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从 而治疗 患者 的病 痛 。腰 痛 穴 最早 出现 在 6 0年代 的 手 针疗法 , 按照 十二经 脉 的标本 根结学 说 , 手亦是 经脉
点, 快速 得气 , 最易 出现 向上传 导 的针感 , 效也 最好 。 疗
参考文献 :
[ ] 王启才 .针灸治疗 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3:9. 1 M] 20 18 [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 .南京 : 京大 2 s] 南
学 出版 社 ,9 4 2 1 19 :0 .
之气 生发 布散 之处 , 五脏 六 腑 组 织器 官各 部 位通 过 十
二经 脉之 气 , 手上都 有其 相应 反映点 。 当第 二 、 在 三掌 骨及 第三 、 四掌 骨之 间 为 该穴 。以压 痛 明显处 为进 针
[ ] 张琳英 .华 佗 夹脊穴 研究 、 用概 况 [ 1 3 应 J .中国针 灸 ,9 8 1 19 ,8






2 1 第 3 第 5期 0 0年 8卷
Vo. 8, . 2 1 1 3 No 5, 0 0
l6 ・ 2
Aca C ne e M e c n n ham a oo y t hi s dii e a d P r c l g
运行 , 过神经 传递 , 善 了神经 根 周 围的微 循 环 , 通 改 消 除 炎性介 质 , 肌痉 挛 , 轻或 消除 局部 炎症 、 肿 , 缓解 减 水
( 1) 6 5 1 :9 .
针 灸经 筋 结 点治疗 中风 后痉 挛性 瘫痪 的临床观 察
盛 国滨 , 志 刚 , 刚 , 于 刘 包瑞
( 黑龙 江 中医药大 学附 属第二 医 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0 ) 50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黄日龙;夏青;朱宗俊;袁海;陈瑞全;肖洪波【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

每周治疗6d,休息1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针刺;康复训练【作者】黄日龙;夏青;朱宗俊;袁海;陈瑞全;肖洪波【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安徽合肥230031;[2]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大部分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肢体的痉挛是目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国内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日趋增多,疗效也得到肯定。

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 摘 要] 目的 :观 察 经筋 刺 法治 疗 中风偏 瘫肢 体痉 挛 状 态的 疗效 。 方法 :4 2 例 随机 分 为 治疗组 和 对 照组各 2 1 例 ,治 疗组 用 经筋 刺法 ,对照 组 用传统 刺 法 ,治疗 3 0 天。 结果 :对照 组肘 关 节 总有效 率4 7 . 6 %、 治疗 组6 6 . 7 %,对照 组 膝 关节总有效率6 1 . 9 % 、治疗组8 5 . 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 挛状 态有较好 疗 效 。 [ 关键词 ] 肌痉挛状态;经筋刺法;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取得较 级 以上。显效 :评分降低2 级 。有效 :评分降低1 级 。无 好 疗 效 ,现报 道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效 :评 分无 改变 。
为筋 肉拘 急 、肢 体痉 挛 、屈 伸 不利 ,病 位在 经 筋 ,属 中
神病史者 ,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2 治疗 方法
医 “ 经筋病 ”范畴。痉挛状态应归属于 “ 十二经筋 ”病 候 ,宣从经筋论治。
针 刺偏 瘫 侧抗 痉 挛 肌 肉 ( 拮抗 肌 )局部 穴 位 ,可 通
治疗 组用经筋 刺法治疗 。在 痉挛状态 患侧上肢取 肘关节 ,下肢取膝关节 ,于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 点 ,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 ,下肢主要是以半膜肌腱、
而起 到缓 解肢 体痉 挛状 态 的作用 。
或斜刺进针 ,并且针尖直达骨膜 ,捻转得气后 ,将针尖
退 至皮 肤 ,再 顺 肌 腱走 向一 前一 后 透 刺 ,并 反复 提 插捻 转 ,针感 强 度 以病人 能 忍受 、关节 不 发生 阵挛 为度 。 对 照 组 用 传 统 针 刺 法 治 疗 。 上 肢 取 肩 髑 、合 谷 、

