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讲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讲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讲义

闽文单课教案B版

复习部分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知识清单】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符号解释)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三、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

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注意: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与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一致的。

思考与收获

思考与收获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分析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有9种、性状表现有四种

(2)分析图解:棋盘法、分枝法

(3)熟悉F2的性状类型与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例关系。(P10五三)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测交验证及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L.Johannsen把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gene);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或Dd,矮茎豌豆

的基因型为dd;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与d。

思考与收获本节课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1)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2)阶段划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有丝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4、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通过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亲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先用低倍镜观察装片找到分生区部位的细胞。此部位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且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观察中发现,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较多,这是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最长。

三、无丝分裂

1、过程: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是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裂成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裂成两个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2、特点:因为在分裂的过程没有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3、举例: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产生新细胞。

总结:

(1)细胞的周期

(2)每个期间物质的变化和数量变化

(3)无丝分裂

第二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导入

问题:人体有几对染色体?

魏斯曼的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

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

少一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知识清单】

一、减数分裂

1、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进行的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4、过程

(1)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Ⅰ)、次级精母细胞(减Ⅱ)、

精细胞(变形)、精子

(2)卵细胞: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减Ⅰ)、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级体(减Ⅱ)、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集体过程以精细胞为例

减Ⅰ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DNA分子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体积稍

稍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减Ⅰ前期:细胞中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配对联会现象。

(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 减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排列的赤道板两侧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

思考与收获

减数第一次分裂小结:

减数第二次分裂图片:

精子形成的过程:

思考与收获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思考与收获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的数目不变(2N),DNA的数

目加倍(4C)。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先联会,形成四分体,后分离,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分裂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2N到N,DNA分子数目随之

减半,4C到2C。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裂相同,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是N到2N在到N;

DNA分子数目减半,2C到C。

三、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之间的关系

1、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复制的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

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此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

2、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能联会的染色体,一般它们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

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3、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每对同源染色

体形成一个四分体),然后在后期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教材点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含量的变化

四、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和受精作用

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的细胞核

一半来自精子, 一半来自卵细胞, 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

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在一起,使彼

此的染色体会和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鉴别

(1)总体概述:一看染色体的数目(奇偶性);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有无同源染

总结:

下列过程各发生的时期:

1.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Ⅰ间期

2.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Ⅰ前期

3.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Ⅰ后期

4.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Ⅰ分裂完成时

5. DNA数目减半发生在:减Ⅰ分裂完成时、减II分裂完成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 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 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讲义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必修(I I)知识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 1:高豌豆 F 1 : Aa ↓↓ F 2:高豌豆矮豌豆 F 2 :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结 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2019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讲义(整本全套)

2019新版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讲义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选用豌豆杂交实验: 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3)豌豆花大,容易操作 ¤注意——果蝇(以及其他一些遗传学常用实验材料,如: 小麦、玉米、噬菌体等)做实验材料容易成功的原因:常 见、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 2、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1)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 的株高、花色、种子的形状等。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叫做相对性状。 ¤注意——看两个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在于抓住两个“相同”一个“不同”,即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瞬时巩固:1)牵牛花的阔叶与小麦的窄叶() 2)兔的白毛与黑毛() 3)狗的长毛与卷毛() 3、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人工授粉的操作要点): (1)去雄:在花蕾期,将母本的雄蕊全部除去并套上纸袋隔离。 (2)人工授粉:待雌蕊成熟时,采集父本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并套袋。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注意——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实验过程中共有两次套袋处理。上述人工授粉是针对雌雄同体的情况,而雌雄异花的情况不用去雄,如玉米。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遗传学常用符号及含义:

2、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 数量 787 277 比例 3 : 1 (1)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产生的F 1 均为高茎豌豆 ¤注意——正确区分正交和反交、杂交、自交、测交: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一个亲本组合称为正交,那么交互性别的亲本组合就成为反交。 e.g.将高茎(♀)×矮茎(♂)为正交,则高茎(♂)×矮茎(♀)为反交。 (2)F 1(杂合子)自交产生的F 2 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 状分离,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 (3)孟德尔共进行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到的性状分离比从2.82:1到3.15:1,这说明F 2 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绝不是偶然的。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提出的假设要点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

生物必修(II)知识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相关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 状,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 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9、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的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性状,其中决定显现性状 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相关概念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第3页共17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数都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染色体不再复制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讲义

闽文单课教案B版

复习部分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知识清单】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符号解释)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三、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 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注意: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与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一致的。 思考与收获

思考与收获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分析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有9种、性状表现有四种 (2)分析图解:棋盘法、分枝法 (3)熟悉F2的性状类型与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例关系。(P10五三)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测交验证及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L.Johannsen把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gene);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或Dd,矮茎豌豆 的基因型为dd;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与d。

