46万千瓦;规划待建水电站7座,装机2万千瓦。
大通河水量丰沛,但流域狭窄,用水量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建成引硫济金、引大入秦、引大济湟三大调水多种工程,分别引入甘肃金昌市西大河流域、古浪县庄浪河流域、湟水干流,补充邻近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1。
庄浪河 黄河支流

庄浪河黄河支流黄河支流庄浪河,古称逆水,亦名涧水、丽水,“庄浪河"藏语意为“野牛河"。
黄河上游支流。
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东端的得尔山、抓卡尔山。
流经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在兰州市西固区的河口村,注入黄河。
年平均径流量1.173亿立方米。
全长约190公里(一说184.8公里),流域面积4008平方公里。
庄浪河径流主要来自天祝县境内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下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使永登县成为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由于农业大量用水,每年7月庄浪河下游几乎断流。
庄浪河河谷宽阔,平直,自古以来是通往河西的天然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有兰新铁路和公路312国道通过。
庄浪河,古称逆水,亦名涧水,藏语意为“野牛河”。
汉代名“丽水”,汉凉州昌松县东南有城,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其故城就在红城镇河西的古城湾。
“庄浪”一名,出自藏语,意为“野牛沟”。
元代当地多藏民,遍地野牛,所以元将苏布特占领本地后,在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就用藏语“野牛沟”(当指庄浪河谷)的译音,改县名为“庄浪”。
也有人认为,“庄浪”是一个古民族名称,西夏、金时期居于积石山、永登一带,永登连城鲁土司就是庄浪族后裔,元时即以庄浪族名作为建置名称。
明及清前期,永登县境内设“庄浪卫”。
庄浪河,大致北南向,流经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兰州市西固区,注入黄河。
全长184.8公里(一说全长190公里[3] ),比降7.35-10.7‰。
流域面积400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173亿立方米。
庄浪河上游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称金强河,发源于青海省门源县与甘肃省天祝县交界的马雅山脉的冷龙岭南麓的青峰岭东侧(得尔山、抓卡尔山),河源高程4248米,东南流向,经金强驿、抓喜秀龙乡、打柴沟镇、岔口驿、华藏寺镇向南在界牌村1公里处入永登县。
天祝县境内流域面积1665平方公里,长约82公里,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先后汇入了石桩沟、代乾河、大黑刺沟、马营沟、炭窑沟、石灰沟、火石沟、石板沟、柏林沟、石门河等支流。
黄河长江简介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全段成(几〕字形。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黄河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养育人口1.26亿人,占全国人口11.5%。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各段有它的地势、气候等环境特徵。
上游自源头至内蒙古的河口镇,高程由海拔4,500米降至1,000米,流域面积384,0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之半。
自甘肃省兰州市以上,河流由西往东,流域内地势崎岖,平地稀少,每年雨量处於300-600毫米之间。
虽然雨量并不丰富,但因人口稀薄,用水需求量不大,成为黄河水资源主要供应区。
自兰州以下,河道转往北方,进入沙漠地区,雨量略减,流域面积也小,但途经青铜峡(宁夏)灌区和巴盟黄河(河套)灌区,这两地区的用水量极大。
以黄河平均年流量581亿立方米计算,上游自兰州以上地段的流入量为323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18亿立方米,可是自兰州至河口镇地段,流入量为6亿立方米,而采用量占103立方米,是为黄河得益最大地区,也是从水资源考虑上“入、出”最不均衡的地段。
黄河中游于河口镇至河南省旧孟津之间,流域面积344,000平方公里,河道高程由海拔1000米降至400米。
中游北段途经黄土高原,流域气候乾旱,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每年产沙十多亿吨,中游南段的主要支流为汾河与渭河,两流域的气候与雨量都算优惠,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文明昌盛,为古代中华文化与经济的发源地,赢得“中华文化摇篮”之称。
河南孟津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占地极小,只拥有两岸大堤以内的滩地和泰山北麓的高地。
流域两旁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对河水的需求量很大,随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对水源供应的要求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不胜负担。
(完整版)黄河重点知识整理(1)

2。
3滔滔黄河一、河流概况: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2、长度:5464公里,中国第二长河,不能说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长河3、注入海洋:渤海4、干流流经省市(9个):青海省(青)、甘肃省(干或陇)、四川省(川或蜀)、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或秦)、河南省(豫)、山东省(鲁)5、干流流经地形区(4个):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6、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7、上、中、下游划分: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8、黄河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其中“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那一部分属于内流区。
二、河流水文特征(一)上游:1、河段位置:源头到河口。
2、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3、特点:多峡谷,多支流,多水能,水量较大且清澈(二)中游:1、河段位置:河口到桃花峪2、流经主要地形区:黄土高原3、特点: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出壮观的峡谷地貌。
从河口到潼关的黄河谷地被称作晋陕峡谷(位于陕西、山西交界处),壶口瀑布位于其中。
在中游,由于①众多支流汇入,②气候变得更为湿润一些,黄河流量增大,黄河含沙量也急剧上升。
(三)下游:1、河段位置:桃花峪到入海口2、流经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三、河流开发利用: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 中游:三门峡、小浪底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P58阅读)位于河南省,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