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张宇佳;李美玉;魏旭;李淑彦;崔建美;刘欣【摘要】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阴阳经穴;对刺【作者】张宇佳;李美玉;魏旭;李淑彦;崔建美;刘欣【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石家庄市中医院;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石家庄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脑卒中作为一种直接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存环境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 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人[1]。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医疗手段的优化升级以及治疗理念的革新,脑卒中的致死率有明显下降,而其致残率未有明显改变,仍高居脑卒中存活患者70%以上[2]。

其中约90%的患者数周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形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肉痉挛、联合反应、异常姿势反射以及各种主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等,均对患者出院后的锻炼恢复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常规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巴氯芬等抗痉挛药物、肉毒毒素多位点肌肉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等,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的绿色疗法,以其易操作、高效、风险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而广受推崇。

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30·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任 倜 王 鹏 苏 琳 佘丽娇 王佳薇 韩丽斌摘要: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 、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 (上肢部分)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 (上肢部分) ,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

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 (均P ﹤0.05) ;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性瘫痪;经筋结点;恢刺中图分类号:R743.3,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30-03作者简介:任倜,男,硕士,中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兴院区 (长兴县人民医院) (长兴 313100) ;苏琳,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鹏、佘丽娇、王佳薇、韩丽斌,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王鹏,E-mail:****************相关研究表明[1],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治疗后仅1/3的患者完全无症状,约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

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透 刺 法治 疗 中风 后痉 挛 性 偏 瘫 的临床 观察
李 霁昕
( 广 东 省 第 二人 民 医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3 1 7 )
司) 。常规 7 5 酒精 局 部消毒 , 采 用单 手 快 速 进针 法 进 针, 体 针 主穴针 刺至穴 位有 酸胀 、 麻 痛等得 气感 后 , 向对 侧穴位 方 向透刺 , 行 提插 补泻手 法 。头针 穴位 常规针 刺 操作 , 采用平补平泻法 , 捻转角度小于 1 8 0 。 , 提 插 幅 度
表 5 治疗 组与对 照组 患者治疗 前后 临床痉挛 指数 C S I 比较
士s )
阳陵泉 、 三 阴交 透悬 钟 。 ( 2 ) 操 作均 取患侧 : 患者 取仰 卧
位 。针灸针具 : 东 邦 牌不锈 钢 一次 性针 灸 针 o . 3 2 m m×
注: 与 治 疗前 相 比 , 治疗 1 4 d后 , 0P< 0 . 0 5 ; 治疗 2 1 d后 , P< 0 . 0 5
中风患 者在恢 复期 常见 肢体运 动功 能 障碍 , 部 分患
者 出现 肌张 力过 高引起 的痉 挛性偏 瘫 , 对患者 生 活影 响
康复训 练 , 1次/ d , 每次 3 0 ai r n 。其 余 时 间 由家 属 或 陪
护人员 辅助 训练 3 0 ai r n 。
较大, 是 阻碍 患者 独立 生 活 、 回归 社 会 的 主要 障碍 。笔
者 选取 透刺法 治疗 中风 后痉 挛 性 偏 瘫 , 治疗 效 果 满 意 , 总 结如下 。

疗程 : 共 治疗 2 1 d , 每周 治疗 5 次, 休息 2 d再 继 续
针刺 。疗效 观察 : 在治疗前 、 治疗后 1 4 d 、 2 1 d采 用 简

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

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

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王开龙;庞军;黄瑾明;唐宏亮;雷龙鸣;周宾宾;张冲;甘振宝【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1【摘要】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挑刺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55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7)与对照组(n=2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中医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壮医经筋挑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Barthel指数(BI)、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两组治疗后MAS、BI、FMA评分均明显改善(t>3.32,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286,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配合壮医经筋挑刺法能更好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总页数】3页(P89-91)【作者】王开龙;庞军;黄瑾明;唐宏亮;雷龙鸣;周宾宾;张冲;甘振宝【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J], 范江华;王开龙;周宾宾;黄永2.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效果 [J], 刘丹凤3.用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评估 [J], 韦广伍4.壮医经筋手法结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袁经阳;周小华5.壮医经筋疗法配合复合手法、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J], 兰小春;李俊;蒋守念;陈小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1临床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