思考与收获本节课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1)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2)阶段划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有丝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合集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 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 4.投影仪; 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问题清单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1.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2.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是什么? 3.什么是性状 ? 4.什么叫做相对性状? 5.什么叫做杂交? 6.什么叫做自交? 7.什么叫做显性性状? 8.什么叫做隐性性状? 9.什么叫做显性基因?什么叫做隐性基因? 10.什么叫做性状分离? 11表现型是什么?什么是基因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2什么称为纯合子?举例说明 13.什么称为杂合子? 1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原因提出的假说是什么? 1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是怎么做的? 16.孟德尔的分裂定律是什么?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 1.孟德尔的两队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怎么做的? 2.孟德尔的两队相对性状测交实验怎么做的? 3.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5.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什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概减数分裂念是什么? 2.减数分离进行的范围是什么? 3.减数分离的特点是什么? 4.减数分离的结果是什么? 5.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在哪里? 6..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增值方式为? 3.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如何画? 4.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吗? 5.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6.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是什么? 7.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特点是什么? 8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是什么? 9.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的特点是什么? 10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特点是什么? 11.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特点是什么? 1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特点是什么? 13.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的特点是什么? 1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在哪那个时期?15.什么称为同源染色体?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讲义,推荐文档

一、相对性状 生物必修 2 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 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 显性纯合子(如AA 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 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 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 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 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 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yyrr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 yyR--Y--rr yyrr 9 :3 : 3 : 1 9 :3 : 3 :1 在F2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 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共4 种×1/16 半纯半杂YYRr yyRr YyRR Yyrr 共4 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 共1 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高中生物必修二 1.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精品讲义

1.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和验证。 3、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豌豆杂交中自由组合现象 思考: 为什么在F 2代中出现了与亲本不同的表型,且各种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呢? 2.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 遗传图解: ① F 1: F 2 1YY (黄) 2Yy (黄) 1yy (绿) 1RR (圆) 2Rr (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 (绿圆) 1rr (皱) 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绿皱) F 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②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 a .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 b .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 亲本:YYRR (黄圆)×yyrr (绿皱) Rr × Rr →1RR:2 Rr:1rr × Yy →1YY:2 Yy:1yy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 ④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比例关系 双纯合子一纯一杂双杂合子合计黄圆(双显性)1/16YYRR 2/16YYRr、2/16YrRR 4/16YyRr 9/16Y_R_ 黄皱(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_rr 绿圆(单显性)1/16yyRR 2/16yyRr 3/16yyR_ 绿皱(双隐性)1/16yyrr 1/16yyrr 合计4/16 8/16 4/16 1 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2)有关结论 ①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②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③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16=12/16。 ④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思考:按照上述孟德尔的假设条件,所获得的各种性状及其比例是完全符合9:3:3:1的比例的,所以只需证明F1是双杂合体的假设成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实验结果: 方式正交反交 亲本组合F1黄圆♀×绿皱F1黄圆♂×绿皱 F t 表型(粒数)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31 27 26 26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24 22 25 26

人教版_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试题

生物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狗的短毛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2.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B 、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C、雌配子:雄配子=1:3 D、含A遗传因子的雌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雄配子=1:1 3.下列表述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D和T B.D和d C.D和D D.d和d 4.下列四个杂交组合中,理论上,子代中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是 A.Aa × Aa B.AA × Aa C.Aa × aa D.AA × aa 5.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自交,其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分别是 A.3种、9种 B.3种、16种 C.4种、8种D.4种、9种 6.某一杂交组产生了四种后代,其理论比值3∶1∶3∶1,则这种杂交组合为 A.Ddtt×ddtt B.DDTt×Ddtt C.Ddtt×DdTt D.DDTt×ddtt 7.将具有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代,在F3中纯合子比例是() 8 8 16 16 下表为三种生物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四分体数目,据表回答第8~9题: 8.在黑麦一 列数字中, ①应填写的 数字是 A.14 B.7 C.28 D.21 9.在豚鼠一列数字中,②应填写的数字是 A. 16 B. 32 C.64 D.128 10..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8 8 B.2 4 8 C.8 16 16 D.8 0 8 1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D.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印证 12.下列关于色盲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母亲是色盲,女儿一定是色盲 B.父亲是色盲,儿子一定是色盲 C.母亲是色盲,儿子一定是色盲 D.父亲是色盲,女儿一定是色盲 1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的 A.DNA B.RNA C.多糖荚膜 D.蛋白质 1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A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B。DNA是遗传物质 C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和B 15.白化病为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夫妻,丈夫肤色正常但患红绿色盲,妻子肤色及色觉均正常,他们生有一个患有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儿子,则该夫妻的基因型依次为 A.AaXbY和AAXBXb B.AaXBY和AaXBXb C.AAXbY和AaXBXb D.AaXbY和AaXBXb 16 RNA的是 17.在双链DNA中有7200 A.7200个个 D.1200个 18 ①DNA的复制的复制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9. A.基因是DNA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碱基排列顺序 B.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 C.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就代表遗传信息 D.它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20.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一段时间后,由细菌裂解释放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中 A.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B.没有35S C.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D.都有32P 21.在同一草场,牛和羊虽吃同样的草料,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A、牛羊肉所含物质成分不同 B、牛羊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C、不同的D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D、牛和羊的祖先不同 22.21三体综合征患者在我国估计不少于100万人,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该病属于 A.单基因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A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