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减淤(放水冲沙,有淘沙的作用),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四、存在问题及治理(一)断流(P57阅读材料)1、发生河段:下游2、断流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流量小/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少有支流汇入②人为因素:上游、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过多等3、防治措施:①统一调配(如:南水北调等);②推广节水农业(二)凌汛(P59活动三)1、发生河段:①刘家峡至包头段②开封至入海口段(读P55图和P9图,可得出可能发生凌汛的省份: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2、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有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3、危害:河水泛滥、河堤决口4、防治措施:破冰。
黄河的介绍

黄河的介绍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支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000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简介

黄河简介黄河简介逸夫小学四年一班毛孝睿目录1 历史变迁2 干流概况▪黄河源▪干流走向3 支流水系▪径流▪湖泊4 流域概况▪地貌特征▪流域气候▪经济文化5 水文特征▪径流量▪洪水特征▪凌汛▪水力资源6 开发治理▪水利枢纽▪灌溉工程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中文名称黄河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别称大河、河水、浊河所属水系黄河水系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主要支流汾河、洮河、渭河等河长约 5464公里河流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注入海洋渤海1、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支流黄河支流黄河支流众多,重要支流主要有:一、白河和黑河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
自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白河发源于红原县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经红原县,至若尔盖县的唐克镇附近汇入黄河,河道长270公里,流域面积5488平方公里,干流均为土质河床。
从河源至龙日坝,河道长38公里,流经丘陵山区,落差大,平均比降为24‰,谷底宽0.5~1.5公里;龙日坝至瓦切,河道长155公里,流经浅山丘陵区,河道弯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宽达2~3公里,两岸多滩地,部分地段已沼泽化,区间有五条较大支流汇入;瓦切至入黄口,河道长77公里,流经平原区,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缓,平均为0.3‰,谷底宽增至3~5公里。
黑河发源于红原与松潘两县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亚恰,由东南流向西北,经若尔盖县,于甘肃省玛曲县曲果果芒汇入黄河,河道长456公里,流域面积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
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
白河、黑河就是在这一沼泽区发展而成的,所以这两条河除上游丘陵区有较明显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泽间串流蛇曲,水系发育为湖串形。
沼泽遍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沼泽地有喀哈尔乔、乔雷乔、乔迪公玛、黑青乔、鄂列格纳和日十乔等,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坚、莫乌错尔格等。
湖沼面积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别占各河流域面积的18.6%和43.4%。
这些沼泽地区,河道平缓,排泄不畅,底层又为粘性土质,渗透性差,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日照强烈,植物生长繁茂,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
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沼泽地。
泥炭层厚可达十几米以上,储量19.1亿吨,分布集中,质量也比较好,据当地试验,泥炭的发热量很高,每公斤可达3000大卡,大致与木柴相仿。
泥炭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提炼稀有金属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又是“松潘低压”常年所在地区。
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只有0.7~1.1℃,极端最低气温达-33.7℃。
气候特点是“冬长、夏无、春秋短”。
多年平均气压为666~670毫巴,变幅不大,水的沸点很低只有88℃左右。
空气中的含氧量约相当于内地平原的40%~67%。
年平均降水量为640~750毫米,是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级和频次都是黄河流域的低值区,加之地面沼泽对径流的滞缓作用,无大洪峰出现。
黑河若尔盖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历时一个月,洪水总量达3.31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白河为17.8亿立方米,黑河为18.3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2.4万立方米和24.1万立方米,居黄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
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
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兼有这两大地区的特点。
地形类别复杂多样,上游为河源草原区,中游为土石山林区和黄土丘陵区,大多数地区都是草场辽阔、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盖度高,水源涵养条件好。
下游属黄土丘陵沟整区,约占流域面积27%,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发育,受西秦岭构造体系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频繁,断裂以高角度断层为主,多为北西西方向,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转折点在由民县。
河源至由民县,洮河大体顺西秦岭自西向东流,经417公里至由民县后,急转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刘家峡水库区。
岷县境内洮河河谷形态较为开阔,滩台地较多,是流域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河出岷县后峡谷与川地相间,川地人口较多,农业集中,峡谷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洮河流域平均宽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湟水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脉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以拉鸡山与黄河干流为界,西隔日月山与青海湖为邻。
