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3章 运动和力第2节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1教学⽬标
1.知道⼒的作⽤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知道⼒的作⽤是相互的;
3.能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学情分析
⼒、⼒量、作⽤⼒和反作⽤⼒等词,对学⽣来说⼀点都不陌⽣,学⽣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有怎样的作⽤效果?反作⽤⼒到底是怎么产⽣的?这些问题学⽣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来说,能举出⼒的作⽤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的概念。

基于学⽣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活中有关⼒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积极动⼿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的作⽤效果和⼒的概念概括出来。

3重点难点
重点:⼒的作⽤效果及⼒的作⽤是相互的。

难点:⼒的概念的建⽴的过程及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
4.1第⼀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新课情景:林丹、谌龙在⽻⽑球赛中的⼀组图⽚。

观察图⽚,有什么共同感觉? ⽣:帅⽣:强壮师:肌⾁的紧张程度发⽣变化感受到⼒这是⼈对⼒最初的认识。

⼆、⾃主探究,建构概念 1.感受“⼒”的存在请同学们来互相展⽰⼏个⼒,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组设计的⼜多⼜好,并请仿照着填⼊下⾯的表格中。

例⼿搬桌⼦⼿搬桌⼦ 1 2 3 4 5 【体会】要想有⼒的话,需满⾜什么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之。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3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3

《力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本章内容是关于物理学中基础的力学展开的,主要包括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常见的力的知识,之后再引入牛顿第一定律。

而在第二节力的测量中出现的关于力的大小的描述,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工具等,都是物理力学中较为重要的入门知识。

因此总体上来说,本节知识在整个初中科学中,是最基础,最为关键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力的存在与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具体描述力与测量力的大小。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习新的认识。

而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与使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利用实际操作探究来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簧的弹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弹簧伸长长度与力的关系,提高观察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教学难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五.实验器材拉力器,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六.教学过程[开场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廿三里初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是来自于702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科学课)其实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些紧张,幸好有几位同学在课前对老师笑了笑预设:此时,学生笑的更多了。

现在朝老师笑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老师现在紧张的心情也好一些了。

那么,今天大家就和周老师一起来学习科学!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2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2

第2节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存在、力是相互作用的。

教学难点: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情景]上课前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力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教师:在拉的过程中,存在力吗?预设:存在。

人类认识力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肌肉的紧张开始。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力。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感受力的存在,每个同学都来做以下四个动作。

(1)握拳,对推;(2)相扣,互拉(3)手压桌子;(4)双手在凳子下,向上提拉教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从刚才的表情中已经看出来了。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用力的场景,请分析谁对谁施加了力。

场景1.手拉车这是小车,我用手拉小车。

教师:在马拉车的过程中,有没有力的作用?预设:有。

教师:是谁施加的力?预设:马。

教师:是谁受到力?预设:小车。

教师:马如何对小车施加力?预设:拉。

教师:小车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小车运动。

2.压路机压路面教师:压路机压路面的过程中,有没有力的作用?预设:有。

教师:谁施加的力?预设:压路机。

教师:谁受到的力?预设:路面。

教师:压路机如何对路面施加力?预设:压。

教师:路面如何变化?预设:路面形变了。

3.磁铁吸回形针教师:磁铁吸回形针的过程中,有没有力的作用?预设:有。

教师:谁施加的力?预设:磁铁。

教师:谁受到力?预设:回形针。

教师:磁铁如何对回形针施加力?预设:吸引。

教师:回形针如何变化?预设:吸附在磁铁上。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浙教版

力的存在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因素,能用表示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经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觉力的作用成效。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说相关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在察看体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因素表示的案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课要点1、力的看法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因素,用表示图表示力。

教课难点1、力的看法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说相关现象。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看法-------力。

力是平时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看法。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看法。

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成效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能够经过力的作用成效来感觉它。

1、感觉力作用的成效(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方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说说肌肉有什么感觉?( 感得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如何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 11-4-1 所示的器械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圆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沟通所察看到的现象: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 圆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地点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 圆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地点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倾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 11.4-2 乙、丙,沟通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 棒球运动员使劲将球投出,由静止变成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成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别的运动状态。

