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合集下载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课标法那么: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表达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讲解: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拟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构造上说,指那些构造比拟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根底,句子是扩展,两者是严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挑选,所以,有时考察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构造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符合标准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根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符合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交融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按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符合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年级初三学语文编稿老师李满园科课程标题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苏宇嵬一、考纲解说1.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局部精读的前提。

2. 明确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理清行文思路。

3.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理解其在组织内容、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4.准确地摘取重要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5.能找到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把握思想感情的脉络(显性的关键词语,隐性的具体描述。

)二、考点要求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合理地解释。

知识精讲、易错指津:立足于文章的重要词句,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重要词句:1. 文章题目。

2. 与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3.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4. 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一、文章的题目·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阴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现了他的哪些心愿?(《望柳庄》)·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心灾》) ·本文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你遗失了感动吗?》)·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我看到了一条河》)·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六个馒头》)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的小花”的作用。

(《长在岩石下的小花》) ·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晨》)◆解题思路:题目的含义和题目的作用。

题目的含义:1. 原文可能会有解释。

例:《心灾》“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

答案就在文章中,仔细阅读就可以找到。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阅读答案浮云散去月自明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词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阅读各类文体文章的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阅读答案浮云散去月自明——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词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是阅读各类文体文章的基础。

《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已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许多题目就是围绕这个能力点设置的。

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重在对词句内容的理解,这里的“意义”应该是指该词语在词典中找不到的“特殊意义”,它是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就不存在了。

“作用”重在对词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要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词句在铺垫、照应、过渡等方面的作用,或从表现中心的角度,具体分析词句的表现意图、表现力等等。

这个能力点在中考试卷中会以什么样的考查形式出现?在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下面我们以2021镇江市中考试卷中的阅读为例来加以探讨。

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刘心武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郁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祈盼与绝望、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快乐与忧伤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菌。

大体而言,一个人的感情森林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树种,也不可能都是“落叶林”或都是“常青树”,并且也不可能只有比如说钦慕这种明亮的情感苗木,而完全没有嫉妒那样的灰暗草菌。

②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情感世界难免有纠结杂芜、妍媸混生的状况,并且那情感的森林难免会在外界阴晴风雨、雷霆雨雹的影响下,波动翻腾,变化万千;但是,我们又应懂得,作为这个情感森林的主人,我们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使这座森林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使美丽有益的情感得以蓬勃润生、发展壮大,而使阴暗猥琐的情感受到抑制;某些最具破坏性的情感,比如说膨胀不已的嫉妒,则应如同对待森林害虫与蚀叶霉菌一般,将其尽可能消灭排除。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考向01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向01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向01 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考点解读考点剖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重点考向(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主要考点:1.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2.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3.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表达效果(作用);4.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完整)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完整)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七年级语文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之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之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之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语文学习中,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词句的准确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同学们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仔细审读上下文的暗示在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需要仔细审读上下文,寻找暗示和线索。

有时候作者会通过其他词句的用法、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方式对某个词句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

例如,在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中,我们遇到了“波光粼粼”的描述词语,通过仔细审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文字中融入了“湖面上倒映着阳光”的句子,从而揭示了“波光粼粼”的意义。

二、研究词句的词义和词性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需要对词句的词义和词性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词典,我们可以了解词语的多个意义,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背景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意义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同时,还要注意词句所属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

三、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需要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句型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在其中运用了各种词句。

例如,在一篇抒情诗中,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排比手法,可以理解词句的强调和对比作用。

四、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在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还应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并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描写雨夜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夜幕婆娑中,雨丝如烟。

”通过词语的选择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表达了一种沉寂和忧伤的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雨夜的氛围。

总之,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仔细审读上下文、研究词句的词义和词性、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以及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上)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析之五——《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2010年11月12日沈国全(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级教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现代文阅读里的“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在这个考点里,动词变成了“分析”,前几讲我们讨论的考点,都是“理解”,这是两个难度不同的能力层级。

当然,分析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但分而析之,无论是在思维密度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较理解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还是通过经典试题的回顾来认识这一考点,并探讨解题的方法。

例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2010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原文相关语句是: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

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

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

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例2.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2008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相关文字是: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单独看这个句子是没办法理解的。

但放在这个句组中,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

首先,“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然后回忆体现曾祖母爱与期盼的细节,既有前面的“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又有“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

所以:“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印象深刻,影响很深远。

而且“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即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记忆中的细节,既体现了“物质层面上的关心”(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更是有精神层面上滋养”(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

答案:3分。

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

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她生命的存在(1分)。

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滋养(1分)。

可见,理解句子的含义也还要辨清句间关系。

再看一题。

例3.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2004年上海春考试卷)细解:相关文字是: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请大家看我做出的标记。

答案:(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

实际上如果要问“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也是: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希望同学们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一组句子之间有各种关系,且分工不同。

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体会。

例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2004年上海春考试卷)细解:我们看第四段: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由此可知,作者拿“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的“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与自己心中的“北平”作比较,以那里的“空旷静寂”,“可是又未免太旷”来反衬“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红酸枣”是北方的独特风物,“老城墙”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象征,这两者既是人文又有自然,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能摸着”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亲切感与依恋感。

答案: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意思对即可)(写出两点即可)以上谈含义,下面谈谈作用。

我们看看出现过哪些题目和题型。

例5.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2003年上海秋考试卷)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细解:原文是这样——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

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

”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

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在这个意义单元里,王洛宾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是探讨“积累”与“辉煌”之间的关系。

王洛宾先生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记者,辉煌来自于漫长的积累,即持续的努力。

三段文字的关系是:提出问题,打比方,明确观点。

对一个意义单元中的几个句子的各自功能要有清楚的判断。

答案:B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

例6.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2003年上海秋考试卷)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细解:相关文字是: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

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

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除B外,其它各项都不着边际。

该段主要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这里不过是举了一个反面例子。

再看一个近年的例子。

例7.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

(2分)(2008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问的是“用意是”,是在问“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的目的。

第②段相关句子: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该段第一句:“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紧接着就是举例,“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是举例后的分析解说,是围绕着第一句说的。

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等于是原文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之前有一个“如”字。

回答问题应该尽量用概括性的语言,所以答案是: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集了城市的魅力,彰显了城市的特色。

——最好不要照抄原文。

答案:(2分)。

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集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下面再看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例8.第⑨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2分)(2007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作为一个中间段落,容易想到的作用就是:结构上承上启下。

原文如此:清诗人袁牧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而从后文看,主要围绕“重西湖”来抒写,所以还应该加上: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完整的答案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除了过渡段,还有对首尾段作用的考查。

例9.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4分)(2006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请注意问的是“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所以要把两段放在一起来看,既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异与同。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研究答案,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综合上述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个考点的一些考查特点。

(一)既在第一篇阅读,即议论、说明性语段阅读中出现,也在文学性语段阅读中出现。

(二)较多考查的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段落的作用。

(三)考查的词语主要是那些使用准确、精炼、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慧眼”,“巅峰之战”,“神话”,“不同凡响”,“体无完肤”。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炼”,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眼”;“形象、生动”是指可能是使用了修辞手法。

对这些词语我们在日常阅读中要留意玩味。

考查的句子主要有四类,一般是:骈偶句、排偶与排比句、比喻句,以及秀句与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