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孤独之旅》教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10、《孤独之旅》教学案[含答案]

10、《孤独之旅》教学案[含答案]

10 《孤独之旅》教学案班级:姓名:检查签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充分交流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学习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

(2分钟)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

(5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环节四:课文研讨(2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3)P71有关鸭群的描写:(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小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深刻思考,理解人生的挫折与成长。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把握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深刻思考。

(2)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深刻思考,理解人生的挫折与成长。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学生提出疑问和意见,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孤独之旅》,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孤独之旅的意义,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孤独之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孤独的经历吗?孤独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总结收获,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然而,由于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转折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可能会面临着孤独感、焦虑和自我认同等问题。因此,在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他们能够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找到共鸣,理解人生的孤独感,并学会面对和处理这种情感。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并能够独立思考。在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他们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孤独之旅》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请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请从课文中找出至少三个象征性的元素,并解释它们的象征意义。
4.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孤独感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5.请以《孤独之旅》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孤独之旅的经历和感悟。
示例题型及答案:
1.答案:主要情节是主人公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体验,包括失去亲人、面对困境、自我探索等。主人公的孤独感主要源于内心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在孤独中成长,学会了面对和处理孤独感。
2.多样化教学方法:我将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完善评价方式:我将探索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变化的?
出发时:P70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形象?
杜小康是一个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少年形象。
环节二:品读感悟。(15分钟
1、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请同学们对下列因素进行补充说明。
(1失去交流环境。
(2失去了人文环境。
(3恐惧自然环境。
(4恐惧未来环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独之旅》主要对人物杜小康进行心理刻画来表现他的性格。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练,终于变得坚强,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环节四:课文研讨(2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10《孤独之旅》教学案
班级:姓名: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充分交流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学习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2分钟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孤独的时候,满眼皆是当年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然悲怆以及杜甫“艰难苦恨”、“浊酒新停”的落魄潦倒,独自高台登临,满目山河,凭栏眺远,让四流的涕泪凄迷着心眼,将一腔亘古的心音无眠与民族大我的祈愿铸溶于茫茫沉沉的天地间……
孤独的时候,将自己的一颗心深深地埋在故纸堆里,让飘洒梦中的万点飞絮落花尽情而伤感地追逐着那永不可复的东流逝水,将一腔思念与痛楚的情绪泼墨在纸上,婉约在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里,只待有情的人儿用那心火的温暖来烘干上面点点泪血的潮湿……
孤独地时候,伫立在漆黑的窗前,一任夜幕层层覆盖,而我却只是目不转睛地呆视着窗外,将一双含泪凝情的眼眸投向那夜空的深邃与苍茫,辉映着遥遥天际那颗最靓的星子……
孤独的时候,痴迷地对着天上的一轮孤冷徘徊与遐想,一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天人合一的浩淼情怀则会溢满心头,而怀想最多的便是今生终成遗憾月上柳梢永无约期的皂影……
孤独的时候,将一颗桔心浸泡在音乐恣肆的汪洋中,让泰坦尼克号神秘而带有悲剧感的旋律驮着情感共振的羽翼穿越时空,让邓丽君加了咖啡的美酒麻醉消损着精神与意志,让那平沙上落燕的伶仃哀鸣盘旋在心头愁闷着一腔难解难释的情愫……
孤独的时候,心树烂漫而张扬的花叶于露冷霜重的更深夜阑伴着呜咽的北风无边萧萧摇落而下,抖瑟着万般亘古的无助与叹息,苦思冥想着梦破清醒之时依依挥手互道珍重的昨日,心不禁断裂般疼痛不已……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
(3P71有关鸭群的描写: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
小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少年。
杜小康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少年。
环节二: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孤独的时候,一盏微黄下,情不自禁地拿出亲朋故知的照片一遍遍仔细端详,让记忆的美好与一腔思念的怅惘一股脑倾泻在一张张鲜活而肃然的面容上,一任颗颗冰冷的晶莹顺着苍白的脸颊悄然无声地落下……
孤独的时候,想像着驾上飞车,约上人生之际遇相知,一任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于不起尘埃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般的竞技比翼,直奔那春光满透、诗意盎然的山原,让今生已被缠绵濡湿的身心全然融合、酩酊在美丽而没有时空的断层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
2、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5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10、孤独之旅参考答案
环节三:
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故事,表达了一个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环节四: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美,但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环节二:预习检查,识记生字词。(5分钟(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小组识记,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2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嬉闹
一落千丈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2、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P70 ----------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安顿之后: P73----------
时间久了:P74----------
那天雨后天晴:P76----------
3、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形象?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整个故事的起因是杜小康失学。
3、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3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用一段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
环节三:双基训练,当堂检测(15分钟(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时达标》第24页的习题,然后展示。试完成质量酌情给分完成习题。
环节四:美文欣赏。(5分钟
感受孤独
孤独的时候,拿起生花的梦笔,将一座空落失修的雾朦朦的心房簪补,于那斑驳破旧之处缀满朵朵粲然而潮湿的凄美鲜艳,然后以一双温情而柔素的手天女散花般地将她们放飞,散落在一张张没有负担而洁白无暇的纸上,留下那馨香美丽一瓣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