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文献

合集下载

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构造运动的表现及演化

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构造运动的表现及演化

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构造运动的表现及演化
郑王琼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第四纪以来,雷州半岛地壳主要受上地幔隆起底辟热构造力和北西-南东向区域水平主压应力的共同作用.其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基底断裂活动、地壳形变、地热异常和地震等方面,不同地质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强度并不相同.早更新世时期,该区地壳以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并抬升为陆,在湛江组沉积的同时,伴随有小规模基性火山喷溢;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基底断裂深切活动加强,导致基性火山喷发达到高潮,形成石卯岭组、湖光岩组及雷南及雷北的多级玄武岩台地地貌和现今海岸线的基本轮廓.全新世以来,该区壳、幔物质处于重力均衡调整状态,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上升为主,基底断裂的持续活动,导致地壳的差异升降、地热异常和地震的发生.
【总页数】8页(P9-16)
【作者】郑王琼
【作者单位】广东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湛江,524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内蒙古东南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 [J], 田飞;王永;迟振卿;刘瑾;江南;汤文坤;姚培毅
2.江汉盆地新构造运动对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制约 [J], 杨青雄;田望学;李启文;孔令耀
3.第四纪以来福建海坛岛北部软质海蚀崖演化过程研究 [J], 苑秀全;李志忠;靳建辉;申健玲;赖海成;于晓莉;程延;徐晓琳
4.茅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新构造运动表现的初步观察 [J], 翁臻培
5.长江三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 [J], 丁大林;张训华;于俊杰;王丽艳;王丰;商守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对策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对策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学位论文作者:林子腾导师:张银龙廖宝文摘要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

红树林mangroves以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面积约2万ha.,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是我国政府2002年指定保护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语海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目前隶属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管理,其保护管理获得荷兰国家的援助。

保护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对改善湛江沿海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目前雷州半岛有红树林植物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16科25种,面积达I.24万ha.,占广东雀的78%,占全国的33%,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历史认识上的某些客观原因,雷州半岛沿海红树林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造成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增加,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受到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红树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恢复和发展红树林,维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和分析了其湿地生态系统和红树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基础上,开展了本揽优良种源筛选试验和木榄苗期施肥试验。

其结果如下:1.开展红树林植物木榄种源筛选试验,证实了不同地域的木榄存在遗传与生态适应性的差异。

通过四年的实验表明,海南琼山、三亚、文昌、海康、阳江、深圳、高桥七个种源间的成活率、树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89.1%,lA5m,4.67cm,1.35埏,比本地的高桥种源提高5.1%,18.1%,8.9%,6.1%。

因此,高桥的木榄种源应以海南琼山种源为首选。

2.通过对种植在高、中潮滩的木榄苗期施肥试验,初步探讨红树林植物穴施法施肥的可行性,施肥效果显著:施肥七十天后,苗高平均伸长了7.1cm,地径平均增加了O.2cm,比对照的苗木分别提高了66%、60%,施肥一百七十天后,苗高平均伸长了14.5cm,地径平均增加了O.9cm,比对照的苗木分别提高了91%、95%,找出了木榄最佳施肥方案是NsoPsoKts。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行政区域属于湛江市管辖。

对雷州半岛湛江市当前开发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加强雷州半岛海域管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经济,从实现海洋经济产业化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现状;对策目前,雷州半岛最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包括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因此,从这三大产业着手研究分析雷州半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

1 雷州半岛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1.1 雷州半岛临港工业雷州半岛临港工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广东湛江临港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临港工业园”),位于湛江市霞山区南部,毗邻湛江港霞山港区,现规划面积为1 560 hm2,首期开发1 000 hm2。

湛江海洋第二产业比例上升。

2010年湛江海洋经济的3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71∶71.68∶15.61[1]。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俄罗斯塔氏集团等中外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已在临港工业园投入巨资建设了奥里油储罐、燃油电厂、炼油能力扩建、高等级沥青、液氨储罐等一批大项目。

