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三框 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共24页文档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 1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5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 8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1.哲学上的价值(1)内涵: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特点: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1)内容①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换言之,就是价值的自我实现。
(2)衡量标准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②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辨析] 有人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为团体作出的贡献。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提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团体利益未必与社会和人类利益一致,甚至冲突,为团体作出贡献的人,未必有益于社会和人类。
1.价值(1)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强调客体功能、属性与主体(不一定是人)需要之间的匹配程度。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ppt课件部编版必修4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 、 发展 的重要手段。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 产党的奋斗目标,而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全体人民 共同奋斗 才能得 到。 (2)要求:全社会应当弘扬 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 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弘扬劳动 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3)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得到;实现人生价 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据曾庆存感谢身后的国家 以及身旁的家人的做法,思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必 要性。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财富的源泉、智慧的源泉,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提供的客 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大至国家提供的有利 条件,小至家人提供的支持和配合,都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学习目标
1.结合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曾庆存的事迹,分析创造和实现价值 需要弘扬劳动精神,理解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增强劳动和奉献意识,积极投身 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提高政治认同素养和公共参与意识。 2.结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事迹,说明美好 生活必须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得到,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3.理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因素,明确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个 人综合素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的重 要性,做到分清是非善恶,坚持正确方向。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1)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必由之路,也 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在 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 的各种 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2)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 集体 、个人 与 社会 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新教材2023年高中政治 第2单元第6课 第3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时作业 部编版必修3

第六课第三框一、选择题1.某县针对群众普遍关注事项,在全县各村推行“亮开政策、亮开受理、亮开办理、亮开结果”工作法,及时公开工作安排部署、重点任务推进和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并依托“民情一点通”信息化平台,让群众随时随地查询。
上述做法能够( B )①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信力②加强基层行政系统内部监督③方便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④保证村民行使民主决策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该县在各村推行“四个亮开”工作法,即村务公开,能够方便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信力,①③符合题意;该县的做法实质是阳光政务的举措,目的是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更好地行使监督权,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②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不是行使民主决策权,④错误。
故选B。
2.为推动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辽宁省民政厅制定了《全省开展“三社联动”创新社区治理试点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建立居民群众提出需求、社区组织开发设计、社会组织竞争承接、社工团队执行实施、相关各方监督评估的联动机制,初步形成能够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模式。
2025年,辽宁全省“三社联动”格局将基本形成。
开展“三社联动”工作( B )①有利于提升辽宁省社区治理水平②旨在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信力③有利于发挥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治理的义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有利于提升辽宁省社区治理水平,有利于发挥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①③正确;开展“三社联动”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信力,②排除;居民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开展“三社联动”工作明确的,而且参加基层治理是社区居民的权利,④排除。
故选B。
3.某市采取村委推荐、自荐、选聘等方式,由各村推荐1名政治素养好、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村民作为乡村新闻官,为表达村民的各种合理诉求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
暑期合格考衔接课第6讲:哲学专题讲解(3课)(学生版)

暑期合格考衔接专题:哲学知识要点总览(第3课)(1)命题形式: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卷面分100分。
(21、 经济学并不是单纯的考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而是需要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认识与解决问题。
2、 特别是要结合上海市政治考试的考纲进行备考。
对于经济学而言,有关于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以及道德与法律保障、对外开放、国家财政与税收、产业发展、生产要素是综合题的常考知识点。
当然也会结合其他经济知识点出现在客观题中。
3、 因经济学中的考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故需注意积累与扩展。
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这三大板块进行命题。
本专题主要是依据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考纲的具体要求,从宏观上对政治学这个板块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并且结合历年的模考真题及其等级考试真题,进行必考点、高频考点及其重难点知识点的和备考策略的讲解分析。
1.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的命题原则和特征:(1)体现政治认同,渗透法制意识;(2)结构分布合理,内容覆盖面广;(3)富有创新探索,考察思维品质;(4)注重价值引领,关注时事热点。
2.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全卷共22题,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其中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部分占比约为4:3:3。
3.整合历年模考真题不难发现:(1)选择题(18分):选择题共20题(1—16题为单选题,17—20题为选择最佳答案题型),哲学板块集中在第12—16题中的其中4题,占比12分;第17-20题中2道小题,占比6分。
(2)材料分析题(10分):集中出现在材料分析题的第2个小题上,侧重运用哲学板块具体知识点的原理和方法论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观点进行评析和评价。
4.2019年政治等级考试考纲预览(重点关注标注★的知识点)二、哲学常识模块(一)基础型课程部分考情分析构建哲学板块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考前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把具体的知识点回归教材,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切莫混淆。
1学会尊重 第三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1学会尊重第三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尊重的概念;2.学习尊重的表现方式;3.能够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并掌握尊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尊重”的概念,并且列举一些尊重的示例。
2. 课程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尊重的表现方式,包括:1.尊重父母、老师、长者以及同学之间的分歧;2.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3.尊重动植物和自然环境。
3.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分享他们看到的不尊重的行为,进行讨论和指导。
4. 课后复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尊重的实践,并对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自我调整。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尊重的表现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贯彻尊重的实践,并理解尊重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尊重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明确重点和难点。
2.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方法,并通过分享不尊重的行为,进行讨论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等方面;2.学生作业评价:针对所设计的练习题进行评价。
六、教学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活动设计10分钟课前导入通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尊重”的概念,并且列举一些尊重的示例。
15分钟课程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尊重的表现方式,包括尊重父母、老师、长者以及同学之间的分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尊重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等。
1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方法,并分享他们看到的不尊重的行为,进行讨论和指导。
10分钟课后复习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尊重的实践,并对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自我调整。
政治选择性必修一第六课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1)内涵:是指客体对主体的_________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_______________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特征: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___________________;(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___________。
①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
②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___________,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换言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实现.。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________。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___________了什么。
3.价值观的含义: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_______和________世界的活动有重要___________作用。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______。
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
(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_____________,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核心价值观。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____________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如何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2.2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探究如何实现和创造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三教案:第二单元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科目政治课题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熟悉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及实践;掌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2.能力目标:具备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及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觉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民主意识。
2.科学精神:能够区分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四种途径。
3.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4.公共参与: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自觉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产生、意义;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教学难点: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产生、意义;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课前准备教具:
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