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一、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至1983年屈原农场八分场共有小学学校8所,分别命名: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

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

1985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

1986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和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北区联校,1990年下学期再次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菱湖学校。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菱湖小学。

1990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中心小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中心小学。

2003年8月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撤菱湖小学和中心小学,并入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小学。

二、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1978年屈原农场八分场有中学一所,前称为汨罗江农场永红中学,1978年原汨罗江二分场行政区划分,沉凤路以南设立汨罗江农场八分场,学校授名为汨罗江农场第八中学。

1978年至1980年期间开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

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而撤销高中部,后改名屈原农场第八中学。

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3年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仍称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

2004年8月撤校,初中教师分流乡镇学校,学生分流琴棋中学,屈原一中。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中心,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现代化教育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1978年2月,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归国家劳动总局主管。1982年8 月,教育部将中专教育司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司.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 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 • 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991年1月, 第二次,评估,办好一批示范和骨干学校 • 1996年6月,第三次中职毕业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实施
一、非学校化时期的职业教育
• (一)原始的生存教育 • •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的 2.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3.职业教育发韧于原始社会
生产教育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之本
一、非学校化时期的职业教育
• (二)古代的职业教育 • 《周礼· 考工记》:“周有六职,坐而论道,谓 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直以饬 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异珍以资 之,谓之商旅;饬地力以长地材,谓之农夫; 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 •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素质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终身学习体系
三、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 • • •
重大的职业教育探索和实践 1979年2月,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 职教师资 1980 年,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兴办职 业高中 1980年 ,试办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大学) 1991年 开始,开展职业学校评估,建设重点职 业学校 1997年7月,国务院已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世界职业教育历史沿革

第二章 世界职业教育历史沿革


马尾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 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 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 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 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培养出了 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 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 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作为中国近 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毕业生: 启 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毕业生:“启 蒙思想家”严复 严复、 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匡世良才” 蒙思想家 严复、“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有“匡世良才 匡世良才 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 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著 名外交家陈季同,中法马江海战中的吕翰、许寿山、陈英, 名外交家陈季同,中法马江海战中的吕翰、许寿山、陈英, 中日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林永升等。 中日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林永升等。

(二)我国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清末始创实业教育) 我国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清末始创实业教育) 1.1840年鸦片战争后 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年鸦片战争后,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的 不堪一击和弱势激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不堪一击和弱势激起有识之士的思考,出现了近代爱国图强 的启蒙思潮。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学习西方技艺, 的启蒙思潮。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学习西方技艺,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开拓新学,培养实用人才。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拓新学,培养实用人才。 2.19世纪60年代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世纪60年代, 2.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军工和造船业等 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为了培养现代工业 技术人才,出现实业教育。最早成立的是1866 1866年 技术人才,出现实业教育。最早成立的是1866年,左宗棠创 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教授造船和驾驶技术。1867年 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教授造船和驾驶技术。1867年,曾国藩 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机器学堂。 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机器学堂。

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 趋势的背景和意 义
跨国合作在高等 教育中的重要性 和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 面临的挑战和问 题
未来高等教育国 际化和跨国合作 的展望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 式,使得在线教育成为
可能
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 资源的可获得性,使 得更多人能够接受高
等教育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 的评估方式产生了影 响,使得过程性评价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 展的贡献:培养高 素质人才,推动科 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 育的影响:经济全 球化、科技进步等 对高等教育提出新 的要求和挑战。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 场的关系:高等教 育培养的人才应符 合市场需求,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
高等教育与社会公 平的关系:通过普 及高等教育,提高 社会整体素质,促 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
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古代高等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起源于古代的寺庙和学园 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以培养统治阶级和精英人才为目标 古代高等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古代高等教育形式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
起源:欧洲中世 纪时期,大学起 源于教会和世俗 政权之间的斗争
特点:学科分类、 学位制度、学术 自由等
THANK YOU
汇报人:XX
学科设置:以神 学、法学和医学 为主,逐渐扩展 到文学、理学等
领域
学术自由:大学 师生享有相对独 立的教学和研究 权利,不受教会 和世俗政权的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早期高等教育的影响与贡献
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在古代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为人类文 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家庭教育从来就是⼗分重要的。