临港工业园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处于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枢纽。

港口:湛江港拥有华南沿海最大的30万t陆岸式油码头,20万t 铁矿石码头,30万t级航道,是中国华南沿海通航条件最好的港口,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通过园区内规划铁路专用线可接入三茂铁路、粤海铁路和黎湛铁路,并与湘桂、黔桂、湘黔、南昆、川黔、枝柳等全国铁路干线网连通;公路:可直通渝湛高速公路、广湛高速公路及S373省道;机场:离湛江机场仅6.5 km。

此外,还具备管道运输的便利。

临港工业园区是依托港口资源与港口相关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

由于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雷州半岛民风悍勇成因探析

雷州半岛民风悍勇成因探析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10-02-05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雷州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08DL-03),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2009-DF-15)雷州半岛民风悍勇成因探析刘 岚(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524025)摘 要:雷州半岛民风既有其淳朴的一面,也有其悍勇的一面。

其悍勇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且与人口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有关。

关键词:民风; 民族; 雷州半岛; 环境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43-04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Leizhou Peninsula FolkwayLIU Lan( Culture Research Base of Leizhou , Guangdong Province . Zhanjiang 524025,China ;School of Literature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The Folkway of Leizhou Peninsula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honesty and braveness. The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k customs,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 folkway; nationality; Leizhou Peninsula; environment..民风有如人性,往往是多侧面的。

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

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

2015年8月第36卷第4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INGNANNORMALUNIVERSITYAug.2015Vol.36 No.4收稿日期:2015-06-09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9LZD0015)。

作者简介:刘正刚(1965-),男,安徽定远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刘 正 刚(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中原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可能始于秦汉时期;唐宋时以闽浙为主体的濒海移民迁入雷州半岛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从“闽音”在雷州长期流行得到印证。

这些濒海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继续从事海洋性开发,使雷州经济发展始终呈海洋性特色,移民与土著经过长期互动到清末已逐渐融为一体。

关键词:移民;雷州半岛;海洋经济中图分类号:G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5)04-0149-06 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迁徙开发的历史。

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人口的迁徙与流动。

雷州半岛至少自汉代以来已引起朝野关注,一方面官府在徐闻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其成为南来北往商人的汇集地;另一方面徐闻作为贸易港口,其富庶闻名遐迩,以致唐代有“欲拔贫,诣徐闻”的民谚,吸引了各地人口向雷州半岛迁徙。

宋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并开始向海洋经济转型,浙江、福建及广东东部等海洋区域人口不断向雷州半岛迁徙,“闽音”渐渐成为雷州半岛最主要的方言。

当然,移民进入雷州因素是多元而非单一。

但正因外来海洋性移民不断进入,使雷州社会经济呈现明显的海洋特色。

一、雷州半岛的移民历程中原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可能自秦朝就开始了。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八十一《前事略》考证,秦始皇“发卒五十万与越人战,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并依据险要地形与秦兵对抗,而两广交界地区是秦朝南下的主要通道。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以建国后为‎中心吴意敏吴淑全陈裴宁杨泽平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

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

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

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

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

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正面登陆1‎.2次。

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

集水面积在‎1000k ‎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

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2,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

雷州半岛雷滚滚

雷州半岛雷滚滚

雷州半岛雷滚滚黄康生《人民日报》(2015年09月19日12 版)雷州半岛雷多,半岛雷州多雷。

雷州半岛一年四季都在打雷。

年平均雷暴日数达九十天,高的年份突破两百天。

即使在冬季,仍可闻雷的霹雳声。

地方志记载:“海郡多风,而雷为甚。

咫风发,风震地动,万籁惊号。

”雷州半岛古时乃“千里赤地,垌无一青”的苦旱之地,“三天无雨成小旱,七天无雨成大旱”,旱魔一直死死掐住百姓的脖子。

有雷才有雨,半岛先民天天求雷、盼雷。

雷州半岛处处都烙上了雷的印记,还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信步在半岛的红土地上,四处都可见祭雷的祠堂,到处都可听到有关雷神的千年传说。