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

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

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
态60例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

【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3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肌痉挛状态/针灸效应;十二经筋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年龄在50岁以上;(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1];(3)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纳入标准[2]
(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

(2)Brunnstrom脑卒中分级为Ⅱ~Ⅳ级。

(3)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状态0级以上,其中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为肌张力正常,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和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 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为轻度痉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为中度痉挛,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和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重度痉挛。

(4)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13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分为风痰阻络、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4型。

14排除标准
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
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15一般资料
60例入选患者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

在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2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性、发病次数、中医证型及临床用药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3]。

主穴:在痉挛状态患侧上肢取肘关节,下肢取膝关节,于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下肢主要是以半膜肌腱、半腱肌腱、缝匠肌肌腱及股四头肌内侧头为主,以痛为腧。

经筋刺法:取穴后,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直刺或斜刺进针,进针后,直达骨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行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不引起关节挛缩为度。

行经筋刺法后,再采用辨证配穴。

配穴方法:风痰阻络取风池、丰隆、足三里、外关、阴陵泉;肝阳上亢取百会、太冲、行间、太溪、肝俞、肾俞;气虚血瘀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合谷;阴虚风动取太溪、太冲、绝骨、风池、肾俞、肝俞。

配穴均取双侧,针法同对照组。

16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

主穴按《针灸学》(第5
版)中风病治疗所列穴位,上肢取肩髃、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均取患侧。

辨证配穴处方同治疗组。

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

留针期间患侧穴位接G6805Ⅰ型电针仪(上海产),施以频率为50~100 Hz的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0 min后停止,取针。

以上治疗均为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 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有关量表的检测,所有病例在观察期间由本院食堂提供条件相近的膳食。

对本研究结果有干扰的药物,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停止使用。

17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肘、膝关节中1个关节出现等级改变作为疗效评定依据),采用评分表格进行4级评判[4]。

显效:Ashworth等级评分降低2级以上;有效:Ashworth评分降低2级;改善:Ashworth评分降低1级;无效:Ashworth评分不变或上升。

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因病情加重、恶化或晕针,或因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而不能坚持治疗者,应将受试者中途退出的原因、病情等详细记录。

18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指标数据均输入电脑,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56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不同部位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2组膝关节和肘关节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2组不同部位疗效比较
3讨论
偏瘫痉挛属于中医“筋痹”范畴。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有类似记载,如“中风”“筋痹”等,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筋失濡润所致,如《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经筋刺法是在古代“十二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在《灵枢·官针》“恢刺”“关刺”治疗筋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验之临床,疗效甚佳,具有舒筋活络、缓解拘挛(即“恢筋急”)的作用。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痉挛评定量表,该表将肌张力分为0~4级,使痉挛评定由定性转为定量。

评测中以患者关节被动运动中对阻力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定基础。

本研究表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经治疗后,患肢肘、膝关节痉挛程度的改善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治疗组在下肢膝关节痉挛程度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上肢肘关节改善同对照组疗效相仿。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可能作用机制[4-6] :(1)通过针刺偏瘫侧抗痉挛肌肉(拮抗肌)局部穴位,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抑制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增高,从而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

(2)通过针刺所产生的针刺信息,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使中风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促通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3)通过脑的可塑性机制——大脑皮层的代偿性功能重组,即通过针刺刺激增加坏死边缘区的突触数目,从而增加神经传导,使残存的神经元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建新的功能系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王丽平,周炜,张树源.头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与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
[3]岳增辉,刘伍立.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J].中医文献杂志,2001(2):20.
[4]赵敏,韩群英.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
[5]陈玉华.恢刺、关刺治筋病[J].针刺研究,1993,18(1):
6.
[6]韦睛霏.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