以家族形式传授知识技能起源很早,在原始⽒族社会,年长的家族⾸领或长者都负有这种传授知识技能的义务。

家族的主要任务是德育和智育等⽅⾯。

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论著当⾸推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531—约590)的《颜⽒家训》,其重要观点是:“教⼉婴孩,勿失机也”,即教育要从婴幼时期抓起,莫失去了时机。

古代的帝王之位和⼀些⾼官权位均是世袭的,为了让那些太⼦或贵族⼦弟能够尽早地掌握有关治理国家的知识技能,那些帝王、官宦⼈家往往通过家教的形式传授这⽅⾯的知识技能。

西周的周公就是⼀个因善于教育周王室贵族⼦弟⽽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为使⽂王开创的基业不⾄于毁于⼀旦,周公曾恳切地教诲、劝诱成王。

周公的成功家教,终于使得周王朝出现兴旺稳定的局⾯。

家学是中国古代⼀种很具特⾊的学术传授形式。

古代很多拥有业务专长的学者,在某些学术领域中取得很⾼成就,⽽他们往往是以家教的形式,将其学术思想传授给⼦⼥,通过这种⽗传⼦继的形式传递和发展学术。

这种家学传授的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仅以汉代为例。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因继承家学才成为汉朝的史官,并著有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

历史学家班彪,其⼦班固、其⼥班昭皆传其家学,班固也成为史官,并著有《汉书》。

⼜如西汉著名经学家、⽬录学家刘向,曾著有《新序》、《说苑》、《五经通义》等,刘歆从⼩即受学于⽗亲,学识超群,以后⼜奉命与⽗亲⼀道校勘秘书,涉猎了经学、史学、诗⽂、科技等许多学术领域,并著有第⼀部图书分类学著作《七略》。

此外,他在经学⽅⾯也是很有造诣。

在⼀些世袭性很强的专业领域,往往都是通过⽗传⼦受的⽅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

如夏商周三代的“畴⼈”,是指掌管天地神祈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专业性,故⽽总是世袭的。

⽽所谓的“畴⼈之学”,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内容包括天⽂、历法、地理、数学、医学等⽅⾯的知识和技能。

古代家教⼗分重视⼉童的早期教育。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家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家庭教育不仅仅传递着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沿革。

古代,家庭教育主要以父母为主导。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子女承担家族经济责任的能力,如务农、织布等。

这种教育方式相对简单粗暴,注重的是行为规范和家族传统,缺乏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关注。

随着古代社会的变迁,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

这时期,私塾教育逐渐兴起,家庭教育的规模和形式开始多样化。

私塾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孩子的才能和品德。

尽管家庭教育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已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渠道。

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加速了家庭教育的变革。

随着教育社会化的进程,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家庭教育在知识传授上的主导地位。

然而,家庭教育的角色并未消失,反而获得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方面,家庭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等,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教育也受到了新的影响和改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家庭教育的信息获取更加容易,家长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欺凌等问题的出现,家庭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网络安全和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历史沿革表明,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能够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贴心的教育服务。

尽管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但家庭教育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培养健康、有品德、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家庭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

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概述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古代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最早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时期。

那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和宗教机构为主,父母教授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同时宗教机构负责宗教教育和价值观的灌输。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口口相传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和神话传播知识和价值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进入了城邦教育的阶段。

城邦教育主要在城邦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他们认识到培养公民的才能对于城邦的繁荣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品德和能力,通过音乐、体育、修辞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同时,希腊的学院和罗马的教育机构成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重要场所。

中世纪的教育以教会学校为主导。

教会控制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强调信仰和宗教教育,将教育视作传教和培养神学家的手段。

教会学校注重拉丁文的学习和教育,培养了很多有文化修养的神职人员。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下,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观察和实践,重视理性和个人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和教育机构,如人文主义学派和大学。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们倡导人文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大学则成为了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对于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化的要求。