相传雷神脸赤如猴,足如鹰爪,背插双翅,具有替天行道、惩罚邪恶之职。

雷神分阴雷和阳雷。

阳雷神专责百姓生息、民计民生,如打雷下雨,滋润大地,清新空气,造福百姓等;而阴雷神,则专惩蛇蝎之人,且法力无边。

据说,阴雷神每天都在记载蛇蝎之人的恶行,累积至“上限”时,即突发闪电将其击毙。

雷州半岛的雷来无影,去无踪。

时而温顺,时而狂暴;时而紧贴地面,时而蹿上天空;时而化作蛟龙,时而变成灵蛇。

雷州半岛的雷来时变,去时险。

它常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之力,风驰电掣之速袭击红土大地,人如被其击中,轻则表皮剥落、皮肉出血,重则内脏破裂、生命危殆。

树木如被击中,轻则树身开裂、树干烧焦,重则拦腰折断、枯萎而死。

雷州半岛的雷脾气爆发时,不知击毁多少工业设施,不知摧毁多少民房民宅,也不知掠走多少人畜性命。

生活在“雷区”的半岛儿女对雷的脾气爆发和瞬间震慑很难忘怀,对雷暴造成的灾难也很难从记忆深处抹去。

但半岛居民并不因此而恐雷,半岛儿女对雷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

很多人都说,雷州半岛是雷火炼成的。

半岛如果没有雷,会很寂寞。

雷如果没有半岛,也会很孤单。

半岛因雷而生动,雷因半岛而鲜活。

半岛儿女喜于以雷为伴。

行走在敬雷的千年路上,他们又不失时机地竖起避雷针,科学地避雷、防雷。

千年雷雨,万里雷鸣。

千百年来,雷一直没有离开过雷州半岛的春夏秋冬。

雷州半岛原始森林消失之谜——湛江农垦开垦雷州半岛史话

雷州半岛原始森林消失之谜——湛江农垦开垦雷州半岛史话

◇ 21 0 0第。 期 ◇ 2 3
生态文化 i 秘境追踪

橡胶 。 15 年 ,为 了打破 帝国主义对 1 5 年 1 月 6 91 91 2 日成立华 南 垦殖局 高雷 15 年开始 ,2 个 小农场开始合并 , 5 9 6
新 中 国 实 行 的橡 胶 封 锁 禁 运 ,党 中央 垦 殖 分 局 ,这 就 是 今 天 湛 江 农 垦 的 前 徐 闻 全 县 境 形 成 红 星 、友 好 、 东 方
多 的芒草莽 原 ,全境 几乎全 被原始森 州半 岛南部 的徐 闻 林 所覆盖 。在原始 森林里经 常有 飞禽 山 的热 带 雨 林 进 行 走 兽 出没 ,虎鸣猿 啼 ,此起 彼落 ,飘 开 垦 。 但 当时 由 于 荡 于森森 的原始林带 之间 ,是一 个非 开 垦 的 田 地 分 布 太 常典 型 的恐 怖地方 !那么 ,雷州半 岛 广 和 徐 闻 本 地 的人 南 部的原始 森林是 怎样消失 的呢 ?下 口太 少 、管 理 困难
连 续 达 1 f 之 久 ,造 成 当地 人 民 死 亡 森 林 所 覆 盖 。 据 有关 农 林 业 史 料 记 氲 。森林 越茂 密的地方 ,雾也 就越浓 8 率达8 %以上 ,清末时 全县 原有2 万 载 ,解放前徐 闻县境 ( 0 8 含英 利 ) 地 重 ,云 盖 雾 弥 浓 得 化 不 开 。有 的地 腹 人 ,到 匪乱结 束 前夕 仅剩 4 ,徐 闻 至北 部纵横 五十多 公里 的地 方都是 原 方林 子密不 透风 ,大树的气 根 网垂 而 万
办垦殖 场 ( 场址在 大水桥 ),13年 徐 闻 ,细 泉涓涓 ,泉水 叮咚 ,涧 流如 94 为打破 封锁 ,雷州半 岛被 中央 2 月期间 ,垦殖场正 式建立 并招人 脉 ,小溪 流水淙淙 ,溪 流纵横 ,藤 蔓 、3 定为橡胶基地 归耕 ,开垦出土地 2 0 余亩 ,种 植水 交织 、沟谷 幽深 ,气候温 和 ,彩蝶 纷 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

