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古今词义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古今异义教案__1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教学目的】1.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不同词义2.理解古今异义的形成及种类【知识梳理】四.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劣卑劣: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如今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如今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如今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那么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如今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五、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开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异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络,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那么指中原地区。
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如今那么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者者权利,是动词。
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例如:①“币〞,古义指礼物。
“置币遗单于〞。
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古义指眼泪。
促织:“儿涕而去。
〞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例如:①“走〞,古义为“跑〞、“逃跑〞。
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 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 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 与"肉"区别明显. 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 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 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 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 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白虎通》:"禽者何 鸟兽之总名."《周礼·天 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 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 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 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荤 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 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 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 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 《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 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 思肉味否 "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 其他用例 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古今词义的变化优秀课件

2.词性不改变。
五、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古义: 聪明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
今义: 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其良人出 古义:
今义:
复辟:古义:失位君主复位 诡,谎言、欺诈的 辩,言论
“劝” 古义:鼓励;劝说;规劝 今义: 劝说;规劝
“迁” 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战、守、迁,皆不及施 顷襄王怒而迁之 再迁为太史令
四、词义转移
(1)由表示甲事务的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币”古义礼:物 厚币委质事楚 今义:钱
“涕动作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1秋 )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
今义: “慢” 古义:
(今2义:)鼎足之形/成矣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爪牙: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2.
“假”古义:
(4)于是相濡前/进缶 “去”古义:
3、其良人出 古义:
今义: 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很少,只有极少数的专有名词。
今义: 完全褒义
3、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词
谤:古义: 议论、批评他人过失(能谤讥于市朝)
今义:
恶意中伤
祥:古义:预兆,有吉有凶 (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今义:吉祥
六、名称说法改变
目:变为 眼睛
“秋” 古义秋:季《说文》禾谷熟也 今义: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江”“河”等
三、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講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
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
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
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古代汉语常识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涕:古義指眼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 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 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 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 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 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 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 師表》:“臨表涕零。”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 “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 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 西,指物不指人。
•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 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词义范围的差异 ①词义范围的扩大。 ②词义范围的缩小。 ③词义范围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①词义褒贬的差异。 ②词义轻重的差异。
①词义范围的扩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 圍隨之擴大,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 部分,稱爲詞義範圍擴大。
菜:古義專指蔬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 者。”到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到吳 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 指肉、蛋等副食。
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
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 《說文·艸部》:“葷,辛菜也。” 後指魚肉 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 食,不茹葷血。”
国学基础古今词义201003

一 古今词义异同的概况
1.古今词义相同的方面 主要反映在基本词汇上
2.古今词义不同的方面 一些古代的词消亡了,字 也消亡了, 犙(sān) 一些古代的词消亡了,字 却留存下来 特
7.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8.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9.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 10.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 11.夸父與日逐走。 12.明年春,草堂成。 13.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14.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1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7.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繆公用之。 1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 之中。 19.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5.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要注意词义的系 列性。 所谓相关的词,一般是指同义词或反义词。 先秦:“涕” 指眼泪 “泗”指鼻涕 ——“泪” 挤走了“涕”,“涕”很顽固,又挤走了 “泗” 行:泛指行走,可用交通工具; 步:慢慢地走;趋:快步走;走:跑 反义词: 古:穷——达 今:穷——富
6.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要注意社会发展对 词义变化的影响。 “百姓” 春秋以前: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有 姓氏 ——战国:由贵族义变为普通人 “庙” 本为祭礼祖先的地方——引申可以 指朝廷 布 麻布——棉布
陶釜(战国)
伪 人为的——专指 假的人 “可学而能,可事而 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
荀子(战国)
诽谤 批评(不论善 意还是恶意)——专 指恶意攻击 “舜立诽谤木。” 《淮南子•主术》
帝舜塑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概念内涵的改变 造成词义转移的原因 A.由于词义的引申而转移。 穷 本指处境困难,走投无路,反义词 为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孟子•尽心上》 引申穷则专指经济上困难,同义 词为贫
[VIP专享]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VIP专享]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417391de80d4d8d15a4fa0.png)
第三講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
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
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
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
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
(《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
(《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
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
(《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
(《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
《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经·系辞上》
其味甘,其臭香。
《礼记·月令》
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孟子·梁惠王上》
登大坟以远望兮。
《九章·哀郢》
3、词义转移: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孙子膑脚于魏。
《韩非子·难言》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后汉书·刘般传》
4、词义的色彩和程度变化: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李广传》
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
《明史·英宗传》
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异苑》
“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异苑》卷五,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撰。
)
五、古今词义异同辨析
1、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刘向《新序·杂事》)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左思传》)
2、孩
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
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下》)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颜氏家训·音辞》)
四门之寡妻孤孩。
(韩愈《祭石君元》)
3、焚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4、劝
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国语·越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百姓
百姓兆民。
(《国语·周语》)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吾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
6、烈士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庄子·秋水》)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7、坐
孔子与其门人弟子闲坐。
(《墨子·非儒下》)
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春秋·杂下十》)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
六、文选
叔向賀貧--《國語·晋语八》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尸於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
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
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