普通教育成为了政府的责任,大规模的公立学校建立起来,为广大人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科和专业出现,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当代教育正面临着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和个性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课程设置
(5)管理制度
(6)专职教学人员
(7)教学场所
第三节 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教育的质变 1、从“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 2、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3、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4、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二、非学校化思潮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 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为伊里奇和赖默。 他们主张充分地利用其他教育机构和手段,创造一 种“非学校化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没有现行的学校
3、学科进一步分化,课程范围加宽;
4、教学方法摆脱灌输式,走向引导与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
学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现代
学校的特征:
1、关注人本身,讴歌人的能力与作用;
2、各式各样的新型学校出现,学校形式趋于多样化;
3、学科进一步分化,课程范围加宽;
4、教学方法摆脱灌输式,走向引导与启发。
三、学校的发展
1、西方学校发展概况 斯巴达 :埃弗比团 (Ephebia)
雅典 :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育馆、埃弗比团
古罗马 :初级学校 、文法学校 、修辞学校
罗马
初级学校: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相当于雅典
的文法学校,学习基本的读写算知识。
文法学校:也称拉丁文法学校,招收12~16岁的儿 童,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以学习希腊文、拉丁文、 文学、罗马神学、修辞等为主,完全排斥体育。
设了教劝农桑的社学,清代增设了旗学和土苗学等;
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从南宋到清代,《四书》已成为
重要的教材,《五经》则增为《十三经》,为提高吏
治水平,史学与文学的内容也有所增加。
我国的学校虽历经数代,形式日趋多样化,
层次也日益多样,但是,早期学校的组织程度
远不像今天这样严密,甚至用现在的尺度来衡
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算是一种非正规
2.我国学校发展概况
初步具备学制系统的学校的出现是在西周之后。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法为扩”的文

政 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从西汉
初年起,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为教育的发
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到唐代时,官学制度已达到相当完备的地步 。
学校发展到唐代,其制度体现出如下特点:
(1)学校形式比较多样化
(2 )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3)教学、研究、行政往往结为一体 (4)入学的等级性加强了
唐代确立了以后历代学校以及学校制度的根基,后
来学校所产生的诸多变化大致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变化有:入学资格逐渐放宽,接受学校教育的对 象不断扩大,如明清国子学都没有设定几品以上的出 身;学校类型增加,宋代增设了武学与画学,元代增
四、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 2、语言的产生
3、要具有一定的经验
4、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 5、集体活动的出现
第二节 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
“青年之家”
二、学校的出现 虞舜时代:庠 夏朝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 )
商朝:序、庠、学、瞽宗
伊拉克卡迪西亚省的苏美尔学校(Sumerian School)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工具并使用 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只有人才具有意识,而教育活动是 由人的意识所支配的。
二、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
教育。
清朝的府、州、县学,与科举密切相关,童生参加 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对入学年龄没有限制。入学 后,在学学习时间也甚少,主要的任务就是考课。 在学校的组织上,始终是不完备的,或者说尚没有 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来说,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入学资格 (2)修业年限 (3)分年级教学
二、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四、教育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出现 三、学校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教育的质变 二、非学校化思潮 三、未来的学校
制度,代之以“学习网络”:
1、学习资料、设施、设备的网络; 2、有技能的人员相互交流的网络; 3、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 4、教育专家的网络。
三、未来的学校
1、未来无学校?
2、在家比在学校好? 3、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以他所引起的改变来迫使
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来支配自然界。 —— 恩格斯 蜘蛛的工作与织工的工作相类似;在蜂房的建筑 上,蜜蜂的本事曾使许多以建筑师为业的人惭愧。但即
使最劣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为优越的是,建筑
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脑筋中把它构成了。
—— 马克思
三、学校的发展
1、西方学校发展概况 斯巴达 :埃弗比团 (Ephebia)
雅典 பைடு நூலகம்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育馆、埃弗比团
古罗马 :初级学校 、文法学校 、修辞学校
三、学校的发展
1、西方学校发展概况 斯巴达 :埃弗比团 (Ephebia)
雅典 :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育馆、埃弗比团
古罗马 :初级学校 、文法学校 、修辞学校
原始形态的教育内容
(1)对青年一代的养育。 (2)关于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 (3)关于改进居住条件以及与自然灾害搏斗的经验。 (4)关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规 范及宗教禁忌。 (5)关于部族间斗争的经验。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1、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利图尔诺(Letourneau, C.)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Percy Nunn, T.) 2、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3、劳动起源论 4、需要起源论
修辞学校,招收16~20岁的青年,相当于专门学校, 以培养雄辩家为主要目的,学习的主要科目有:文法、 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
文艺复兴时期
学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表现出一系列现代
学校的特征:
1、关注人本身,讴歌人的能力与作用;
2、各式各样的新型学校出现,学校形式趋于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