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7°27′。

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

属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在23℃以上,最冷月均温超过巧15℃,极端低温一般大于4℃,全年无霜。

雷州半岛的防风林带三面环海,海岛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红树林以及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面积约2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经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目前雷州半岛有红树林面积达1.24万公顷,占广东省的78%,占全国的33%,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区。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岸潮间带滩涂,涨潮落潮时被海水周期性淹没的乔木和灌木的植物群落的统称。

因这些植物多含有丰富的单宁,该物质遇空气极容易氧化而成红色,可提取制作红色的染料,所以这些绿色植物被称为红树林口红树林有三大特点第一是胎生繁殖,第二是叶片有泌盐现象,第三是有特殊的根系。

它们具有防风防浪,保护堤岸、为鸟类提供繁衍、越冬和觅食的场所,维护大气碳氧平衡,净化大气和海水环境等作用,在物种起源,生态适应,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研究价值。

1
作为一种森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还具有如下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
1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及其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林子腾
性的一般特点:(l)开放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运行方向受外界系统的影响;如人类社会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其生存与发展与否。

(2)巨大性:包括大面积、大范围和多层次、多变量、多维结构等。

(3)关联性:包括组分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关联以及信息传递的关联`(4)风险性:或称其为脆弱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均具有一定的生态幅,环境的变化强度和变化的持续时间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活性。

由于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风险性的存在。

(5)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难以精确地定义事物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我们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因子的多变性以及社区林业的差异性,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

这种模糊状态也是对人类本身处理或经营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失误但难于觉察的主要归因之一。

(6)自组织复杂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表现出有组织简单性和复杂网络关联性的结合。

森林生态系统的大量问题可以用数理统计学方法,但有些问题需更复杂的研究方法才能加以理解。

2
本综述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方面来论述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植物
2雷州半岛红树林及其保护策略研究韩维栋
雷州半岛沿海红树林种类丰蓄,据不完全统计有科种。

主要建群种有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白骨壤、红树科的红海榄、秋茄、角果木、木榄,使君子科的榄李,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勒,海桑科的无瓣海桑,夹竹桃科的海芒果、水黄皮、其他不成群的锦葵科的黄槿和杨叶肖槿、梧桐科的银叶树,草海桐科的海南草海桐、,爵床科的小花老鼠勒,卤放科的金旋,苦槛蓝科的苦槛蓝,禾本科的盐地鼠尾草塔、沟叶结缕草,菊科的阔苞菊、马鞭草科的假茉莉等。

1
二、动物
鸟类82 种,其中留鸟38 种,候鸟44 种;蛇、狸等爬行类10 多种;经济水产类有鳗鱼类、泥鱼类、鱆鱼类等11 种;螺贝类49 种;甲壳类44 种;昆
虫类133 种;浮游生物125 种;底栖海藻159 种等。

常弘和张国萍(1998)报道了广东湿地鸟类有201种,隶属19目、45科,其中广东西部沿海即指雷州半岛及附近沿海湿地有183种,隶属18目、41科(常弘等,1998)。