不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仍是运动速度或许方向发生变化,都能够以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验证力的存在.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探究、发现、理解力的两大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2.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前预习】问题1:生活中如何感受力的存在?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问题3:什么是力?问题4: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活动一:让学生上台把重物提起来,感受此时(手)肌肉有什么感觉?活动二:用力拉橡皮绳(坚持五秒),感受手臂的感觉如何?总结归纳:人类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胀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除此之外,上述过程中还有什么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有力的存在”,使生活问题科学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知识要点一、感知“力” 经过刚才活动大家都感受到了力,那么大家想一想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物体可以产生力,请些举例子。

二、分析“力”(1)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一些产生力的例子,比如压路机压路、马拉车、吊车提货物、磁铁吸引回形针分析力产生的条件?①力产生需要两个物.②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③两个物体产生力还需要发生作用.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我们知道“人过留痕、雁过留声”那么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产生一些效果,通过学生实验分析力产生的效果.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桌上的器材(一个气球、一个橡皮条、一个弹簧、一个兵乓球、一个小车)请大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把它产生的效果记录在表格.归纳:力产生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大小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三、探索“力”(1)物体受力一定会有形变吗?如何证明玻璃杯的形变?(2)思考篮球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有力的存在吗?如何证明篮球发生了形变?四、领会“力” 活动:(两人一组)如图所示,两个气球相互挤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做一做,下面三种挤压方式哪些能产生这种效果?A.甲球不动,乙球压向甲球B.乙球不动,甲球压向乙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所示效果的是 .你能从这个实验的产生中又能的到什么?是怎么分析的?(1)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为什么人会向前进?(2)火箭的的推力从哪里来?五、应用“力” 演示实验:演示反冲小车,让学生跟进一步体验反作用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2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2浙教版
8.力的示意图
只要在物体受力方向上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就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力的作用,不必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
①力示意图仅表示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和作用点没有严格的要求
②力的图示可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例1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的球受到的力(如图8-15所示),并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球受到的重力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
答案C.
10、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答案A.
11、如图在竖直悬挂的带有磁性的黑板上,吸着一个重4N的小铁块,小铁块静止不动.若磁性黑板和铁块之间的吸引力是10N,请画出铁块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
C、竖直悬挂着钩码的弹簧D、拉开的弓
答案A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D、磁铁能吸引铁钉
答案D
7、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知力的存在.下图所示的各事例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B、
C、D、
答案D.
8、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铁能吸引铁块,铁块不能吸引磁铁B、没有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存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单位,能感受力的大小。

2、了解什么是弹力。

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重点难点:能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
活动1:用手压气球、手扭橡皮、手扳直尺
问:有何发现?
(1)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2)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手所感受到的力是由什么物体产生的?方向如何?
由形变的物体所产生,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问:手松开后,物体有何变化?手所受的力还存在吗?
物体恢复原状,力不存在。

述:手所受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由于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而且恢复原状后消失,可见此力是物体反抗形变而产生的力。

二、弹力
1、弹力:物体形变时产生的反抗形变的力。

问:上述物体在受力和不受力时有何共同表现?
2、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的性质。

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很多,你们桌子上就有一种常用的弹性物体——弹簧,现在我们按要求来感受一下弹簧。

活动2:(1)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用手下拉,观察弹簧的伸长,手有何感觉?
手受到弹簧的拉力(弹力),由于弹簧反抗形变而产生。

(2)将弹簧拉得更长,手的感觉有何变化?
受到弹力增大。

(3)撤去拉力,长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弹簧恢复原状,弹簧具有弹性。

(4)想象:如果你用非常大的力拉弹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弹簧不能恢复原状,弹簧损坏。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弹簧具有什么性质?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B、弹簧形变有限度,受力也有限度,一旦受力超出形变限度,对弹簧会造成
损坏。

问:通过以上结论,你认为弹簧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何用途?
测量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用弹簧作为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除了弹簧意外,你还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什么结构?
(1)刻度板
(2)数字和单位
‥‥‥
承接:我们今天就带来了按同学们的要求制定好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活动3:请同学们根据书本上的提示一起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推举代表为全班同学做介绍。

(1)基本结构
(2)单位介绍
牛顿N
感受:1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

20牛顿:拉开易拉罐的力。

560牛:成年人的握力。

小组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整理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比比谁的使用方法最准确。

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防止损坏,有利于正确读数。

(2)、测量前将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防止测量的力偏大或偏小。

(3)测量时,要沿着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施力。

活动4:(1)测量和感受1牛和5牛力的大小。

(2)在秤钩上挂上文具盒和课本等物品,测出弹簧测力计对它们的拉力。

四、小结:说说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除了弹簧测力计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测量力的工具(介绍)
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