湟水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带,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水系构造十分独特。
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条相互平行山脉及其所夹的两条谷地组成,构成了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两个并行、但自然条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区。
支流大通河位于流域北部,由祁连山及其紧傍的大坂山组成一狭长的谷地,大通河流经其间,上游多沼泽,中下游为高山峡谷,河道长561公里。
以两河交汇点计,它比湟水干流还长256公里。
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积的46%,流域平均宽仅30~50公里。
流域内海拔高程为3000~4000米,气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烟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鸡山两条平行山脉组成一条较宽的谷地,湟水流经其间,流域平均宽60~100公里。
两岸支流众多,呈平行对称排列,较大支流有药水河、西纳川、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等。
北川河流域面积3371平方公里,仅次于大通河。
湟水干流谷地,主要地形为黄土丘陵,土层深厚,海拔较大通河为低,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开发较早,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湟水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差异大,气温的时空变化也较大,西宁有句民谚:“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多变的特点。
流域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6~7.9℃,七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达600毫米以上。
湟水干流与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况有很大差别。
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资料统计,湟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6.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0.24亿吨。
湟水干流民和站年平均径流量为17.9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1.5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50万吨,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300多吨,属轻度侵蚀。
支流大通河水量较丰,据享堂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为2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9万立方米,高出湟水干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干流的15.5%,平均含沙量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条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
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
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
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
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东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组成。
大黑河干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长120公里,穿行于石山峡谷间,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长116公里,流经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质河床,其中美岱至三两河长63公里,比降1.63‰,三两至河口河长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等较大支流汇入。
西部各支流,都发源于大青山,较大的有哈拉沁沟、乌素图沟、枪盘河(水磨沟)、万家沟、美岱沟、水涧沟等,集水面积数百平方公里至千余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沟口附近有洪积扇,出峪口后无明显河床,山洪漫流于平川之上然后入大黑河。
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经平原低洼处,将平原分为两半,东部称大黑河冲积平原,西部称黄河冲积平原,汇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闾处。
大黑河水系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在山区均有固定流路,进入平原后则无固定流路,并多与灌溉渠道交织在一起,水系紊乱,排泄不畅。
历史上大水之年,托克托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压境,南面又受黄河顶托,素有“万水归托”之称。
本流域地处中纬度,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
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东向西递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大黑河的水沙,主要来自山区和丘陵区。
干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径流量为1.96亿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为2.33亿立方米,共有年径流量4.2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4万立方米。
年输沙量以美岱站计为600万吨,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400吨。
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现在七八两个月,陡涨陡落,山洪暴发时,常挟带大量泥沙并含有大量有机质,淤积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地。
早在2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引用山区洪水淤灌农田。
建国后有了更大发展,干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许多引洪淤灌工程,节节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黄河。
五、窟野河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干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
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