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能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自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培养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 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 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鲁迅自传的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介绍。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鲁迅自传,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他的自传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归纳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对比分析(1)学生找出其他自传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异同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其他文学家自传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鲁迅自传》课件解析

《鲁迅自传》课件解析
鲁 迅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3.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传记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传记
自传: 自己为自己作的传。 如:《鲁迅自传》
别传: 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按照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 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 ▪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 最重要的是第三次重大转折。 ▪ 作用: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 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 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 的道路。
▪ 4、“……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 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 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 提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 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
思考题:
鲁迅回国后,为什么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 学校?(请找出时间变化、地点变迁的词语)从 中可看出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5.人物自传的写法:
• 明确: •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 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
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 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 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 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杀lù( 戮 ) 筹办( chóu ) 学jí(籍 ) 衰落(shuāi ) 2、解释下列不同颜色词在句中的含义。 a、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生活 b、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 确实 c、 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 所涉及的或所具有的不只一个方面 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d、 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空子弟所走的两条路。 选择 e、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离开家乡来到 F、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思想内容不受政客的欢迎。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长环境、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

2. 分析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独特见解和文学价值。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第二章:鲁迅自传作品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作品的内容。

2. 鲁迅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分析鲁迅自传作品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3.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5.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自传作品的读后感。

第三章:鲁迅作品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作品的主题。

2.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主题。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阅读自传的方法和技巧。

3. 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2. 鲁迅自传的结构和特点。

3. 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3.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鲁迅自传。

2.2 教学手段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讲解鲁迅自传的特点和价值。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20分钟3. 分析讨论:30分钟4. 总结讲解:1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2. 阅读理解:内容准确,感悟深刻。

3.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有说服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5.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5.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2. 引导学生进行鲁迅自传相关的课外阅读,如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3.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悟。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第一篇:《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教学教案《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教案《鲁迅自传》

教案《鲁迅自传》

教案-《鲁迅自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掌握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对鲁迅自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鲁迅自传和相关资料,准备教学内容和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鲁迅自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鲁迅的自传和生平,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鲁迅自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敬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理解、观点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感受,以便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电影欣赏:播放与鲁迅自传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2. 鲁迅作品选读:选取鲁迅的其他著名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2. 强调学生对鲁迅的理解和敬意,鼓励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鲁迅为榜样,追求真理,关爱社会。

八、课后作业1. 完成鲁迅自传的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 选取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了解鲁迅及其自传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自传的特点和结构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自传的结构和要素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1.3.2 讲解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自传是一种个人传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强调自传的真实性和主观性1.3.3 分析自传的结构和要素介绍自传的一般结构,包括序言、和结尾讲解自传的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感受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鲁迅的《自序》一文,了解鲁迅的自传特点和结构章节二: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1 教学目标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3.2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的语言、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探讨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如讽刺、批判和反思等2.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并写成短文章节三: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理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2 分析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描写,探讨其主题和意义讲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批判现实和关注民生等3.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事件,分析其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写成短文章节四: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4.1 教学目标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理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4.3.2 解读象征和隐喻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具体象征和隐喻,如“铁屋子”的象征意义等讲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如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4.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其他象征和隐喻,并解读其深层含义4.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象征或隐喻,解读其深层含义,并写成短文章节五: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思考过程5.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总结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反思章节六:对比分析与时代背景6.1 教学目标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的异同了解《鲁迅自传》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6.2 教学内容自传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关系6.3 教学步骤6.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之前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鲁迅自传》更深入思考6.3.2 对比分析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讨论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生活经历6.3.3 时代背景研究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如何相互影响,塑造了他的自传作品6.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篇其他自传文学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写成比较分析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