吴诗宝等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对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记录了水鸟56种,隶属7目9科,其中以鹭类、鸭类和鸻鹬类种类最多,共有41种;属各种法规和协议保护的鸟类为38种,其中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海南虎斑干鸟为国家级II濒危保护的鸟类,也是国际湿地水禽组织所列
的国际最濒危的30种水鸟之一。

各湿地类型中,红树林是水鸟的最重要的栖息地,其中常见的鸟类有37种。

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生境概况:高潮区一般为沙泥、泥沙或间有石砾底质,常有红树林植物零星分布。

中潮区为沙泥、泥沙或间有石砾底质。

低潮区一般为沙泥、泥沙底质。

按数量和出现频率,本海域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优势种有珠带拟蟹守螺、纵带滩栖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紫游螺、单齿螺、中国绿螂、牡蛎、四角蛤蜊和真江蓠、条浒苔、曲浒苔等。

其他常见种有:粒花冠小月螺、可变荔枝螺、棒锥螺、红树蚬、青蛤、饼干镜蛤、文蛤、菲律宾蛤仔、鳞杓拿蛤、凸加夫蛤、泥蚶、大竹蛏、南海鸭咀蛤、小相手蟹、火红皱蟹、光辉圆扇蟹、悦目大眼蟹、北方凹指招潮、长腕和尚蟹、韦氏毛带蟹、少刺短浆蟹、三疣梭子蟹、弹涂鱼等。

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主要经济种类有:真江蓠、中国绿螂、牡蛎、四角蛤蜊、红树蚬、青蛤、饼干镜蛤、文蛤、菲律宾蛤仔、凸加夫蛤、泥蚶、大竹蛏、南海鸭咀蛤、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对虾、近缘新对虾、革囊星虫、弹涂鱼、鲻鱼等。

3
国家与地方政策法规的保护是红树林恢复的基础我国约有的红树林已经消失,迄今有限的人工种植增加的面积依然少于人为破坏的红树林面积,全国红树林资源总量和资源质量依然趋于下降状态,在人工恢
3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梁超愉1,张汉华1,颉晓勇1,邹发生
复红树林的同时,如果不重视保护,就会出现造林不见林的后果。

因此保护是恢复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涉及到海岸红树林资源保护国家政策法规有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湿地公约》,《中国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等等,为红树林保护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地方法规中,为了加强红树林的建设和保护。

广东省林业局己将红树林调整为省级生态公益林,并提出,今年将抢救性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加快保护红树林湿地资源立法步伐,开展全省打击破坏红树林资源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珠江口湿地。

到年,规划建设个左右类型齐全、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洋自然生态、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区,以保护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湿地为主的近岸海洋。

省林业局表示,争取今年将《广东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

省人大有关人士认为,要保护好红树林就必须明确产权、落实管理,把滩涂交给政府管理,由政府统一规划,并把生态保护列入领导考核项目,切实落实管理机制。

目前湛江市已经颁布、实施了保护红树林的法规、规章。

如《中荷合作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英文缩写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等。

红树林的保护首先就是要加强以红树林保护区为基础的就地保护工作,明确保护区的权限和职责,强化保护区红树林的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依法惩治破坏红树林的违法行为其次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建立红树林种质资源库,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禁止猎取、捕捞或采摘野生动植物物种,坚决禁止砍伐红树林或肆意采摘红树林果实,因为红树林及其物种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物种彼此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并相互影响,所以保护任何物种必须要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再者是保护红树林分布区域的生态环境,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邻近的海洋、陆地及河流的综合影响,所以防止海洋、陆源环境污染,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的影响对策,防止海平面上升或风暴潮对红树林的不利影响。

最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红树林保护的社会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利用各种经济调控手段,允许和鼓励部分红树林分布区域的保护管理权和开发利用权予以社会化,如具体或私人承包,以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但要明确社会投资者的责任和权益,发展培育一批新型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公司,对红树林资源实施保护和合理开发,这样既可提高红树林保护与开发水平,节省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又可使合理开发者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